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導
[二六七至三三九年]
輔佐東晉元帝、打造日後南朝政治的基礎
一、王導的血統
琅邪臨沂(山東省)人,關於生卒年另有一說為二六七至三三〇年,字茂弘。說到琅邪,此地也是諸葛亮(孔明)的故鄉。
在中國,沒有比王導所誕生的三國、南北朝時代,更注重血統的時期了。據說王氏的歷史可追溯到漢代,三國魏時代有個名為王祥的人物,他同時也身為二十四孝的其中一人。繼母在寒冬湖水結冰時想吃魚,王祥就將上衣脫下,要鑿開結冰的湖面,而冰就這麼自然地一分為二,並從湖中跳出兩條鯉魚,於是王祥因為這段故事廣為人知。
三國魏朝末期,因弟弟王覽的建議,王祥以近六十的高齡擔任官職。不久,司馬氏的晉(西晉)拿下魏,改朝換代後王祥便轉為出仕於晉。在魏的時代就已升至三公(最高位的三個官職,太尉、司徒、司空,依時代而有所更動)的王祥,於西晉被任為太保(三公其中之一,意味著守護天子之德的安穩),並在八十五歲過世。
王覽是王祥同父異母的弟弟,最初於魏當官,隨後成了西晉的尚書(掌管中央機關的一般行政、文書授受),於咸寧四年(二七八年)七十三歲時去世,而王導就是王覽的孫子。
二、與元帝的連結
晉自建國初期即採封建制度,於各地各封一族,王氏的出身之地琅邪則封了司馬懿(字仲達)的兒子伷,稱號琅邪王。在晉吳南北對立的三國時代末期,司馬伷被任為鎮東大將軍(肩負平定東方重責大任的大將軍),佈陣於下邳(江蘇省)並有十分優越的表現。之後,琅邪王的職位也由司馬伷的兒子覲以及孫子睿繼承,王氏與琅邪王家也發展出了密不可分的關係。
琅邪王司馬睿,也就是東晉元帝(二七六至三二二年),在二九〇年以十五歲的年齡繼承了王位。當時晉國內有力的王者們紛紛起身爭奪政權(稱為「八王之亂」),西晉的第二代皇帝惠帝卻無力制止這一切。
司馬睿被任命為左將軍,前往討伐八王之一的成都王司馬穎,但由於叔父東安王司馬繇被殺,可能惹禍上身。這時候,於實力派東海王司馬越下擔任參軍事的王導,對既是同鄉的琅邪王、又感情十分好的司馬睿提出建議:「快離開洛陽,回到你的領土琅邪。」
建武元年(三〇四年)八月的某個晚上,司馬睿預備自洛陽出走。皎潔的月光閃耀著,警衛戒備森嚴,動彈不得。突然間滿天烏雲密布、雷電交加,警衛戒備也漸趨鬆散。見此大好機會,司馬睿帶著妻小逃出洛陽,回到琅邪。
此時,東海王司馬越駐屯於下邳,於是司馬睿馬上派出平東將軍(平定東方的將軍),鎮守下邳。
下邳為祖父過去活躍之地,距離王導本籍地臨沂南方不到一百公里。司馬睿請求王導來到下邳擔任將軍之部下司馬,因此導成了司馬睿的手下。從此之後兩人走在相同的道路上,王導也經常參與軍謀機密。不過就在永嘉元年(三〇七年),司馬越卻將司馬睿轉任安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安定東方的將軍,並監督揚州地方一帶所有的軍事行動),王導則成為安東司馬(於安東將軍手下掌管軍事),前往吳的首都建業(改名為建康,也就是之後的南京)。
自永嘉年間起,特別是北方的匈奴、鮮卑等,也就是所謂的五胡,開始蠢蠢欲動(永嘉之亂),最後在一片混亂中的建興五年,西晉一度被滅。
那麼長江流域的情況又如何呢?
長江流域自三國的吳開始,顧陸朱賀等族成為政治、軍事的中心,握有相當的權勢。而且在吳被晉所滅以後,他們仍北上活躍於首都洛陽,齊力助晉確保社會秩序。有名的文學家陸機、陸雲兄弟,就是自吳時代起,名聲顯赫者中象徵性的存在,卻在太安二年(三〇三年)失足被殺。這事件導致許多南方人返回故鄉,如何將這些人留在晉國內,即成了過去處於吳中心的司馬睿與王導兩人肩上的重責大任。
「雖然司馬睿被調至建康(南京),但吳人不領情,經過一個多月仍沒有人歸來。」
以一個多月的短時間來衡量人臣的傾向,確實有些無理,但事實上要緊抓在地人的心,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但王導不放棄,並致力於取得在地名士們協力。首先,他向琅邪王司馬睿提出基本的概念:「王啊,自古以來的王者無不賓禮故老、存問風俗、虛以傾心,以招豪傑人才。何況現正處天下混亂之時,若欲始業,沒有什麼比招募人才更要緊的了。」
他接著說:「顧榮與賀循為此地的希望之星,若能吸引他們,必定能順利與民心相繫。只要這兩人願意加入我們,就能招聚更多人才到君王手下」
顧榮為吳(江蘇省)人,出身自地方上聲望最高的名門,起初於三國時代服侍吳,吳被滅以後開始服侍於西晉。他與先前提及的陸機共稱「三俊」,但因被捲入八王之亂,因此滿腹理想無從發揮。由於顧榮當時服侍於東海王司馬越手下,可能和王導認識。
賀循則為會稽山陰(浙江省)人,自漢朝到三國的吳,賀氏早已是這地方上的名士。他雖然服侍於西晉,但也踏上了返鄉的路程。
司馬睿採納王導的建言,任他們兩人為軍司,若要計謀策略,也都會諮詢他們的意見。除了這兩人,還有丹陽秣陵(江蘇省)的紀瞻,以及與顧榮、賀循、紀瞻、廣陵的閔鴻共稱五人俊傑的薛兼,也同受司馬睿的支配。最後為王導打了一劑強心針的,是大他十歲的堂兄王敦,也南下前來援助。
王敦娶了武帝(司馬炎,仲達之孫)的女兒為妻,自年輕時便被稱作奇人。在東海王司馬越欲任王敦為揚州刺史時,有人對此持反對意見:「若讓王敦在長江流域樹立勢力,就如同等待盜賊的來到。」
但司馬越依舊讓王敦前往該地就任,不久後安東將軍司馬睿召他為軍師、丈官,如此一來,王氏二人(王導、王敦)便一同服侍於司馬睿的手下了。
有這麼一段關於當時的逸聞:
「在三月上巳的節日(陰曆三月初的巳日,也就是後來的三月三日),司馬睿親身見禊,乘著肩轝(以肩膀抬扛的車)、衣冠整齊,王敦、王導以及其他名流則騎著馬跟隨於後。身為江南希望之星的吳人紀瞻、顧榮在一旁窺探後,皆對於他堂堂的儀表心生恐懼,相繼於路旁朝拜。」
三、東晉的成立
不過此時,黃河流域的混亂達到了最高潮,因此自北方南下至長江流域的移民高達六至七成。有些為個人、或者攜家帶眷,當中甚至有整個村落一同移居。
於是王導對司馬睿說:「這些自北方前來避難的移民當中,若有賢人及君子,請策劃將他們引至我方陣營,只要如此,這地域必能安定。」
因此,王導的名聲水漲船高,人們也稱之為「仲父」。
基於春秋時代齊桓公也稱管仲為「仲父」,,可想而知君主稱臣子為仲父時,即代表著君對臣的信賴。
另外,司馬睿也曾對王導說過:「卿為我的蕭何。」
建興四年(三一六年),聽聞西晉愍帝被匈奴出身的前趙劉曜擄走、並在平陽殺死的消息後,隔年三月,司馬睿即於建康登基,復興晉國(東晉),並任王導為丞相、王敦為左將軍。
「王馬(司馬氏)共天下」這句話就此廣於流傳。
四、王導的政治方針
雖然王導因此於長江流域復興了晉,他卻有個念頭,那就是自己一行人不該就此於江南安居樂業,而是要恢復北方失地。
從北方移居而來的民眾只要一有空閒,就會一同到建康南方郊外的新亭舉辦酒宴。在某次的宴會上,個性豪放的周凱於宴席中途起身離席,感嘆地說道:「微風陽光依舊,但舉目觀看,總覺得山河的景致有些不同。」
宴會上的眾人面面相覷、流下眼淚,只有王導一改臉色說道:「我等應為了王室,一同協力奪回中國,為何會淪落為楚囚(被捕至他鄉的人),以眼淚面對彼此呢?」
他並非悲嘆現況,反而再次確定了奪回中原的必要性。被這強烈心意所感動的群眾當中,有個名為桓彞的譙郡(安徽省)人,南下後看著勢力微薄的東晉,曾向周凱感嘆著:「我就是因為中原的多事(紛擾不斷),才到這裡另求生路的,但以目前的狀態來看,我真的能在此得到幫助嗎?」
但在與王導相會、談論世事後,他回頭告訴周凱:「和管夷吾(意雖為管仲,但在此指王導)見面後,我再也沒有任何掛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