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史是對一個學科歷史的總結,是學科入門的必備和學科研究的基礎,也是對一個時代艱深新銳問題的解答,是學術研究的高點。專題史著作中,既包含通論某一學科全部或一時代(區域、國別)的變化過程,又囊括對一時代或一問題作特殊研究的,還有少部分是對某一專題的史料進行收集的。原創與翻譯並重,翻譯的底本大多選擇該學科的代表著作或歐美大學普及教本,兼顧權威性和流行性,其中日本學者的論著佔據了相當比重。日本與中國同屬東亞儒家文化圈,他們在接納西方學術思想和研究模式時,已作了某種消化與調適,從思維轉換的角度看,更便於中國借鑒和利用,他們的著作因而被時人廣泛引進。
作者簡介:
陳安仁(1889年-1964年)
歷史學家。少年時追隨孫中山參加革命,1912年考入廣東高等師範學校(今中山大學前身)學習。先後任教於上海的暨南大學、廣州的嶺南大學和中山大學,著有《中國政治思想史》、《中國近世文化史》、《中華民族抗戰史》等六十多部著作。
作者序
余以前在國內東南各大學,任歷史教授席,迄今已有三十年。自一九二四年在嶺大任秘書兼出版部主任及教授,擔任總理遺教、政治思想史,以至國立暨大、國立中大、民大、文大、文法、南華以及現在之崇基,曾歷年擔任中國近代史、中國文化史、中國近百年史、中國近代經濟史、中國法律史、中國思想史、中國民族史、歷史研究法、戰爭與文化、中國農業經濟史、中國上古史、中國中古史等科目,均屬於歷史部門為多;平日且及於特別講演專題研究,撰述者亦夥。數十年,迭遭國家多難,典籍專文,已散失約有十餘冊,茲輯錄所存者三十八篇印行,聊助青年學子之樂於研究歷史者,資以參考。語曰「山海崇深,難以一二推擇」。以云「聚古今之精英,實治亂之龜鑑」奚足語是哉?
一九六○年五月二十五日 著者序
余以前在國內東南各大學,任歷史教授席,迄今已有三十年。自一九二四年在嶺大任秘書兼出版部主任及教授,擔任總理遺教、政治思想史,以至國立暨大、國立中大、民大、文大、文法、南華以及現在之崇基,曾歷年擔任中國近代史、中國文化史、中國近百年史、中國近代經濟史、中國法律史、中國思想史、中國民族史、歷史研究法、戰爭與文化、中國農業經濟史、中國上古史、中國中古史等科目,均屬於歷史部門為多;平日且及於特別講演專題研究,撰述者亦夥。數十年,迭遭國家多難,典籍專文,已散失約有十餘冊,茲輯錄所存者三十八篇印行,聊助青年...
目錄
一、歷史教學法的理論
二、歷史教學法之意義與目的
三、史之纂修問題
四、史學與各科的關係
五、夏殷時代之社會形態與文化形態
六、周代之社會形態與文化形態
七、周代農業生產力的發展與技術問題
八、秦代之社會形態與文化形態
九、春秋戰國的文化與上古希臘文化盛時之比較
十、老子思想對於人類教育的貢獻
十一、莊子思想的中心理論
十二、法家學派思想的伏流
十三、墨子學術思想的探討
十四、漢代的社會思想意識
十五、漢代學術思想與宋代學術思想之比較
十六、漢代對西域交通與中國文化之影響
十七、漢代經今古文的論辯評議
十八、魏晉時代宗教思想的演變
十九、唐代的社會形態與文化形態
二十、漢唐時代對西域文化之溝通
二十一、唐帝國對外的威力與其經濟財政
二十二、從唐代文化之特質說到中國文化之動向
二十三、清代之學風與士氣
二十四、從民族意識形態論太平天國的文藝
二十五、中國民族與中國文化
二十六、中國文化發展的新路線
二十七、中國新舊時代教育的重點
二十八、從人生理想論教育之本質
二十九、王陽明治學與講學的思想方法
三十、王陽明的思想在中國學術史的地位
三十一、中國學術思想的主流
三十二、印度文化東傳對於中國社會經濟形態之影響
三十三、上古希臘文化教育的優點與缺點
三十四、上古羅馬的教育制度與文藝精神的優點與缺點
三十五、從歷史上檢討世界教育的思潮
三十六、廣東文獻之回顧與前瞻
三十七、科學與史學
三十八、中亞文化與中國中古文化的交通
一、歷史教學法的理論
二、歷史教學法之意義與目的
三、史之纂修問題
四、史學與各科的關係
五、夏殷時代之社會形態與文化形態
六、周代之社會形態與文化形態
七、周代農業生產力的發展與技術問題
八、秦代之社會形態與文化形態
九、春秋戰國的文化與上古希臘文化盛時之比較
十、老子思想對於人類教育的貢獻
十一、莊子思想的中心理論
十二、法家學派思想的伏流
十三、墨子學術思想的探討
十四、漢代的社會思想意識
十五、漢代學術思想與宋代學術思想之比較
十六、漢代對西域交通與中國文化之影響
十七、漢代經今古文的論辯評議
十八、魏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