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3 熱門健康食品的真相
◎枸杞子(Lycium)
學名:
Lycium barbarum、Lycium chinense。
別名:
Goji、Lycii Berries。
成分:
甜菜鹼(Betaine)、玉米黃質、酸漿紅素、枸杞多醣、胡蘿蔔素、核黃素、菸鹼
酸、維生素C。
功能:
降膽固醇、增強免疫、防治癌症、抗衰老,治療高血壓、糖尿病。
說明:
枸杞子為茄科枸杞的乾燥成熟果實,枸杞子能滋補肝腎、益精明目,藥食兩用。
枸杞有「藥樹」的美稱,嫩莖和葉作蔬菜,而以枸杞果實(枸杞子)、根皮(地骨
皮)入藥。中醫認為,枸杞子味甘性平,有補腎、滋陰、養肝、明目、益氣等功
效。適用於腎虧遺精、腰膝酸軟、頭暈目眩、兩眼昏花、內熱消渴等症。
作用機轉:
- 枸杞子水提取物對家兔可有中樞性及末梢性的副交感神經興奮作用,心臟抑制,血壓下降。甜菜鹼可擴張血管,對豚鼠離體腸管有收縮作用
- 枸杞子多醣對長期物理刺激和四氯化碳所致的小鼠肝脂質過氧化損傷均有保護作用。
- 枸杞多醣能增加巨噬細胞C3b和Fc受體的數量和活力,有免疫調節作用。
- 枸杞子有降膽固醇作用,有輕微抗拒家兔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作用。
副作用:
- 噁心、嘔吐是常見的副作用。
- 中醫認為,枸杞子食用過量可能會有拉肚子、肝火上升的症狀。
- 孕婦及哺乳婦女、低血壓者不宜食用。
- 正服用降血糖藥物(如Glimepiride、Glyburide、Insulin、Pioglitazone、Rosiglitazone、Chlorpropamide、Glipizide、Tolbutamide)者如同時使用枸杞子,恐使血糖濃度過低。
- 枸杞子不宜與降血壓藥物(Captopril、Enalapril、Losartan、Valsartan、Diltiazem、Amlodipine、Hydrochlorothiazide、Furosemide)一起服用,以免血壓過低。
- 枸杞子不宜與Warfarin(抗凝血藥)一起服用,以免血流不止。
- 細胞色素P450 (Cytochrome P450)為許多藥物、環境汙染物或致癌物在肝臟代謝的最主要酵素。枸杞子具有抑制細胞色素P450的作用,而使某些需經由細胞色素P450代謝的藥物在肝臟的破壞減慢,進而使這些藥物在體內的濃度增加,且在體內滯留比較久的時間,因而產生過強的作用或產生讓人不適的副作用。這些藥物包括:鈣離子阻斷劑(Norvasc、Adalat)、某些長效性的抗組織胺(Terfenadine、Astemizole)、某些降血脂藥物(Lovastatin)、某些鎮靜劑(Triazolam)、某些腸胃藥(Cisapride)、某些免疫抑制劑(Cyclosporine)。
注意事項:
l健康的成年人每天吃20公克左右的枸杞子較合適,最好不要超過30公克。
◎寒天(Agar)
別名:
洋菜、菜燕、瓊膠、Agar-Agar、Chinese Gelatin、Kanten Jelly、Vegetable
Gelatin。
成分:
寒天醣、寒天果膠。
功能:
降血壓、膽固醇、抑制血糖上升、減肥,預防便秘、大腸癌。
說明:
寒天是從紅藻萃取出來的,在食品加工上,可做果凍、茶凍、咖啡凍。食品廣告
吹捧的「寒天」(音譯自日文),其實就是洋菜的一種,生寒天(洋菜)呈白色
半透明,市面上可買到粉狀、角狀、條狀、絲狀等不同型態。
作用機轉:
l1.100公克的寒天含有74公克以上的膳食纖維,又由於寒天能吸收大量的水分,可
增加腸胃中的飽足感,而減少進食量,因此,寒天被當作減肥之用。
l2.寒天富含的網狀水溶性膳食纖維,會以果凍狀包覆醣類,使其消化、吸收變
慢,也能維持體內醣類正常的新陳代謝;非溶性膳食纖維部份則可以使腸胃蠕
動正常化及增加消化道裡的益菌叢,可以預防便秘。
l3.寒天被胃酸分解後得到一種名為「瓊脂寡糖」的成分,可抑制癌症的發生;寒
天含有藻脂酸,可以促進攝取過剩的鈉排出體外,且增加鉀的吸收,因此能夠
保持鈉與鉀的均衡,可預防高血壓。
l4.寒天熱量很低,可減少醣分和膽固醇的吸收。
l5.食用寒天凍同時也吃入大量的水分,故有解鬱、降火氣的功效。
副作用:
l1.寒天是屬於偏寒性的食物,所以體質較虛寒的人不宜攝取過量。
l2.有些人吃寒天會使膽固醇上升。
l3.懷孕、哺乳婦女、腸阻塞、吞嚥困難者不要食用寒天。
注意事項:
l1.寒天價格低廉,在家做果凍,既便宜又衛生。
l2.寒天的主要成分是纖維素,固然可以增加飽足感,但是營養素相對較低,仍須
均衡攝取其他的食物。
l3.食用粉末寒天時,應喝大量的水。
l4.食用粉末寒天時,如果未喝大量的水,會阻塞食道或腸道,如果有胸痛、嘔
吐、吞嚥或呼吸困難時,應立即就醫或做適當的處置。
◎綠藻 ( Chlorella )
學名:
Chlorella vulgaris、Chlorella pyrenoidosa。
別名:
小球藻、Green Algae、Seaweed。
成分:
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葉綠素、β-胡蘿蔔素、葉黃素及膳食纖維。
功能:
治療心臟病、肝病、胃和十二指腸潰瘍、皮膚病、膽固醇過高、風濕、暗瘡、便
秘、高血壓。
說明:
綠藻是一群微小的單細胞綠色植物,形狀因品種不同而呈圓球形或橢圓形,具有
高效率的光合作用和生長能力,19世紀初綠藻曾被德國政府研究作為糧食的來
源,綠藻所含有的葉綠素應該算是植物界之冠,被稱為「綠色食物」。自1960年
起在日本及臺灣開始大量生產綠藻,且其以保健食品出現的產品亦普遍受到日本
消費者的歡迎,臺灣是綠藻的全球最大生產國。
作用機轉:
l1.具有改善紅血球的活力,對於貧血患者症狀的改善、增加人體組織含氧量,改
善體質及提供益菌良好的腸道生態環境。
l2.綠藻含豐富的營養素,如核酸、蛋白質、脂肪(其中的82%為不飽和脂肪酸)、維
生素及礦物質。
副作用:
l1.常見的副作用是腹瀉、噁心、脹氣、綠便、腹部絞痛,這些症狀特別會發生在
開始食用綠藻的第一週。
l2.綠藻可能會引起嚴重的過敏反應,在一些病例裡有氣喘及其他危險的呼吸問
題。
l3.綠藻會使皮膚對太陽光特別敏感,在戶外活動應作好適度防曬。
l4.孕婦及哺乳婦女、對碘敏感者、免疫系統低落者不宜食用綠藻。
l5.患有自體免疫疾病的人,如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多發
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全身性紅斑性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不要服用綠藻。
l6.綠藻含大量維生素K,會幫助血液凝固,不可與抗血液凝集藥品(如Warfarin)
同時服用。
l7.綠藻會增強免疫系統功能,不可與免疫抑制劑(如Azathioprine、
Basiliximab、Cyclosporine、Prednisone、Corticosteroids)同時服用。
注意事項:
綠藻的細胞壁需打破才能為人體利用。
PART 5 健康補給站
奈米食品安全嗎?
奈米科技已成為世界科技的潮流與新經濟的希望,世界各國無不競相投入大筆研究經費。奈米科技應用在食品和食品加工上,2010年時全球奈米食品市場預期會達到2,400萬美元,會有超過135項的奈米技術應用在食品工業上,全球超過200家的公司,致力於研究奈米技術及發展和食品的相關產品。
1 奈米(nanometer, nm)是10-9米,一般人很難了解奈米的尺寸,以頭髮為例,其直徑的千分之一約為10 奈米,人體中的蛋白質大約在1至20 奈米之間,蓮的出污泥而不染,就是一個大自然中奈米科技的典型例子。
奈米尺寸物質的性質介於原子、分子的量子效應與一般宏觀物質之間,所以,常會產生新的特性與現象。
保健(健康)食品是目前食品市場的重要趨勢之一,但是,許多活性成分萃取不易、溶解性低,在人體內的吸收也不甚理想。
食品奈米技術包含微結構修飾或奈米設備應用技術,而奈米食品,是指在生產、加工或包裝過程採用食品奈米技術的食品。一般認為,應用食品奈米技術可以發展綠色環保的新產品與製程,特別是在農產廢棄物的加值利用與機能性成分的提取應用方面,生產具有提高營養、增強體質、防止疾病、恢復健康、調節免疫、延緩衰老等保健產品。
由於奈米結構材料具有非常高的比表面積,分布於材料表面具較高表面能的原子比率,會隨著物質粒子粒徑的縮小而大幅增加,因而使奈米食品材料的吸收率提高,有助於嬰兒、老人或消化系統不良者攝取必需的營養。
如果利用奈米技術進一步把生物活性成分包覆在奈米粒子中,成為奈米微粒或奈米膠囊,可以增加生物活性成分的穩定性、吸收率與目標導向釋放等功能,將可應用於中草藥與保健食品上。
但是,對於奈米尺寸材料,特別要注意其由於尺寸效應所造成安全劑量、暴露途徑、輸送方式與物化性質的改變,因此需要對奈米材料進行特性分析(尺寸、型態、組成)與安全評估(消化、吸收、毒性、氧化壓力、環保),以提供足夠的資訊進行效益與風險的平衡。
1995 年聯合國農糧組織(FAO)與世界衛生組織(WHO)開始從營養科學角度進行奈米食品探討,規定其使用的原料必須經過人體長期食用,並證明其有益於身體健康,即含有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而且對人體無毒無害。
對奈米產品的製造者而言,奈米粉末由於粒子小,會飛揚於空氣中成為塵埃的一部份,可能具有潛在性的危害。奈米粒子如存在於液體中成為懸浮液,也許不會造成危險性,但仍須確實了解奈米生物材料的安全性與生理供應性。
奈米微粒的確會影響人體器官,尤其是敏感的肺臟,肺部暴露在等量的大分子或奈米微粒中,奈米微粒使肺部發炎的機率較大分子為高,而奈米微粒也會自肺部移向腦部。
生物體暴露於毒性奈米物質之主要途徑為皮膚(媒介為空氣、水及衣服的接觸)、呼吸道(媒介為空氣)與腸胃道(媒介為食物或水),尤以腸胃道之途徑與食品安全關係較為密切,經人體食入後產生之毒性與危害。
由於奈米食品屬於新穎性食品範疇,目前對其檢測標準與安全性評估並無明確定義;雖然我國工業局於2004 年開始推動奈米標章產品,藉此提高消費者對奈米科技發展之信心,但是目前(2010年)尚無任何一項食品獲得認證,即因奈米技術應用在食品產業之風險評估機制(管理規範)尚未建立,沒有足夠科學數據證明與傳統加工方式比較,具有顯著功效差異而且沒有安全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