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文經的意義經的範圍是指寫文章並非為作文而作文,而是為了論述學說而作文;屬於「非韻文」、「無韻文」。
古代經、史、子三部之書,皆屬此。
許慎說文解字:「經,織從(縱)絲也。」引申出「經」有恆常、不變的意思。後世認為儒家的典籍是記載天道人事常理的書,故稱為經書。六經五經歷代尚有六經、七經、九經、十經、十二經等說法。
十三經源起:「六經」一詞,最早見於戰國時莊子 天運篇:「孔子謂老聃曰:『丘治詩、書、禮(儀禮)、樂、易、春秋六經。』真以為久矣。」名詞:漢代稱六經
(六部經書)為「六藝」,如漢書 藝文志中著錄經書的部分稱「六藝略」。
此「六藝」不同於周禮 地官 保氏所說的「六藝」(係指六種藝能:禮、樂、射、御、書、數)。
漢代五經:秦火後,樂經亡佚,至漢只有五經:詩、書、易、禮(儀禮)、春秋。漢代通行「六藝」之詞,而只有「五經」之名,是因缺樂經。漢武帝據此立五經博士;五經名稱,始於西漢。
唐代五經:唐孔穎達作五經正義,取(小戴)禮記代替取儀禮、左傳代替春秋,故唐代五經,指毛詩、尚書、周易、禮記、左傳,後世皆以孔穎達的五經為準。
源起內容:十三經是由六「經」、三「傳」、四「記」、一「子書」組合而成。
經:易、書、詩、周禮、儀禮。
(春秋經合於三傳,故不在「十三」數之內)傳:左傳、公羊傳、穀梁傳。
記:禮記(小戴禮記)、論語、孝經、爾雅。
子書:孟子。孟子列入十三,是南宋光宗把唐文宗開成二年於長安所刻的十二經開成石經,如上孟子,叢刻是為十三經。孟子列入經部,最早於五代後蜀孟昶刻石經。今古文經今、古文經問題的產生,主要是因秦的焚書。
比較如下:古文經內容易經、毛詩、周禮、左傳。緣由漢武帝時魯恭王壞孔宅,於壁中發現以先秦文字(蝌蚪文)所寫成的。文字先秦古文蝌蚪文。特色解經時偏重於名物訓詁。傳授民間說經多採用古文經。備註爾雅、孟子無今古文之別。尚書、論語,是今古文混合。集大成者漢末鄭玄注釋群經,兼用今古文之說,平息今古文之爭,為漢代經學集大成者。今文經內容儀禮、禮記、公羊傳、穀梁傳、孝經。緣由始生於西漢初年,師承口授而由漢代當時通行的隸書寫成。文字用漢代通行的隸書書寫。特色解經時偏重於微言大義。傳授漢武帝的五經博士學官講授,採用今文經(劉歆力爭立古文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