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張瑜伽墊上,都有一段「求生」的故事
在墊上呼吸、伸展,重新找到心的位置
*
渴愛的人也是求生的人
他們選擇瑜伽,也透過練習,選擇活下去
*
九篇以「瑜伽」為主題的故事集
九則你我皆在尋覓解答的生命課題
*
「大千世界是最好的瑜伽練習場,而瑜伽教室便為其縮影,
眾人帶著不同的目的及期待前來,希冀瑜伽能滿足心中的種種渴求。」
——張以昕
「瑜伽」(Yoga)的字義是連結、結合,
每個踏進瑜伽教室的人,都帶著自己的故事前來。
有些人是身體上的肩頸痠痛,有些人是心理淤積而夜不成眠,
一些人將瑜伽當作純粹的運動操練,
而一部分的人,希望藉由瑜伽,找到身心合一與平衡。
《瑜伽練習者求生指南》收錄了九則現代人的身心受困處境,
是失戀而成的抑鬱,婚姻失意的囤物癖,
是亞斯傾向的啃老族,完美主義者的厭食症;
是單親媽媽與過動獨子的親子拉鋸,
是靈魂錯置的思覺失調者……
瑜伽老師「我」帶著他們踏上瑜伽墊,
透過每個練習者彼此連結,
說出一則則「想活下去」與療癒的故事;
也藉由瑜伽練習從而找到生命出口的旅程——
每次的呼吸與伸展,每回的合碎裂與接納,
都是為了返抵「心」家,不再徬徨。
【各界推薦】
「領略過瑜伽的療癒能力,無論治身或治心,『練瑜伽』,是如今我會對病人提議的一種處方。生命是這麼長久的一場功課,願我們都在使自己更好、更平靜的道路上。」——吳妮民(作家.醫師)專文推薦
Kamini卡蜜尼(《Mantra梵唱聽出好心情》系列專輯&心靈音樂家)
李欣倫(作家・中央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亞里(大愛「蔬果生活誌」節目主持人)
郝譽翔(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創系教授)
張光斗(「點燈」節目製作人)
張瑋軒(女人迷創始人、作家)
楊小黎(金鐘演員)
蔡士傑 Janus Tsai(C-IAYT 瑜珈療癒師)
劉冠吟(前《小日子》雜誌發行人)——柔軟心推薦(按姓名筆劃排序)
【本書特色】
1. 附錄給各個練習者的求生指南處方箋,針對有相似癥狀者,可藉由簡易體位法、靜坐或生活禪,讓瑜伽練習融入生活每時每刻。
2. 不同於坊間瑜伽書經常是以鍛鍊、體位法為重點,本書更貼近瑜伽哲學:瑜伽是身與心的連結,得以從中找到生命的平衡。
【本書人物角色與練習處方箋】
△角色|失戀憂鬱的女孩可凡
在一段失衡的感情關係中迷失自我、關閉心房的女孩,透過瑜伽練習,重新找到相信自己的力量,以及一段可以一起前進、彼此體諒的健康關係。
△練習處方|給失戀者|【鱷魚休息式(Makarasana)】
有助於建立橫膈膜呼吸,緩解情緒的緊張。覺察額頭、肩頸、腹部和雙腿的肌肉,鬆開全身的緊繃,找回對身體的控制感。
△角色|單親媽媽與過動兒子
一個過動兒子,一個被消耗殆盡的單親媽媽。瑜伽的練習讓她試著將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偶爾也以自己的需求為優先,才不致從親子關係中窒息。
△練習處方|增進親子情感|【嬰兒式(Balasana)】
像趴趴熊一樣把孩子的身體包裹起來。在你的懷中,他能重溫回到子宮般地舒適溫暖,接著兩人一起呼吸,靜默片刻,這就是專屬於親子的靜心時刻。
△角色|積極美魔女和他亞斯啃老的兒子
退休後以瑜伽會館為重心的美魔女、不被支持夢想的亞斯兒、成日在電視機前的丈夫,相互背離家庭的三人,像一幢搖搖欲墜的建築⋯⋯回望初心,才能站得更穩。
△練習處方|活在當下|【靜心】
當你發現自己過於依賴練習,而忽略生命中其他的人事物,請先舒服地坐好,感受呼吸的流動,誠摯地問自己:「我的心哪,請你告訴我,你的恐懼是什麼?」
△角色|有囤積症的豪門貴婦
更年期又憂鬱症的她將豪宅內塞滿戰利品,透過瑜伽練習,體會到人與人的關係也需要適度調整,斷捨離,與先生離婚,勇敢踏出獨自生活的一步。
△練習處方|排遣憂鬱|【樹式(Vrikshasana)】
身體的平衡,即是內在平衡的展現。視線專注、意念集中、呼吸穩定,即是我們面對生活的重要態度。
△角色|身心耗弱的通靈仙姑
她的女系家人全都有陰陽眼,過度想解決他人問題往往耗盡能量,瑜伽讓她修復內在能量。也明白自己只是老天爺的通道,每個人的問題只能自行解決。
△練習處方|當需要釋放疲勞|【攤屍式(Shavasana)】
四肢攤平,掌心朝上,雙腳外八,打開比臀部稍寬的距離。接著閉上眼睛,專注而放鬆的狀態,在呼吸之間盡情享受大休息的美好時光。
△角色|看似陽光的男孩大肉班長
他是班上少見的男學員。他放下對自己肉肉身材的嫌棄,走出失戀,甚至成為班長,在公司組成瑜伽班,最後還轉職當瑜伽老師。
△練習處方|給飲食失調者|【專注咀嚼】
在用餐前靜心。用心地咀嚼每一口食物至少三十二次,感受食物在口中的滋味,享受這一份美好,食物不只是食物,入口的同時也能替你的身心充電!
△角色|因芭蕾舞身心受傷的姊妹花
雙胞胎的她們從小學習舞,卻在舞過程中身心傷痕累累。一人因嚴格的飲食要求而罹患厭食症;一人遭受同性相戀的阻止而陷入憂鬱。兩人分別在瑜伽中治療被過度要求的身心。
△練習處方|給完美主義者|【坐姿前彎】
不需要做得跟書本、老師一樣才是完美。當呼吸、心念完全沒有衝突,能夠保持平靜自在,在每個體位法中綻放發自內心的微笑,才能創造每天獨一無二的完美姿勢。
△角色|前往印度找自己的瑜伽老師百合
生命經歷轉彎處的兼職瑜伽老師百合,甩開了不適合的工作與伴侶後,單獨飛往印度旅行,透過在瑜伽學院與相同經歷的朋友Aditi,學會練習放下執著。
△練習處方|當做家事時|【洗碗生活禪】
修行不只在靜坐墊上,只要保持覺知,行走坐臥,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每件瑣事都可以成為禪修的一部分。
△角色|靜默之中體悟放下的瑜伽修行者
心裡破了一個洞的女孩,在印度進修時參加長達九天的「靜默」,以日記速寫那無時不刻地像站在一張大鏡子前,如實面對自己的殘缺與美好,以及當下的種種情緒。
△練習處方|給奔波忙碌者|【靜默(Silence)】
靜默如同為自己建造一個得以充分休息的洞穴,毋須大興土木,只需要靜下來,想像三道金色的光圈,將全身輕輕的包圍,將外在世界與自己區隔開來。
作者簡介:
張以昕(Phoebe Chang)
彰化人,現居台北市。國立東華大學中文系、新竹教育大學中文研究所畢業。創作包括散文與小說,曾獲梁實秋文學獎、全國台灣文學營創作獎等獎項。
現為全職瑜伽老師。從學生時代即持續學習瑜伽多年,二○一三年取得美國瑜伽聯盟Yoga Alliance RYT200認證,目前任教於台北各大瑜伽教室,對象包括成人、兒童、親子及孕婦,並數度赴印度接受喜馬拉雅瑜伽傳承的師資訓練、靜默研修。著有散文集《瑜伽這檔事》、圖解瑜伽教學《愛動女孩瑜珈課》。
業餘文字工作者,曾任《聯合報》繽紛版專欄作家。希望透過書寫分享瑜伽生活化的一面,讓一般對瑜伽的認識僅限於體位法的大眾,或者從未練習瑜伽的朋友,也能親近瑜伽之學的智慧,並實踐於日常生活當中。
■■ Facebook粉絲專頁「瑜珈這檔事 Oh, My yoga」:www.facebook.com/happy.yoga.with.phoebe/
章節試閱
【內文節選一】
爸爸在他方(節錄)
我除了教成人瑜伽之外,也教兒童與親子瑜伽,許多朋友知道後,總會很感興趣地問我:「小孩子練瑜伽,不覺得無聊嗎?」
「當然不會,他們常常玩到不想下課呢!」成人瑜伽必須正經八百地練習,小朋友的瑜伽課則是在玩樂中學習。透過精心設計的呼吸與體位法遊戲、利用故事情節結合身體動作,並加入各種團體與雙人瑜伽,同時也將呼吸法及靜坐融入課堂中,常常讓他們玩到樂不思蜀,順利達成練習的效果。
說到這兒,我想起一位熱愛瑜伽的男孩小乙,他是我在兒童瑜伽教學生涯中很想念的一位學生。
***
小乙與他的媽媽采晴第一次來到位於三重的教室上課時,捷運坐錯路線,遲到了。
「我們很少來三重,捷運站真是個大迷宮!」即使我笑著安慰她沒關係,她依然繃緊神經,一邊繼續責怪自己誤了時間,一邊替兒子脫外套、鞋襪、換衣褲,然後慌慌張張地拉了兩張瑜伽墊,歪歪斜斜地擺在教室角落,開始加入練習。
小乙今年四歲,是個身材乾癟瘦小,卻異常活躍的小男生,上課心不在焉,不斷扭來扭去,幾乎無法待在墊子上超過三分鐘。為了吸引他的注意力,我使盡渾身解數,他卻仍像遊魂般不時飄走,將櫃子裡的瑜伽磚全部搬出來,疊成城堡,再轟地一聲瞬間推倒,開心地手舞足蹈。
此舉引又引起采晴的高度緊張,不斷跟其他家長和孩子陪不是:「對不起,對不起,吵到大家了!」接著神色凝重地將小乙拖到門外,蹲下來直視兒子的眼睛,狠狠訓誡了一番。回到教室之後,小乙順從了一陣子,但十分鐘後又故態復萌,采晴於是再度出言責備。
下課後,我走出教室,見到采晴臉露疲態,窩在大廳的沙發上滑手機,小乙則手捧一塊巧克力餅乾,坐在地上用平板看巧虎。
「老師對不起,剛剛吵到大家了,真的很抱歉……」采晴眼神渙散地望向我,顯得十分疲倦。
「不會的,孩子第一次上課,需要一段時間適應。」我在采晴身畔坐下,感受到她肩頭緊繃、呼吸急促。
「我兒子很聰明,但就是不聽話,懶惰又愛玩,所以我想讓他學瑜伽,看看能不能安靜一點,不然之後要上幼兒園了,怕沒辦法適應。」采晴表明報名親子瑜伽的原由。
「讓孩子練習瑜伽一段時間,會有幫助的,只是下次不妨試試看,多放一點注意力在自己身上。根據之前的經驗,爸媽必須先進入練習,孩子才會慢慢跟進,因為我們很難真正控制小孩,逼迫他們練習。」我委婉建議著。
采晴沉吟片刻,若有所思地點點頭:「好,我會試試。」
接著,我挨向坐在地上的小乙,與他並肩一起看了一會兒卡通。當我們一起為劇情發笑時,他抬起頭,向我解釋人物之間的關係,以及前幾集上演的內容。我們交談片刻,氣氛正逐漸熱絡起來,此時,采晴卻驀然打斷我們,說要回家準備晚餐了。小乙一聽,氣得嘟著嘴,趴在地上鬧彆扭大喊不要回家。采晴鐵著臉沉默著,絲毫不理小乙的抗議,硬是將衣物套在不斷掙扎、扭動的兒子身上,然後將他拉向門邊。
「下個禮拜見!」我摸摸小乙的頭,望著瘦小的他,揹著一個虎頭造型的玩偶背包,依依不捨地朝我揮揮手,步入電梯離去。
***
有些家長會因無法控制孩子在課堂上吵鬧,讓他們覺得很沒面子,而不再來上課,因此我本以為他們不會再來了,但到了上課前一晚,卻接到采晴的訊息:「老師,小乙每天都說想去上瑜伽課,問我什麼時候才能再去。我們明天見。」
隔天,小乙是第一位報到的孩子,一進門就迅速衝向教室,在偌大的空間裡盡情奔跑。手提大包小包的采晴隨後入內,見到脫韁野馬般的小乙,一股沸騰的火氣立刻暴衝而上,怒目瞪視他,準備開罵。
我見了,趕緊上前安慰采晴:「教室還沒鋪墊子,讓孩子跑一跑,運動一下,沒關係的。」
采晴一邊脫外套,一邊盯著兒子說:「我也知道小乙可憐,台北的小孩幾乎都住在公寓,旺盛的精力無處發洩,像是關在鴿子籠裡,但也沒辦法,寸土寸金的台北市,空間就是這麼小。」語畢,兩手一攤,百般無奈地嘆了口氣。
「那有常帶他去公園跑一跑嗎?」我望著在教室一個人繞著圈子跑得氣喘吁吁的小乙。
「有啊,我還帶他去上過直排輪、體操、籃球、街舞、足球等等運動課程,想讓他消耗一下體力,但他都不喜歡,也沒辦法專心,上了幾次就嚷著說不要學了,想在家裡看電視。他很難安靜下來遵守規矩,老是破壞上課秩序,我在旁邊壓力也很大,很丟臉,因此常常上完一期就換另一種課程。」她靠在牆邊席地而坐,絞著手指,眼神不斷投向小乙。
在我看來,采晴容易因挫折而逃避困難,但換來換去的結果卻依然相同,家長輕易動搖的態度也會造成孩子沒有定性。因此我勸告她:「瑜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看見成效,如果你們都喜歡,可以試著持續練習三個月以上,說不定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采晴點頭表示願意試試看,接著欲言又止地說:「老師,去年醫生判定小乙有輕度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也有在醫院上早療課程改善行為和情緒,但他的睡眠時間還是很短,也很難放鬆,這個症狀一直無法處理,我也不知該怎麼辦。」
接著她不斷訴說跟小乙的日常互動總是充滿煙硝火藥味,想盡辦法卻依然無法控制兒子,壓力非常大,每隔幾天就會大爆炸一次,都快要得憂鬱症了。采晴從小循規蹈矩、一板一眼,從不讓大人操心,卻生了一個跟自己氣質南轅北轍的孩子,實在不知怎麼教養他,挫折萬分,是故後來也開始失眠。每天早晨睜開眼睛時都會躺在床上想著,悲慘的一天又要開始了!
「老師,很謝謝妳願意接受我兒子,但我想他還是會繼續給您添麻煩的,對不起。」我聽了很是心酸,還來不及回答,采晴就迅速站起來,大聲呼喊小乙過來幫忙鋪瑜伽墊,而其他學員也陸續抵達,於是我們開始今天的課程。
課堂中的小乙依然十分活躍,開心地在墊子上跳來跳去,同時叛逆地抵抗媽媽的指揮。「我不要、我不要……」他大聲宣嚷自己的主權,而采晴顯然是有把我的話聽進去,努力克制自己不要太注意小乙,試著跟大家一起練習。但最後卻仍忍不住想管兒子,出聲糾正他、伸手幫他調整動作,好像只要他做錯了,就等於自己犯錯了一般。神經緊繃的她完全無法接受事情出錯,彷彿只要一錯了,天就會整個塌下來似的。
坐在小乙身旁的是一位六歲女孩Apple,她有頭烏黑俏麗的短髮、精緻的櫻桃小嘴,膚色白皙透亮,還有雙水靈靈的大眼睛,活脫是個精緻的洋娃娃。每當小乙吵鬧時,Apple 總會眨著纖長的睫毛,露出好奇的表情,目不轉睛地望著他。
待我們開始做「好朋友瑜伽」時,Apple 忽然指著小乙說:「我可以跟他一組嗎?」采晴噗哧而笑,將有些害羞扭捏的小乙推到Apple 身邊,於是兩人手牽手一起做「蝴蝶與魚」、「愛之船」、「躺石頭曬太陽」等雙人動作,而且出乎意料地,所有的動作才試一次就成功做到了。
「Apple 和小乙都做得很好喔!」受到讚揚的小乙露出滿足的表情,很乖順地跑回自己的位置,跟媽媽一起躺下大休息,雖然只安靜了兩分鐘,便又爬起來在教室四處遊蕩,但顯然進步許多了。
當采晴帶著小乙離去時,雖仍不斷對兒子嘮叨,嘴角卻帶著一抹淺淺的微笑。
我想,當一個母親見到孩子的進步,哪怕多麼微不足道,也都會感到滿滿甜蜜吧。在氣憤、焦慮、惶恐的情緒背後,隱藏的都是深刻的愛,只是往往淹沒在尖銳刻薄的話語之中,無從表達。
BOX|增進親子情感的練習處方
靜心不一定要端坐不動,尤其對幼兒或兒童來說,陪伴他們做一些瑜伽姿勢也能達成很好的效果,或是做為靜坐的預備練習。
邀請你的孩子一起來到軟墊上,或者在床上進行也可以。
讓孩子先做嬰兒式(Balasana),即膝蓋彎曲,臀部坐在腳跟上,腹部貼大腿,額
頭觸地,面部朝下,雙手往前伸直。
鼓勵孩子閉上眼睛,先替他按摩肩膀、手臂,並用適當的力道輕拍背脊,從上背部到薦椎周圍都不要錯過。結束後,大人也呈嬰兒式,像趴趴熊一樣把孩子的身體包裹起來。在你的懷中,他能重溫回到子宮般地舒適溫暖,接著兩人一起呼吸,靜默片刻,這就是專屬於親子的靜心時刻。
讓這個練習成為你們的睡前儀式,無論白天發生任何衝突,上床前都一定要和好如初,並在擁抱中釋放生活中的煩悶壓力,感受那份雙向、無條件的支持,帶著對彼此的愛進入睡眠。
【內文節選二】
出口(節錄)
我的心破了一個洞。
繪本中的女孩胡莉亞,原本很快樂地跟家人在一起生活,但有一天她的心破了一個超級大的洞,不僅得忍受冷風颼颼吹過,還長出許多可怕怪物,又不時吸進一堆垃圾。
這個洞愈來愈大,於是她找了許多「塞子」想把洞填滿,例如甜點、手機、電視、寵物、酒精、藥物、伴侶等等。她不停向外尋找,但卻徒勞無功,最後只好放棄,癱軟在地,痛哭失聲。
此時,女孩忽然聽到地底傳來一個聲音:「不要再往外找了,要從裡面找喔!」
她困惑地低頭望著心的大洞,慢慢進入深邃的洞中。洞裡湧現繽紛的色彩及悠揚的旋律,她見到一個從未想像過的奇妙世界,一步步帶著她返回熟悉的家園。
發現新大陸的女孩,開始了解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魔法世界,於是打開自己的心與人們連結,讓洞與洞串聯在一起,不再孤單。藉由這個過程大洞變成小洞,不斷地繼續縮小。然而這個洞並沒有完全消失,就是因為心裡有個洞,女孩方才能隨時回到內在這個充滿驚喜的世界。
***
今年的印度閉關再度來臨了。
瑜伽一直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冒險。從心的破洞處啟程,將我引領至全然的未知。而這意料之外的歷險,又將我帶往荒漠破敗之地,但在穿越苦澀、劇痛與困惑後,一覺醒來,卻置身於內在深處最富饒、寧靜的所在。
在這個年頭,任何人宣告自己正在練瑜伽,所練的究竟是什麼? 都可能南轅北轍,迥然不同。有些人要運動、減重、健身、強化核心肌群;有人要療癒、放鬆身心、解除失眠、痠痛、改善體態;有人則要尋找心靈的安頓,不再徬徨憂傷。
一般人最早接觸瑜伽時,大都以為瑜伽只是運動,畢竟現代人是如此包裝瑜伽。而再深入一點,可能知曉這些動作名為體位法,除此之外,還需要練習調息和靜坐。雖然知道瑜伽不只是擺出姿勢而已,還有更豐富的內涵,但總是懵懂模糊,說不清楚究竟瑜伽是什麼。想到書本中瑜伽士的模樣,好像是一種修行,再翻了幾頁帕坦加利《瑜伽經》,對於裡頭講的修行方法有點似懂非懂,似是很有道理,卻跟課堂上老師教的瑜伽動作沒有太大關係,完全跟自身經驗連結不起來,猶如兩條實線有這麼一點交集,但卻始終是平行、岔開的。
算了,這似乎也不影響練習,不再追本溯源,就繼續把它當成運動好了。於是按照自己選擇的方式走下去,一晃眼就過了許多年。即使只練體位法也能讓身心變得強健、穩定,但總覺得可以再更進一步,暗自摸索、跌跌撞撞,直到某個契機終於出現,才有機會更深入核心。
我每年都會挑選一段時間,來到位於印度北方瑞施凱詩(Rishikesh)的瑜伽學
院,展開靜默練習。
究竟什麼是靜默呢? 平常一個人居住,或者獨自去旅行,有時整天都沒有說話的對象,但這並不是靜默,因為即使不開口,頭腦及感官依舊活躍。據說即使僅有說話的念頭而不開口,血壓也會瞬間升高。
真正的靜默是一種深刻的心靈寂靜,那是無法用語言傳達的境界,走在「內攝」的道路上,練習制伏所有的感官、知覺,使之達到靜默的狀態,最後就連說話的念頭都沒有了。心猶如大海,人若能真正突破低頻淺層的流域,潛入深沉靜默的層次,就會像先知聖人一般,任何人只要靠近你,哪怕是暴躁憤怒之人,都會立即安靜下來。
當我們用到心念的時候,大腦及其中的交感神經就會活躍起來,除非是熟練靜默的瑜伽大師,能夠在從事創意活動、演講、書寫時,仍能讓心與腦保持在靜默的狀態,不受到外界及行動的干擾,這是很不容易達成的境界。因此一般練習者在靜默中,除了遵守不上網、不閱讀、不交談、不離開學院的原則之外,也需要藉由練習填滿一天的生活,因此只要承諾靜默,就得二十四小時遵循時間表作息。
每天四點即起,五點早禱(Prayers),接著練習哈達瑜伽(Hatha Yoga),伸展後是調息法、靜坐,全部完成後八點用餐。九點做業瑜伽,大家分頭打掃環境,到了十點的沉思步行(Contemplative Walking),可以選一塊草地或走廊進行有覺知的走路,然後時持誦梵咒(Japa)一小時,休息片刻後,練習左右鼻孔交替呼吸法半小時後,才能用餐。
下午做完消化呼吸後,有一段午休時間,直到三點,可以繼續練習持咒,或者放鬆練習(Relaxation Practice),做完後可以喝點香料奶茶。然後又來到了哈達瑜伽時間,跟早晨一樣,練習完後做調息法與靜坐,接著七點是晚餐,用餐後可選擇寫靈性日記、持咒或靜坐,或休息一下。九點鐘是晚禱,之後就寢,或想再持咒、靜坐片刻也行,最後帶著覺知入眠。
守靜期間要做一整天的瑜伽練習,依循《瑜伽經》的教導,一項接著一項,完整而深刻,同時又保持靜默,持續數日、數週,甚或數月,因此練習的效果得以維持和累積,這跟在台灣只做一小時的體位法及短暫調息、靜坐的感受是相當不同的。
抵達印度後,在學院休養幾天,才正式開始靜默。戴上寫著silence 的牌子,默默宣告這段時間將不再言語。
***
Silence day1
今天開始靜默。剛好遇到週四的靜默日,因此早上七點坐完後,十點到十二點鐘大家一起繼續練習,傍晚六點又再坐了一次。
學院正在進行修繕工程,靜坐時不斷聽見工人說話及敲打、機器的噪音,由於這麼多的聲音圍繞著我們,不少同學坐立不安,因此斯瓦米・瑞塔凡跟大家致歉,並且說了一個故事:
以前有位醫生來印度找斯瓦米・韋達練習靜默,但才過了三天,他就說要打道回
府了。斯瓦米吉問他為什麼,他說,學院真不是一個安靜的地方,有各種嘈雜的人聲、車聲,實在讓人無法靜下來。他想回到家鄉森林中那片屬於自己的營地,那兒有悅耳的蟲鳴鳥叫聲,大自然才是練習靜默的好所在。
當醫生回去之後,韋達大師很慈祥地說,這位醫生雖常教人靜坐、瑜伽,卻不了解靜默的真諦。靜默跟外在環境沒有任何關係,重點是你的心是否能進入深沉的靜定,不受外界噪音與念頭的干擾。保持覺察,觀察外在世界是如何地影響你,而你的心浮現了什麼情緒? 是生氣,還是煩躁呢? 然後看著它升起、消失,重新回到呼吸,跟著so ham的樂音流動,不讓任何人事物干擾你。不要被牽動,不斷返回你的內在空間,此時靜默或不靜默,靜坐或不靜坐,其實都是一樣的。
我是個很怕吵的人,按照老師所說,在這看似容易分心的環境靜坐,是個絕佳的練習機會,能夠幫助我突破心的喜好與慣性,那就繼續實驗下去吧!
BOX|給奔波忙碌者的練習處方
當你被永無止境的行程追趕,試圖滿足每個人的需求而感到疲憊萬分時,最希望的就是躲進一個不受打攪的空間,毋須言語,好好休息。
但經常在你最需要安靜自處時,卻找不到這樣的地方,或者雖能獨處,卻依然滑著手機、上網、看影片,任由聲光及紛亂的念頭持續轟炸,躺在床上輾轉難眠,隔天醒來感覺又更累了。
靜默能幫助你建造一個得以充分休息的洞穴,毋須大興土木,只需要靜下來,也許是在車上、辦公室、客廳、公園、學校的任何一個角落,坐好,閉上眼睛,想像三道金色的光圈,從左而右、從右至左、從上而下,將全身輕輕地包圍,這三道光形成一個寧靜的洞穴,將外在世界與你區隔開來。
放鬆全身的肌肉,用心感受這個結界所組構的空間,你很安全,完全受到保護。
將注意力收攝回到呼吸,讓腦中川流不息的念頭經過眼前,又逐漸遠離,不去抓取,也不跳進這條心念之河,隨時將自己帶回呼吸。做一個冷靜的旁觀者,安然陪伴自己,在一吸一吐之間,擁抱珍貴的靜默時光。
【內文節選一】
爸爸在他方(節錄)
我除了教成人瑜伽之外,也教兒童與親子瑜伽,許多朋友知道後,總會很感興趣地問我:「小孩子練瑜伽,不覺得無聊嗎?」
「當然不會,他們常常玩到不想下課呢!」成人瑜伽必須正經八百地練習,小朋友的瑜伽課則是在玩樂中學習。透過精心設計的呼吸與體位法遊戲、利用故事情節結合身體動作,並加入各種團體與雙人瑜伽,同時也將呼吸法及靜坐融入課堂中,常常讓他們玩到樂不思蜀,順利達成練習的效果。
說到這兒,我想起一位熱愛瑜伽的男孩小乙,他是我在兒童瑜伽教學生涯中很想念的一位學生。
***...
推薦序
【推薦序】
在路上◎吳妮民
我和瑜伽的故事,說來是種契機吧。幾年前,我不經意讀到作家劉梓潔的文章〈書呆子的瑜伽旅程〉,講述她如何從肢體僵硬的上班族,自辦公室舉辦的每週瑜伽班開始,一步步投入瑜伽追尋,進而成為專業教學者的經過。此前,我不曾有接觸瑜伽的念頭,然而梓潔文中引述了一段關於「身、心」的闡釋,讓我非常動容—大意是,人的心念像風,很難抓取,呼吸是水,但身體如冰塊,是可以被掌握的。風、水與冰塊本質上是同一種東西,如果能訓練自己控制身體和呼吸,那麼,你將漸漸地可以控制自己的心。
出乎意料,當這些文字撞進眼簾,我竟怔怔掉下眼淚。
二○一七年初,因為積累的各式壓力,我初次體會什麼是頭痛,需服止痛藥,甚至懷疑腦內是否有恙。這時瑜伽的種子冒了芽,我萌生動機,報名瑜伽課,心中還是疑惑它能不能治療我。第一次上課,是印度籍老師,當我勉力緊繃地想要跟上某個姿勢時,聽見他以不很標準的中文輕柔說出,「放鬆,然後妳就做得到。」此刻,我又流下眼淚。
後來,我沒有再頭痛過。枕部頸項的肌肉放鬆了,在不很頻繁的練習中,我也慢慢發現,原來伸展真的會進步,下犬式觸不到地的腳後跟,半年後可以接近地面。肌肉逐一有了名字和知覺。回想起自己那副曾年輕到似乎不存在的軀體,也想起大學三年級上的解剖課,怎麼背都背不起來的肌肉、肌腱起始點,如今我終於知道它們的作用,體驗到訓練副交感神經帶來的平和。啊,若是那時就認識瑜伽,有多好。
因此明白了契機進入生命的可貴,那之後所觸動的蛻變更是驚人。當我讀著同時身為瑜伽專業教師、也是寫作者張以昕的這本《瑜伽練習者求生指南》,深深覺得,這便是一掬種子,說不定亦將播灑進某個有緣人的心田。
閱讀全書,我感受到以昕的獨特之處。她是老師,於是有機會以帶領者、觀照者身分,和學員的生命碰撞交織,寫下彼此教與學中的領悟,如雙人瑜伽是「在互動中需要不斷感受對方的狀態,同時也要感受自己,因為每一刻的彼此都在變化,需要不斷觀察和調整」,「『關係』一直是瑜伽練習的主軸,在生命中的每一刻都要學習如何跟自己、他人和平共處,以及與天地,或稱為神佛或上帝深刻交流。瑜伽教導我們要不斷平衡自我、人我、神我的關係,使一切順暢、無礙地流動。」因而修煉瑜伽,不止於肢體,更是可以應用在生命中的心法了。也喜歡以昕在每則故事後,順勢延伸的體位教學,好比緩解情緒緊張,她推薦鱷魚休息式(Makarasana),有助於建立橫膈膜呼吸;而樹式(Vrikshasana)則能鍛鍊內外在平衡—原來,各種體位都有其獨到的修習功效,讀到此處,不禁要使我想起初練瑜伽時,被嬰兒式(Balasana)及攤屍式(Shavasana)帶來的撫慰鬆弛,所震懾感動的心。
以昕且是曾經歷多年情緒風暴的過來人。在書中,她慷慨分享從學生時期即長久牽絆自身的憂鬱症狀,那些足以將人狠狠拽進低壓漩渦、彷彿無能化解的身心不適,在領受瑜伽帶來的平靜喜悅後,以昕不僅涉渡,還成為這份能力的傳播者。生命帶來的苦難蟬蛻為禮物,滋養成同理心,由以昕真誠的文字,我深刻感受到她對他人謙和的溫暖。
而《瑜伽練習者求生指南》也展現了述說的層次。除了適用於對人生徬徨的瑜伽初心者,對已進入瑜伽之道的學員來說,也會有所裨益。許多開始追尋瑜伽心靈練習的人或許已對《瑜伽經》(Yoga Sutra)、瑜伽哲學、印度進修旅程有高度興趣,以昕將大師經典帶來的思索布置於故事行文之中,並記錄自己數度到訪印度北方瑞施凱詩(Rishikesh)瑜伽學院的所見所感,以靜默練習日記做為全書終章。於是,跟著以昕徐緩但堅定的腳步,讀者們似乎也在收攝身心的旅途上更進一程。說不定,這樣的神往,會成為某個有緣人啟程的契機吧。
領略過瑜伽的療癒能力,無論治身或治心,「練瑜伽」,是如今我會對病人提議的
一種處方。
生命是這麼長久的一場功課,願我們都在使自己更好、更平靜的道路上。
【推薦序】
在路上◎吳妮民
我和瑜伽的故事,說來是種契機吧。幾年前,我不經意讀到作家劉梓潔的文章〈書呆子的瑜伽旅程〉,講述她如何從肢體僵硬的上班族,自辦公室舉辦的每週瑜伽班開始,一步步投入瑜伽追尋,進而成為專業教學者的經過。此前,我不曾有接觸瑜伽的念頭,然而梓潔文中引述了一段關於「身、心」的闡釋,讓我非常動容—大意是,人的心念像風,很難抓取,呼吸是水,但身體如冰塊,是可以被掌握的。風、水與冰塊本質上是同一種東西,如果能訓練自己控制身體和呼吸,那麼,你將漸漸地可以控制自己的心。
出乎意料,當這些文...
作者序
【自序】
解憂瑜伽課
「瑜伽」(Yoga)的字義是連結、結合。讓兩種或多種不同的東西產生聯繫,重新修整跟自己、他人與至上的關係,最後打破小我的閾限,回歸源頭與宇宙大我合而為一,此即瑜伽練習的最高境界。
每個來到瑜伽教室的人,背後都有一段故事,他們總是靜靜地練習,一句話也不說,但有一天終於開口了,我才驚覺沉默的他們體悟竟如此之深,瑜伽成為堅實的浮木,承載他們從此岸渡到彼岸。或許始終風雨飄搖,但卻逐漸尋得活下去的勇氣,深知即便是一片微不足道的落葉,只要放鬆了,相信大海的支撐,就能漂浮在河面上順流前行;猶如躺在暗室墊上做攤屍式的我們,將身體的重量、內心的重擔完全交給地板,這份全然的信任帶來從內而外的釋放。那一刻,我們無名無姓、無牽無掛,遠離有形世界的一切,甚至感覺不到自己的身軀,只是單純地呼吸,不再追索,小我臣服於大我,做為一個安然平靜的存有,坦然接受生命的無常。
大千世界是最好的瑜伽練習場,而瑜伽教室便為其縮影,眾人帶著不同的目的及期待前來,希冀瑜伽能滿足心中的種種渴求。無論是想減肥、運動、抒解痠痛、減輕壓力、打發時間,都可能是練習的起點,而不僅是學員,就連老師也攜著各式想望而來,大夥兒因此產生連結,在小小的空間碰撞出無數火花。
《瑜伽練習者求生指南》寫的是發生在瑜伽教室裡的故事,老師是課堂的主角、配角也是見證者,穿梭在不同的教學場景,既是導演也是演員,跟學員一同演繹生命這場大戲。書中的失戀女孩可凡、單親媽媽采晴、過動男孩小乙、美魔女葉子、亞斯青年小山、婚姻失意的珮華、思覺失調的菩薩、通靈人葳葳、想減重的大肉、舞蹈姊妹花邱玥和邱冶,都在各自的困境中奮力求生。全書呈現出現代人對於身心靈療癒的渴求,以及在黑暗中探尋光明的期望,只求別太過入戲,過度認同自己的角色而不可自拔。
只要持續練習便能促使人們成長,而最初來到教室的原由,可能漸漸變得不太重要,大家紛紛在練習中獲得更深的啟發,瑜伽不再只是一種運動,而是檢視自我的一面鏡子。面對生命艱鉅的關卡,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出口,跌跌撞撞,亟欲透過瑜伽「療癒」,但真正的治療並非形式化的練習、知識的灌輸及他人的從旁協助,最終還是得在內省與靜默中接納自我並放下執著,才能尋得內在的平靜,這也是學習瑜伽的歷程中最有趣及值得述說的地方。
此刻,我仍待在老師的墊子上,聆聽學員的生命故事,陪伴來自各方的男女老少、不同職業與背景的人們練習。他們的故事也與我產生深刻的連結,拓展了我的眼界,勾起曾有的類似經驗。在你來我往的互動中,一次次安撫內心仍顫抖哭泣的小我之魂,得以超越囿限再次成長,讓我能用更柔軟的身段面對生命的艱難。
剛開始書寫這本書時,正面臨一段感情的結束,而透過寫作及瑜伽練習,一片片拼湊破碎憂悒的心靈,親臨書中每一堂解憂瑜伽課,一字一句勾勒每個場景與人物,跟主角們一同在墊子上修復自己。
當我寫完最後一篇,在外飄盪多時的心好累,不再掙扎,想回家了。
一瞬之間,只消一個起心動念,即能返回心家。
從嚴冬寫到初夏,走出室外佇立陽光底下,終於豁然開朗。原來,每個有覺知的當下就是我的家,幸福一直都在,毋須向外苦尋,透過每一次的靜坐、瑜伽和寫作重拾這份覺知,就是我身處世間的求生之道。
願你我皆能以生命之筆撰寫屬於自己的求生指南。
【自序】
解憂瑜伽課
「瑜伽」(Yoga)的字義是連結、結合。讓兩種或多種不同的東西產生聯繫,重新修整跟自己、他人與至上的關係,最後打破小我的閾限,回歸源頭與宇宙大我合而為一,此即瑜伽練習的最高境界。
每個來到瑜伽教室的人,背後都有一段故事,他們總是靜靜地練習,一句話也不說,但有一天終於開口了,我才驚覺沉默的他們體悟竟如此之深,瑜伽成為堅實的浮木,承載他們從此岸渡到彼岸。或許始終風雨飄搖,但卻逐漸尋得活下去的勇氣,深知即便是一片微不足道的落葉,只要放鬆了,相信大海的支撐,就能漂浮在河面上順流前行;猶...
目錄
推薦序|在路上◎吳妮民
自序|解憂瑜伽課
繭愛
△失戀者的練習處方|鱷魚休息式(Makarasana)
爸爸在他方
△增進親子情感的練習處方|嬰兒式(Balasana)
瑜伽美魔女
△活在當下的練習處方|靜心
姻鬱風暴
△排遣憂鬱的練習處方|樹式(Vrikshasana)
穿越瑜伽陰陽界
△釋放疲勞的練習處方|攤屍式(Shavasana)
瑜伽班長
△飲食失調者的練習處方|專注咀嚼
瑜伽之舞
△完美主義者的練習處方|坐姿前彎
走吧,一個人的印度之旅
△做家事時的練習處方|洗碗生活禪
出口
△給奔波忙碌者的練習處方|靜默(Silence)
推薦序|在路上◎吳妮民
自序|解憂瑜伽課
繭愛
△失戀者的練習處方|鱷魚休息式(Makarasana)
爸爸在他方
△增進親子情感的練習處方|嬰兒式(Balasana)
瑜伽美魔女
△活在當下的練習處方|靜心
姻鬱風暴
△排遣憂鬱的練習處方|樹式(Vrikshasana)
穿越瑜伽陰陽界
△釋放疲勞的練習處方|攤屍式(Shavasana)
瑜伽班長
△飲食失調者的練習處方|專注咀嚼
瑜伽之舞
△完美主義者的練習處方|坐姿前彎
走吧,一個人的印度之旅
△做家事時的練習處方|洗碗生活禪
出口
△給奔波忙碌者的練習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