關於現在我們所知釋迦牟尼佛的一生,是依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眾生所見而言,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在此成佛,大多都以這個模式示現。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悟道前有六年苦行,這說法為南北傳大小乘佛教學者所共識,但出家成道的年歲則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尤其悟後佛之說法的內容更是大有爭論,南傳佛教肯定佛先說小乘法門,即《四阿含》等經,這種論調,在十七世紀歐洲一些學者,及日本學者,都稱之為原始佛教、真正的佛教,而對其他一切大乘經典一概否認,說它們是後來的人,假託上的。他們以佛出家在菩提樹下悟道後說四諦、十二因緣等法為佛法中心,「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為修行旨要,並以證得大阿羅漢的涅槃為究竟,以為涅槃後就不再來,沒有菩薩道這回事。
而大乘道之顯教、密教都說:佛在菩提樹下成道後,先說《華嚴經》,不過不是為這個世界上的眾生說的。在菩提樹下初成正等正覺,升天宮說法,為天人開啟華嚴大教,在人道中,則先說四諦法門。原來,佛在悟後,首先示現並不準備說法,而是馬上要入涅槃,因感動了帝釋天人來請法,求佛不要入涅槃,因佛多生累劫的大願大行在於利眾度生,現在成道了,何不大大豎法幢,普利人天呢?而佛則有:「止!止!我法妙難思」之嘆,這個世界上的眾生智慧不夠啊!後來佛慈悲答應帝釋天人的請法,乃開示了許多
方便門,以一乘法敷演三乘、五乘等教法,說法四十九年。現在我們講要跟佛學,供養十方三世一切佛,那麼在這娑婆世界上,佛是已經示現了涅槃,但真涅槃了嗎?沒有。《華嚴經》的讚頌中就有:「一切十方無邊佛」、「湛然不動無往返」等句,佛是無去亦無來,沒有涅槃的,他的三身在十方一切剎土裡,一切世界裡都在。
真正講起來,釋迦牟尼佛一生的教化,也只不過是佛在這個世界上一位化身的示範而已,所以華嚴境界與大乘戒之《梵網經》上說:釋迦牟尼佛乃千佛中化身之一,其報身為盧舍那佛,法身就是毘盧遮那佛。因此,以前大陸上的寺廟,大殿上大都塑了三尊一樣的佛像,即是代表佛之法、報、化三身。後來道家也仿造,名之為「三清」――玉清、上清、太清。而所謂的「三門」是一、二、三的三,不是山門,代表戒定慧三門(編按:另有不同說法)。在大乘佛教而言,佛具三身,並沒有入涅槃,法報化佛身徧滿一切剎土,他還在說法,永遠在度生,釋迦牟尼佛並沒有離開這個世界,以不來相而來,以不去相而去,無去亦無來。十方所有一切剎土中,皆是佛「廣大清淨妙莊嚴」的不思議道場。莊嚴清淨就是佛境界,所以你心中的莊嚴清淨也就是佛境界。我們跟著佛學,成佛以後,亦無來去,眾生有盡,我願無窮,每位佛都沒有涅槃,都是再來人。
「眾會圍繞諸如來,悉在菩提樹王下」,在十方一切清淨莊嚴剎土,清淨妙莊嚴之佛境界,每位佛與釋迦佛一樣的說法,一樣的「眾會圍繞諸如來」,佛在說法,其他佛也派代表來聽法,「悉在菩提樹王下」。我們現在跟隨佛學,對於佛的教化、佛的願力行為都要懂得,而為何要這樣做呢?答案即在下文,我們還是再把它唸一遍,再唱下一節:
十方所有諸眾生,願離憂患常安樂,
獲得甚深正法利,滅除煩惱盡無餘。
(同學們如法唱誦)
前面提過,你們出家學佛是為了證得菩提,悟道成佛,不是為了混飯吃,也不是為了吃素、唸唸經而已。這是要發狠心,突破根深蒂固的貪、瞋、癡惡習,開啟本具的智慧光明,濟世利生。所以說修行人學佛悟道成就時,事情反而更忙。佛是為眾生擔負一切煩惱苦難的,成佛後,乃是利益眾生更進一步的開始。佛是世界上的大忙人,是無事忙的忙人,愛管閒事的忙人。老實說,眾生的苦惱與佛何干呢?只是佛大慈大悲之故,他偏要救,這就是佛的精神。修行人要如此,才是真學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