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說:上善若水。
孔子說:智者樂水。
佛祖說:智慧如海。
萬水歸流,千江彙聚,方成大海之大。然而,再深廣遼闊無窮無盡的智慧大海,也有它的源頭。因為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無源之水。
如果探尋到智慧的源頭,我們就會擁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慧之水,就會成為智慧如海的智者。
中華民族是一個富於智慧傳統的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更是璨若辰星的智者們,縱橫揮斥的歷史。
中華民族智慧之海的源頭在哪裡?中國人的智源在哪裡?
有道是:書籍是智慧的載體,人們自然會深入到傳世的典籍中去尋找智慧之源。
然而,上下五千年,傳世典籍何其多也!其種類之繁多,篇幀之宏富,用汗牛充棟為喻,是遠遠不夠的。顯然,一個無論多麼勤奮的人,終其一生,是無法遍覽祖先流傳下來的,數以千萬冊的煌煌巨典的。
正如江海必有其源頭一樣,群籍之中必有其核心。找到了這個核心,我們就抓住了中華大智慧的總綱;抓住了這個總綱,我們就扭控住了中華大智慧的源頭。
從三皇五帝迄至於今,中華數千萬冊典籍的核心和總綱在何處?中國人的智慧發源於哪些經典之中?
這是自有書籍以來,無數智者都在孜孜探求的千古命題。
孔夫子曾「韋編三絕」地反覆閱讀,並向他的弟子們極力推薦過《周易》。唐太宗時的宰相虞世南更是斷言:不讀《易》不可為將相。
漢武帝時的大學者董仲舒、大宋名相趙普、北宋理學家程頤、南宋哲學家朱熹,曾向讀者特別是天下士子推薦過《論語》,認為該經典乃「五經之管轄,六藝之吼吟」。
唐明皇李隆基、明太祖朱元璋都親筆御注,並向普天下臣民推薦過《老子》,認為該經典―─「乃萬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師,臣民之極寶」。
禪宗六祖惠能、一代女皇武則天、明成祖朱棣向世人廣泛宣傳過《金剛經》,認為該經典「百千萬劫難遭遇」,「誠諸佛傳心之祕,大乘闡道之宗,而群生明心見性之機括也」。
章節試閱
《周易》―—群經之首生命的智慧
不讀《易》不可為將相。
—―唐太宗的宰相、著名書法家 虞世南
《易經》是中華民族文化之源。
―—當代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 季羨林
《易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最高典籍。
―—當代著名的哲學家、哲學史家、國學大師 張岱年
周易哲學可以稱為宇宙代數學。
―—現代著名哲學家 馮友蘭
《易經》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 梁漱溟
中國人也曾注意到抽象的思想和純粹的範疇。古代的《易經》是這類思想的基礎。《易經》包含著中國人的智慧,是有絕對權威的。
―—德國古典哲學家 黑格爾
甲 智典概貌
【書名探微】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神奇的書,就連它的書名也是那麼的神奇。「周易」二字,令人乍看之下,不知所云。其實細細味之,這兩個字含義蘊藉,頗有來歷。
先說「周」字。這個字有四種解釋。
(1)說「周」為「周代」,是朝代名。
鄭玄《易贊》:「夏曰《連山》,殷曰《歸藏》,周曰《周易》。」唐代孔穎達《周易正義》:「又文王作《易》之時,正在羑里,周德未興,猶是殷世也,故題周別於殷,以此文王所演,故謂之周易。其猶周書、周禮,題周以別餘代。」朱熹《周易本義》:「周,代名也。」
(2)說「周」為「周地」,是地名。
孔穎達《周易正義》:「連山、歸藏並是代名,則周易稱周取岐陽地名。《毛詩》云:『周原月無月無』是也。」「周地」即岐陽(今陝西省岐山縣)。
(3)說「周」為「周普」。
鄭玄《易論》:「周易者言易道周普,無所不備。」唐人陸德明《經典釋文》:「周,代名地,周至也,遍也,備也,今名書,義取周普。」清人姚配中《周易姚氏學》以鄭玄說為是,並舉《繫辭傳》「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知周乎萬物」、「周流六虛」等語句為佐證。
(4)說「周」為「週期、周環」。
「周易」就是週而復始的變易規律。這從《周易》卦爻象與卦爻辭中可以得到證明。如六十四卦從乾、坤開始到既濟、未濟,是一個運動週期(「既濟」為本次週期的完結,「未濟」為下次週期的開始)。循環、週期是《周易》揭示的宇宙生命的最根本規律。
再說「易」字。「易」字之義,古今歧異之說尤多。擇其主要者,約有七種―—
其一,許慎《說文解字》認為,「易」是壁虎類「蜥蜴」的名稱,是個象形字。
如果將篆文「易」字把它橫過來看,正像一隻壁虎,頭、身、足、尾俱全。這種「蜥蜴」,舊說能在一天十二個時辰中改變十二種顏色、以作為掩護而免遭外物侵害,故假借為「變易」之「易」。
《周易》言陰陽運行、萬物變化之理,於是取「易」字為名。
其二,《周易乾鑿度》認為,「易」字含有「簡易」、「變易」、「不易」三層意義。簡易,指《周易》的陰陽之理在人類社會、大自然之間處處可見,無所隱奧,毫不繁雜;變易,指《周易》之道,盡在於「變」,如四季更替周轉,事物運動、變化、發展之類均是;不易,指《周易》又把某些事理看成是不可變易的,如天在上、地在下,父尊、子卑之類均是。
其三,《說文解字》又引「祕書說」認為,「易」字的部首由上「日」下「月」構成,謂「日月為易」,即取日月更迭、交相變易為說。
其四,毛奇齡撰《仲氏易》,略總前人之說,認為「易」兼有「變易」、「交易」、「反易」、「對易」、「移易」五義。所謂「反易」,即三國虞翻所言兩卦「反對」(卦體相互顛倒);所謂「移易」,即東漢荀爽所言陰陽「升降」(陽爻上升,陰爻下降);所謂「對易」,亦即虞翻所言兩卦「旁通」(兩卦六爻相互交變)。可見,毛氏多取漢魏《易》家說《易》條例以釋「易」名。
其五,吳汝綸《易說》認為,「易」字本指「占卜」,古代掌占卜之官亦稱為「易」。《周易》為占卜之書,遂取以為書名。
其六,余永梁著《易卦爻辭的時代及其作者》一文,認為筮法是周人所創,以代替或輔助卜法,較龜卜為簡易,以其簡易,故名其書曰《易》。此說與上舉《周易乾鑿度》所云「簡易」之義,名同而實異。
其七,黃振華著《論日出為易》一文,認為殷代甲骨文「易」字形象徵「日出」,上半部尖頂表示初出的太陽,中間弧線表示海的水平線或山的輪廓線,下半部三斜撇線表示太陽的光芒。認為「日出」體現陰陽變化,因此取「易」字為書名,其主旨不離前人的「變易」之說。
當前,歐美諸國漢學界對《周易》書名的西語意譯,多作《變化的書》(The Book of Changes),顯然是立足於「變易」之義。
《周易》―—群經之首生命的智慧
不讀《易》不可為將相。
—―唐太宗的宰相、著名書法家 虞世南
《易經》是中華民族文化之源。
―—當代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 季羨林
《易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最高典籍。
―—當代著名的哲學家、哲學史家、國學大師 張岱年
周易哲學可以稱為宇宙代數學。
―—現代著名哲學家 馮友蘭
《易經》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 梁漱溟
中國人也曾注意到抽象的思想和純粹的範疇。古代的《易經》是這類思想的基礎。《易經》包...
目錄
甲 智典概貌
書名探微
內容結構
作者簡介
歷代傳承
海外流播
術語淺析
乙 智慧精華
變動不居,生生不息
保合太和,和諧相生
天人合德,法天立道
時位德應,知命盡性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革故鼎新,順天應人
惡盈好謙,謙卑禮敬
居安思危,恐懼修身
丙 智者妙用
諸葛亮:由易圖推衍出八陣圖
劉勰:以「易心」雕「文心」
李淳風、袁天罡:大易演出《推背圖》
張介賓:「醫易同源」
萊布尼茨:在伏羲六十四卦的啟發下發明「二進位」
丁 智語集萃
《論語》―—儒家的處世智慧
甲 智典概貌
成書背景
孔子其人
內容結構
歷代推崇
海外流播
乙 智慧精華
仁者愛人,為仁由己
中庸之道,不偏不倚
為政以德,子帥以正
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善與人交,益者三友
富以其道,見利思義
丙 智者妙用
董仲舒:《天人三策》中十六次引用《論語》
曾國藩:以「仁」「禮」治湘軍
丁 智語集萃
《老子》―—道家的萬物智慧
甲 智典概貌
成書背景
老子其人
內容結構
後世影響
海外流播
乙 智慧精華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反者道之動
柔弱勝剛強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治大邦,若烹小鮮
以奇用兵,戰勝以喪禮處之
丙 智者妙用
戰國范蠡:功成身退,乘舟入五湖
漢初曹參:載其清靜,民以寧一
丁 智語集萃
《金剛經》―—佛家的「第一般若」
甲 智典概貌
成書背景
作者簡介
內容結構
歷代推崇
海外流播
乙 智慧精華
能斷金剛破「二障」
二道五菩提
般若妙慧在日常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說法者,無法可說
無所住行於佈施
丙 智者妙用
禪宗六祖惠能:聽聞《金剛經》,言下大悟
武則天:妙筆寫就《開經偈》和《雲何梵》
丁 智語集萃
甲 智典概貌
書名探微
內容結構
作者簡介
歷代傳承
海外流播
術語淺析
乙 智慧精華
變動不居,生生不息
保合太和,和諧相生
天人合德,法天立道
時位德應,知命盡性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革故鼎新,順天應人
惡盈好謙,謙卑禮敬
居安思危,恐懼修身
丙 智者妙用
諸葛亮:由易圖推衍出八陣圖
劉勰:以「易心」雕「文心」
李淳風、袁天罡:大易演出《推背圖》
張介賓:「醫易同源」
萊布尼茨:在伏羲六十四卦的啟發下發明「二進位」
丁 智語集萃
《論語》―—儒家的處世智慧
甲 智典概貌
成書背景
孔子其人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