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總是向山舉目,經歷耶和華來的幫助。
他說他的人生,活在「下沉漩渦」和「上升渦旋」的畫面中。每次陷入無助,總有神出手相助,並透過人來幫助他、進而走向自助、互助、助人的「五助」正面循環。
他說他很膽小,卻在信仰更新後,帶著堅定的異象,同時成全團隊向前,雖然不是衝鋒陷陣的先鋒型將軍,卻總在關鍵時刻連結眾人同心,成為遮蓋許多領袖的屬靈父親、跨世代心中的「周哥」與「周爸」。
每一次,當你看見靈糧全球使徒性網絡主席周神助牧師,以及他臉上害羞、微笑的神情,可能很難想像他這一生被淬鍊、磨塑的信仰旅程,是如何充滿「神出手」與「神幫助」。
這本書,透過他的自述,以及身旁三十五位門徒、親人、朋友們的親身見證,看見神如何使用一個平凡人:
大戰中出生,他在動盪時代中長大,自覺不想學好、也無力學好。17歲時,一場大洪水,阻礙了回鄉路,臨時參加了營隊、卻重啟信仰契機。
政大畢業前,他向上帝許全職事奉之前的五個美好願望,可惜全都大失敗,感情、當兵、教職、母會服事與家庭關係通通泡湯了,在漩渦低谷時!神卻推動看不見的手,為他打開全職事奉的門。
生命的最大轉折,來自36歲時接下主任牧師。本來以為是代打、卻意外變成台北靈糧堂在位最久的主任牧師,禱告後領受「建立榮耀教會」異象,帶動了數波教會的增長與轉型、優秀團隊入列。回應大使命,展開數波建堂運動。
邁入人生中場,從沒住過院的他,卻在半百之際得了淋巴癌。一場大病,把平安帶離周神助的生命,卻也喚醒內心深處「要聖潔才能見主面」的渴望。
卸下主任牧師角色,經歷的大震動,來自2001年,當年發生紐約雙子星大樓被炸毀和台灣納莉風災,他被神帶到以色列,自此開啟了華人回家運動、展開合一旅程,此後二十年,不斷在「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的預備、思想與經歷中被更新,並在神渴望使用華人傳福音、帶來全球性影響力的時刻,用他的生命、他的禱告,吹出喚醒神百姓和大軍的號角聲!
若你也對人生有懷疑,對信仰有所追求,相信這本書的12個信仰篇章,可以讓你在面對艱困賽局時,擁有一點提醒和鼓勵。
看周神助如何學習摩西、亞倫、戶珥在山上舉手禱告的心志,謙卑自省、與神面對面,走進雖不完美、但可以不斷靠主得勝有餘的信心旅程!
深情推薦:
「一個看來平凡無奇的人竟然有全球性的屬靈影響力,周爸絕對稱得上是傳奇,但卻又平易到像個爸爸關愛著每個人。」——洛杉磯真道靈糧堂主任牧師 王惟中
「不爭第一,只求為『一』;對神柔軟、對人謙卑、對話語認真、對神國盡忠。老爸,今日的迦勒,是我寶貴的典範!」——回家特會核心同工 徐石瑋
「天父的眼淚,滴在周爸爸下沉的漩渦裡,使漩渦被翻轉成了上升的渦旋。而今,周爸爸禱告的眼淚,轉變了我們,使我們能在聖靈裡盤旋而上。謝謝爸爸。我們愛您。」——日本石狩教會主任牧師 張瓊文
「周爸,不怎麼管我的老爸,但卻對我們的需要關心到心坎裡。他是給予的父親也是擁抱我們的父親。」——竹南靈糧堂主任牧師 曾惠香
「閉起眼睛想著爸爸,心裡笑了,眼淚很自然靜靜流下。爸爸很簡單很專注,害羞,但表達愛是最直接行動派,節省卻慷慨。爸爸總是看見我,柔軟的心總有位子,讓我輕鬆就道出心裡最深的困難,一起禱告、就什麼都沒關係了。」——二兒媳 蕭雅文
作者簡介:
賴若函
畢業於中正大學傳播系、政治大學新聞所,也是生命培訓學院第九屆結業生。曾任《新新聞》記者、《今周刊》資深記者、《Cheers雜誌》主編;曾獲SOPA亞洲卓越新聞獎、曾虛白新聞獎,2022年起進入台北靈糧堂全職。
從小到大,記者工作都是她人生第一志願,自研究所領受媒體宣教的呼召,這些年來,不管是在商業媒體透過揭弊報導,促使公平正義的實踐;透過職場趨勢、人物專訪,引導讀者看見人生可能的光亮;抑或轉進教會界,透過文字、企劃、策展等媒體工具,讓真理被更多人看見,她都享受其中,渴望在所學所用之處,傳遞溫度、盼望和愛。
章節試閱
3 教會治理:紗窗理論推轉型 —「我不是先鋒,是在禱告中,跟著感動持續走。」
「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馬太福音十六章16節。」位於宣教大樓一樓警衛室正對面,有著勁道的一帖毛筆題字,落款者,是大名鼎鼎的先總統夫人蔣宋美齡 。
話說從頭,台北靈糧堂創辦人趙世光牧師曾在上海、南京、杭州、香港等地建立靈糧堂會,隨著國民政府在一九四九年播遷來台,不少信徒也隨之定居台灣,並於一九五四年邀請了趙世光來台,先是在北一女中禮堂舉辦佈道會;隨著佈道會成功、湧入大量信徒,後續成立了台北靈糧堂,先後借女師附小幼稚園及台銀幼稚園聚會。後來在會友的熱心奉獻下,以新台幣八萬元買下法院拍賣的宣教大樓現址。
有了地,卻沒有錢蓋禮拜堂。後來神就感動同為基督徒的蔣宋美齡大姐孔宋靄齡,參與奉獻蓋教會。而這也奠定早年的台北靈糧堂執事會陣容,多可見蔣夫人身旁、在凱歌堂(註9)聚會的官夫人身影。
蒙神恩典建堂,台北靈糧堂歷經寇世遠弟兄及鄭昌國牧師的領導,至周神助就任初期,已有二十三年歷史,會友人數在兩百名上下,以團契為主體,敬拜時台上只有一台琴。全職同工僅三、四位,而執事會的成員早年是終身制,對於教會的大小事務,都有治理權。也就是說,當主任牧師,主要的責任其實是站講台。
「他個性很好,聽到別人的反對意見,也不會怎麼樣,回家講給我聽,反倒是我會生氣。」周師母說,早期有些執事會成員,平時並沒有參加團契或牧養,卻有最後決策權,周神助總能夠不厭其煩。「他有時候就會告訴我,執事當然有很多意見,但也不會太多干涉;你就好好牧養,教會就會一直增長,其他就交給神了。」
在人和的面向上,周神助自承屬於怕衝突的類型,不會衝衝衝、堅持到底。這樣的特質,也讓他做決策前,總是花長時間從神領受方向,帶著同工一起禱告、對焦到大家有共識了,才推行新的策略。
「周牧師略帶鄉土味、羞於與人打招呼......,夫婦都很隨和、容易與人相處,很快地與執事們及弟兄姐妹建立美好關係。」人稱「梅媽媽」的梅許以謹牧師,長年與周神助共事,在靈糧四十週年特刊上,曾任多屆執事、當時作為事奉處處長的她,寫出對周牧師的近身觀察。
此外,周神助看重團隊事奉,仿照在校園團契的模式,主動向執事會提案,希望在教會撥給傳道人薪資的固定比例中,增加正職同工、但不增加人事費用佔比;也就是說,不管多少人來,都是同工同酬、用一個大水池均分薪資。
有了團隊,就見證「一群人走得更遠」。由趙世光牧師創辦的靈糧堂,屬於所謂獨立教會,早年是典型的傳統福音派教會,在周神助不斷禱告領受更新的啟示中,神帶領台北靈糧堂一步步轉型,例如點燃禱告的火、敬拜讚美的更新、教會小組化、向聖靈敞開、遍地植堂等。
「大教會像一艘大船,轉彎時不能直接大轉,才不會沉船。要五度五度的轉,弟兄姐妹才能適應。這是上一任主任牧師鄭昌國給我的座右銘!」因此在教會的轉型上,周神助慢工出細活,而神也不誤事,在他主任牧師任內共三十四年,完成了兩次建堂,設立了兩百多間海內外分堂。
對教會文化,他勤於觀摩各國的教會治理架構。例如:一九七九年,台灣眾教會渴望在傳福音上突破,兩百五十位領袖赴韓國參訪其時世界最大的教會——中央純福音教會,看到當地信徒半夜守望、禱告、追求聖靈的熱情,大受震撼,回台後帶動全教會二十四小時的禱告運動。
「一九八〇年到一九八五年,會友人數翻倍,從四百人增加到約八百人。」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秘書長夏忠堅牧師,曾經擔任台北靈糧堂執行牧師多年,他在一九八五年加入全職行列時,就發現過往停滯許久的會友人數,能夠在五年內大幅成長,跟訪韓聖會後,帶下的聖靈更新有很大關係。
當時台灣教會對聖靈工作,多半持保留心態,大概只有錫安堂對聖靈敞開,以靜默的方式領受聖靈。夏忠堅觀察,「周神助是一個很寬宏、能容納不同東西的人!有台北靈糧堂的團契成員跑去參加錫安堂聚會,回來後,周神助還邀請錫安堂的牧師來分享信息。」
「一九八〇年代,周神助帶著同工,在前述的根基中,整個教會更多對聖靈開放,團契中也開始安排追求聖靈的聚會,就越來越多人經歷聖靈,但是也在真理的根基中有平衡。」夏忠堅說。
另外,他也指出,透過成人主日學,養成大家對於真理造就的追求,以及在敬拜讚美的轉型,也是他認為教會人數持續增長的原因。
赴韓參訪,引發一波禱告更新運動
早在校園團契時期,周神助對於聖靈的工作,就有渴慕。這一波參訪韓國引發的教會聖靈更新水流,讓他不忘在推動時,強調真理與靈恩的平衡,「就像是紗窗,我們把門打開、對聖靈的風開放,但是靈恩中人為的『蚊蟲』不要進來」。
當時有些教會對聖靈開放,過份追求說方言、改變敬拜方式,讓不少福音派牧者對此有所保留。周神助說,也有牧者遠在異國,好意提醒他,不要讓「靈恩派」的影響進教會。
「最基本的是要看有沒有聖經的真理根基,例如禱告、敬拜,如何用心靈和誠實來回應,而不只是一種宗教的形式。」周神助的原則始終如一,他認為教會更新的重點不是新潮流、新花樣,而是回到聖經,「在禱告上,我們效仿他們(韓國)的清晨禱告,產生正面的衝擊,聚會人數開始有明顯的增長,由兩百餘人增長了一倍多、到五百多人。 」
周神助說,在同心禱告得力下,台北靈糧堂的全職團隊漸漸擴展到約十位,其中八位是傳道人。這開啟了全職團隊的初熟期(一九八〇年~一九八五年),經歷聖靈初期的更新,禱告、團契、敬拜、成人主日學也同步地更新,帶來教會質與量相當的增長。
「從韓國回來後,信徒心中都火熱起來。教會的禱告、靈修、小組、醫治釋放......有很大的更新和突破!」梅許以謹在教會特刊多次提及這次轉型的影響力,「自從一九八〇年聖靈拜訪我們教會後,眾人都開放地接受聖靈的工作,但我們的腳步是非常謹慎的,一面強調聖靈外顯的工作,同時也更多注重內在生命的建造。這都是周牧師把關得好。」
過去,台北靈糧堂的主日敬拜模式,是台上有司琴和主席領會,唱的是古老的詩歌,領會者不一定要有敬拜恩賜,而是依據執事的職分輪流帶。周神助說,當時帶敬拜,比較像是一個「工作和上台的權利」,也因此,不一定能達到引領人經歷神的效果。
「在靈糧堂的前面二十年,敬拜是沒有鼓、沒有吉他的,這些樂器當時不被認為是可以在聖殿裡面的。」周神助說,更早之前敬拜的「琴」,只能用風琴、不能用鋼琴,但是詩篇多處提到要「擊鼓跳舞讚美祂」。周神助被聖靈所感,就開始漸進式地調整台上的敬拜型式,例如先從青年牧區嘗試創新,而不是直接落實在成人主日崇拜;鼓從無到有、位置從台下慢慢移動到台上,同時不間斷地在講台分享敬拜讚美的信息,跟會眾對齊神的心。
「一開始編了靈糧詩選,有四、五十首簡譜寫成較活潑的詩歌,我們就在主日崇拜前教唱。」夏凱納士林靈糧堂主任牧師劉群茂,當時在台北靈糧堂全職,見證了敬拜讚美更新的過程;他提到,前期是先在正式聚會前唱、讓會眾可以跟著拍手學唱,後來才帶到正式的主日聚會。他記憶猶新,「有的長輩不適應,就會抗議,甚至站起來就走。」
對聖靈的開放,帶動敬拜讚美更新
「現在的年輕人可能覺得敬拜讚美是理所當然,其實是走過很長的路。」台北靈糧堂前執事會主席、現資深執事曾國生,和周神助共事數十年。他舉例,當年基督徒音樂人、春雨樂團創辦人黃國倫想帶著鼓上台帶敬拜,是一個創舉,而台北靈糧堂特別為此召開執事會,討論可行與否,後來在彼此的尊重下,就成了。
曾國生強調,台北靈糧堂的講台,一路從古老詩歌、到現在的敬拜讚美,都是很謹慎地在眾人漸進式地對齊後才成就的,「這部分周牧師非常有智慧地帶領教會,沒有躁進。」
「周牧師帶動在靈裡面的更新,是突破宗教的靈,讓我們進入一個多元活潑、與神相遇的敬拜。」靈糧教牧宣教神學院台北總院院長謝宏忠,在擔任常務執事的時期,見證了台北靈糧堂敬拜循序漸進的改變。他認為,過往拿著靈糧詩選,從第一節唱到第四節,並不是錯誤的,但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選項,「久了以後,可能有人會以為這就是真實的敬拜跟讚美,其實它只是行禮如儀。」
謝宏忠說,當時教會內年輕世代跟年長世代,的確也為此產生拉扯,有不同意見。但是以他個人為例,隨著敬拜讚美的型式開放,在他靈裡面有一個自由、更深地透過肢體去表達對神的全人敬拜,也更深經歷神。
「聖靈開放和敬拜讚美是合在一起的,聖靈開放,才有敬拜讚美。這兩個面向的轉變,在靈糧堂是一個很大的突破。」劉群茂說,現在的基督徒接受聖靈,是很自然的事,但是當年的華人教會,曾經受過傷害、帶來很大的混亂,對於聖靈的教導也不完整,「面對部分人的質疑,周牧師也承擔了很大的壓力,但感謝主,他沒有放棄,也不害怕靈恩,只是很小心。」
接著,在一九九〇年代的小組轉型,也是周神助在治理教會上一大突破性的策略。
此時的台北靈糧堂,人數約三千人,以「團契」為主軸,按照年齡層、性別等族群,分成十多個團契,一個團契人數最多可達兩百人,雖然教會規模在同期台灣教會中是大的,但整體來看,教會成長的力道放緩了。
背後原因,和團契制度有關。雖然教會有三千人,但團契主席也就十多位,這樣的運作模式,使得新一代的領袖未能被培養出來,回應牧養上大量的需求,這也成為教會發展的極大挑戰。
為傳福音把十幾個團契,重新拆解成幾百個小組
「團契就像一個小聚會,也有講員講道,本質上缺乏互動。」周神助說,透過泰國賽克牧師、新加坡堅信浸信會鄺健雄牧師的成功經驗,他觀察到小組最大的好處,在於深度的連結與互動,因此他花了快一年的時間,跟全職同工、執事會與帶職領袖分享,把同工帶到新加坡參訪,也邀請鄺健雄牧師來台分享,陸續建立多數人共識,把既有的團契大風吹,重新按地理位置分區,例如住在內湖的人,就在地成立小組。
因著傳福音要考量地緣的便利性,有別於過往以職業、性別、年齡層為分類的聚集方式,把團契拆解成地區性小組,等於是重組了整個教會的關係網絡,弟兄姐妹頓失既有的人脈圈、安全感,引發許多批評聲浪,甚至有其他教會有力人士暗批:台北靈糧堂將會成為「歷史名詞」。但是在各方而來的壓力中,周神助仍舊跟隨從神來的感動,決定轉型。
周師母回首,團契轉型成小組,可以說是台北靈糧堂最大的變革之一。一九九七年那一年,周牧師不斷在主日崇拜與會眾溝通這件事,「因為耶穌說你們要去,過去教會都是要人『來』,現在鼓勵大家『去』傳福音使萬民作門徒、『去』成立小組,把居住在附近的人連結在一起。」
周神助引入的小組化教會,最重要的核心是4W:Welcome(破冰)、Worship(敬拜)、Word(神的話)與Work(神的工)。
透過破冰,讓弟兄姐妹的關係連結起來;在敬拜中,帶領大家對準神,進入下一個階段「神的話」,則使用編撰的小組教材,延伸主日的信息去反思、回應。「團契時代,主日的信息不一定會落實在小組裡面,帶領者是自由發揮。但是小組化後,就可以讓主日的信息落實在牧養的小組中。」謝宏忠觀察,小組的最後一個W,則是傳遞教會的事工、裝備等「神的工」,也是一個突破。因為過往團契人數動輒一兩百人,各自有發展的事工,但是小組化之後,就能跟教會整體性的方向,有一個銜接。
當然,團契的架構也有其好處,就是在外展、社區事工,甚至弟兄姐妹的婚喪喜慶上,有更大的動員能量。小組人數僅約十來個,就需要小區的支持。也因此,當時,台北靈糧堂因應小組化,分成東區、北區、西南區等牧區,選出區長、區牧長,讓傳道人可層層遮蓋小組。雖然牧養基本單位變小,但是透過4W的運作,讓教會從上到下更暢通。
因著神清楚的帶領,以及長時間在講台的異象傳遞,走向小組架構的台北靈糧堂,不管是受洗人數或是教會的增長,都加快許多。
「細胞小組成全很多小組長,上面設有小家長、顧問,會把小組長的需要接起來,我們就負責把整個教會往前推進、不斷傳福音,整個架構上我覺得非常好,人一直成長。」桃園市府靈糧堂主任牧師韓慧蕙牧師,在當年還未全職,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擔任信徒領袖,遮蓋六個小組。她看見,教會在小組轉型過程,的確興起更多領袖,帶來更地區性的福音、牧養果效。
「從一個角度來說,我們好像沒有自己的東西,很多都是學⋯⋯我們雖然學,但又長出我們的土產來,」周神助在轉型過程中,也不斷禱告領受下一步怎麼走,以至於他自始至終都不把台北靈糧堂定位在「福音派」或是「靈恩派」,也不堅持一定要有一套所謂的「系統」,「好的我就學、就吸收,然後變成我們合適能用的,長出自己不同的樣子!」
「在更新的裏面,那段時間教會就慢慢增長了,因為更新就帶來健康。」周神助如此總結台北靈糧堂從兩百人到五百人、到上千人,最後成為萬人教會的旅程。
「我從來不敢說自己是先鋒,但是只要禱告、在我的裡面持續有感動,往前走,最後會看見好像我變成走在前面的人。」周神助在教會推動的變革,不管是建造榮耀的教會、植堂或是合一,都知道是神,帶領他走更新的旅程。
事實上,教會的風格多元,這些年,隨著台北靈糧堂的規模變大,周神助雖對於福音派、靈恩派這樣的「分派」深感痛心,但也不免樹大招風,引來他人異見。
過往,他對各種砲火聲,不會去主動回擊。想法很簡單,就是效法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四章3~5節所說的:「我被你們論斷,或被別人論斷,我都以為極小的事;連我自己也不論斷自己。我雖不覺得自己有錯,卻也不能因此得以稱義;但判斷我的乃是主。所以,時候未到,甚麼都不要論斷,只等主來,祂要照出暗中的隱情,顯明人心的意念。那時,各人要從神那裏得着稱讚。」
「當你跟隨神去回應教會轉型時,當然會有人不認同 ,我過去就完全不管他,我就是往前走。」他說,審判的是主,有需要反省的,他會調整,但如果沒有,就不回應。不過他也感嘆,近期也有一些攻擊不只是針對他、還針對方方面面而來,「我已經被扣太多帽子了,最近針對聖靈,禱告後我決定寫六十篇短文,來完整陳述心路歷程,交給神吧!」
近五年,周神助都會把靈修默想的短文,在每日清晨五點多發出,傳遞給弟兄姐妹。近期在文章中,他談到三、四年前,曾有一位號稱「先知學院院長」的人,到周神助的辦公室,以其標準、倫理指責他,最後還強逼他悔改、賠償,不然就會「落入硫磺火湖」。此舉讓周神助第一次下了逐客令,「雖然是我生平第一次,希望也是最後一次把這樣的人逐出門外!」
曾經,台灣有一波一九九五閏八月的假預言,引發基督徒極大的恐慌和移民潮。周神助作為第一批聽聞的牧者,當該先知說,「一九九五閏八月,台灣若不集體上上下下都悔改,台海一定會引爆戰爭。」當時,周神助在靈裡分辨這個觀點有問題,會後便直接向主辦單位和該牧者提出,並和北美來的所謂「先知」當面對質,周神助更直接對他說:「你說夠了,請你盡快離開台灣,台灣的事,我們本地的牧者會負起責任!」
這就是周神助!溫和,是他一貫的招牌,但是在該強硬的時候,也有所堅持,不為扭曲真理者所動;也因此,才能保護、引導教會,往神指引的方向去。
註9:凱歌堂為前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夫婦官邸內的小教堂。
3 教會治理:紗窗理論推轉型 —「我不是先鋒,是在禱告中,跟著感動持續走。」
「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馬太福音十六章16節。」位於宣教大樓一樓警衛室正對面,有著勁道的一帖毛筆題字,落款者,是大名鼎鼎的先總統夫人蔣宋美齡 。
話說從頭,台北靈糧堂創辦人趙世光牧師曾在上海、南京、杭州、香港等地建立靈糧堂會,隨著國民政府在一九四九年播遷來台,不少信徒也隨之定居台灣,並於一九五四年邀請了趙世光來台,先是在北一女中禮堂舉辦佈道會;隨著佈道會成功、湧入大量信徒,後續成立了台北靈糧堂,先後借女師附小幼稚園及台銀...
作者序
【本書主角序】
祢都已經寫在冊上了!
周神助
「我要稱謝你,因我受造,奇妙可畏;你的作為奇妙,這是我心深知道的。我在暗中受造,在地的深處被聯絡;那時,我的形體並不向你隱藏。我未成形的體質,你的眼早已看見了;你所定的日子,我尚未度一日,你都寫在你的冊上了。……」(詩一三九14~16)當我們編輯團隊快寫完這本書,有一天早晨忽然這經文跳出來!造我的主似乎向我們說:「在神助還沒出生、還沒命名、尚未度一日」我都已經寫在冊上了!」
神似乎說,你們寫的書,是抄我的,抄好!不算作弊!
大戰爭、小人物
一九四一年二次世界大戰,因為珍珠港事變爆發,演變為全球的大戰爭!當時我的父母已經生了五、六個孩子,但是卻在看來最不適合再生孩子的時候,趕業績般地接連三年,生了三個孩子!我們幾個孩子應該都是爸爸幫我們剪臍帶。媽媽是助產士,第二天她自己沒時間坐月子,就又趕去幫別人生孩子了!想當然也沒有時間照顧我,就把我送到遠方的客家莊,請奶媽照顧。
大名字、小故事
我們十五個堂兄弟,都命名「周神〇」,我是最小、最後、最矮、最沒用的一個!但神卻感動父親以最寶貴的名字「神助」為我命名!不過這並不是童話故事——「從此就過著幸福美滿的日子!」
一直到我高中畢業,那年是我身心靈最黑暗「無助、無望」的時期!小學畢業老師給我的評語:「神助不如人助、人助不如自助」,這話背後的意思我們可以揣摩!高中畢業導師給我下的定論,大專聯考,你是沒有希望的(陷入無助、無望、無光的深淵)!
八七大水災、心靈大甦醒
萬事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是恩典)!但是讓我這個不愛神又羞辱神的人得益處(是憐憫)!讓老師、家人驚奇的是,這個無望的神助竟然也考上大學了(雖然是末段班)!更稀奇的是,這個沉睡、糊裡糊塗的「假基督徒」,透過七十多年來台灣最大的八七水災,神奇的讓我有一個大覺醒、大甦醒!(詳情見內文)
大挫敗、小推手
在大學校園團契中漸漸脫離「無助的漩渦、經歷五助的上升渦漩」!大四那年,我成為全台大專團契主席團的主席,畢業前,我定下獻身做傳道人前「五成」的目標!(五項成績)一是希望畢業的暑假能辦好全台大專夏令會、二是去當預備軍官盼望有個好的表現、還有回家鄉有三個希望:做一個好兒子、做一個好老師、在教會做一個好輔導。
結果事與願違!五方面成績都不理想、充滿挫敗,我自覺不配做傳道人,充滿自卑。當時台大教授、後來清華大學校長張明哲(當時是校園團契執委會主席)叫了李秀全、陳鐳來到彰化,拉我回台北做校園團契同工。所以我做傳道人,是不清楚、半推半就、半爬半滾的開始傳道的生涯!
大不料、彎道換車!
離開所愛的大學生、校園團契,我的內心相當不捨、非常掙扎!牧養教會對我來說不但是陌生,當時我對教會真的是認知錯誤,沒有異象、沒有方向、沒有動力,更嚴重的是態度錯誤!但「憐憫的神、憐憫神助的神」非常非常神奇的賜下「建造榮耀教會」的異象、亮光(回想過來,當時還是微光)!
大世記、小起步
當時眼見距離公元兩千年,只剩下十六、十七年,忽然有人喊出兩千年福音運動!接著從曼谷來的賽克牧師發出使徒性、先知性的挑戰——完成大使命最好的策略就是遍地植堂!我個人、台北靈糧堂如何從虧缺植堂異象的無助中,進入「五助」的上升渦漩?(詳細看內文)
海內外兩大災禍 、耶路撒冷奇遇記
二〇〇一年紐約雙子星大樓被炸毀、台灣發生納莉颱風大災害!而這兩件海內外大災難的事,引發了兩個人在耶路撒冷相遇,這絕不是人的安排或計劃,而是這兩個人還沒出生前,「神都寫在天上的冊上!」
一個埃及籍的加拿大人戴冕恩牧師,與台北對「合一無知、無感、無助」的周神助相遇,從各方面來看都十分不可能,對我個人主觀來說更是百分之百不願意!但這兩人二十三年前的偶遇、奇遇,卻是天上安排神聖的相遇、神聖的約會!
這個奇遇對我、對我們家、對台北靈糧堂、對靈糧大家庭、對台灣教會、全球華人教會、甚至對列國產生極大的影響!這件事不只是寫在這本書裡面,神說祂早就寫在冊上了!請仔細看書本的內文!這本書寫到這裡,天上冊子還有下文,內容我自己不知道、我們編輯同工也不知道!我只渴望「神助」能走義人的路,越照越明,直到日午(箴四18)。
最後,我自己也與所有的讀者彼此勉勵,不只是在看書的時候、在我們一生的年日都能不斷地默想這幾節經文:「深哉,神豐富的智慧和知識!祂的判斷何其難測!祂的蹤跡何其難尋!誰知道主的心?誰作過祂的謀士呢?誰是先給了祂,使祂後來償還呢?因為萬有都是本於祂,倚靠祂,歸於祂。願榮耀歸給祂,直到永遠。阿們!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十一33~十二2)
【本書主角序】
祢都已經寫在冊上了!
周神助
「我要稱謝你,因我受造,奇妙可畏;你的作為奇妙,這是我心深知道的。我在暗中受造,在地的深處被聯絡;那時,我的形體並不向你隱藏。我未成形的體質,你的眼早已看見了;你所定的日子,我尚未度一日,你都寫在你的冊上了。……」(詩一三九14~16)當我們編輯團隊快寫完這本書,有一天早晨忽然這經文跳出來!造我的主似乎向我們說:「在神助還沒出生、還沒命名、尚未度一日」我都已經寫在冊上了!」
神似乎說,你們寫的書,是抄我的,抄好!不算作弊!
大戰爭、小人物
一九四一年二次世界大...
目錄
推薦序 周哥、周爸、周老大 前基督之家主任牧師—寇紹恩
推薦序 一個被福音滲透的人 亞西亞宣教聯盟主席,前台北真理堂主任牧師—楊寧亞
推薦序 不藏私的周牧師 武昌教會顧問牧師—鄭博仁
推薦序 被重寫的基督徒生命 日本JTJ 宣教神學院院長—重田稔仁
推薦序 聯合推薦
本書主角序 祢都已經寫在冊上了—周神助
作者序 日子難,有神助,人生就不難—賴若函
第一部 大戰中出生的周家小頑童
1.無助、迷惘的成長旅程—「我的人生,很長一段時間陷入無助。」
2.在校園全職,服事年輕人—「這十二年很有意義,跟年輕人在一起、沒有匱乏。」
第二部 從代打變任期最長的主任牧師
3.教會治理:紗窗理論推轉型—「我不是先鋒,是在禱告中,跟著感動持續走。」
4.團隊事奉:成全,使一群人走得更遠—「不是人來就好,要辨識其生命的獨特。」
5.領受異象:到底什麼是建立榮耀教會?—「與神的熱情吻合,才叫做異象。」
第三部 走一遭人生,啟示與智慧在其中
6.婚姻,讓神作完全的主—「祂的旨意,是善良、純全、可喜悅的。」
7.活到老、學到老、如小孩單純受教—「是聖經教我做(屬靈)父親,守住所信的道。」
8.神助讀經攻略法,總有新滋味—「相信神會幫我理解,就一讀再讀、有了亮光。」
9.一場癌症,重新省思健康安息—「在恩典中,守護身體、心靈與靈裡健康的律。」
第四部 在國度中,看見神榮耀
10.持守禱告,是翻轉一切的武器—「建造教會,禱告是發動引擎、讓聖靈給我們動力。」
11.推動合一,使神有安息的居所—「不是不爭或相安無事,而是真實切身相愛。」
12.靈風吹來,重現使徒先知—「但要凡事察驗,善美的要持守。」
特別收錄 從影像看人生,周神助逾八十載的精彩時刻
謝詞—周神助
謝詞—賴若函
推薦序 周哥、周爸、周老大 前基督之家主任牧師—寇紹恩
推薦序 一個被福音滲透的人 亞西亞宣教聯盟主席,前台北真理堂主任牧師—楊寧亞
推薦序 不藏私的周牧師 武昌教會顧問牧師—鄭博仁
推薦序 被重寫的基督徒生命 日本JTJ 宣教神學院院長—重田稔仁
推薦序 聯合推薦
本書主角序 祢都已經寫在冊上了—周神助
作者序 日子難,有神助,人生就不難—賴若函
第一部 大戰中出生的周家小頑童
1.無助、迷惘的成長旅程—「我的人生,很長一段時間陷入無助。」
2.在校園全職,服事年輕人—「這十二年很有意義,跟年輕人在一起、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