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要改變世界 先改變自己
本書記錄了一群在中國創造屬於自己歷史的人以及他們的故事,他們是在中國互聯網自1995年興起的波瀾壯闊中的弄潮兒:馬化騰、丁磊、張朝陽、馬雲、陳天橋、李彥宏、史玉柱、江南春、田溯甯、張樹新、王志東、王峻濤、雷軍、周鴻禕……這些人的名字直至今天依舊如雷貫耳,他們的故事?久流傳。
還有一些正在創造歷史的人,或沒來得及被我發現,或歷史還沒來得及給他們展現的機會,因此沒有被收錄到本書之中,但這絲毫不影響本書的豐富程度和可信程度。
這個用互聯網創造自己和推動這個國家歷史的群體主要由三類人組成:海歸(從海外歸來的創業者)、本土技術愛好者(本書中的特定稱謂為“極客”)和商業價值發現者(簡稱“商人”)。
他們中當頭的海歸當屬1994就回來的田溯甯、丁健和1995年回來的張朝陽,他們也被稱為中國互聯網海歸第一代。第二代互聯網海歸則多是在1999年回國,以創辦百度的李彥宏和ChinaRen的三兄弟—陳一舟、周雲帆和楊寧為其中的標誌性人物。第三代的代表當屬創辦迅雷的鄒勝龍和程浩,他們在2002年前後回國創業。
走下飛機舷梯,張朝陽感到一陣寒意,他想不到11月初的北京會如此之冷。搓了搓手,張朝陽拎起兩個手提箱向機場外大步走去。外面,是他尚未觸摸到的中國互聯網事業。剛剛前一天是1995年10月31日,張朝陽31歲的生日。儘管想來不大可能,但張朝陽堅持認為,他回國創業的第一天,即1995年11月1日,北京是下著雪的。也許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讓張朝陽的回憶如此寒冷。
1995年12月,田溯寧坐在北京麗都飯店門前的臺階上,漫無目的地翻著《新聞週刊》,內心非常沮喪。從美國來的幾個朋友邀請田溯寧到麗都飯店參加一個聖誕晚會,但當田溯甯走進飯店時,卻被保安給攔住了—因為只有外國人和持有外國護照的人才能夠進去參加這個晚會。那是田溯寧最沮喪的時刻之一。
儘管有著這樣那樣的不如意,有著這樣那樣對未來生活的沒把握,但田溯甯、張朝陽們還是回來了,他們回來的理由只有一個—在美國雖然拿著高薪但找不到自我,不如回國創業,是美國式的教育讓田溯甯、張朝陽更加內省,更加尊重內心力量的召喚。
他們中的另一人種是極客,在本書的1998年那一章,我主要講述極客當道的故事,在其他的章節中,我也不惜篇幅地講述他們的故事。當時他們中最出名的那個叫王志東,這個生於廣東虎門的20世紀60年代的人最傳奇的地方不是他曾經創辦過三家公司—中文之星、四通利方和新浪網,而是其每次離開時都借助公眾力量為自己的江湖名聲正名。前兩次,他把源代碼交出,揮手離去,不帶走一絲雲彩;第三次,他用魚死網破式的決裂告訴大家,其實他不想走。王志東是個愛惜自己名聲甚於一切的人。所以,即便他已經遠離這個行業的中心地位,但在我們記憶深處有他卓絕的地位,無他,這是國人很早就自我意識覺醒並付諸實踐的一個。
參與和推動互聯網創業的第三種人是商人,儘管這些商人在當時甚至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作為商人都並不出色,但這不影響他們在今天的巨大成功。今天他們中最有名的那個叫馬雲,他甚至成為21世紀最初10年裡中國最知名的商人,有關他的傳記讀物以打計算,媒體上關於他的文章連篇累牘,很大程度上他是作為一個勵志偶像一樣被製造著。而之所以被大眾熱捧,在於,其本身就是一個先改變自己,繼而改變世界的有為青年。
在這本書中,我試圖給這些人作一個集體畫像:他們有的是60年代人,也有的是70年代人,其中還有一小部分是80年代人(在本書中比例很小,但未來肯定會出現)。他們來自天南地北,但以浙江人居多,上海人和廣東人也不少,福建、湖北、陝西、四川、重慶等地都有涉及。
本書發現,這些人有一個被公眾自覺不自覺遺忘的共同屬性,那就是:這些人有著比起其他人更加強大和自信的內心世界,他們都志向高遠、目標遠大,希望改變自我的同時,改變世界。
到底是中國互聯網的巨大成功推動了中國崛起的進程,還是中國崛起的巨大勢能成就了中國互聯網有如夏花般的絢麗,這個莊周夢蝶式的命題一直縈繞著中國互聯網行業的從業者和觀察家們。我的答案是前者,我們不能簡單地把中國互聯網的成功看做是一個支柱產業的崛起這麼簡單,而應該把它看做是我們這個民族在改革開放的大時代下自我意識覺醒的一次大的提升,一次全民自發的集體性的自我趕超。
那麼,為什麼是互聯網點燃、推動了這場中國民眾在1995年形成的自發的自我覺醒運動呢?在半個世紀前,有一個口號曾經被響亮地提出,但後來又被小心翼翼地擱置,這個口號就是“超英趕美”。學習、追趕甚至超越英美等發達國家,一直是我們這個國家和民眾最重要、最強烈、最質樸的情感,不論官方還是民間。但在互聯網之前,我們更多的只是一種徒勞式的?喊和掩耳式的自欺,理由無他,就是我們實在不是在同一條起跑線上,但我們又不願意因為直視這種現實而喪失一個國家和民族應有的自信。
這種情緒和認知在張承志20年前的名篇《北方的河》中表現得淋漓盡致:“我相信,會有一個公正而深刻的認識為我們總結的:那時,我們這一代人獨有的奮鬥、思考、烙印和選擇才會顯露其意義。但那時我們也將為自己曾有的幼稚、錯誤和局限而後悔,更會感慨自己無法重新生活。這是一種深刻的悲觀的基礎。但是對於一個幅員遼闊而又歷史悠久的國度來說,前途最終是光明的,因為這個母體會有一種血統、一種水土、一種創造的力量使活潑健康的新生兒降生於世,病態軟弱的呻吟將會在他們的歡聲叫喊中被淹沒,從這個觀點來看,一切又應當是樂觀的。”互聯網給了我們這樣的機會。這項先進的科學技術在太平洋彼岸開始落地、開始商業化、開始展現其迷人魅力的時候,對應的,正是中國改革開放進入1992年之後的又一黃金盛年。進一步打開國門的中國人由於一開始在全球互聯網競合時代並沒有落後太多,因此能以更開放、更從容的心態來迎接這一場由開放和創新為主要推動的互聯網衝擊波。
與此同時,我們曾經在很長時間內期盼的海歸歸來的希冀在1995年之後成為了事實,這批生在中國、學在美國的人,相容東西方文化,打通了中國和美國之間競合的綠色通路。互聯網在美國的每一個細小的創新,在太平洋的西岸,都會有人進行學習、借鑒甚至模仿和跟隨。這在之後甚至形成一套約定俗成的成功路徑:用最快的速度學習美國最成功的商業模式,然後迅速本土化,贏得用戶,獲取收入,然後再到美國資本市場去上市,融資後再進行發展,甚至形成自己特有的創新。這種立足本土、對接美國式的造富運動由此產生了足夠多的陽光富豪和知識英雄,並進而形成良性迴圈,成為互聯網創新中國的內在推動,並使之成為一場全民運動。
眾所周知,在過去的5 000年文明中,中國人領先4 800年,我們發明了絲綢紡織、活字印刷、指南針以及吊橋、拱橋的製造技術。但在最後的200年,我們落後了。而更讓我們痛心的是:我們發明了火藥,但歐美列強在這個基礎上發明了槍炮,掉轉回來讓我們臣服;我們發明了指南針,歐美列強用指南針完成了海上稱霸……
互聯網誕生在美國,如今,不論是市場中心還是創新中心依舊在美國、依舊在矽谷,但在過去的15年裡,互聯網在中國從無到有,肆意成長,終於自成一體,並滲透到了經濟生活的每一個細胞。尤其值得驕傲的是,在這個世紀裡,本土企業幾乎在所有的領域都擊敗了各自的國際對手,這在其他行業是從來沒有出現過的完勝場面,甚至連Google這樣的公司都無法倖免,它在中國的市場佔有率還不到競爭對手百度的一半。這雖然很難說已經是最後的結果,但對於我們這個民族,對於我們這個國家,對於普羅大眾,在信心層面的崛起有著正面而深遠的意義。
互聯網給你我提供了這樣的機會,在過去的15年時間內,這個行業已經成為中國製造富豪數量最多、首富密度最高的行業,這個行業也被公認為為數不多的能產生世界級中國大公司的行業之一。在我看來,這個“之一”的尾碼甚至都有些多餘。
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的15年,中國互聯網所能創造出的財富傳奇只會比上一個15年多得多。同時,互聯網在中國的另一宏偉使命,就是幫助與美國相比,有著更多農業經濟比重、有著更多負擔的製造工業,以及還有相當比例的手工業的中國經濟提供更多產業升級的契機。這將進一步推動中國的崛起,難道不是嗎?
還有一個需要引起足夠重視的現實是:在過去的15年中,每到中國經濟的低谷之年,中國互聯網和中國經濟之間的蹺蹺板定律再度應驗。比如,1998年是中國經濟的一個災難之年,但這一年裡網易、搜狐開始起步,新浪、騰訊、聯眾、3721誕生;再比如,2004年中國經濟重新因為緊縮而上下恐慌,但這一年,有9家中國互聯網公司在美國和香港市場上市,加上2003年12月的攜程和慧聰,2005年年初的華友和年中的百度,這形成了中國互聯網歷史上最密集的一個上市狂潮,數量也達到驚人的13家。
在2001年和2008年中國經濟的另兩個萎靡之年,中國互聯網也顯示出比其他產業更加強大的復蘇能力,2001年,在整個互聯網概念遭到崩盤的背景下,網易靠短信和網遊解除停牌的故事至今仍為經典,而2008年騰訊、搜狐等諸多公司亮麗的年報給予了這個行業足夠的信心。
到2008年,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互聯網線民的第一人口大國,我相信,在未來的5 ~ 10年裡,中國就能成為世界互聯網第一大市場,而也許不用15年,中國將有可能成為全球互聯網第一強國。這種可能性真的很大。
在眾多看好中國的樂觀派看來,在這個世紀的前50年,中國就有可能成為21世紀的中心之國,對此,我的觀點是,其最大的發動機應該就是互聯網。
回到本書,我希望能表達三個意願。
第一個意願,如果你是一個創業者,或者是從事互聯網、電信、媒體或其他相關領域的從業者,我希望你能從這本書中讀到一個產業是怎麼誕生、發展乃至長大的;這個產業中最優秀的公司是怎麼做起來的;這個產業的領袖是怎麼催生出來的,他們又是擁有怎麼樣豐盈內心世界的一群人。
第二個意願,如果你對互聯網瞭解不多或者只是一個希望多瞭解互聯網的人,你更多是一個對中國命運走向關心,對中國未來趨勢有所判斷的有識之士的話,我希望本書能幫你更好地解讀處於變化的世界和正在一天天走向強大的祖國。
第三個意願,如果你不是很關心互聯網,也暫時不想去創業,你對外部的世界也無暇或者不需要去關注的話,那麼,我希望本書能幫助作為互聯網用戶的你能更好地建立起對自我的認知,讀出你自己的潛力和前程,和我們的這個國家一起成長和進步,這和你的未來休戚相關,也是本書最希冀達到的目的。
每當社會發生重大變遷,世界都會再一次變成需要重新認識的物件。這樣的時期,會使許多昨日的成功者產生被拋棄感,也會給許許多多的年輕人帶來嶄新的機會。如何認識這個變遷中的時代,如何認識自己,如何選擇前程,便成為人生極重要的事情。
我希望,我苦口婆心講述的這些關於自我意識張顯和自我認知的道理,能在你人生的早晨讓你讀到、領悟到,我相信,它能讓你的人生有所受益。
我希望,我用心記錄下的那些身前身後的成功和失敗,能幫助你在這個已經到來的知識經濟時代的黎明,去開闢一個屬於你自己的新時代,雖然你未必是最早出發的人。
我希望,我在這本書中講述的諸多關於中國崛起和中國人在互聯網領域的創新實踐,能幫助你對我們這個國家和我們這個民族偉大的創造力產生巨大的自信,為之驕傲的同時也迅速行動起來。動起來吧,未來屬於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