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正確引導孩子追求優越感
獲取特權的小手段
在進一步探討追求有益的優越感與無益的優越感之間的差別之前,先來談談一種似乎與我們的理論相矛盾的行為,即懶惰行為。從表面上來看,懶惰與「孩子天生都有一種追求優越感的心理需求」的觀點相互矛盾。我們責備懶惰的兒童,說他們沒有追求優越感的渴望,沒有雄心大志。但事實上,若我們仔細觀察他們,我們會發現這樣的想法普遍是錯誤的。其實,他們正在享受懶惰帶給他們的好處,他們不必背負別人對他們的期望,即便他們沒有什麼成就,別人也不會過分苛責他。因為他不願意努力,所以總表現出一種無所事事、鬆鬆散散的樣子,但是他的懶惰卻成功地吸引了別人的關注,至少他的父母要為他操心。想想看,有多少小孩不惜任何代價,想吸引別人關注。這樣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懶惰兒童會有這樣的點子,想利用懶惰來引起別人注意。
心理學對孩子懶惰的解釋往往過於片面。很多時候,懶惰只是孩子緩解自己處境的一種手段,他們總是把自己的無所建樹歸咎於懶惰。這樣一來,大家就不會指責孩子愚笨;相反的,孩子的家人通常會說:「這孩子如果不懶惰,就沒有他做不成的事。」相比於愚笨,孩子還是更喜歡懶惰的評價,這對於沒有自信的孩子來說無疑是很好的安慰。此外,這個似是而非「如果是」的句子――如果他不懶惰,他什麼都能做得到――撫平了他們毫無成就的挫敗感。這類孩子一旦透過努力取得了某些成就,就會和他之前的毫無建樹形成鮮明的對比,因此獲得極大讚賞,反而是那些平常就很認真的小孩,在得到更大的成就時,卻未必得到相對的讚賞。
因此,懶惰的背後通常隱藏著一種不為人知的「小心思」。懶惰的孩子就像走鋼索的人,在鋼索下面有著一張保護網,即便他們掉下去,也不會受到傷害。簡而言之,懶惰是那些缺乏自信的孩子的一道屏障,也成了阻礙他們面對困難、逃避困難的藉口。
當我們思考日前的教育方法,我們知道對懶惰的孩子無計可施,人們越是喋喋不休地責備一個懶惰的孩子,越是合他的意。人們為他操心,不斷地責備,以至於轉移了人們對他的能力問題的關注,而這正是他所期望的。對他來說,懲罰也是如此。如果教師妄想透過懲罰方式來治癒兒童的懶惰毛病,那他終究會失望的,就算最嚴厲的懲罰也無法將懶惰的兒童變成勤快起來。
如果真的發生了轉變,那只是他們所處的情勢發生了變化。例如,一個孩子史無前例地取得了某種成就,那可能是因為相較於原來的教師,新來的教師更加溫和,更願意理解他,真誠地與他談話,給了他新的勇氣,而不是打擊他本來就所剩無幾的自信心。孩子由懶惰到勤快的轉變幾乎是突如其來的。我們經常會遇到一種情況,孩子的學業一直停滯不前,但換了一個新環境之後卻變得異常勤奮,這主要是因為外在環境改變了。
有些孩子不是採取懶惰的方法,而是透過裝病來逃避學校的學業任務。有些孩子在考試的時候情緒緊張,是因為他們覺得教師會因此多給他們一些照顧。一些愛哭的孩子存在著相同的心理:哭喊和精神緊張都是他們獲取特權的手段。還有一些因身體上種種缺陷而要求特殊照顧的兒童,也歸屬於上述心理類型,比如口吃的兒童。其實那些常與幼兒相處的人應該會發現,當幼兒開始學說話時,都有著輕微的口吃現象。兒童說話能力發展的快慢受多種因素影響,其中首要因素就是兒童社群情懷發展的強度。社會意識較強、樂於與別人交往的兒童相較於那些回避社交的兒童,說話能力發展得會更好一些,也更容易一些。甚至還有一種情況是,覺得說話是一種顯得多餘的活動,例如:對過度保護與溺愛的兒童來說,根本不用等他開口提出任何需求,身邊的人就會先推測他的需求,並且滿足他(就好像在對待又聾又啞的兒童一般)。
語言障礙的警訊
當孩子在四到五歲的時候還沒有學會講話,他們的父母就會擔心孩子是否有聽力發聲障礙。不過在經過聽覺測試後,他們很快就會排除孩子聾啞的可能性,因為他們發現孩子的聽力很好。
如今,人們會發現兒童確實生活在一個沒有需要說話的環境裏。當人們習慣於將所有東西都放在「銀盤子」裏端到孩子面前時,他們就不會有說話的迫切需要。如此一來,孩子自然很晚才會說話了。
孩子用語言來表示對優越感的追求以及追求的方向,且不管這種表達是用來取悅父母,還是用來滿足自己的日常需求,無論任何一種,如果他們都沒有機會說出來表達自己,那麼我們自然會憂心孩子的語言能力是否出現了問題。
有些孩子可能存在其他方面的語言缺陷,例如,他們對一些發音有困難,如r、k、s音,這些語言障礙都是能夠矯正的,但依舊有些人在成年之後還是會口吃、咬舌或者吐字不清。
隨著年齡的增長,許多兒童能夠擺脫口吃的困擾,只有一小部分孩子需要接受治療。我們可以從下面這個十三歲男孩的案例中看出治療的困難來。
這男孩在六歲的時候開始接受治療,治療持續了一年,但並沒有什麼效果。接下來治療停滯了一年,直到第三年的時候才又請了一名醫生。不過,經過一年的治療,男孩的情況並沒有得到明顯改善。第四年治療由此再次停滯。
第五年的頭兩個月,家裏請了一位語言教育專家來對男孩進行治療,結果情況非但沒有好轉甚至還惡化了。過了一段時間,這個男孩又被送到專門的機構矯正口吃,持續治療了兩個月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六個月後,口吃的毛病又出現了。
這個男孩後來又在另一位語言教育專家那裏接受了八個月的治療,治療依舊沒有成效。後來又請了一名醫生,同樣沒有效果。在第二年夏天,他的情況有所好轉,但在假期結束之時,又恢復了原樣。
在治療期間,主要採用高聲朗讀、說話時減慢語速、做口頭練習等方法。人們注意到一定程度上的激動會使他口吃的情況得到短暫的改善,但這種情形持續不久就會恢復原樣。這個男孩並沒有器官缺陷,只是在幼年時期曾經從二樓摔下來,得過腦震盪。
教過這個男孩一年的教師這樣評價他:「教養良好、勤奮、容易臉紅、有點敏感易怒。」
教師說,男孩在學習法語和地理的時候非常吃力,而且每逢考試,他就會表現得異常緊張。他特別喜歡體育活動,對技術性的活動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他雖然沒有表現出領導者的特質,同樣能與同學相處得很好,但卻時常會和弟弟吵架。他是個左撇子,十二歲的時候他的右臉發生過中風。
在家庭環境方面,男孩的爸爸是一位容易緊張敏感的商人,每當男孩說話口吃,他的爸爸就會嚴厲地斥責他,即便如此,他卻更害怕媽媽。他有一個私人家庭教師,很少有自由時間,因此跟媽媽在一起的時間也很少。他覺得媽媽不公平,因為她更疼愛弟弟。
基於以上事實,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男孩容易臉紅,表明他一旦和別人相處,緊張的情緒就會有增無減,這一現象也和他口吃的習慣有關。他的口吃習慣已經內化為他大腦系統中的一部分了,這也是即使是他喜歡的教師也不能治癒他的口吃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