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名稱:從森林小徑到椰林大道
自序
這些年來,我也很寫過幾篇序,無論是受邀的,還是為了自己的書;但這一回卻很難下筆,總覺得該說的在書裡面都說了,還有什麼可「序」的呢?
和以往的不同,這一本書,不是集結發表過的文字,是專門為寫一本書而寫的。寫的時候,就已經痛苦不堪:精煉一點怕語焉不詳,多說幾句,又怕讀者嫌煩;思妤和友堂兩位年輕人整天和我坐在同一個研究室裡,也時常要請教他們一下,而這兩位又是極難討好的。
主要的是,我們(當然不止這三個)這幾年來的工作,多少有些「不同流俗」,所以很難說得清楚。倒不是有什麼了不起的創新,或什麼值得稱道的成就,只是每當認真追究一個問題,或嘗試解決一個困境的時候,都會發現和一般人習慣的想法有相當的差距;費盡唇舌盡力解說,又往往只換得迷茫的眼色。久而久之,有時連自己也產生懷疑,是不是有一點走火入魔,小題大作,太過「深入」,反而把簡單的事情弄得太難了﹖
在台大教育學程的課堂上,我們遇到各科系所的高材生,想要把各自的專業教給中學的少年,但他們對事情的理解和詮釋,總是和「人」離得好遠,而採用的傳達方式,又總離不開「我告訴你…」的習慣;在森小或基金會的各項研討會上,我們也遇見各式各樣對教育不滿的人,想要突破既有的規範,但他們一躍而過的,往往只是事情的表面,而奮力掙扎之餘,總是顯得疲憊不堪…
在這樣晦暗不明的道路上,我們很用心地走著;走的好不好,有沒有價值與意義,當然誰也不知道;但我想,正是在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儘量讓人們知道,知道我們在做什麼,怎麼做,以及為什麼要這麼做。不止是為了招引同道,也是為了尋找毫不容情的批評與挑戰。
「替罪羔羊」
認知發展心理學的宗師皮亞傑,解釋他獨特的創造力的來源(見《皮亞傑訪談錄》,書泉出版社出版),說他生平治學有三個原則,第一是絕不看本行的論文,第二是儘量多看其它領域的著作,第三是要有一個可以「攻擊」的「替罪羔羊」。對於前二項,人們雖然未必苟同,但還可以會心一笑;至於第三項的什麼「羔羊」,多數人只是覺得莫名其妙。
然而,我卻深深的體會了皮亞傑所用的「替罪」兩個字:大凡新的觀點,幾乎都是以反駁舊體系的姿勢出現的;新觀點的論述之中,總是隨處可見對舊體系的攻擊。不過,凡是「真誠」的攻擊者,心中都沒有輕視,反而是充滿了感念的:要不是舊體系已經提供了足夠的缺失,新觀點又從何而生呢﹖攻擊前者,只是為了建立後者,而且是一種不得不然的歷程──於是,被攻擊者就顯得無辜,而變成讓人不忍的「替罪羔羊」了。
回到我們自己的情境裡來。在台灣從事教育改革或社會重建,絕對不缺皮亞傑的第三條件:至今為止的台灣教育,或社會現象,早已經是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遠比羔羊還猥瑣得多;問題是,對於我們的過去,以及至今為止的我們之所從來,我們的「感念」,如果有的話,是在哪裡呢﹖
要點不在有無感念之情,而在感念些什麼;換句話說,對於舊的做法,我們是否認真的檢視了其中的問題,是否認真的追究了其中思考的理路,以做為豎立新典範時的啟發﹖揚棄舊體系,並不意味著新流行都是理所當然。所以當我們揭舉新觀點的時候,自然就會有所期待,期待舊理論能夠有所反擊,不是期期艾艾的拒絕改變,而是振振有詞理直氣壯的雄辯。這樣,讀者可以明白,前面說的「尋找毫不容情的批評與挑戰」,並不是一句空話。
「森林」象徵蔥鬱棉茂的生命
事實上,這些年來我最深刻的感受是,我們在求新求變的過程裡,一直缺乏深刻的辯論與討論;我們的社會雖然一直不斷的製造各種衝突,但人們基本上是害怕面對矛盾的,因而總想拐個彎兒把它賴過去,或用自己直覺的解釋混過去。
幾十所國民小學的校長主任齊聚一堂,討論推展「田園教學」的「新流行」,說來說去、翻來覆去的言談,居然都是「小朋友整天關在教室裡寫國語做算術,實在太可憐了,應該讓他們有出去走走的機會,每個禮拜最好有兩次的戶外教學」;我怎麼聽,都覺得他們是在主張「監牢裡應該建立『放封』的制度」,只好站起來為傳統說話:好好教「寫算」才是正途,讓小孩子在教室裡學得高興,就不必老是想用另外的什麼(例如「戶外」)去調濟。
結果呢﹖當場的濟濟之士,一下子就糊塗了,弄不清我到底是改革派呢﹖還是保守派──他們本來是把我當成「田園先進」找去諮詢的;我和我的伙伴們被這樣看待也不止一天了,但是天可憐見,「森林」兩個字,只不過是個象徵,象徵鬱鬱蔥蔥、綿茂不絕的生命罷了。
那麼,我們的主張到底是怎麼樣的呢?我想,主張怎樣並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形成這些主張的過程;而這整個過程,可以說都是發生在「森林小徑」和「椰林大道」之間的:我每一天的行止,無非是在大道一旁的小小研究室(以及教室),或在小徑通幽而大樹環抱的森林小學,或在居間的人本育基金會,雖非狡兔而出沒三窟,大概也可以為讀者做一篇報告了。
一篇報告,就是這一本書;有道是「書」不盡言(紙短情長?),所以其中還夾雜了許多附文,是提供給讀者做為參考或例證的,順道做個說明。另外,當然要感謝許多共事的同仁,在成書期間和我做了極有價值的討論;也要感謝天下遠見出版公司的幾位編輯,沒有他們的催促和協助,這書絕不能成形。
最後,特別感謝黃武雄老師抱病寫序;在休養尋醫的旅途中,一篇序竟勞神修改七次之多,這雖然是他一向慎重文字的習慣,但也自有深意在其間,一併謹誌於此。
拉雜寫來,不成章法,勉強算是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