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組織失靈,排外政客崛起,民主政治傷痕累累,
全球經濟出了甚麼問題?
我們如何邁向更好的全球化?
哈佛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教授,全球最敏銳的政策分析者之一:
丹尼.羅德里克,榮獲「喬治‧埃克斯傑出經濟著作獎」之作
★ 世界需要的不只是技術創新,還有政策創新!
★ 放下全球治理的幻夢,健全的民主國家才是全球化的基石
二十一世紀初,不少趨勢家曾預言一個平坦、無障礙的理想全球化社會,這個想法如今遭到嚴重反挫。人們意識到,全球貿易中潛藏著巨大的不公,往往無法遏制貿易傾銷,也會傷害民主國家內部的社會契約,導致民主危機。
這是一本重新衡量貿易價值,重塑政治經濟學觀點之書。
羅德里克反省世界當下面臨的問題:
★ 右派排外主義、狂人領袖,為何在世界各地崛起?
左派為何失去回應時代挑戰的能力?
★ 民主國家如何面對全球化競爭?
能否保障公平正義的社會契約?
★ 去工業化浪潮下,開發中國家如何轉型?
歐洲與美國各有困境,但崛起中的開發中國家真能成為世界領袖嗎?
★ 世界需要的改變,是否會被既得利益階層封殺?
創新的政治構想,能否為國家鬆開束縛?
★ 二十世紀的「福利國家體制」,能否轉型為二十一世紀的「創新國家體制」?技術創新能否由國家促進?創新的利益能否輸送給整個社會?
★ 最重要的是;世界需要的不只是技術創新,還有政策創新!
給下一個全球化盛世的遠見:
重新設計世界貿易規則!
羅德里克檢視了世界各地相互影響連結的經濟活動,包括歐元區的實驗,開發中國家的工業化、去工業化歷程等等。他認為全球化是手段,不是目的,當下世界需要更宏大的構想,進行政策創新,重新設計體制,支持一種多元的世界經濟秩序,既能保護民主國家內部的社會契約,也能讓民主國家由下而上的力量,支持更健康的全球化社會。
羅德里克提醒我們,眼前全球化雖然陷入困境,但世界經濟不是只有一種可能。人類社會曾多次在制度上重塑自身,未來也將如此。有關「我們是誰」的認知、我們認為世界如何運作的模型、我們的政策選擇,都將決定世界未來的模樣。因此,我們更加需要重塑觀點,創新下一個更好的全球化時代。這本書便是探討改變的可能。
推薦人
導讀
沈榮欽|加拿大約克大學管理學系副教授
推薦
王宏恩|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菜市場政治學共同創辦人
林明仁|台大經濟學系特聘教授
林宗弘|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林韋地|季風帶文化創辦人
全球專家推薦
★ 本書獲得喬治‧埃克斯傑出經濟著作獎(George S. Eccles Prize for Excellence in Economic Writing)。
★ 大衛.奧托(David Autor),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這本緊湊精闢的著作滿載學識,不落俗套。丹尼.羅德里克像經濟學家那樣分析政策,像哲學家那樣分析經濟。結果他針對民族自決,公平與自由貿易,以及市場、政府和個人認同在維持穩定民族國家方面的豐富相互作用,提出了一系列令人信服的新鮮深刻見解。羅德里克主張檢討和調整搖搖欲墜的全球化大計,其觀點會使每一名讀者既欣喜又惱怒。」
★ 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當代政治學大家、史丹佛大學教授:
「本書提出了一個明確和易懂的議程,目的是令全球化為民主服務而非損害民主,而它也避開了現今政客推銷的民粹式補救方案。」
★ 傑森.佛曼(Jason Furman),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教授;美國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前主席:
「所有經濟學家都應該看這本書,以體會他們的理論模型如何往往比他們的政策建議豐富。所有非經濟學家也應該看這本書,以體會經濟學對解答有關成長和不平等的最重大問題多有幫助。本書雖短,但題材之廣令人驚嘆,從已開發國家講到開發中國家,從過去講到現在,從經濟學講到政治學。丹尼.羅德里克不拘一格的方法和建議支持他堅定樂觀的信念:經濟觀念可以助人塑造命運,也理應如此。」
★ 拉古拉姆.拉詹(Raghuram Rajan),芝加哥大學教授:
「丹尼.羅德里克是經濟和發展方面當今最原創的思想家之一。他在本書中解釋了為何世人對多邊體系如此不滿,並提出或許可以保存該體系優點的有趣建議。對民粹式民族主義和現今工業社會中普遍焦慮的根源有興趣的人,都應該看這本書。」
★ 阿文德.蘇巴曼尼恩(Arvind Subramanian),印度政府首席經濟顧問:
「在現今主流經濟學界中,有一小群專家致力解釋全球化遇到的反彈。丹尼.羅德里克是至少提早十年對這種反彈發出警告的極少數人之一,當時世人還沉迷於全球化狂熱。本書是了解這種世情變化的絕佳指南,作者提出了明智的建議,告訴我們若想保存全球化許多不可否認的好處,就要懂得不愛全球化。」
本書特色
★破除全球化迷思,重新設計下一個世代的全球化規則
★經濟成長與制度理論大師,畢生學術思想精華摘要
★立足實證研究,論述精彩,啟發性十足
★關心未來世界政治經濟走向,不可不讀
作者簡介:
丹尼.羅德里克 Dani Rodrik
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國際政治經濟學教授,研究領域涵蓋全球化、經濟成長與發展,以及政治經濟學。曾榮獲美國社會科學委員會首屆赫緒曼獎(Albert O. Hirschman Prize)、李昂鐵夫經濟思想促進獎(Leontief Prize for Advancing the Frontiers of Economic Thought)。著有《全球化走太遠了嗎?》(Has Globalization Gone Too Far?)、《一種經濟學、多種配方:全球化、制度與經濟成長》(One Economics, Many Recipes: Globalization, 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Growth)、《全球化矛盾:民主與世界經濟的未來》與《經濟學好厲害:如果沒有誤用的話》等書(後兩者已由衛城出版)。
本書為羅德里克榮獲喬治‧埃克斯傑出經濟著作獎(George S. Eccles Prize for Excellence in Economic Writing)的作品。
譯者簡介:
許瑞宋
香港科技大學會計系畢業,曾任路透中文新聞部編譯、培訓編輯和責任編輯,亦曾從事審計與證券研究工作。2011年獲第一屆林語堂文學翻譯獎。譯有《基本收入》、《挑戰資本主義:大衛.哈維精選文集》和《大數據的傲慢與偏見》等數十本書。(http://victranslates.blogspot.tw/)
章節試閱
「思想」的經濟分析
經濟學家在思想的世界裡工作,但相當奇怪,他們對思想在塑造行為和社會結果方面的作用不置一詞。他們強調「利益」──人類提升自身物質條件、社會和政治地位的原始和自私的動機。但如果沒有思想(有關世界如何運作、我們應追求什麼目標,以及我們可用什麼策略實現目標的想法),自利(self-interest)的概念是空洞和無用的。身分認同、規範、價值觀、世界觀、機會和束縛全都是思想氛圍塑造出來的──而且並非只有經濟學家是這樣!
認真對待思想有助我們解答社會和政治生活裡的許多難題。為什麼某些社會的菁英階層會阻止經濟改革(因為擔心自己的政治權力受損),其他社會的卻支持改革?為什麼左派的知識分子和政黨變成了全球化的鼓吹者,導致他們無力回應最終出現的反彈?是什麼迫使美國中產白人在二〇一六年的總統選舉中投下看來不利於他們自身經濟利益的一票?同樣重要的是,認真對待思想有助我們在推動經濟和政治改革時,掙脫既得利益的鐵籠。
經濟學與政治經濟學
曾有一段時間,經濟學家迴避政治。經濟學家認為自己的職責是描述市場經濟如何運作、在什麼情況下失靈,以及精心設計的政策可以如何提升效率。我們分析相互競爭的目標(例如公平與效率)之間的取捨,並開出政策處方以達成我們想要的經濟結果(包括公平)。是否採納經濟學家的建議是政界的事,執行則是官僚的事。
然而,有些經濟學家的野心不止於此。他們因為對經濟學界的許多建議無人理會感到沮喪(還有很多自由市場方案等著政界採納!),因此應用經濟學家的分析工具研究從政者和官僚的行為。經濟學家開始將他們研究市場經濟裡消費者和生產者決策的框架用來研究政治行為。從政者成了追求所得極大化的政策利益供應者;公民成了尋租的遊說者和特殊利益集團;政治體系則成了一種市場,人們在市場裡以選票和政治影響力換取經濟利益。
理性選擇的政治經濟學領域,以及許多政治學者欣然效法的一種理論化風格因此誕生。因此產生的顯而易見的好處,是我們現在可以解釋為什麼從政者做那麼多看來違反經濟理性的事。事實上,沒有什麼經濟失靈是「既得利益」這四個字無法解釋的。
為什麼那麼多產業可以將真正的競爭拒諸門外?因為那些產業的既得利益者控制了從政者。 為什麼許多國家的政府針對國際貿易設置障礙?因為這種措施的受益者相當集中而且具有政治影響力,而消費者則分散且欠缺組織。 為什麼政治菁英阻止可以促進經濟成長和發展的改革?因為經濟成長和發展將削弱他們對政治權力的掌控。 為什麼會有金融危機?因為銀行業者控制了政策制定過程,他們因此可以過度冒險,出事時則由大眾承受後果。 例如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許多經濟學家將問題歸咎於大銀行的勢力。他們表示,正是因為政界人士收了金融業者太多好處,監理環境縱容金融業者牟取暴利,並使社會承受慘重的代價。
最流行的政治理論也是最簡單的:有權有勢者得償所願。金融監理由銀行的利益驅動,醫療政策由保險公司的利益驅動,租稅政策由有錢人的利益驅動。能對政府產生最大影響的人最終得到他們想要的──無論是靠控制資源、資訊、門路,或只是靠暴力威脅。
而且這是全球皆然。外交政策據說是首先取決於國家利益,而不是與其他國家的友好關係或對全球社會的關懷。除非符合美國和愈來愈重要的新興強國的利益,國際協議根本不可行。在威權政體中,政策直接反映統治者及其朋黨的利益。
這種敘事相當有力,可以輕鬆解釋政治運作如何經常製造出反常的結果。無論是在民主國家、獨裁國家或國際領域,那些反常結果反映狹隘的特殊利益集團有能力為了自身利益而損害多數人。為了改變世界,我們必須了解此中道理。而這種分析方式看來將我們對經濟和政治結果的理解提升至一個較高的層次。
但這當中有個深刻的矛盾。我們聲稱可以解釋的東西越多,改善各種情況的空間就越小。如果從政者因為既得利益集團的好處而受到控制,經濟學家的改革倡議必然無人理會。我們的社會科學越是完備,我們的政策分析越是無關緊要。
在此談談人類科學與自然科學的差異,應該是有益的。想想科學與工程學的關係。隨著科學家對自然物理定律的認識變得更精細,工程師將能建造更好的橋樑和大樓。自然科學進步是增強而非損害我們塑造自然環境的能力。
政治經濟學與政策分析的關係就完全不是這樣。政治經濟學將從政者的行為納入其模型成為固有的一部分(用經濟學家的術語來說,是將從政者的行為「內生化」),也就廢了政策分析的功能。情況有如物理學家提出一些理論,不但解釋自然現象,還決定了工程師將建造怎樣的橋樑和大樓。如此一來,我們就不需要工程學院了。
如果你覺得這有問題,你可能已經發現了此中要點。事實上,當代政治經濟學框架社會與政治體系背後的思想體系,有種種未言明的假設。明確揭露這些假設,既得利益的決定性作用就會消失。政策設計、政治領導和人為努力隨之復活。
「思想」的經濟分析
經濟學家在思想的世界裡工作,但相當奇怪,他們對思想在塑造行為和社會結果方面的作用不置一詞。他們強調「利益」──人類提升自身物質條件、社會和政治地位的原始和自私的動機。但如果沒有思想(有關世界如何運作、我們應追求什麼目標,以及我們可用什麼策略實現目標的想法),自利(self-interest)的概念是空洞和無用的。身分認同、規範、價值觀、世界觀、機會和束縛全都是思想氛圍塑造出來的──而且並非只有經濟學家是這樣!
認真對待思想有助我們解答社會和政治生活裡的許多難題。為什麼某些社會的菁英階層會阻...
目錄
序
1在全球化與國家之間
2民族國家的角色
3歐盟的掙扎
4工作、工業化與民主
5模型裡的經濟學家
6危險的共識
7「思想」的經濟分析
8政策創新的經濟學
9全球合作的幻影
10全球經濟新規則
11經濟成長的未來
12笨蛋,問題在政治!
致謝
文章來源
註釋
序
1在全球化與國家之間
2民族國家的角色
3歐盟的掙扎
4工作、工業化與民主
5模型裡的經濟學家
6危險的共識
7「思想」的經濟分析
8政策創新的經濟學
9全球合作的幻影
10全球經濟新規則
11經濟成長的未來
12笨蛋,問題在政治!
致謝
文章來源
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