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筆者接觸資訊社會學的研究,已有二十多年的歷史。1993年,筆者到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攻讀社會學博士,研究領域為政治經濟學,但在求學期間,對電腦與網路的社會意涵愈來愈有興趣,嘗試撰寫論文並投稿。1999年,筆者取得學位回國,所著《資訊社會學》於2000年出版,應該算是國內第一本有關資訊社會學的專著。之後筆者陸續出版論文集《資訊科技與社會變遷》(2003年)與專書《手機社會學?》(2005年)、《資訊科技與宗教傳播:台灣經驗之研究》(2006年),並發表數篇期刊論文與研討會論文。期間筆者亦參與發起成立資訊社會研究學會、發展研究學會,以及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長期關注資訊社會學與STS的研究。
時至今日,在眾多先進與同儕的努力之下,台灣的資訊社會研究已成為社會學重要的研究領域之一,研究成果日積月累,發展出龐大的研究議程。面對諸多研究論著,我們或許可以進一步思考:資訊社會學的研究是否需要統整?理論化的工作是否足夠?是否秉持社會學想像(sociological imagination)的精神,串連宏觀與微觀的層面,解析其中的社會結構與社會過程?面對新興的資訊科技發展與應用,學界同儕是否能迅速掌握,透過社會學觀點的解析與理論的建構,思索其社會意涵,轉譯為社會大眾比較容易了解的內容?
對於社會學的研究,筆者一貫的主張是活用社會學理論,論析當代的社會現象與社會問題。回顧社會學的歷史,社會(學)研究的起源不是坐而論道,清談度日,而是聚焦於社會變遷,探索其成因、結果與影響,構築系統性的、縱觀全局的理論體系,完整地描述與分析,並提出整體的解決方案與策略。準此,對於當代資訊科技的研究、發展、應用與普及,除了從事「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的深奧研究之外,也可以考慮理論轉譯的工作,透過資訊科技的社會學研究,拉近象牙塔與社會大眾的距離。
為此,本書挑選時下熱門的資訊科技議題與影響深遠的應用,包括大數據、演算法、人工智能、社群媒體、智慧型手機、物聯網與區塊鏈,參照特定的社會學理論觀點,交叉解讀,探索當代資訊社會的脈動、過程、機制與結構,進而思索自身與人們在資訊社會中的角色與行動。
本書只是拋磚引玉,有興趣的學界同儕,或可嘗試論述、解析正在發展或更新的資訊科技發展與應用,如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混合實境(mixed reality)、「元宇宙」(metaverse, MVS)、可穿戴式電腦(wearable computer),以及資訊科技為基的賽伯格(cyborg)等,共同為資訊社會學的研究努力。
王佳煌
2021/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