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版序
從美感教育品嚐幸福的好滋味
自2007年國前署啟動幼托整合後的教保活動課綱研修計畫,有機會參與「美感教育」與課綱撰寫的研究,引領我進入了一個充滿挑戰又令人興奮的新領域。然而,在初期推動新課綱時,有許多教學現場老師對於「美感定義抽象」、「美感距離遙遠」、「美感等同於藝術」、「美感課程實踐」都充滿了懷疑,單是美感有太多需要說明的部分,不是一兩場的演講就能完成,這也萌生了我想要寫一本書,以深入淺出的筆調,把幼兒園中的美感教育做更清楚的闡述。
終於,在好友及幼兒園夥伴的期待與支持下,《幼兒園美感教育》第一版在2015年完成。在書中的第一、二章,我以圖說方式,解釋美感的基本概念,並從教保人員的角度出發,說明如何從自己的興趣來連結美感的經驗。因為,唯有當教保人員能細細品味「美感教育」的滋味,她們才有實踐美感教育的動力。另外,我也深信美感課程的實踐,不一定要在正式的課程中,而是必須連結幼兒園的生活與環境,因此,在書中的第三章,我就特別針對幼兒園生活及環境的美感引導原則與實例做更多的闡述。雖然美感的「日常性」和「情境性」很重要,但教保人員也需要對三個主要的藝術媒介有深度的理解與體會,第四章就是針對個別藝術教育的元素及其中的創作與欣賞的教學原則(視覺藝術、聽覺音樂、戲劇扮演)做說明。最後,在書中的第五、六章,更把美感課綱的學習指標與課程案例納入,希望提供師培及現場教師進一步實踐美感教育的依據。
融合了2007年到2012年的美感研究與幼兒園實踐的總結,本想這本書應該就是我的封筆之作。但很巧妙的是,教育部接續從2012年,在「美感從幼起,美力終身學」的政策下,師培及藝術教育司開始積極推動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我又再度參與「美感教育向下扎根計畫」的主持工作,在2012年至2017年五年間,在臺灣各地建立一百多所的美感特色及基地幼兒園。一轉眼,第二期五年也將進入尾聲,我們特別在全國成立了半自主性的教保人員美感共學社群,從「餐桌美學」、「空間美學」、「攝影美學」、「戲劇肢體」、「視覺藝術」、「聽覺音樂」、「鬆散素材」、「植物園藝」等多元的興趣選項,培養教師自身的美感素養。透過教授及藝術家或設計師的引導與實作體驗,教師們不但更能體會美感的樂趣,也能連結在地生活素材,把所學轉化到自己的教室及園所中。
在研究和推動近十五年的計畫中,對於幼兒園美感教育的實踐有更多深刻的體悟,而隨著計畫的推動,我手邊蒐集了更多漂亮的圖片與演說資料,也想把原2012年的版本作一次修改。剛好心理出版社林敬堯總編於此時提出再印的需求,我便大膽懇求進行大幅度圖片修改的第二版修訂計畫。我要非常謝謝林總編的大力支持,在短短的暑期疫情中,委請編輯高碧嶸小姐親自出馬,排除萬難,順利完成了這個新的版本。讓人欣慰的是,我們終於趕在開學幾週內印出了第二個版本。一次編書的修改就像是一個脫胎換骨的重生歷程,在這裡我要好好感謝一直跟在身邊的李宜樺小姐,耐心地跟著我找照片、換照片、修改、校稿—在這些反覆的時序中渡過了這個暑假。有趣的是,也因為這次疫情的緣故,讓我可以把旅遊的時間空出來,好好沉澱心情,專心寫作。
最後,我要特別感謝讓這本書煥然一新的照片提供者,嘉大附幼林 娉主任、王君瑜老師及各班老師們;文元附幼的李貞儀校長、心玫老師和佳珍老師;還有我早期美感計畫的核心團隊—嘉藥附幼。在高雄,我的輔導園—潛能幼兒園李惠瑛園長、瓊分主任和榮華附幼的團隊。同時,我也要謝謝新竹小太陽幼兒園湯園長、經國幼兒園惠禎園長、嘉義大同附幼的育瑩老師、澎湖明圓幼兒園等,我們因為美感計畫而相遇,一起品嚐美感教育的好滋味;也因為你們的支持,讓這本書有了更「美好的」容顏,呈現於讀者面前。
林玫君
國立臺南大學藝術學院院長
美感教育扎根計畫主持人
二零二一年九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