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養好五臟六腑,調氣補身又防病
《黃帝內經》為藏象理論中對後世影響最深的中醫典籍,在《素問‧五臟別論》裡明確指出臟與腑的分類,分別為五臟:心、肺、肝、脾、腎;六腑:小腸、大腸、膽、胃、膀胱、三焦。人體以五臟為中心,而六腑功能隸屬於五臟,如《靈樞第二‧本輸》所說:「肺合大腸,心合小腸,肝合膽,脾合胃,腎合膀胱」,互為表裡。
五臟彼此的運化環環相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提出:「肝生筋,筋生心;心生血,血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因此,身體某一部位出毛病,要注意其他地方可能也有問題。
本書所介紹的病症都與五臟六腑息息相關,如「骨外科常見疾病」就是以腎精不足為出發;或是「神經與內分泌疾病」更牽連到所有臟腑,《素問‧五道行大論》:「心在志為喜,肝在志為怒,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可見人們的情志與意想不到的器官有所連結,內分泌疾病常是情志不暢的反映,最終可回歸臟腑。
我從中醫觀點科普現代人的常見疾病及居家實用小知識,以「調中」為基礎,「平衡」為目標,協調身體之陰陽、臟腑、氣血、寒熱、虛實等方面,希望能為讀者帶來幫助。
五臟的相互關聯與調理原則
五臟彼此之間的關係,以「心為之主……肺為之相,肝為之將,脾為之衛,腎為之主外」。古籍敘述,五臟的功能就如同君臣之間的關係,心主宰,但需要肺的呼吸作用如臣相般輔佐,肝則為守衛抵禦外在邪氣等。以下初步介紹五臟的主要功能與調理原則:
◎心藏神,主血脈
「心者,君主之官」,心失調容易引發心血管、精神方面等疾病,如失眠、頭痛、心悸,且因心臟負責將血液循環輸送到全身,長期下來氣血不足,容易導致其它臟腑的功能也會受到影響。
護心的調理原則:
中醫療心多以活血化瘀、清心瀉火為原則,日常護理方面,應維持精神狀態的穩定,保持開朗、愉悅的心情;充足睡眠,避免心功能低下。
◎肺司呼吸,主皮毛
肺除了我們所熟知的掌管呼吸外,還與皮膚、調通人體水道有關,並能助心行血,為人體與外界「吸清吐故」的交換場所。肺失調會出現胸悶、咳喘等問題,另外,體內水分會透過呼吸、皮膚流汗、蒸發而排出體外,所以肺失調也會造成水腫或無汗的困擾。
潤肺的調理原則:
「肺為鼻之竅」,做好鼻護理便能保肺,平日注意隨空氣溫度、濕度進行調整,尤其是季節交換之際,穿著保暖、適時戴口罩有助於減少外在對肺的刺激。
◎肝藏血,主疏泄
肝主疏通調達,影響體內水分、氣血的運行,另外肝與脾胃、心的關係緊密,「肝生心、心生脾」,心火過旺會導致肝氣鬱結,肝氣不順會使脾胃不適。
保肝的調理原則:
肝是一個叫默默的器官,被發現問題時多為時已晚,因此建議作息不正常、需要長期應酬的朋友定期做肝臟檢查。本書其他病症篇章「肝病」有詳述與肝相關的疾病及日常護理。
◎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主統血
脾胃為人的後天之本,包含整個消化系統,將食物轉化為養分運送至全身,脾胃失調容易造成「痰濕」體質,也就是肥胖,或是營養吸收不利而使全身發育不良。
健脾的調理原則:
腸胃經常不舒服的人,要隨時放鬆心情,遠離壓力,避免腎上腺素上升,飲食均衡並少吃刺激、寒涼的食物。
◎腎藏精,主水
腎是人的先天之本,中醫的腎涵蓋範圍非常廣泛,包含了生殖泌尿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腦下垂體及腎上腺軸等,也有「腎主骨」的說法,至於「腎精」則是指這些系統的功能狀況,又可以看作人體的能源。
益腎的調理原則:
腎失調會導致毒素不能過濾、排出,積存於體內,或是激素分泌不足,造成尿毒症、神經衰弱、性功能障礙、骨質疏鬆等疾病。平時要注意雙腳的乾燥保暖,因腎經起於足底,此外,多喝水、不憋尿,多吞口水,節制房事,避免便秘。
病症:感冒/經常感冒
感冒也被稱為傷風或上呼吸道感染,不論是一般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大多是細菌和病毒經由空氣傳播,從感染鼻黏膜後不斷繁殖,引起發炎反應。此篇章所指的為一般感冒,而非流感,常見兩者差異如下:
1 影響範圍:一般感冒多只影響局部呼吸道;而流感會造成全身的不適。
2 症狀:兩者皆有鼻塞、流鼻涕、喉嚨痛、咳嗽等症狀,流感有明顯倦怠、肌肉痠痛、發高燒。
3 病程:一般感冒至多一週內便可大致康復,流感症狀可延續至數週。
4 流行期:一般感冒一年四季皆可發;而流感以秋冬流感季最為常見。
5 嚴重程度:一般感冒患者通常可進行輕度日常活動;流感患者多會高燒數日,需臥床休息。
綜合分析,一般的感冒就是指「鼻感冒」,對人體的影響通常只限於呼吸系統,其症狀多與鼻有關,如鼻塞、流鼻涕、喉嚨痛、咳嗽、發燒等,通常數天後便可痊癒。而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感冒症狀會影響全身,除了一般感冒會有的症狀外,還包括發熱發冷、出汗、全身痠痛、頭痛、疲倦乏力等,嚴重時會引起肺炎及其他併發症。
一般感冒屬於中醫「外感」、「時疫」的範疇,中醫認為,感冒是感受時令之邪或非時令之氣引起的,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冬春季節為多。人們日常受到六淫邪氣「風、寒、暑、濕、燥、火」(六種致病邪氣),皆可造成身體不適而生病,尤其以風邪為主,為百病之長,侵襲肺衛,導致「衛表不和,肺失宣肅」而感冒。
多數人都認為西藥治感冒迅速,而中藥是慢慢調理,會拖很久才好,因此認為感冒時應該要看西醫才對,但這樣的觀念未必是正確。通常多數患者服用一到三天的中藥,都能獲得良好緩解效果。只是民眾總希望服一包西藥就馬上變得生龍活虎,殊不知過量特效藥可能有潛在風險,一再使用西藥或許會使免疫力下降,導致感冒反覆發作或拖延數月不能康復。
若病情較輕緩,或有感冒一再發生的情況,建議找中醫辨證治療。尤其對常感冒的老人家、小朋友或過敏體質患者,在臨床實驗也證明,中醫藥在治療感冒上具有相當的優勢。因中醫在治療上是針對自癒力較弱的部分給予強化,透過患者本身的自癒力使身體從感冒中恢復,所謂順勢利導、自然療法,以「祛風解表」藥物導引邪氣外出,避免外邪逐步深入人體產生更嚴重的併發病,能從體質改善且在病後給身體很好調理。
感冒的常見證型
1風寒證
症狀:怕冷較嚴重,發燒較輕,頭痛和全身痠痛,鼻塞鼻音重,偶爾有鼻涕,咳嗽、喉嚨癢,痰色白且稀薄,口不乾渴、喜飲溫熱水。舌苔薄白而潤,脈象緊。
治則:辛溫解表。
2風熱證
症狀:發燒較嚴重,稍微怕風,頭昏脹痛,咳嗽、痰黏或黃稠,口乾舌燥,或喉嚨紅腫疼痛,鼻塞、流黃濃涕,口渴欲飲。舌苔薄白色偏黃,舌邊尖紅,脈象數。
治則:辛涼解表。
3風濕證
症狀:發熱頭痛,頭暈且感覺沉重,鼻塞聲重,疲倦乏力食慾差。舌質色白舌苔厚膩,脈象滑。
治則:祛濕解表。
羅醫師的調理養生之方
一、中醫內服法
◎風寒感冒藥茶
材料:藿香、白芷各十克,蘇葉、荊芥、防風、甘草各五克,生薑三片
做法:將所有材料加水一千毫升,以中火煮開成藥茶後,可於白天當茶水飲用。
使用須知:上述一包藥可用同樣水量再回煮一次。一日一包,一週約服用二至五包。當日未服用完的可放於冰箱冷藏。前述介紹的三種證型都可選用。
功效:感冒患者由於衛外之氣不足,不能抵抗外邪入侵;風寒之邪侵襲體表,故怕冷、怕風、鼻塞或流鼻涕;正邪相爭故發燒。藿香、蘇葉散邪解表,是治療感冒的有效藥物,白芷是散寒解表的良藥,這三味藥是本方的重要組合。此方具有宣散風寒、宣肺解表的作用,其中的甘草可調和藥性,整體來說,可調理感冒頭痛、鼻塞或流清涕、噴嚏、全身明顯怕冷怕風等身體不適症狀。
二、中醫外治法
◎中藥方薰鼻─辛夷蒼耳液
風寒感冒患者,經藥物蒸氣吸入藥效後,鼻塞、鼻涕等症狀均可減輕或痊癒。
材料:蒼耳子十克,辛夷十克
做法:把材料放入鍋中,加水五百毫升,大火煮沸十五至二十分鐘後,趁熱倒入茶杯內,用藥液的熱氣熏口鼻,小心茶杯燙手。水涼後可以再加熱使用。每次熏十五至三十分鐘,每日二到三次。
◎中藥泡腳
將上述「風寒感冒藥茶」的藥渣拿來泡腳,可以發汗排邪。俗話說:「飯後百步走,睡前一盆湯」。中藥泡腳可改善人的血液循環,增強抵抗力,亦能消炎抗菌,縮短病程,減少併發症及預防感冒復發。除此之外,還有通經活絡、紓解疲勞、消除壓力、使人身心舒暢等益處。
注意事項:
1 泡腳的水,溫度注意以三十八到四十三度為宜,體溫過高會燙傷皮膚,造成皮膚感染得不償失;體溫過低則達不到治療效果。
2 泡腳盆的深度最好超過二十公分,才能淹過腳踝,使整個腳都浸沒在水中。泡腳盆的材質要確認無害安全。
3 泡腳時間為每天一次,用泡腳桶或恆溫泡腳機,每次三十分鐘,患病時期一日兩次。時間建議安排在睡前,以泡到全身輕微出汗為宜。可視病人身體狀況縮短時間,避免久坐、身體不適的問題。
4 泡腳時,雙腳可以在水中相互揉搓,或用雙手在水中按摩雙腳、揉搓腳趾(尤其是大拇趾),可以使效果更好。
5 糖尿病(末稍循環不良)患者、高血壓危重患者、及心腎功能不全患者,不建議泡腳,以免加重病情。
三、生活調養宜忌
◎飲食
1 感冒時宜少量多餐、清淡少油膩,選擇容易消化的流質食物,如清淡肉湯、米粥、牛奶等。如病程後期食慾較好時,可改為半流質飲食,如土雞肉湯、排骨湯、餛飩湯、蛋花粥。
2 多喝水。也可適量喝微酸性果汁,如奇異果汁、柳橙汁等,以促進胃液分泌,增進食慾。
3 多食用含維生素C、E及紅色的食物,如番茄、蘋果、葡萄、草莓等,維生素C可縮短感冒時間或減輕症狀(清肝降火)。
4 感冒時不要喝咖啡、茶、含酒精飲料,咖啡因和酒精都會促進水分排出造成脫水,使呼吸道太乾燥而影響排痰。
5 平日多吃五穀雜糧、蔬菜、水果,可降低感冒發生率。
6 避開會造成喉嚨負擔的食物。例如西瓜、水梨、火龍果等寒涼食物,可能容易引起氣管痙攣性的咳嗽。辛辣食物會刺激咽喉部,使咳嗽加重。而甜食、巧克力、花生、瓜子、油煎炸食物等,因油脂與糖分含量較多,會助熱生痰。
◎其他
1 平日應注意規律運動,以提升免疫力。
2 少量多次飲用溫檸檬蜂蜜水,對喉嚨痛和咳嗽有幫助。或可用鹽水漱口,減輕不適感。
3 平日避免菸酒,而感冒時絕對不要抽菸,會刺激咽喉部,使痰液增加、咳嗽加重。
4 流感季節應戴上口罩並勤洗手。病毒主要藉飛沫、咳嗽、噴嚏散播,口鼻分泌物也是感染物,要避免以手接觸口鼻。
5 流感季節儘量減少出入公共場所。感冒潛伏期大約是感染後一到三天會發病,傳染期大約是三到五天(兒童可比七天長)。
6 儘量避免自行購買感冒藥水或成藥來服用,以免造成更多副作用或加重病情,應儘快就醫。若太早使用止咳藥,強力使支氣管擴張,將咳嗽止住,如此會使痰更排不出來,反而續發呼吸道炎症,使咳嗽更加重。
羅醫師看診案例筆記
王小姐是二十五歲上班族,一個多月前因感冒發燒,吃了西藥很快就退燒,卻開始咳嗽,之後又看了多次西醫,現在仍有咳嗽、痰白、頭暈頭脹、怕冷、食慾差等症狀。其舌質薄白、舌苔偏厚,脈象滑。中醫辨證為風寒感冒,宜「疏風散寒、宣肺解表」。
開立處方為荊防敗毒散、杏蘇散,加用中藥穴位敷貼療法(三伏貼)。並建議日常服用風寒感冒藥茶,並搭配辛夷蒼耳液熏鼻以及中藥泡腳,適度出汗方法。另叮囑避免接觸冷風,不宜吃生冷瓜果、魚肉蛋類及油膩品,也不宜勞作。儘量食用清淡而富有營養的柔軟食物,室內要通風保暖,多臥床休息。治療三、四天後,王小姐的咳嗽減輕一半以上,頭暈頭脹和食慾都改善很多,之後持續調整體質增強免疫力。
容易感冒的患者,三伏貼常貼於胸前的膻中、天突、後背的大椎、風門、肺俞等穴位,一般敷貼約二到四小時,剛貼上去時感覺不明顯,然後漸漸會出現發癢、發熱感。三伏貼方劑中,中藥白芥子的主要成分為異硫氰酸烯丙酯,散發刺鼻辛辣味,刺激皮膚發紅、溫暖,能通過皮膚角質層、毛囊皮脂腺及汗管滲透入血液循環、淋巴液、內分泌液中,發揮藥效。而所選穴位中,風門穴祛風散邪、宣肺固表;肺俞穴解表宣肺、止咳平喘;大椎穴能清熱解表,是感冒咳嗽的常用穴。三伏貼應用於改善孩童、老人和容易感冒者的體質,非常具有應用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