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圖說是一種平易近人的語言
艋舺龍山寺聞名全臺,甚至日本觀光客將它視為最具代表性的臺灣廟宇,它的信仰融合儒、釋、道文化,它的建築集結了閩南與臺灣古建築藝術之精華,特別是在一九一九年的大改築工程中,聘請泉州溪底派木匠大師王益順主持,另有惠安石匠與廈門交趾陶匠師共襄盛舉,造就了無比輝煌的傳統建築藝術。
我曾在一九九二年受臺北市政府民政局之委託,對龍山寺建築進行過仔細的調查研究,後來龍山寺的後殿、大殿與鐘鼓樓也陸續整修,基本上保存了古蹟的傳統形貌。這是一座集宗教信仰與傳統建築工藝於一身的寺廟,它猶如一座寶庫,值得人們細加觀摩欣賞。
我在中國文化大學建築系三十多年所教的學生中,大多成為開業建築師,只有少數成為傳統建築研究者,逸鴻屬於後者,並且是能靜下心來鑽研古蹟學術的傑出學生。近年來他投下工夫研究艋舺龍山寺,並且運用圖解技巧來分析介紹,相信必能引起廣大讀者的興趣,我為他感到高興。
逸鴻這本《圖說艋舺龍山寺》,以豐富的史料作參考,將漢人在艋舺的開發史,包含建設聚落、頂下郊拚以及各地龍山寺廟宇之類型比較,皆以生動的圖樣表現出來。特別值得肯定的是一九一九年王益順來臺北改築龍山寺的各種施工過程推理想像圖,兼具藝術性與知識性,使很艱難的斗栱及藻井技術,化成平易近人的美術語言,讀者從成人到兒童皆可接受,對引導人們從欣賞到理解台灣古建築,這本書成為良好的橋樑。我長期提倡臺灣古建築保護與古文化之復興,特別讚賞逸鴻這本有創意的新書,樂為之序。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系教授 李乾朗
推薦序2
龍山寺的故事
遇見龍山寺,是人生的學習歷程,更是殊勝的因緣。
在淡江文理學院(淡江大學前身)服務期間,有五年跟著林衡道老師跑各地田野。一次老師講起臺灣神社(圓山飯店前身)的種種,滿州國當年送來的兩座銅牛被移至今天國立台灣博物館門口,兩隻□犬散落在山坡下,後來被移往劍潭公園門口。表參道上的石燈龍因材質極好,則被三峽祖師廟買去,成為日後李梅樹教授發揮台灣精緻寺廟雕刻藝術殿堂的上上材。接著,還有個「鼓」之類的。
二○○二年參與文建會「國立台灣博物館民俗文物小組」清查工作時,得知館藏文物臺灣神社大鼓為龍山寺所借。二○○三年七月二十二日,後學在台博館蕭宗煌館長帶領下,終於會勘到這具被借走近四十餘年的臺灣神社「獨木大鼓」。
因這份緣分,日後只要行經龍山寺,就一一探索、欣賞。二○○六年初申請到當時龍山寺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的允許,開始了傳統藝術與文獻這門課的田野調查。在此學期中,因建築出身的逸鴻加入,師生們皆獲益良多。記得一次獲得在大殿搭乘高梯、拍攝各處細部的許可,當時逸鴻的專心與專業讓大家印象深刻,他也不吝大方分享所知。
二○○七年有機會帶逸鴻到陝北、晉北、冀北太行山內作田野。在陝西韓城的普照寺時,他對元代建築的投入與攝製更令我佩服不已。因為他在當下拿起簿子,一一描繪古建築的各面結構!是田野調查真正的「第一手」。
《圖說艋舺龍山寺》讓我發現逸鴻對古建築的特有智慧。看了他的書,可以「從無到有」知道這座古建築的歷史、身世、文化和藝術。期待讀者一起來分享,明白龍山寺的內蘊與真實!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主任 林保堯
自序
大約在三年半前,貓頭鷹出版社與我接洽,希望能夠製作一套以台灣建築為主題的手繪書。當時我鑽研台灣建築史已有些心得,加上平日喜愛畫建築透視圖,因此便著手嘗試將文字與繪畫結合,製作一本內容既親切、又稍具深度的建築史繪本書。
艋舺龍山寺是台北市、甚至全台灣都相當聞名的寺廟,歷史悠久、建築莊嚴,是日治時期泉州派建築的代表作,在建築史上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了解龍山寺,也就能夠相當程度了解日治時期的寺廟建築。另一方面,寺廟建築是台灣傳統建築的菁華,了解寺廟建築,也就能對傳統建築的基本有所掌握。
本書從歷史文化方面著手,並用大量輔以手繪圖的方式,逐步說明有關設計思想、美學以及材料構造等建築學問題。希望能完整呈現龍山寺各個不同的面向,帶領讀者輕鬆進入建築史的世界,也期待讀者在讀過之後,能對建築史有比較深入的了解,甚或引起進一步研究的興趣。那將是給我最大的安慰。
書中的手繪圖是經過仔細考證畫出來的,少數圖面由於史料不足,便以推測的方式繪圖,在圖說中都會標註出來。圖面的類型,有較寫意的素描畫法,也有剖析建築內外的透視圖,還運用了古建築研究用的測繪描圖法,使得這本書的圖樣不僅賞心悅目,也具有很高的精確性與說明性,讓讀者在翻閱文章時,也能仔細揣摩許多建築細節。
這本書由於和我的碩士論文同時進行,因此歷時數年才完成。寫作期間幫助過我的人很多,包括台北三重剪花匠師陳世仁先生、萬華佛雕師陳燕興先生與台南石匠師施弘毅先生,熱心解答我心中的疑惑,為本書的完成,提供專業基礎。恩師李乾朗教授早年對龍山寺的調查,以及對台灣寺廟建築各方面所作的大量深入研究,亦是撰寫本書的基石。
本書也承蒙王鎮華教授對內容提供了許多寶貴意見,張立慶女士指導我寫作技巧,並幫忙潤飾了內文。感謝戴吾明教授、林保堯教授、邱博舜教授一路上的鼓勵,而我的父親、母親在寫作過程中提供無條件的支持,更是本書完成最重要的推力。
最後我要感謝本書的編輯陳詠瑜小姐和美編謝宜欣小姐,在最後緊鑼密鼓的完稿階段,她們依然很有耐心的接受我提出的許多修正意見,終於將這本書打造成我當初理想的樣子,是完成本書的大功臣。
徐逸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