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運動員很難,當頂尖運動員更難!
大小威廉絲、張德培、費德勒、史蒂芬・柯瑞、C羅究竟跟一般運動員哪裡不一樣?
——————————————————————————————————————————————————
你想知道的一切答案,都在這本書裡!作者威廉斯是專長研究運動認知領域的學術教授,威格莫是字字珠璣的著名體育記者,兩人結合各自專業集大成為這本跨時代的著作,獨家訪談眾多頂尖運動員與教練,以精確的科學數據佐證,從心理學、社會學、科學角度以及體能與心理因素,解密頂尖運動員背後的成就關鍵。
本書分為三部:
☑ 首先提及家庭、環境與機運對運動員有和影響,以網壇的大小威廉絲姊妹佐證手足差異、街頭足球為何提升C羅對球技的掌握,以及出生月份如何影響運動員的選拔。
☑ 再來說明頂尖運動員如何在壓力下有傑出表現,其用眼方式、思考與解讀比賽的觀點有何不同;並以南非世界橄欖球代表隊贏下冠軍,解讀動機與團隊合作的關鍵。
☑ 最後探討最專業的輔助如何協助運動員更上一層樓,以史蒂芬・柯瑞與戴爾・多恩兩位籃球員為例,說明教練和運動科學怎麼精進技巧;以及神經科學、虛擬實境等科學如何改變了現在的運動趨勢。
不論對運動員本人、運動及各領域人才培育的相關人士或觀賞賽事的運動迷,本書提供了對菁英的全面觀察視角,希望讀者在參與賽事時能增加更多的趣味。
♦ ♦ ♦ 各界專業推薦 ♦ ♦ ♦
● 江杰穎(國立體育大學競技學院副教授、肌力與體能教練):
「《一個頂尖運動員的誕生》把運動科學研究提升人類表現的奧祕,以最親民的口吻毫不保留地呈現,是值得所有幫助運動員走向巔峰的人都必須拜讀的武功秘笈!」
● 李再立(臺北市政府體育局局長):
「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惟成為頂尖運動員的機率卻遠低於萬世師表門徒的成功率;因此,「頂尖運動員如何誕生?」一直是運動愛好者不斷追查的大哉問!本書從『天性、機緣和機運在冠軍培養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冠軍選手的內心世界』及『更聰明的訓練方式及成功背後的科學原理』來解讀運動員邁向卓越頂尖的關鍵影響因素。邀請喜愛運動的你來研讀本書,學習運動員如何各適其性地開展其獨特專屬的成功方程式,成為更好的自己!」
● 李映萱(跆拳道品勢世錦賽金牌):
「與其說是探討頂尖運動的成功方程式,不如說這本書是場現正熱映的直播秀。 整本書透過一個個真實且正在發生的故事, 結合教科書那些遙不可及的學術理論, 把讀者帶進每位頂尖運動員的精彩人生裡。 在閱讀每段故事的同時,總能會心一笑,原來,冠軍和我們一樣啊! 也會在細細咀嚼每段文字的當下,發現頂尖運動員的『秘密』。『站在巨人的肩膀看世界』,用更高、更廣的視野看世界,作為運動員的你必須擁有。」
● 卓君澤(資深體育媒體人):
「書名直接點破記者最常追問運動員的問題:『你怎麼達到如此出色的成績?』佐以各項運動員訪談為證,抽絲剝繭那些可以量化的非凡成就。同時反思台灣運動員的發展環境與文化,從生理到心理全盤討論激似信仰般的體育運動,值得所有教練們都入手的指南。」
● 相子元(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學總召集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競技學系研究講座教授):
「如何成為頂尖運動員?這個錯綜複雜的問題在這本書有深入淺出的解答,作者整理多位成功運動員的案例,分享他們如何達到現在的成就,他們的成功告訴我們,「天賦、機緣及運動科學」是通往冠軍之路不可或缺的元素;不論是運動員、教練,或是運動愛好者,這都是一本值得參考的好書。」
● 洪聰敏(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研究講座教授 、美國國家人體運動學院院士 、中華民國亞運與奧運代表隊運動心理諮詢師 、八屆桌球國手):
「頂尖運動員是激烈競爭環境中少數的佼佼者。大家看到的是其嘆為觀止的運動能力。而這些能力,除了基因,很大一部分是靠後天的培養。不論是身體機能、心理技能、甚或技戰術能力,都是在給予最有效負荷後所產生的適應結果。這樣的自我突破並不限於頂尖運動員的訓練,各領域的專家養成都可以循此模式。現在就讓我們開始為生活增加一點負荷,勇敢面對困境,儲備力量,成為自己人生的頂尖冠軍!」
● 許淑淨(奧運舉重金牌):
「當選手的時候,沒有機會接觸這麼多書籍,當時就是每天努力執行和教練共同制定的目標,追求每一個突破自己的機會。閱讀本書後,書中提到很多想法,跟當時我在訓練時的觀念不謀而合,作者整理出一些關鍵因素,從文字中讓我重新回顧了在訓練場及賽場中的鬥志。這是一本值得大家去閱讀的書,人生旅程就跟在運動場上一樣,會面對各式各樣的挑戰,這能讓我們明白該運用什麼樣的策略,去不斷地提升自己、不斷地戰勝自己。」
● 張育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研究講座教授):
「作者由『天性與機運』、『知覺-心理能力』、『運動科學原理』三個面向,為邁向頂尖運動員的艱辛路程,提供高效與複製的可能。」
● 啾啾麥(暢銷作家):
「小時候我一直不是一個在學業方面表現好的孩子,只有在打躲避球的時候我才發現原來世界上還有件事情是我擅長的;而如今我自己當了父母,我也總是不斷提醒自己千萬別讓運動在我兒子的成長過程當中缺席,不是希望他長大成為一名優秀的職業選手(當然要是能成為NBA球員是很棒啦),而是希望他能夠在奔馳流汗的過程當中去認識自己。《一個頂尖運動員的誕生》一書,透過數名優秀運動選手的奮鬥過程,從中讓大家了解到或許最後能成為頂尖運動員的人是少之又少,但每個人都能在嘗試的過程當中,讓自己成長,成為最好的自己。」
● 曾荃鈺(中華民國運動員生涯規劃發展協會理事長、中華奧會教育委員):
「我在陪伴超過一百五十位台灣頂尖運動選手的諮詢與課程培訓經驗發現,頂尖運動員跟一般選手,確實存在許多細微差異,這些差異包含面對成功或逆境的反應、追求完美的高標準、轉換情緒的能力、受傷後的復原力等,每個細微的小差異積累起來,就形成高手跟平庸的距離。《一個頂尖運動員的誕生》這本結合了現代運動科學、教練學、運動心理學研究的好書,就是要回答你:如何從平庸邁向頂尖?相信你我都能夠從頂尖運動員身上學到些什麼。」
● 彭涵妮(國家隊與職業隊運動心理諮詢師、國立體育大學球類運動技術學系助理教授):
「要成為頂尖選手絕非偶然! 本書精彩豐富,深入淺出,融合許多寶貴的實務案例,並具研究佐證。頂尖運動員的誕生過程中,心理素質甚為關鍵!本書提及之心理技巧,亦是應用運動心理學家在指導亞奧運國家隊與職業選手時,常使用的心理策略— 設定目標、掌控情緒、專注當下、正向積極、享受樂趣,發揮潛能,有效率的邁向頂尖之路!我推薦這本書給選手、教練以及所有想幫助孩子在運動場上、場下都發揮潛能的父母親。」
● 楊東遠(運動視界主編 ):
「運動迷在欣賞經典賽事並見證運動員邁向巔峰的過程中,總是最喜歡聊這個話題:「為何這些人能成為最頂尖的GOAT?他們是如何辦到的?」此書結合了大量的運動員獨家訪談與運動科學研究,試圖抽絲剝繭、化繁為簡來告訴我們答案,但無論是否有讓你感到滿意的解答,相信你都能在閱讀此書的過程中得到樂趣與啟發。」
● 盧俊宏(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顛峰運動心理學(Psychology of Peak Performance),或者是奧運冠軍選手心理特徵(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Olympic Champions),顛峰表現的關鍵密碼(Secret Codes of Peak Performance)等等;一直是運動心理學,乃至於運動科學的研究核心。這一本由商周出版社出版、楊玲萱小姐所翻譯的「一個頂尖運動員的誕生」就是在剖析頂尖運動員的身心特質、天賦發展經過、訓練方法:比賽心理策略、最佳心理狀態,賽前的心理準備,以及教練與選手如何互動,讓他們隨時做好準備,爭取最佳成績!我很高興有這個榮幸為這本書寫推薦語!我希望凡是關心我國競技運動發展的教練、選手、家長、體育老師、行政人員、體育科系研究生、運動科研人員,以及運動心理諮商人員都能夠參考這本書。我們越了解精英選手的內心世界,以及造就他們成為世界一流選手的秘密,那麼將有更多我國的選手在國際體壇上發光發熱!為台灣爭取最高榮譽。」
● 徐展元(熱血體育主播)
(順序按姓氏筆畫排列)
♦ ♦ ♦ 國外專業推薦 ♦ ♦ ♦
● 《紐約時報》暢銷書《天才密碼》(The Talent Code)作者丹尼爾・科伊爾(Daniel Coyle):
「見解深刻、深思熟慮,整體來說就是太棒了:作者帶領著我們見習了一趟體壇偉大之旅,充滿了深具啟發性的科學和深入瞭解。」
● 美國足球協會高效能表現總監詹姆士・邦斯(James Bunce):
「本書將帶你踏上史詩般的學習及探索之旅,並特別點出幾個有關培育菁英運動員的細微之處和小陷阱。」
● 英格蘭橄欖球代表隊總教練艾迪・瓊斯(Eddie Jones):
「任何想持續學習,並精進自己訓練功力的教練,都應該來讀這本書。培育菁英運動員是一段精密而複雜的過程,本書能幫助你達到訓練過程中該有的平衡。」
● 《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首席運動作家保羅・海沃德(Paul Hayward):
「本書以淺顯易懂、沒有內行黑話的文字書寫來回答關於體育明星養成的大哉問,更能加深我們對菁英運動的了解,提升觀賞體育賽事的樂趣。本書是體育文學類書籍的一大生力軍。」
● 英格蘭板球代表隊選手選拔負責人暨《體育給人生的啟示》(What Sport Tells Us About Life)作者艾德・史密斯(Ed Smith):
「本書用最純正的知識火苗去探討體壇的經典提問:他們為什麼可以這麼厲害?」
● 《搞什麼,又凸槌了?!》(Choke)作者翔恩・貝洛克(Sian Beilock):
「本書匯集了頂尖運動員的現身說法以及劃時代的科學研究結果,對傑出超群的人事物有興趣的讀者來說,本書相當都值得一讀。」
●《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編輯傑森・考利(Jason Cowley):
「本書行文乾淨俐落、內文引人入勝,是一本關於體壇菁英的研究成果,但又不僅如此爾爾,因為書中包含了許多生動的故事,作者更極度擅長以數據去解釋研究結論。因此,本書達成了一個相當稀有的成就:讓讀者以全新的角度看待世界。」
● 美國滑雪和單板滑雪協會高效能表現總監特洛伊・泰勒(Troy Taylor):
「本書內容非常引人入勝,結合了最新研究和有趣的迭聞軼事,生動地講解世界頂尖運動員的養成。無論是對普通讀者或是運動員培訓相關專業人士而言,本書都是相當值得一讀的好書。」
● 國際網球總會資深執行總監史都華・米勒(Stuart Miller):
本書作者深入鑽研頂尖運動員的腦袋,將與創造菁英運動員相關的一切,無形化為有形,混亂化為秩序,並解釋難以言喻的事情。」
● 美國職業高爾夫球員協會(The PGA)教練暨運動科學總監大衛・寇爾克拉夫(David Colclough):
「本書囊括了複雜的最新研究成果及菁英選手的深刻洞見,揭示了偉大成就的特徵,並點出一個人能走上冠軍之路的眾多因素。」
● 聖安東尼奧馬刺隊運動科學暨表現總監哈維・謝林(Xavi Schelling):
「本書在實證和軼聞之間取得了完美的平衡,淺顯易讀、充滿洞見,又發人深省。同時,也提供了極好的框架,幫助讀者了解人類天賦的多面性和隨機性。本書對於想了解技能習得、運動選才、運動專業表現等主題的讀者,將是不可多得的珍貴泉源。」
● 英格蘭足球總會技術總監萊斯・里德(Les Reed):
「本書作者的精心巨作,囊括了有關運動選才和冠軍養成,我們所必須知道的一切。本書是所有教練、運動總監、教師、導師的必讀大作,事實上,任何跟發掘天才、創造機會使有潛能的人能成功的專業人士都應該一讀。在本書中,作者談論了菁英運動員之所以成為頂尖好手的每一個面向,並為所有想助其一臂之力的人,提供正確的工具。」
● 巴塞隆納足球俱樂部總教練以薩克・葛雷洛(Isaac Guerrero):
「所有想使教練工作更上一層樓,並提升運動員培訓成效的教練都必讀。本書點出了運動天才如何能靠更實際的練習安排,以及運動員培力來成長。本書核心是運動員和運動活動,但同時也賦予了教練一個關鍵的角色,那就是幫助成就偉大的推手。」
● 法國足球協會表現總監克里斯多福・卡林(Christopher Carling):
「本書就是必讀大作,帶領我們跟著世界最有名的運動員,來一趟職業生涯的雲霄飛車之旅,並沿途解釋他們之所以成為頂尖好手的原因。」
● 美國排球協會體育總監彼得・文特(Peter Vint):
「本書作者的科學專業知識以及在菁英體壇的實地經驗,幫助他們寫出一部引人入勝、充滿資訊,而且絕對經典的巨作。我只花一週就拜讀完畢,並立刻和其他國家隊教練、同僚分享。」
● 巴西足球代表隊總經理儒尼尼奧・保利斯塔(Juninho Paulista):
「一本易讀易懂的好書,運用科學研究成果和頂尖選手的訪談,完整涵蓋取得成功運動生涯所必須的關鍵要素。對於體壇的各位而言,本書對於幫助你理解通向成功之路的細節,非常重要。」
作者簡介:
姓名:A.馬克.威廉斯A. Mark Williams
著名學者,也是領先全球的運動專長及運動專長習得權威,共出版過十八本著作,並撰寫超過五百篇的科學論文,探討在運動及其他專業領域中,習得專業技能,並取得成功的方法。他曾在世界各地擔任奧運及其他職業運動的顧問,是一名經驗豐富的科學家、作家、教育家以及應用運動科學家。
姓名:提姆.威格莫Tim Wigmore
二〇二〇維斯登年度書選(Wisden Book of the Year)得主《板球2.0:T20板球革命的內幕》(Cricket 2.0: Inside the T20 Revolution)的作者。他是英國《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的體育記者,同時也固定為《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雜誌、《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以及《ESPN板球新聞》(ESPN Cricinfo)等刊物撰稿。他曾獲得年度青年板球記者大獎(Young Cricket Journalist of the Year)的肯定,並曾入圍年度板球作家大獎(Cricket Writer of the Year)。
譯者簡介:
楊玲萱
輔仁大學西班牙語文學碩士,現為自由譯者。從事翻譯本只是最直覺反應的語言應用,卻意外地和自己很搭。興趣廣泛,文史哲理科學都想涉獵,透過翻譯工作,正好能滿足自己汲取各種知識的欲望。熱愛學習語言,生活和工作都離不開中英西法四種語言的混搭應用;曾出走歐洲一年,目標是能帶著工作繼續出走,體驗各地生活。
聯絡方式:yang286a@gmail.com。
章節試閱
西元二○○七年的春天,海倫・葛洛佛(Helen Glover)的媽媽瑞秋(Rachel)正在看報紙。 她的女兒在威爾斯大學卡地夫學院(University of Wales Institute in Cardiff)攻讀競技運動和運動科學,再一週就要畢業了。此時,報紙上一則徵求優秀運動人才的廣告吸引了瑞秋的注意。英國運動 委員會(UK Sport)提出了一項大膽的計畫,要在二○一二年倫敦奧運來臨前,將具有適當身體條 件的運動員改造成奧運冠軍,尤其是手球、划船和排球等項目。凡是年齡介於十六至二十五歲的年 輕人都能參加。
向來非常熱愛運動的海倫也對媽媽看到的消息十分有興趣,她在接下來的日子著手進行線上報 名,詳列出過去曾參與過的運動,並提供了一些基本資料,如年齡、身高、體重等。
「我還記得,我那時候想說這應該會很有趣。因為我的好勝心很強,所以想看看自己能做到什 麼程度,」她回憶,「對於訓練過程倒是沒有多想。」當時海倫手邊已經有其他計畫了,她那時正 在迦納當志工,而且也已經入選了一個教師培訓課程,回國後就會開始。
海倫在迦納接到媽媽打來的另一通電話,說他們通知她去做一些測試。她趕不上原訂的日期, 只好改時間換到第一輪篩選的最後一個測驗日期。這個測驗在她回到英國的幾天之後進行,地點在 畢許漢莊園(Bisham Abbey),這是位在柏克夏郡(Berkshire)的一個國家訓練中心。
「我記得自己離開的時候還心想,剛才沒看到幾個人比我厲害,雖然我明顯比所有人都矮了一 截。」這一點也不奇怪,因為葛洛佛在匆忙填寫申請表時,她沒忘記要謊報身高。實際上她比計畫 要求的最低身高五尺十一吋還矮了一吋半。「我記得我那時候還想,唉,要是有什麼意外應該就是 因為這件事了。」但是,看完葛洛佛的表現之後,身高少幾公分的事情根本不成問題。 根據她過去在曲棍球運動的豐富經驗(她曾在青年組比賽中擔任郡級代表隊的隊長),葛洛佛 原本預期自己會入選接受手球或排球訓練。但是,當她接到錄取通知,並在幾週後前往訓練營報到時,卻發現那是划船訓練營。葛洛佛從沒划過船,「我當下真的感到非常驚訝。」 營隊開始後,葛洛佛發現其中有幾個人是經驗豐富的划船選手。「她們看起來和我完全不一 樣。」 但是,葛洛佛依舊成功晉級到最後一輪,二○○七年夏天在諾丁罕(Nottingham)的訓練營。
這是她有生以來第一次坐上賽艇。「我在做的事跟你在電視上看到的完全不一樣,感覺根本是兩個 截然不同的運動。他們看起來做得那麼輕鬆的動作完全不是常人能做到的。」
結果,葛洛佛根本早就已經入選這次計畫了。最後一輪營隊的目標之一是要讓運動員對參加 計畫需要做的犧牲有心理準備。「事實上,他們先把難度提得很高好讓我們有台階下。他們不希望 選手為此離職或拋家棄子,卻落得半途而廢的下場。」
幾週後,葛洛佛收到一封信,通知她正式入選,為本計畫從五千名申請者中篩選出的最終共五 十二名男女各項運動選手之一。如果她同意加入,就必須搬到英格蘭西南部的巴斯(Bath),接受 保羅・史坦納德(Paul Stannard)教練的訓練。此時已經是二○○八年的二月,她早已經搬到了南 海岸的普利茅斯(Plymouth)開始上教師培訓課程了。「我差點就要跟他們說『我沒辦法參加』。 我剛從大學畢業,還有一屁股債,我必須找份工作,我二十一歲,我對划船一無所知⋯⋯當他們打 電話來的時候,我真的不知道我要不要答應。」 葛洛佛想著這個新奇的目標,就此展開了這趟旅程。「要不是因為奧運的驅使,我絕對不會接觸到這項運動。不誇張,從第一天開始,他們的目的就不是要讓你樂在其中,我們唯一的目標就是 要拿下奧運獎牌。」
葛洛佛有兩年的時間過著兩種不同的生活。白天,她在巴斯的奧德菲爾德中學(Oldfield School)擔任體育老師,並且在每天上班前和下班後接受奧運特訓。「我每天早上四點半起床,準 備五點鐘準時到俱樂部的划船機上做訓練。但與其說是俱樂部,不如說是個小棚屋,沒有廁所、沒 有淋浴間,什麼都沒有。」訓練完畢後,她就走路到位在山丘上的學校開始上班。「學生放學之後, 你還得去帶曲棍球或體操隊,那時候我就會開始看錶,然後想著『這會耽誤到我今天下水的時 間』。」
下班後,葛洛佛走下山坡,希望還有時間進行一整堂的水上訓練。放假聽起來像是天方夜譚。 葛洛佛在週六和週日要進行三堂不同的訓練,而且盡量都是水上訓練。「最困難的一點就是你根本 沒時間恢復。」她回憶,「我光是上班就累癱了,不過我當時已經快追上隊上最弱的幾個選手了。」 葛洛佛每週除了工作之外,還要接受大約十五個小時的訓練。
復活節的時候,英國划船隊的選手接受了一整年最重要的一項試煉:決定誰能晉升正式選手的 計時測試。為了提昇自己入選的機率,葛洛佛在二月的時候辭去工作,以便在試驗前能有幾個月的 時間全神貫注投入訓練。她的父母幫她負擔了幾個月的房租。「這次放手一搏是非常大的賭注。要 是沒有成功的話,我也不知道要怎麼辦。」 結果葛洛佛吊車尾進了代表隊,而她的生活馬上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從二○一○年五月, 葛洛佛開始獲得英國運動委員會的全額補助,這筆補助款的來源是國家彩券資金,每年約兩萬英 鎊。現在,她只有一份工作,而不是兩個。
她每週的訓練時數,包括水上訓練、划船機及其他體能訓練,翻倍變成三十小時。然而其中最 明顯的差異並不是訓練的內容,而是在每一堂訓練跟訓練之間的「復原休息時間」。她轉成職業選 手後的進步十分亮眼:她在二○一○年十一月舉行的世界划船錦標賽(World Rowing Championships)中,一舉奪下雙人項目的銀牌。而她的搭檔海瑟・史坦寧(Heather Stanning)也 是從二○○六年才開始投入划船運動 。「到十一月的時候,我就已經只想著要贏得奧運獎牌了。」 葛洛佛回憶道。
二○一二年夏天,葛洛佛和史坦寧贏得了女子雙人無舵手項目金牌,這是英國隊在倫敦奧運奪 下的第一面金牌。「有點像是靈魂出竅,感覺好像不是真的,整個故事都太完美了。」
一萬小時法則的反例
根據葛洛佛的估計,截至二○一○年十一月奪下世界錦標賽銀牌時,她所受的划船訓練和練習 時數總共約兩千小時:而到二○一二年,她奪下奧運金牌的時候,她的總划船時數約三千五百小時。她的例子顯示,有了對的身體條件(儘管她比英國代表隊要求的最低身高限制還矮了一些)、 過人的努力以及有遠見的訓練方式還是有可能走捷徑,打破麥爾坎・葛拉威爾所提倡的「一萬小時 法則」 。根據這個「法則」,用十年的時間取得一萬小時的訓練,對於要在任何領域成為專家都 是必要的;然而葛洛佛只花了大約三分之一的時間就做到了。
儘管她的進步速度的確不同凡響,但是在取得一萬小時的訓練之前就登上巔峰的例子並非鳳毛 麟角。在某些運動中,運動員不用經過一萬小時的訓練就能登上職業殿堂。就算是相當普及盛行的 運動如籃球,只靠不到五千小時的訓練就取得菁英成就的球員也大有人在 。然而,籃球也許 是美國四大運動中的例外,因為打籃球唯一靠的就是身高,而且以身體條件來說,因為身高和球的 尺寸的關係,籃球是要到某個年紀以上才能參加的運動。
「一萬小時法則」很吸引人,尤其對咄咄逼人的家長來說;有些家長甚至精心安排孩子的練習 時程,只為了達成這個空洞的數字。但是這個法則簡單到近乎荒謬可笑,而且如此廣泛的準則根本 等於沒用。安德斯・愛立信(Anders Ericsson)的研究被當作一萬小時法則的立論基礎,但是他卻 表示很遺憾自己的研究成果被曲解了 。事實是,根本沒有什麼法則。這只是很粗略的指標而已。
「我的例子就打破了這個說法。」葛洛佛在談到一萬小時法則時說,「表面上看來,我在體壇 的快速崛起完全違反了一萬小時法則的理論。我在划船本身的練習時數並沒有達到一萬小時,但從 我會走路開始,就不斷參與其他各式各樣不同級別、不同項目的運動。我還在學走路的時候,就開 始跟哥哥們賽跑、在戶外玩鬼抓人,我的父母會帶我們去打曲棍球和籃球等等⋯⋯那些時數也算在 內,而且我在學校也參與很多運動。」 「也不是說我從來沒接觸過運動,然後突然就變成划船奧運選手,只因為我的身高夠高。事實上比較像是,我做過很多運動,但是沒有找到最適合我的項目,然後我又有著不可思議的好運,讓 從開始接觸划船的第一天起就有非常棒的教練引導。除此之外,我也非常努力練習。」
葛洛佛打從一開始接觸划船運動時就一頭栽了進去。「我大概是落在光譜最極端的一邊,生活 完全圍繞著划船。我不會建議大家都這麼做,但是這對我來說很有用。我回家之後還會找划船的相 關影片來看,然後去查相關的統計數據。我不喝酒,而且早早就上床睡覺⋯⋯如果我從小就開始練習,我絕對不希望任何人這樣過生活。這不是長久之計,而且長期下來大概也不太健康。」
葛洛佛的生涯在倫敦奧運結束的四年後攀到最高峰,她和史坦寧在二○一六年的里約奧運成功 衛冕冠軍。「我們是奧運冠軍,要保衛我們的冠軍寶座,我們必須如此,我們一定要贏。」
一萬小時法則的代表
一如一萬小時法則的概念必須放在一定的脈絡之中去討論,葛洛佛的成功也有其特殊的脈絡。 儘管她的迅速崛起在運動界很引人注目,但是划船這個項目的確比其他運動更容易造就這樣的故 事。首先,划船在全世界都是很小眾的運動項目。第二,選手先天的身體和生理特性對划船的運動 表現影響極大。運動員比較晚才投入專精訓練(雖然很少像葛洛佛這麼晚)也是常態。當葛洛佛開始投入專精訓練時,接受的是英國運動委員會的訓練計畫,這個計畫可以說是全世界最優秀的計 畫。因此,儘管葛洛佛的例子告訴我們,要達到巔峰不一定要靠一萬小時的練習,但是能從她的故事中得出的結論還是有限。每一個像葛洛佛這樣的故事的另一邊,都有一個相反的例子,是選手窮 盡畢生的努力投入練習,才終於攀上巔峰的故事。
皮特・山普拉斯(Pete Sampras)的父母,在他五、六歲的時候給了他一支網球拍。「這就是 我當初一頭栽入網球的原因。」他回憶,「我的父母並不打網球,但是我們家的地下室裡有一支球 拍,我以前會拿著它對牆壁擊球。然後事情就這樣發生了,我後來跑到附近的公園打球,然後上了 一些課。無論如何,我就迷上了這個運動,而且真的很喜歡。一切大概就是這樣開始的。」
大約在他七歲生日的時候,山普拉斯一家人從華盛頓特區(Washington, DC)搬到加州的帕洛 斯弗德斯(Palos Verdes)。小山普拉斯因此有了整年都能打球的氣候、活躍的網球文化,以及可 以督促他的同儕。他有時候會和比他大一歲、從拉斯維加斯來比賽的安德烈・阿格西(Andre Agassi)一起打球,也固定和小時候舉家搬到加州的張德培(Michael Chang)一起打球。山普拉斯 加入了傑克克萊默俱樂部(Jack Kramer Club),一個曾培養出崔西・奧斯丁(Tracy Austin)和林賽・ 黛文波特(Lindsay Davenport)等大滿貫選手的傳奇俱樂部。「我從八歲到十六歲都在青年網球中 度過,在傑克克萊默俱樂部比賽。網球就是我的生活,是我生活的重心。」
儘管山普拉斯沒有完全專精在網球中,但它對其他運動的投入也僅止於蜻蜓點水。「網球就是 我每天的生活重心,週末去打錦標賽等等。我會打籃球、踢足球、打棒球等,但都只是跟朋友或家 人好玩而已,不太認真,也不太正式。只有網球……我花非常多的時間在這上面。」 沒錯,他花了非常多時間在網球上。事實上,他最後崛起拿下十四座大滿貫冠軍的故事,可以 拿來做為一萬小時法則的個案研究。「你說到一萬小時法則,我用那些時間來琢磨技巧,學習如何 打球、如何競爭。」
西元二○○七年的春天,海倫・葛洛佛(Helen Glover)的媽媽瑞秋(Rachel)正在看報紙。 她的女兒在威爾斯大學卡地夫學院(University of Wales Institute in Cardiff)攻讀競技運動和運動科學,再一週就要畢業了。此時,報紙上一則徵求優秀運動人才的廣告吸引了瑞秋的注意。英國運動 委員會(UK Sport)提出了一項大膽的計畫,要在二○一二年倫敦奧運來臨前,將具有適當身體條 件的運動員改造成奧運冠軍,尤其是手球、划船和排球等項目。凡是年齡介於十六至二十五歲的年 輕人都能參加。
向來非常熱愛運動的海倫也對媽媽看到的消息十分有興...
目錄
導讀
前言
第一部:天性、機緣和機運在冠軍培養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1. 我們都是一家人
關於讓人驚艷的因格布里格森三兄弟的故事, 以及弟弟妹妹的運動細胞就是比你好的原因。
2. 地點、地點、地點
為什麼中型城鎮能培養出最多的冠軍選手?米爾菲德中學校友贏得的奧運金牌數如何超過整個墨西哥? 學校、城鎮和國家對一個剛起步的運動員有什麼影響?
3. 時機就是一切
相對年齡效應對於運動成就有何影響?
4. 街頭精神
5. 尋找卓越
要如何通往體壇卓越之路?各界對此為何遲遲沒有共識?
6. 未知因素
為什麼弗雷迪・阿杜(Freddy Adu)最後沒有成功?英國隊的成績如何在二十年間,從一面奧運獎牌進步到二十七面?
第二部:冠軍選手的內心世界
7. 如何在〇・五秒內揮棒擊球?
為什麼「眼睛盯好球」可以說是全世界最沒用的建議?
8. 超智能
菁英運動員如何讓自己聰明過人?
9. 詐欺的藝術
為什麼咆叫聲能引起作用?以及如何一路騙到贏?
10. 靜眼
菁英運動員在壓力下如何改變用眼方式?
11. 左撇子的優勢
為什麼左撇子的運動表現較佳?
12. 成就豐功偉業的心理機制
運動競賽為何往往是心理戰?
13. 運動員為何會表現失常?
為什麼有些運動員會在重要關頭表現失常,而有些運動員卻在關鍵時刻表現愈加出色?
14. 如何領導?
選手如何激勵隊友一起成就偉大事業?
15. 如何在PK大戰中獲勝?
為什麼頂尖好手不靠運氣?
第三部:更聰明的訓練方式以及成功背後的科學原理
16. 更聰明的訓練方法
運動員如何從優秀進步到偉大?
17. 教練指導的力量
是夥伴,而非獨裁者:教練指導如何幫助選手成就不凡?
18. 下一道疆界
運動的科技發展和創新
後記
致謝
參考書目
導讀
前言
第一部:天性、機緣和機運在冠軍培養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1. 我們都是一家人
關於讓人驚艷的因格布里格森三兄弟的故事, 以及弟弟妹妹的運動細胞就是比你好的原因。
2. 地點、地點、地點
為什麼中型城鎮能培養出最多的冠軍選手?米爾菲德中學校友贏得的奧運金牌數如何超過整個墨西哥? 學校、城鎮和國家對一個剛起步的運動員有什麼影響?
3. 時機就是一切
相對年齡效應對於運動成就有何影響?
4. 街頭精神
5. 尋找卓越
要如何通往體壇卓越之路?各界對此為何遲遲沒有共識?
6. 未知因素
為什麼弗雷迪・阿杜(Fred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