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京都」你都去了哪裡?
每年有5,200萬人次前往旅遊,寺廟中的「枯山水」庭園是熱門觀賞重點!
但面對石頭、細沙,你真的有看出什麼嗎?
日本人難以言說的「侘寂」,李歐納·科仁用《wabi-sabi》介紹給你;
本書他以礫石、細沙帶領我們遊歷日本美學之境,
讓你比大部分的日本人更懂京都的「枯山水」庭園!
翻開本書,日本「枯山水」庭園不再是只可意會、不可言說的神聖所在。
你是否有過一個念頭──光腳跑過「枯山水」中用細白礫沙所刷耙出的美麗花紋?這種脆弱美麗的園林不免讓人有破壞它的想法,本書作者遊賞京都園林時多次目睹這類插曲,年輕女性想折服友人,把赤著的腳跟深深踩進剛掃過的細沙地;中學生禁不起同學出言相激,在耙整過的沙地上狂奔。如此脆弱又誘人破壞的設計,如何保留百年?一定有什麼原因才需要不辭辛勞的維持這易逝的美麗!
巨石、石礫、細沙,這些無機素材組合而成的枯山水,不帶一絲草木的庭院設計,透過耙刷使礫石與沙成現代表自然界「水」的紋路,與大石一同成為山水意象,安置靜謐禪院之中——神秘的東洋文化、日本禪宗思想,都與它有著說不清、道不明卻緊緊聯繫的印象。但這獨特風格是誰創造的呢?除了美一定有它必須存在的原因吧?若問大部分日本人枯山水的起源,除了歷時太久無法追朔之外,我們無法得到明確答案,若詢問如此脆弱的設計,為何苦苦微持,也並非能清楚回答。
以《wabi-sabi》帶我們理解日本大和美學思想的李歐納·科仁,透過本書引導我們將目光從庭院中明星亮點的巨石,移往並聚焦於細小的礫石與沙上,從中見微知著,以〈無石〉、〈非禪〉、〈或為藝術〉、〈後設園林〉四個章節層層遞漸,細細爬梳日式庭園與日本禪宗、現代藝術、中國庭院藝術之間的影響與關聯。細沙不再是營造美感的「玩意兒」,一切都變的有跡可循。
在臺灣,我們的生活習慣、流行品味都深深受到東洋文化影響,透過科仁,我們拉開地域上的距離,用一個西方人的視角,條理分明的觀察眼前風景。我們期待給予喜愛日本文化的讀者,認識日本庭園藝術的有用觀點。
如果你曾在日本的古寺名園中靜靜欣賞,卻無法在遊客手冊或網路上瞭解更多;或你未曾前往、但心之所向,本書藉由多幀影像與文字紀錄,帶我們從紙頁間遊覽日本京都,透過《礫石與沙》獲得一種分析文化的方法。
好評推薦
陳劭彥 | 服裝設計師
楊忠銘 | 藝術創作者
蔡宜芬 | if&n 設計師
各界好評
「以簡明精煉之態,耙整細微,造餘波層疊。以減法微觀之眼,專注感官,探純粹園林。」-藝術創作者楊忠銘
「礫石與沙──之於天、地、雲、海、川流中,如流沙般渺小自成一寸方圓,如宇宙般壯闊連結成大世界。枯山水意境所塑造的神秘與距離,似乎非如此遙不可及,如「 一沙一世界 」存在於你我生活之間。」-if&n 設計師蔡宜芬
作者簡介:
李歐納‧科仁 Leonard Koren
藝術家、建築師,現居舊金山和東京,修習藝術創作和建築出身。在六〇年代晚期與伙伴共同創立錯視壁畫創作團體「Los Angeles Fine Arts Squad」接受委託繪製大型戶外壁畫,成品散見於洛杉磯和巴黎。
後續創辦了WET: The Magazine of Gourmet Bathing,是七〇年代重要的前衛出版品之一。較晚近的著作有《Wabi-Sabi:給設計者、生活家的日式美學基礎》、《體驗泡澡:在熱水中泡出設計》、《重返Wabi-Sabi:給日式生活愛好者的美學思考》;BRUTUS雜誌專欄作家,專欄名稱為〈李歐納博士的文化人類學導引〉。
譯者簡介:
林凱雄
三腳渡人。英文/法文譯者,自由撰稿人。譯有《看菜單,點歷史》、《為什麼好人總是袖手旁觀》,譯作《異見的自由》獲2020年Openbook好書獎年度翻譯書。各方賜教、工作聯絡信箱:linsulaire.ft@gmail.com
章節試閱
無石
本書收錄的照片都在一九九九年五月期間於日本京都拍攝,記錄礫石與細沙的各種配置和處理手法(註1)。其中有許多攝於正規的「枯山水」庭園,位於禪宗佛寺的院落或現今由禪寺照管的武士故居(屋敷),另一些所記錄的地點不是非禪宗的佛寺就是神道教神社。(註2)然而,這些照片沒有任何一張是為了特定場地做全面的視覺記述,不論說是在哪拍的簡直都可以,而這種地點的不明確是為了避免偏離本書「礫石與沙的花園」這個主題。(註3)
喬木與灌木通常會緊鄰著這些礫石或細沙出現,不過本書照片拍攝時也盡量加以避免。萬物在自然裡各依本性悠然生長,而這種動勢透過植栽表現出來(註4)。相反地,礫沙園的塑造代表一種有意識的努力,刻意不讓自然隨心所欲地順其道而行。想要礫沙園保持良好狀態,需要不斷對抗自然的傾向,勤加打掃、除草、耙整、以及/或是重新造型。
最後,本書的照片連岩石也加以避免,雖然這往往辦不到。岩石是許多日式庭園的「明星」亮點,在各地都以顯眼的方式擺放。它們被勤加養護,有時甚至各取了名字,「日式石園」這個滿懷愛慕的暱稱也應運而生。不過,這些備受珍視的岩石也使許多人忽略了「卑微」的礫石和細沙——或將之貶為區區背景,用來陪襯岩石這地位崇高的「要角」(註5)。
嚴重低估這些無關乎岩石且/或者與之對立的視覺與概念元素,會給我們造成什麼損失?我們拋開了理想化的日式園林固有的視覺意象。我們放棄了對於「深度品賞」、「極致感性」,或園林設計與構築的專精技藝的執著。我們也抹煞了歷時至少一千五百年的中式與日式園林史,雖然這段歷史幾乎從未致力探討礫石與細沙,頂多是含糊帶過(註6)。
另一方面,當我們把焦點完全放在礫石與細沙上,我們就抓了到明確無疑的證據,證明人類敏銳且歷久彌堅的智慧在發揮作用。我們也直指了一種非凡、微妙且往往富於奇想的視覺詩意。把重點削減到只剩沙礫,我們也獲得了一個簡單的媒介來凸顯意想不到的觀點,那是神聖的場域、繁茂的植被和奇岩異石絕對無法企及的。
文字解釋
1. 本書拍攝的所有礫石與細沙,都源於京都東側的花崗岩山區。流經其間的主要河流白川將大小不一的花岡岩塊帶到下游,成分有長石(白色)、石英(灰色)和雲母(黑色),最終演變成的礫石和細沙深淺不一,從米白到中灰都有,適用於園林造景的顆粒直徑從兩公釐到兩公分不等。以非科學的語言來描述,細沙和礫石之間並沒有明確的分界。就本書寫作目的而言,在兩公尺外的距離觀看,礫石可明顯看出個別顆粒,細沙則無法分辨。
2. 枯山水的字面意思是「乾燥的山與水」。在這些園林中,岩石代表島嶼、山或其他大型自然物體,而礫石與細沙代表河流、海洋這些水體,環繞著前面那些地質表徵並與之鄰接。這些園林的構成通常也會納入不開花的喬木,以及/或是有修剪維護的長青灌木。在《日式園林藝術隱含之道》(Secret Teachings in the Art of Japanese Gardens,一九八七年出版)一書中,作者大衛‧史勞森(David A. Slawson)引用了譯自日本藝術史學者吉永義信的說法:「這種〔枯山水〕園林意在表徵水的精髓,但實際上並未使用水,而且其表徵甚至比真正用水能達到的成果來得更深刻。」
3. 本書所定義的礫沙園通常附屬於更大型的園林。然而,略過不提園林中除了礫沙園之外的其他部分,不僅僅是一種修辭、辯證或詮釋手法。在某些園林中,明確與其他部分區隔的礫沙園已自成一種規畫手法。在本書中,使用這類手法的園林有大仙院(照片見第十—十五頁)、銀閣寺(第四十四—五十一頁),以及東福寺開山堂(第八十八—九十五頁)。
4. 本書將「自然」定義為世界不受人類侵擾時的活動。
5. 這些要角和周圍的地面其實互相依存,如同陰與陽。兩者彼此連動,沒有尊卑關係。
6. 枯山水這種園林形式究竟源於何處,在歷史上並不清楚。我們知道日本自有歷史紀載之初,礫石或細沙已經用於鋪設宮殿和神社的地面,不過主要是有儀式性淨化作用的地面覆蓋物。在日本園林文獻中,「枯山水」一詞最早在十一世紀出現。起初枯山水附屬於更大的園林、占其中小塊面積,到十六世紀開始成為明確而獨立的園林形式。枯山水的靈感來源至少有部分是中國的單色水墨畫——作為這種繪畫的立體表徵——此外或許也來自盆栽和盆石,這兩者是托盤上的微型花園,主角分別是植物和石頭。
無石
本書收錄的照片都在一九九九年五月期間於日本京都拍攝,記錄礫石與細沙的各種配置和處理手法(註1)。其中有許多攝於正規的「枯山水」庭園,位於禪宗佛寺的院落或現今由禪寺照管的武士故居(屋敷),另一些所記錄的地點不是非禪宗的佛寺就是神道教神社。(註2)然而,這些照片沒有任何一張是為了特定場地做全面的視覺記述,不論說是在哪拍的簡直都可以,而這種地點的不明確是為了避免偏離本書「礫石與沙的花園」這個主題。(註3)
喬木與灌木通常會緊鄰著這些礫石或細沙出現,不過本書照片拍攝時也盡量加以避免。萬物在自然裡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