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牧人的生活永遠在路上
永遠在離開與到達之間
青春、衰老、友誼、悲歡
都跟隨著羊群前進
暢銷作家李娟雋永清靈的游牧紀事
從南面的荒野沙漠到北面的森林草原,綿延千里的跋涉,比世上任何一種生存方式都更深入大地,依從自然的呼吸韻律,憑恃著地球上最強大的力量。
作家 陳雪、凌性傑
資深媒體人 陳浩
真情推薦
暢銷作家李娟最膾炙人口的《羊道》三部曲──《春牧場》、《前山夏牧場》、《深山夏牧場》──第二部作品,記錄李娟與哈薩克牧民共同生活,踏上牧羊古道的真實紀事。
哈薩克牧民是世界上最後一支純正的游牧民族,他們騎在馬背上,領著駝隊,趕著羊群,沿著世代傳承的古道,逐水草而居,度過大自然與人生的四季。
李娟隨同哈薩克族的扎克拜媽媽一家,展開游牧生活,歷經寒暑,遷徙流轉於戈壁沙漠與阿爾泰山區,深刻體會這支古老民族面對大自然殘酷考驗所展現的恬淡堅韌。
在羊道上,世界很大,時間很長,而人很渺小。
「我們這顛簸在牧道上的家,任由生活的重負如鏈軌車呼啦啦輾過,毫不留情地輾碎一切脆弱與單薄。剩下來的,便不只是堅固耐用的物事,更是一顆顆忍耐踏實的心。」
--李娟
各界好評推薦
閱讀李娟,因此宛如跟著她進行一趟遷移的旅程,她以文字融雪,融出一條讓人、馬、駱駝、貓狗、牛羊、雞鴨、雪兔都可通行其上的小徑,若我們願意跟隨他們的腳步,走過無盡的荒涼和寒冷之後,或許也會看見,春天就在20公分之外。──黃宗潔
李娟每每能寫出一種真正的大,不能抵達,只能瞥見,無法尋找,依賴偶遇。很透明,好純粹,你勉強可以說,他寫出一種真正的孤獨,或一種獨立的存在,毋寧是五月天一首歌歌名,生命中有一種絕對。──陳栢青
李娟是一個魔幻的名字。她的文字開啟了一個全然無法比擬的閱讀體驗,荒涼遠方最合理的想像,如果不是她筆下的世界,卻又完全不能想像。──陳浩
她的文字一看就能認得出來。她的文字世界裡,世界很大,時間很長,人變得很小。人是偶然出現的東西。那裡的世界很寂寞,人會無端製造出喧嘩。——王安憶
李娟寫這些,就像林風眠評蘇東坡的話:「不是想表現自己,超過別人,而只是自己的喜歡隨意而至。」通篇的白描非常真實,但她並不是簡單地描摹自然,這樣的真實裡飽含詩的精神。——柴靜
李娟的文字,是一種很直白的文字,並不喜歡用太多很華美的一些詞語,去描繪事件的那種文字……讓我覺得驚為天人。——梁文道
李娟的散文有一種樂觀豁達的遊牧精神。她的文字獨具性靈,透明而慧詰,邊疆生活在她筆下充滿跳盪的生機和詩意。──魯迅文學獎授獎詞
作者簡介:
李娟
生於新疆,童年與少女時期輾轉於四川、新疆兩地。高中輟學後,跟隨家人於阿勒泰生活。其後兩度重返放牧地,與逐水草而居的哈薩克牧民家庭共同生活,並以這段獨特的生命經歷,寫就膾炙人口的牧場系列作品。
一九九九年開始發表作品,迄今已出版《九篇雪》、《我的阿勒泰》、《記一忘三二》、《冬牧場》、《羊道》三部曲、《遙遠的向日葵地》等著作。曾獲茅盾文學獎新人獎、朱自清散文獎、上海文學獎等多項殊榮,2018更以《遙遠的向日葵地》獲頒華文創作界最重要的獎項之一魯迅文學獎散文大獎。
現仍定居新疆。
作者序
致台灣讀者
這本書出版十年了。
十年來,這些文字越走越遠。無數讀者被扎克拜媽媽一家的故事所打動,為此書倉促的結尾悵然若失。在每一個能夠與讀者互動的場合,我都會被人問到扎克拜媽媽一家的近況。卻無法回答。
十四年前,當我結束那段生活,背著沉重的行李,徒步數日,走出美麗的夏牧場時,我也是悵然若失的。一面為即將回歸熟悉的生活而喜悅急切,一面卻滿懷疑惑與茫然。在後來漫長的寫作過程中,我漸漸弄明白自己的心意,漸漸理解了牧人的世界。但遠遠不夠。直到這本書寫成、出版、得到無數喜愛,仍遠遠不夠。諸多不滿。這段經歷和這場寫作迴避了太多。十多年來我也再沒有重返牧場,漸漸和書中人物失聯。他們如今又是怎樣的生活?牧場有什麼樣的改變?沒有後續。彷彿一完成這些文字就斷然停止一切。我曾解釋說因為自己太軟弱。又懷疑其實是自己太冷漠。
然而,每當重讀這本書時,又覺得以上那些都無所謂了。每次重讀,都強烈感到寫這些文字時的自己所付出的努力,她往激流中拋錨,她在密林中刻木留痕——她苦苦挽留那一刻的自己,她緊抓住她,生怕她下一步走向迷失。我覺得她可能做到了。
這是一部充滿了缺憾的作品。但我還是好慶幸它的存在。慶幸自己曾有過那樣一段生活,曾路過那麼難忘的地方,遇到過那麼美好的人們。慶幸自己記錄了那麼多的美麗瞬間,積累了那麼多的溫暖與希望。
感謝東美出版社。
感謝所有耐心的閱讀。
感謝平凡平安的生活。
李娟 2021年6月15日
寧靜的地震
每搬到一處新的駐地,我最關心的便是水源。早在來冬庫爾之前,就聽卡西說這裡離水很近,而且既不是冰塊也不是死水潭,便非常高興。一到地方,剛卸了駱駝,我就跑去打水。果然,山腳下不遠處有一條明亮清澈、活活潑潑的小溪流。
因那一處地勢陡峭,水流幾乎是跳躍著前行,石頭縫裡處處掛著小瀑布。卡西讚歎道:「自來水啊,我們的自來水!」
的確跟自來水一樣方便,不用塑膠瓢一下一下地舀水, 直接把塑膠壺嘴對準一股躍出石縫的水流,一會兒工夫就灌滿了。但這樣總會把手淋濕。本來就夠冷了,再被冰冷刺骨的水一澆……不過總的來說,還是很滿意。
河邊深深的草叢裡,星空般點綴著靜謐甜美的橙黃色蒲公英,好像只有它們從來不曾理會過寒冷似的。
打水倒是方便了,可與之相應的是,從此得天天跑老遠撿柴、背柴。每到那時,就由衷地懷念春牧場的牛糞。
冬庫爾是豐盛的所在,滿目青蔥,草嫩汁多,水源充沛。牛到了這樣的好地方,整天努力地吃啊,努力地喝啊,牛糞稀得不成形。加之山區氣候寒冷潮濕,牛糞濕呼呼地攤在草地上,似乎永遠也沒有乾的一天。連我頭一天洗的襪子,晾到第二天晚上仍是潮的。
於是,在這裡只能燒柴火了,得進森林把倒木和枯枝拖出來劈成塊燒。
進了森林,四處都是倒木和重重疊疊的巨大枯枝。卡西一會兒指著一堆木頭說:「這是被雷劈斷的。」(為了讓我明白「雷」是什麼,嘴裡還轟地大喊了一聲)一會兒又指著另一堆說:「被冬天的雪壓斷的。」一會兒又說:「這個嘛,風吹斷的。」
我看了又看,實在看不出被雷劈的、被雪壓的和被風吹的有什麼明顯區別,不都是亂蓬蓬堆作一攤嗎?便疑心她蒙我。
雖然遍地是柴火,但並不是都能拿得回家。至於那些巨大的倒木,就算斯馬胡力能套著駱駝拖回家,也未必能劈得開。
卡西將乾燥些的、手臂粗細的枯枝拖至一處,折去零碎雜亂的細枝。再墊一塊石頭,把它們啪啪啪地統統踩折成一米左右的短截,一根一根垛得整整齊齊。全部垛好時,快有她大半個人那麼高了。然後她用事先墊在柴枝下的兩根一指粗的羊毛繩挽住柴垛,收緊,我們倆站在柴垛兩邊一人拽一截繩頭拉啊拉啊,最後結結實實地紮兩個結,再扛在背上背回家。
我不明白她折柴火時為什麼折得那麼短,長點兒的話不就可以多背一些嗎?而且根據力學原理,也會省力多了。於是我自己的那一堆柴就折得長長的,每根都快兩米長了,用繩子勒緊了也只有合抱粗。我非常得意,但背到背上起步走時才發現,還是卡西的做法英明啊!背這麼長的柴火,在森林裡根本走不動……一路上,不停地被經過的大樹絆來絆去,動不動就給兩棵樹卡住了脫身不得,只好尋找間距超過兩米的兩棵樹,盯準了再從中間經過,也不知繞了多少遠路。再加上兩邊的柴火伸得過長,很難保持平衡,走起路來踉踉蹌蹌,東倒西歪。
好不容易走出森林,我倆一前一後走在回家的坡路上。別看木柴是乾枯的,但比牛糞沉得多了去了。我們的腰被壓得深深塌下,上半身已經和路面平行了。卡西邊走邊說:「駱駝一樣!我們和駱駝一樣!」
第二次再去森林背柴火時,就很熟練了。這回我一個人去。林子裡安靜得像是空氣裡充滿了耳朵,充滿了傾聽。若隱若現的林中小徑上生滿苔蘚,地上鋪積的針葉厚實而有彈性,踩在上面忽閃忽閃。有時走著走著,會走到螞蟻的路上。螞蟻的路陷在落葉和苔蘚間,大約一指寬,彎彎曲曲,淺色,一眼可辨。上面的螞蟻穿梭往來,井然有序。這樣的路附近一定有巨大的螞蟻窩。果然,我找到了好幾個一米多高的螞蟻窩,小山一樣在樹蔭下隆起,上面佈滿成千上萬個洞口。螞蟻們忙忙碌碌地進進出出,但從來也不會發生一隻打算出洞的螞蟻冷不丁把另一隻準備進洞的撞個腳朝天這樣的意外。
我看了沒一會兒,腿上就爬滿了螞蟻,背的柴火上也爬了不少螞蟻。我把這樣的柴火背回家,會害得多少螞蟻背井離鄉,孤苦無依啊。
我深深地彎著腰,背著柴火走在回家的山路上,看著自己面前的影子也背負著一大團沉重的陰影,搖搖晃晃。似乎我的影子比我更不堪重荷。
經過森林下的山谷時,我靠著路邊的大石頭放下柴火,休息了一會兒。身邊是一道又深又窄的溝,底端閃爍著細細的水流,溝底背陰處有厚厚的積雪。開始以為這條溝是被這股細水沖刷出來的,仔細一看,卻是地震斷裂的遺跡。兩岸交錯的石塊和空穴有著清晰的曾經嵌合在一起的痕跡。看來是先有地震裂縫出現,後有水流從高處湧入的。這條兩米多寬的深溝將碧綠完整的草地從中間破開,一直延伸到我們駐紮氈房的那座小山的山腳下。
這條山谷狹窄而空蕩,但分佈著曾經熱熱鬧鬧駐紮過好幾頂氈房的圓形痕跡。那些圓形空地一看便知已經使用過多年,因為到現在都不曾長出草來。泥地平平整整,有的在東北角還立有舊而整齊的石板台架——那一處曾是廚房。有的在門口位置還打了三根木樁——那裡曾用來支放巨大的敞口鍋。而所有圓形遺址的西面一半都墊起了離地半尺高的臺地——上面曾鋪過絢麗的花氈,在無數個白晝無數次地展開過餐布,在無數個深夜棲停過全家人的深沉睡眠……如今卻空剩這些深刻濃重的生活痕跡,面孔朝著天空,悲傷又安靜。
穿過這條短短的山谷,繞過幾塊巨大的石塊,爬上山,再走過一小片斜坡,就看到我們的氈房了。我們的氈房舊舊的,立在更舊的禿石坡上,像幾百年前的事物一般莊嚴。離氈房不遠處有好幾塊平平整整的大石塊,上面晾滿了卡西剛洗過的花花綠綠的衣服。除了「花花綠綠」這個印象外,還有一個印象就是「嘰嘰喳喳」。
回家一放下柴,媽媽就喚我喝茶。我問,為什麼我們不住在旁邊那片森林下的山谷裡呢?那裡不但漂亮,還有現成的氈房印跡。有一句話我不會用哈語表達,那就是「基礎設施齊全」。那兒不但有現成的室內佈局,附近的羊圈、牛圈、曬乳酪的架子也一應俱全。
而我們住的地方,雖然風景美,地勢高,但畢竟是從未駐紮過氈房的石頭山,要住好幾年才能營造出深厚濃郁的生活氛圍。
媽媽說,以前強蓬家和另外兩家鄰居就住在那裡,但是後來地震了。為了說明「地震」是個什麼東西,她身子左右亂晃,嘴裡發出嗡嗡的聲音,還伸手握住餐布上的一塊饢不停抖動。
我想,那裡與這裡不過一山之隔,那邊地震的時候,這邊難道就沒事嗎?
但是媽媽又說:「大大的石頭掉了下去,木頭也掉了下去……」
我明白了,兩面都是陡峭的山,中間是狹小的谷地,地震時就會處於危險的境地。難怪那裡成了完整的、令人歎息的廢墟。這麼說來,那條地震斷裂帶有著多麼強烈的暗示啊。
搬家前來冬庫爾的路上,在可可仙靈西北面兩公里處, 我看到過一座山頭高聳著幾塊漢白玉般潔白晶瑩的大石頭,一塊壘著一塊,懸空架起。若非這麼大的石頭不可能人為搬動(一塊至少有一幢房子那麼大),真覺得應該是人造的景觀才對。那就是地震的傑作。此後一路上,同樣的情景又看到好幾處。連起來的話,全在一條線上。多麼壯觀的礦脈!甚至有一處,整座山通體都是那種明亮的白色大石頭。石頭縫間積有土層的地方,會一小團一小團鋪著碧綠的植被。
特殊的地質結構還令很多山的山脊處翻出了巨大的片狀岩石。全是薄薄的石板,與地面垂直,一片一片,屏風一樣筆直排列,直插雲霄。像一條石板路上的石板全都立了起來,那個行走在上的巨人於是側著身子繼續走下去,沿山脊去向遠方……這也是地震的作品。阿爾泰山脈是地球上最年輕的一道山脈。
來到冬庫爾的第五天,我也遇上了一次地震。
那天幹完活兒,我披件衣服躺在花氈上閉上眼睛,準備就著寂靜的下午時光深深睡一覺呢,突然聽到大地深處發出轟隆隆的聲音,像地底有一輛重型卡車經過。那聲音東來西去,伴隨著地面的小幅度急劇震動。我立刻意識到地震了,爬起來仔細傾聽了一會兒,世界又變得悄無聲息。又走出去繞著氈房轉一圈,四處靜悄悄的,森林和群山靜止不動,也沒看到有什麼人跑出房子滿山谷大喊大叫,便回房子繼續睡覺。
對了,大約是地震的先兆吧,那天天氣突然熱了起來。雖然早上還是冷得掙扎了半天才決定離開被窩,但頭天夜裡卻沒蓋斯馬胡力的外套。我平時睡覺的時候,只去掉外套和長褲,毛衣毛褲一件也不敢脫。儘管如此,還是覺得自己那床厚厚的羊毛被不夠用,還得再壓上斯馬胡力沉重的羊皮大外套,壓得整個人快翻不了身才覺得踏實。雖然已經快要六月,但山裡的那種冷,根本就像被巨大的鐵錘一錘一錘鍛打過似的堅硬,冥頑不化。
總之,那天到了中午就更熱了,捶優酪乳時還出了一身汗。陽光暖融融的,忍不住換上了唯一的一件T恤——原本打算進城才穿的。當時心裡還滿意地想道:哎!總算是過了個夏天了!
致台灣讀者
這本書出版十年了。
十年來,這些文字越走越遠。無數讀者被扎克拜媽媽一家的故事所打動,為此書倉促的結尾悵然若失。在每一個能夠與讀者互動的場合,我都會被人問到扎克拜媽媽一家的近況。卻無法回答。
十四年前,當我結束那段生活,背著沉重的行李,徒步數日,走出美麗的夏牧場時,我也是悵然若失的。一面為即將回歸熟悉的生活而喜悅急切,一面卻滿懷疑惑與茫然。在後來漫長的寫作過程中,我漸漸弄明白自己的心意,漸漸理解了牧人的世界。但遠遠不夠。直到這本書寫成、出版、得到無數喜愛,仍遠遠不夠。諸...
目錄
致台灣讀者
自序
鄰居
另外兩家鄰居
生活又開始了
寧靜的地震
牛奶的事
泡泡糖事件
饢的事
家務事
影響
茶的事
從城裡回來的人
寧靜悠長的下午時光
冬庫爾的小夥子們
斯馬胡力的世界
女孩子們的友誼
寂寞舞會
為了拖依
六月的婚禮
賽馬的事
狗的事
阿依努兒家
我和扎克拜媽媽的一天
突然間出現的我
去上游串門
清潔的生活,富裕的肥皂
索勒,索勒!
好姑娘加孜玉曼
酒鬼
小母親
生病的黑牛
蘇乎拉傳奇
卡西的同學
路上生活
即將離開冬庫爾
去吾塞
致台灣讀者
自序
鄰居
另外兩家鄰居
生活又開始了
寧靜的地震
牛奶的事
泡泡糖事件
饢的事
家務事
影響
茶的事
從城裡回來的人
寧靜悠長的下午時光
冬庫爾的小夥子們
斯馬胡力的世界
女孩子們的友誼
寂寞舞會
為了拖依
六月的婚禮
賽馬的事
狗的事
阿依努兒家
我和扎克拜媽媽的一天
突然間出現的我
去上游串門
清潔的生活,富裕的肥皂
索勒,索勒!
好姑娘加孜玉曼
酒鬼
小母親
生病的黑牛
蘇乎拉傳奇
卡西的同學
路上生活
即將離開冬庫爾
去吾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