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X-3
Part 0 我們的腦了解自己嗎? 1
眼睛為靈魂之窗 2
盲點之謎:看見看不到的物體? 2
錯覺:這個人和那個人,誰比較大? 4
反轉三稜鏡:顛倒的世界 6
會想了解的腦部功能 7
觀察腦部的功能 7
看見心理的功能:最新穎的影像化裝置 9
Part 1 腦的構造為何? 13
1 .1 頭腦裡面裝滿皺摺區塊 14
1 .1 .1 腦是偏食的大胃王 14
1 .1 .2 腦由三個部分構成 16
1 .1 .3 指揮中心與聯絡網:中樞與周邊神經系統 16
1 .2 腦是無數個神經細胞的集合體 18
1 .2 .1 呈現各種形狀的神經細胞 18
1 .2 .2 神經細胞的支持者:神經膠質細胞 21
1 .2 .3 大腦皮質為層狀構造 22
1 .2 .4 大腦皮質的畫分:布德曼方位圖 22
Part 2 腦由電訊號與化學物質傳遞訊息25
2 .1 可承受千萬伏特的神經細胞膜 26
2 .1 .1 神經細胞利用電傳送訊號:膜電位 26
2 .1 .2 離子通過的途徑:離子通道 27
2 .1 .3 細胞膜的離子通透性決定膜電位 29
2 .2 動作電位:千分之一秒的快感 31
2 .2 .1 何謂動作電位? 31
2 .2 .2 動作電位為數字訊號 33
2 .2 .3 如何因應電壓衰減 33
2 .2 .4 更快些!有髓鞘神經纖維與巨大軸突 36
2 .2 .5 主動輸送:動作電位發生的背後功臣 37
2 .3 突觸傳送:神經細胞的傳話遊戲 37
2 .3 .1 透過突觸傳送:從這個神經元到下個神經元 37
2 .3 .2 突觸有前部與後部之分 39
2 .3 .3 訊息的接收站:傳導物質接受體 40
2 .3 .4 突觸後細胞的膜電位變化:突觸後電位 42
2 .3 .5 個別利用各種傳導物質與接受體 44
2 .3 .6 「延遲、單向通行、疲勞」為突觸傳導的特徵 45
2 .3 .7 突觸結合的集合與發散 47
Part 3 有感覺的腦:腦如何接收外界的訊息?49
3 .1 感覺接受的構造:人為何會有感覺? 50
3 .1 .1 感覺的種類 50
3 .1 .2 接受器將刺激轉換為神經活動 51
3 .1 .3 將刺激強度轉換為周波數:接受器電位 52
3 .1 .4 感覺會產生「習慣」 54
3 .1 .5 五個十元硬幣孰重孰輕 54
3 .1 .6 大腦一級感覺區: 最早接收感覺訊息的部位 56
3 .1 .7 右側向左,左側向右的交叉感覺訊息 58
3 .1 .8 大腦表面烙印著外界的地圖 58
3 .2 80%來自視覺的感覺訊息 61
3 .2 .1 從視網膜到腦部 61
3 .2 .2 視網膜神經節細胞的守備範圍:接受區 63
3 .2 .3 同心圓狀的接受區有何作用? 66
3 .2 .4 從同心圓到四角形 67
3 .2 .5 越來越複雜的視覺區細胞其反應選擇性 68
3 .2 .6 機能性圓柱:處理訊息的模組 71
3 .2 .7 雙眼視覺與立體視覺的構造 74
3 .3 眼球活動的構造 76
3 .3 .1 中心與周邊視野:只要注視就能看見 76
3 .3 .2 眼球運動:眼睛與嘴巴一樣靈活 76
3 .3 .3 可馬上察覺眼球運動之差異性的實驗 78
3 .4 處理形態、空間與色彩的高級視覺中樞 80
3 .4 .1 視覺訊息的處理流程分為不同路徑 80
3 .4 .2 「 什麼」的路徑:送往顳葉的色彩或形態訊息 81
3 .4 .3 「 何處」的路徑:送往頂葉的位置或動作訊息 82
3 .4 .4 認知細胞假設說:誰找到歐巴桑 82
3 .5 視覺構造出現可塑性的變化 83
3 .5 .1 看得見是與生俱來的本能 83
3 .5 .2 修伯和溫塞爾的實驗:何謂感受期? 85
3 .5 .3 成人的腦部也會出現可塑性的變化 87
Part 4 支配運動的腦:充當外界與內在的溝通橋梁89
4 .1 帶動控制系統以活動身體的「運動系統」 90
4 .1 .1 只有「sports」並非運動 90
4 .1 .2 運動系統的構成與層級性控制 91
4 .2 反射的構造:不用透過腦部的快速反應 94
4 .2 .1 何謂反射? 94
4 .2 .2 反射種類眾多 94
4 .2 .3 脊髓反射的構造 95
4 .2 .4 牽張反射:一拉扯就縮回來? 97
4 .2 .5 梭內肌、協同肌與拮抗肌的作用 98
4 .2 .6 相反性神經支配的機制為何? 100
4 .2 .7 誤踩圖釘產生的反應 102
4 .2 .8 為何我們可以一心二用? 102
4 .3 流暢的運動需要「小腦」發揮作用 104
4 .3 .1 為何就算你閉上眼睛也能摸到鼻子? 104
4 .3 .2 小腦擁有千億個神經細胞 105
4 .3 .3 反轉三稜鏡的適應性從何來 108
4 .3 .4 老師嚴厲才能有效地學習 110
4 .3 .5 小腦是計算運動指令的「電腦」 111
4 .4 由「大腦基底核」引導運動 113
4 .4 .1 大腦基底核為抑制神經細胞的集中地 113
4 .4 .2 藉由脫離抑制「準備,出發!」 115
4 .4 .3 黑質體發生病變引起帕金森氏症 116
4 .4 .4 多巴胺神經元發生退化的原因 117
4 .4 .5 獲得獎賞的學習:強化學習與基底核 118
4 .5 大腦皮質「運動區」所產生的精細運動 119
4 .5 .1 大腦運動區與錐體路徑 119
4 .5 .2 大腦運動區的精細結構與機能 121
4 .5 .3 運動區神經元的活動與運動的關聯 121
4 .5 .4 運動前區以感覺訊息為基礎操控運動 123
4 .5 .5 補足運動區以內部訊息為基礎操控運動 124
4 .5 .6 有關姿勢操控:你如何站起來 124
Part 5 人類腦部的高層次機能與記憶、學習 129
5 .1 大腦邊緣系統為情緒、價值判斷、記憶的中樞 130
5 .1 .1 掌管情緒的舊腦 130
5 .1 .2 與情緒表現或本能行動有關的下視丘 132
5 .1 .3 杏仁核為情緒的中樞 134
5 .2 「海馬回」與學習、記憶有密切的關係 139
5 .2 .1 無法記住新事物的H. M. 先生 139
5 .2 .2 所謂的記憶是什麼? 139
5 .2 .3 與海馬回有關的記憶類型 143
5 .2 .4 探索記憶與學習的機制 144
5 .2 .5 長期增益作用的發現分子機制 147
5 .3 人之所以為人的高層次腦機能 148
5 .3 .1 占據大腦達75%的「聯合區」非常重要 148
5 .3 .2 可認知「在何處」的頂葉聯合區 150
5 .3 .3 可認知「有什麼」的顳葉聯合區 153
5 .3 .4 與人格關係密切的額葉聯合區 154
5 .3 .5 額葉聯合區也是決定意志的部位 156
5 .4 語言機能與右腦、左腦 158
5 .4 .1 操控語彙的語言區與失語症 158
5 .4 .2 右腦與左腦的功能不同 159
5 .4 .3 透過「裂斷症」測試左右腦的差異性 160
5 .5 腦部的發展與可塑性 163
5 .5 .1 神經迴路的形成 163
5 .5 .2 可塑性有多重要 165
5 .5 .3 為何會有「感受期」? 166
5 .5 .4 可塑性奇妙的副產物:幻覺肢 167
後記 170
參考文獻 172
索引 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