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與地獄,距離有多遠?證嚴上人說:「天堂、地獄只在一念之間。」這一念可以是咫尺,也可以是天涯,取決於轉念與否,如何轉迷成悟。
在上人的教誨下,本書二十位故事的主角,為黑暗的角落點一盞燈,就是他們轉念的力量;他們在付出的同時,也為自己走出一條輕安自在的大道,並為後代子孫樹立與人為善的處世典範。
二十位故事主角之一的林春秀,面對丈夫外遇,成全第三者,靠著做臨時工養活自己,憑著雙腳,堅持不懈,招募了五百戶慈濟會員。
另一位故事主人翁陳淑子,五十多歲時,先生驟遭橫禍亡故;六十多歲,女婿、大兒子、小兒子相繼往生,接連的無常將她推入茫茫苦海,幸好做慈濟,得以登上人生的彼岸……
本書是由二十個慈濟志工的生命故事交織而成,每一個辛酸故事的背後,都有一段智慧成長的過程,一如證嚴上人所說——人人轉心念、敞心門,就有強大「心力」以解「業力」。
【出版緣起】生命盤點 見證轉念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生到了一定階段,難免會回眸過往,有人可能庸庸碌碌,一事無成;也有人可能虛度光陰,感慨萬千;更有人可能貪懶放逸,後悔莫及。然而,這樣的人生未免太可悲,雖然時間無情,但是人間有愛,與其浪擲生命在追悔之中,不如及時發揮生命的良能,在有限的歲月裡,為人群付出,讓生命及時發光發熱。
慈濟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洗禮,數以百萬、千萬的慈濟人在菩薩道上留下許多珍貴的歷史足跡。值此之際,證嚴上人殷殷叮嚀慈濟人要對自己的生命進行盤點;生命盤點就是反省一下自己過去的人生,想一想這一生做了多少對人間有意義的事。所以,上人期許人人要把握時間,因為自然法則,生命無常,所有的修行功德都要借重我們這個身體;也要感恩父母給我們這個身體,感恩這個身體走在正軌正道裡,還要感恩生命讓我們不空過,天天都能為利益人群而付出。
《轉念》一書裡的二十個故事,就是一群慈濟人對生命盤點的見證。他們讓生命及時發光發熱,在現實生活中拚搏的同時,也為人間無私付出,透過利他的過程,自身也得度。他們以自身的生命故事現身說法,在長期深受上人的法薰習之下,懂得以轉念面對人生的一切無常變化,將負面的壓力轉換為正向的能量,在在見證生命的價值,也印證了上人的德行之影響力,無遠弗屆。
《轉念》一書得以出版,首先要感恩上人的厚愛,上人自謙對於志工的付出無以回報,現在他們年歲漸長,希望趕緊為他們留下文史紀錄,一方面可以留給他們的後代子孫,以資紀念;另一方面也表達慈濟對志工們長年無私付出的感恩。
其次,要感恩慈濟基金會何日生副執行長,何副執行長在擔任文史處主任期間,對於人文真善美志工「為時代作見證,為慈濟寫歷史」的表現,給予高度肯定,尤其對志工的教育訓練非常重視。二○二○年十月十一日下午,他在文史處現任主任賴睿伶師姊及同仁的陪同下至桃園靜思堂,為人文真善美志工示範深度訪談的實境課程。
課程後段Q&A結束前,何副執行長鼓勵大家將歷年來採訪資深志工完成的作品,進一步整理編輯出版。
何副執行長的勉勵與呼籲,讓坐第一排的志工鄭善意師姊不禁舉手發言:「之前我們寫了很多篇『慈濟人列傳』,我個人就寫了三十五篇……」
「那很好啊!拿出來出書呀!」何副執行長鏗鏘有力的回答,為現場志工注入一股暖流,鄭善意的歡喜之情更溢於言表,她怎麼也想不到簡單的兩句對話,塵封十年的「慈濟人列傳」,在剎那間將有發表問世的機會。
「慈濟人列傳」終於要出書了!而且就從桃園開始鳴槍起跑,機會果真是留給準備好的人。
慈濟桃園分會自二○一一年至二○一三年,接連舉辦「慈濟人列傳展」;這三年期間,桃園文字志工帶動起記錄資深慈濟人故事的風潮,他們傾全力採訪、振筆疾書、交叉編修……一個個「平凡小人物,卻有大啟示」的生命故事,躍然電腦螢幕上,再製成卷軸,懸掛於靜思堂人文走廊的牆上。
在寫手們望卷軸讚歎之餘,莫不翹首以待,這些藉由文字現身說法的生命故事,有朝一日能夠彙編出版,以饗大眾。十年後的今天,總算如願以償!
然而,經過十年歲月的增長,慈濟志業腳步不斷邁進,早已物換星移,人事已非;加上當初因受限於展出方式而精簡字數,以致故事內容及人物內心轉折的描述,或有不足,或有不盡周延;既然要結集成書,當然要以嶄新的風貌呈現,因此,補訪、補稿勢在必行。
誠如所料,其間過程因書中人物的年邁、辭世,以及作者轉換跑道等等問題,不一而足。這對編輯小組而言,不啻為一項艱辛的考驗。尤其進行補訪的過程,猶如重新走入人物的生命故事裡,與故事主人翁共同進行一場生命盤點的旅程。
廣義來說,由於編輯這本書的因緣,曾經付出的每一位菩薩,不論是桃園列傳的編輯小組,本書的故事主人翁或作者,協助攝影、校對的志工,乃至慈濟基金會文史處的同仁,人人在為典範留存紀錄的同時,也如上人所期勉的——人人發揮了生命的價值。
生命要顯出價值,總是要真心演繹,穩紮穩打走好每一步,才能達到新的高度。當崎嶇之處幾至窒礙難行時,白髮蒼蒼的編輯小組成員鄭善意偶出怨言,團隊成員便口徑一致地笑謔道:「都是妳惹的『禍』啦!還好意思說?」她卻像老頑童似地聳聳肩,笑著回答:「原本我可得意了!以為運氣真好,打了一記高飛好球,哪知道球彈回來,打得我滿頭包!」
其實,不是滿頭包,而是滿腦子的智慧。編輯小組投入其間,用心戮力,在審閱人物生命故事時,字斟句酌,絞盡腦汁,體會到成就一本書需要眾緣和合,一字一句實屬得來不易。更謹記上人教示記錄文史要做到「精而不雜,實而無差」的八字箴言,這正是讓生命故事真實呈現的準則。
原本鄭善意和三位編輯小組成員以為何副執行長所謂的「拿出來出書」,是把列傳文圖的檔案資料交由文史處直接彙編成冊,他們可以「十指不沾陽春水」地等著「看好書」;誰知這過程中需要從寫手中組成一個編輯小組,參與補訪、催稿、編修、完稿後,再交由文史處審稿,作最後修訂、排版、校對至印刷、出版等。
這個意外插曲,卻也成就了列傳出書的因緣,編輯小組成員結合每位寫手,克服採訪撰寫的困難,終於圓滿完成使命,他們的確上了一堂難得的「出書」課程,而且從中獲益匪淺。殊不見故事人物進入慈濟後,在上人的教誨及自身付出無所求的事理印證下,不僅為人拭去悲苦的淚水,當自己遭遇挫折、困頓時,亦能無怨無悔,坦然接受,無疑地,這就是轉念的功夫。
轉念,須經心靈沉澱,沉澱就是對生命盤點的梳理與審思。由此可見,人人藉由生命盤點,將正視自身存在的意義,瞭解轉念不僅是一種積極的生命態度,也是心靈獲得解脫的妙法。
轉念,同時是擺脫困境的方法,也是現實生活中必須學習的課題。透過這個課題編輯本書,依各篇故事的屬性,規劃「缺口即出口」、「無常當如常」、「此岸到彼岸」、「無用是大用」等四個篇章,希望這些平凡人物的故事類型,呈現出人生智慧的各個面向,將上人平時念茲在茲的教法,充分體現在弟子的身行實踐中,與廣大的讀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