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那些把成功歸於幸運的人
我三十歲才從大學畢業,在首爾開始職場生活,雖然比別人晚了很多,也不是唸多好的大學,想成長的欲望卻不遑多讓。我每天都在思考怎麼做才能成長得更快,雖然有過創業、拿碩博士學位、考取專業證照等想法,但已經輸在起跑線上的我,若是與別人用同樣的方法衝刺,永遠無法迎頭趕上,所以我需要沒有別人、專屬我個人的超車道。
經過一番苦思後,想到的解決方案就是「人」。想成功,不就應該請教成功人士?如果人生能重來,我們一定會比現在過得更好,因為已經有過經驗,已經知道孰好孰壞,重來一定會做出更好的選擇。雖然人生無法重來,但至少可以向有經驗的人請教,聽聽過來人的建議,還有比他們的故事更有幫助的人生導航儀嗎?
於是,我從2011 年開始採訪成功人士。起初我抱著年輕人向前輩請益的心態,後來萌生整理採訪稿出書的想法,而現在的我想將訪談製作成優良影像作品,所以持續在採訪這條路上堅持。十年倏忽而過,我訪問過大企業總裁、國會議員、官員、超級散戶、奧運金牌選手、頂尖網紅等,總共超過一千人。
每並非每次訪談都很美好,也並非所有受訪者都很知名,但所有的採訪都對我助益良多。有人給予獨到的見解,有人以其錯誤的經驗做為反面教材,透過這些人的分享,我學到如何規劃人生、領悟生活的真諦,同時也在這段過程中找到自我。
在採訪這一千多位年齡、性別、職業殊異的成功人士時,我都會提出一個相同的問題:
「您是怎麼成功的?」
面對這個問題,所有人都不約而同的回答:
「我很幸運!」
剛開始,這顯而易見的答案確實令我倒胃口,因為成功人士無論是在書中、或在演講都會這麼說。對當時的我來說,這是客套話,講得好聽點就是謙虛而已。然而,當我採訪的人越來越多後,這句話對我的意義也逐漸改變。
為什麼只有他們那麼幸運?他們在「何時、何地」遇見了幸運?他們「做了什麼」才得以遇見幸運?他們又如何「將幸運化為己有」?我同時也想到「為什麼好運就不會降臨在我們身上」?
思考隱藏在「我很幸運」背後的意義之際,我在計程車上找到解開謎題的蛛絲馬跡。與計程車運將隨口閒聊時,我的腦中浮起早已遺忘多時的回憶:
「司機大哥這輩子過得怎樣?」
「歹運啦,過得很坎坷。」
聽到這句話的瞬間,我有五雷轟頂的感覺,因為我四十歲失業後開計程車的父親也常說:
「人生坎坷啊,一點運氣都沒有!」
為什麼成功的人總把成功「歸於」幸運,失敗的人則說失敗是「因為」運氣不好。如果成功不單純源於自己的努力,難不成只有成功的人才遇過好運嗎?俗話不是說人一生會有三次行大運嗎?還是說,好運來了,但我們卻失之交臂?假設每個人都有一次幸運到來的時刻,如何才能抓住幸運呢?
對理財稍有概念的人,必然知道「複利」的威力,如同字面的意思,複利就是利息上再加利息,所以投資時間愈長,本利和就會以幾何級數方式增加,與採取「單利」時相比,收益大幅提高。難道只有投資才有複利嗎?我認為不是,人在製造成功之鑰時也有複利,隨著時間一天天的累積製造出的「幸運複利」。或許一開始運氣少得微乎其微,但隨著時間不停地累積,有天就會大到足以改變人生。
形容一個人「運氣好」的英文「Lucky」,並非單單只是好運而已,還會隨著我們的行動,成為打開無數人生關卡的幸運之鑰。因此在這書中,我將「運氣好」的英文由「Lucky」改為「Luck-Key」,歸納出創造幸運的七大鑰匙,是人、觀察、速度、作息、覆盤、正向和行動。現在就讓我們逐一開啟打造成功、累積財富的七大鑰之秘吧!
爭取好運上門的說服力
人生是由一連串的選擇累積而成,不過現實狀況下當我們有求於人時,選擇權卻多半掌握在他人手上,所以要抓住好運,不是光靠自己苦幹實幹就能成事,也該學習如何說服他人做出對我有利的決定。像我這樣先天沒有好運的人,該如何透過溝通技巧讓別人願意幫助自己,把運氣拉到身邊?以下是我的實戰經驗:
第一、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說服他人時,最重要的是找出「誰是決策者」。如前所述,許多時候決定權在他人手上,像是餐飲店的生意受顧客影響,求職者是否被錄取則決定在面試官的手中。如果一位求職者對面試官說「我如果得到這個職缺,一定會對公司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句話不是站在面試官的角度,而是站在求職者自己的角度說的。面試官想知道的不是「這個人多迫切想進公司」,而是「這個人進了公司後能帶來多少成績」。
想讓對方選擇自己,就要從對方的角度思考後再開啟談判,可惜許多人因為自己太想獲選,而把專注力放在展現自己身上,反而無法看清對方的立場。如果一項議案的決定權在對方手上時,絕對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觀點來思考。坐在談判桌上,必須將自己當成對方,才能推測出對方想要什麼。
第二、讓對方擁有名分或實利。我大學畢業時,已經為求職做好準備,不只拿到17 次公開徵集活動的第1 名,也去過中國、烏茲別克、尼泊爾等地從事海外志工活動,在大企業和跨國企業實習過三次,畢業時還拿到總統獎。然而,即使有上述種種經歷,「地方大學畢業生」這個頭銜仍然讓我的求職之路崎嶇不平。當我克服萬難,進到人人稱羨的外商公司後,我將自己的求職心得寫成《沒有翅膀,只好用跑的》一書,這是一本針對學歷不夠出色的新鮮人而寫的求職指南。
但書不是寫出來就好,還得創造實質銷量,於是我回母校與校長見面,利用短短十分鐘告訴他這本書對學弟妹們的重要性。我是這樣說服他的:
「在我幸運地進入跨國企業中任職後,有許多母校學弟妹們寄電子郵件給我,訴說他們的煩惱和掙扎。這些學弟妹問我:『學長,從我們學校畢業真的有希望嗎?每次提到校名,我都有種在朋友面前抬不起頭來的感覺,我煩惱到晚上都睡不著覺。』『學長,我在新生入學典禮的前一天哭得太厲害所以沒法去學校,我真的覺得考進這間大學太丟臉了!』
聽到這些話令我感到惋惜和難過,相信校長您也和我有同樣的心情。為了讓我校學生不再以校為恥,消除他們的自卑感,讓他們相信就算從我校畢業也能在大企業任職,我認為學弟妹們需要一本激勵他們的書。這本書是為了幫助新鮮人,在重視學歷的社會下生存的求職指南,對於背負學歷壓力的學生們來說,這本書必然能給他們力量,因為他們和我站在同一個起跑點上。如果能透過這本書,消除我校學生的自卑感和受害者心態,在校期間能專心讀書,畢業後能找到好工作,最後有機會完成夢想,這些成功校友所累積的口碑,不就能讓我校躋身名門大學嗎?」
校長對我的話深有同感,十分鐘談話結束後,二話不說訂購了1,000 本書。我沒花一毛行銷費用就賣掉了1,000 本,因為我給他一個身為校長不得不買書的大義名分,既能提升學校的形象,又能對在校生產生實際的幫助,校長大手筆買書不只是在幫我這位校友,也是在幫他自己。
同樣的,我寫信推薦這本書給就業相關的雇用勞動部長,以及與教育相關的教育科學技術部長。我在信中寫:
「二十歲時就讀的大學便決定了一個人的一生,這是不合理的。我希望我們的社會也能給中後段大學畢業的學
生一個翻身的機會。」
靠著這封信我得以和兩位部長單獨會面,交流年輕人因為學歷而無法翻身的議題。為何這兩位部長願意在百忙之中抽出寶貴的時間給我這位新人作家呢?我能帶來給他們實質上的利益嗎?並沒有!回想起來,這或許只是部長們同情一個三十多歲年輕人所給予的關懷,但可以肯定的是,當時的我提給部長名分上的好處。
《人資主管百人密訪錄》一書出版時,我與出版社也沒有足夠的行銷預算為這本書打出知名度,雖然讀者群鎖定的是準求職生,但多數的大學應屆畢業的學生們都忙著累積經歷四處投履歷,不見得有時間看書,我想到正在服兵役的年輕人退伍後也會面臨就業問題,同時他們空閒時可以閱讀,於是我又提筆寫信給國防部長:
「在我服役期間最憂心的不外乎兩件事,就是『思念部隊外的家人和戀人』以及『擔心今後的前途』。近來軍營的制度越來越開放,開通社群平台讓士兵可以和家人交流,也調整了休假方式,多少解決了第一項擔心。因此就業成了大多數士兵最擔心的事,也因為就業越來越難,人在軍中對於退伍後的前途更顯得無能為力。
對現在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來說,就業是當前最重要的課題,而能協助這些年輕人解決就業課題的就是這本書。這本書整理出我採訪一百位人事主管得到的求職秘訣,希望能多多少少緩解士兵們面對就業難關的沉重不安。願所有軍人都能把服役時間看作是『成長的時間』,而不是『損失的時間』。」
除了國家元首之外,軍隊中最高階的上將,韓國國內只有八名,即陸軍參謀總長、海軍參謀總長、空軍參謀總長、聯合參謀總長、韓美聯合軍司令部副司令官、陸軍第一和第三野戰軍司令官、陸軍第二作戰司令官,加上文職的國防部長,我將信跟書各別寄給以上九位。
在說服大學校長時,我是以母校兩萬名大學生為對象,而這次則是以六十萬國軍士兵為對象。因為這次要說服的規模大得多,我決定同時寄信給九位而不是寄給單獨一位。幾個月之後,我的書入選每年只收錄15 本書的國防部文庫,雖然只有兩頁信紙,卻透過軍中曝光創造了13,000本的銷量,這同樣也是名分好處所帶來的力量。
不過,比名分好處更能發揮力量的卻是實利。我曾經採訪30 位指考滿分的考生,將他們的學習法整理至《第一名不會像你那樣死啃書》一書中。為了宣傳,我希望透過媒體登載書評,這時候的關鍵問題是:我該發電子郵件給哪些記者?一般出版社或作者通常會寄書給文化部負責出版的記者,但我想從負責報導大學指考或教育相關新聞的記者下手,對他們來說這本書的內容就是現成的報導題材,於是便彙整記者們的信箱發新聞稿。
新聞稿的內容對教育線的記者們有實質利益,我等於提供了一個名為「第一名不會像你那樣死啃書」的新聞題材。果然,發信後僅過了兩天,一條有關這本書的新聞報導就登上了「社群網站最多人分享的消息」第一名,也自然而然讓這本成為暢銷書。
想要說服別人時,必須帶給對方無法拒絕的名分好處或實際利益,才有可能說服對方,名份夠大即使沒有利益也能讓對方難以拒絕;若是名份結合上利益夠大,沒有人會拒絕舉手之勞幫你一把。
每個人其實都想著要「賣」什麼東西來創造自己的好處,「賣」這個字雖然很直接,會讓人感到有點沉重,卻是不容否認的事實。咖啡店老闆賣咖啡、YouTube 賣影片、上班族賣自己的時間,但許多人只急著「賣」,卻沒能站在對方的立場著想,要先打動買家的心,才能賣掉自己想賣的商品。
最後還要提醒各位讀者,在說服對方前至少要做好說服自己的準備,我策畫上述行銷方案時都會再三推敲,這點非常重要,像我寫信給九位軍方高層官員,或許他們能做的只是把書跟信轉給負責選書的相關部門而已,但我對書的內容非常有信心,只要能讓書出現在文庫負責人的眼前,就一定會被選上。既然我已經完全說服自己,接下來只需要將計畫付諸行動,並堅信好運的降臨。不過話又說回來,就算我的書沒被選上,又損失了什麼?不過就是九封信跟九本公關書罷了。
克服厄運的力量
雖然寫了這本關於運氣的書,不過我年輕時的運氣很糟。在我二十到三十歲這段期間,最重要的幾個里程碑像是上大學、就業、結婚,都比別人晚或沒能做到。
因為成績不好,我找不到自己能唸的四年制大學,只好就讀二年制的專科學校,退伍後才再度參加指考,進入地方私立大學就讀。就業經歷也是一波三折,我在一年半的時間裡經過三次實習與一次約聘才成為正職員工,當時的我已經三十歲。一路上我曾遇過許多困難,最後總是憑藉著自己的「觀點」和「判斷」來克服危機。
我採取的「觀點」是在負面和正面之中,總是選擇正面的觀點;我做出的「判斷」是分辨眼前的難關,是否為自己能力所及的事。這兩個方法讓我克服外貌情結和學歷情結。但我人生中真正的不幸另有其事,當運氣糟到連正面的觀點也無法發揮力量、也無法判斷自己能做什麼時,該怎麼辦?
我遭遇過的厄運,與家庭有關。我父親曾任職於一間不錯的大公司,但在四十歲時遭到裁員,他無所事事地過了幾年,在家中經濟快撐不下去時才無奈地受雇為計程車司機。為了賺取每個月200 萬韓元(約台幣47,000 元)的薪水,父親每天要開車15 個小時。對於父親來說,開計程車不是退休後打發時間的方式,而是一種為了生存不得不做的事。
唯一的手足是哥哥,罹患憂鬱症長達十年,還曾經試圖自殺,不幸中的大幸是他自殺失敗,但全家人親眼目睹這個過程,經歷的痛苦無法用言語形容。母親因哥哥受到病痛折磨,也患上了憂鬱症,最後選擇了以極端方式離開這個世界。我無法承受這一連串的不幸經歷,最後也患上了憂鬱症,每天坐在黑暗的房間裡看著天花板,腦中圍繞著各種負面想法。
根據一項研究,自殺者家屬自殺或患上憂鬱症的機率比一般普通人來得高。匹茲堡大學醫療中心曾對患有憂鬱症等情緒障礙的父母334 人和他們的子女700 多人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在父母有自殺意圖的情況下,其子女企圖自殺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五倍。簡而言之,企圖自殺的父母,會成為子女自殺的強烈誘因。
這些資訊讓我感到害怕,因為哥哥曾企圖自殺,而母親也因為同樣的痛苦離開人世,當我發現曾經糾纏折磨媽媽和哥哥的憂鬱症也找上我時,內心充滿了絕望。到了這一刻,我家已深深陷入了不幸的泥沼之中。
隨著病情加重,我的痛苦程度也跟著倍增,常常無法正常思考,為了擺脫疾病帶來的種種困頓,我無時無刻在都在尋找治療的方法。因為憂鬱症的起因多半源自於無能為力,除非解決起因,否則只能束手無策地承受憂鬱症的折磨,而導致我罹患憂鬱症的根本原因,自然是發生了一些我不願意承認、面對的事。於是我領悟到,自己首先該做的就是承認家中的不幸,雖然我無法從正面的觀點去看待此事,但至少必須接受失去親人的現實。
在承認家門不幸之後,我一步步嘗試著從負面的泥沼中掙脫出來,下一步是判斷自己能做的事情,當務之急就是將我當時不穩定的收入變得穩定,同時還要尋找可以讓我全心投入的目標,以免自己的心緒被困在不安和憂鬱中,當時的我最怕自己無所事事,隨著時間一天天的過去情況卻沒有改善,無法徹底擺脫憂鬱症,為此,我必須有所行動。
一面吃藥,一面接受心理治療。過去有許多工作是在家裡進行,但我決定把工作帶到咖啡館裡處理,每天曬太陽、散步、與好友見面聊天。其中影響我最多的,就是開始經營YouTube 頻道,我全神貫注地投入,希望將這項全新的工作做好。隨著工作步入正軌,我不僅換了車、積極認識新朋友,還決定搬家,就精神科醫師說第一次看到像我這麼努力的病患。但控制憂鬱症並不容易,我也擔心自己的努力隨時付諸流水,所幸,靠著堅持不懈的努力逐漸擺脫憂鬱症。
開始沉入憂鬱症之海時,驚慌失色的我只會胡亂划手踢腿,就像不會游泳的人在深不可測的大海裡,為了活命只能拼命掙扎,但越掙扎只是沉得越深。坦白說,憂鬱症不容易痊癒,因為許多患者遭遇的悲劇與我不同,像是突然面臨被解雇或陷入經濟困境等情況,自己又無力解決時,憂鬱症就會乘虛而入,佔據患者脆弱的心靈。
根據我的經驗,面對嚴重的不幸降臨時,最重要的是接受現況不易改變的事實,換句話說,要習慣自己現在的情況和情緒。雖然很難,但在周遭情況好轉前,需要學會與憂鬱症共存,耐心等待傷口不再滴血,開始結痂、癒合,直到傷痕逐漸淡化,如果不願意承認、無法接受事實,硬是掙扎著想脫身,只會讓身體沉向海水深處。
若能接受已發生的悲劇與憂鬱的情緒,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會開始一點一點地在眼前浮現。放下力有未逮的心態,竭力找出有能力改變的事並付諸行動,是這個階段能執行的解決方案。只要能放鬆身體,平靜地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地方,就會在某瞬間發現自己浮游在溫暖陽光籠罩的水面上。
每個人在生活中總會遇到困難,只是程度上的差別罷了,希望我這難以啟齒的故事,能帶給你一些力量。以正面的觀點,不,就算無法保有正面觀點但至少能承認事實,再判斷自己能做什麼事情,藉由這個過程,我們就能一步步走出厄運。當你碰上最壞的情況時,願你不要失去勇氣,在能力所及的範圍持續努力,終有一天遠離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