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導讀〉
圖文並茂好展覽 馮明珠
二○○七年元月,為了迎接新年,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剛換上「典冊載籍:古代圖書精華展」第三檔展件,收到商周出版社寄來了《說‧書——從獸骨到紙張的文字行旅》,邀我寫一篇導讀或推荐文字,我隨手翻閱,竟一口氣讀完了。天下事竟是如此巧合,《說‧書》以深入淺出的筆調,豐富的配圖,全彩的印刷,將三千年中國圖書發展史娓娓道來,將讀者帶入圖文並茂的情境,讀完了《說‧書》,中國圖書發展脈絡了然於胸;這不正是故宮策劃「典冊載籍:古代圖書精華展」的目的嗎?所不同者,故宮是以豐沛的皇家典藏,在博物館中以實件呈現;《書香三千年》則以「書」為載體展示。細讀這本書,好比看了一個策劃完善的中國圖書發展史展覽,這展覽不侷促在博物館中,它可以人手一本,無拘無束隨時展閱欣賞。
《說‧書》分史卷與賞卷,共二○八頁,二四七幅附圖,全彩精印,圖隨文排,圖文並茂地將中國圖書發展脈絡呈現於讀者眼前。史卷分兩部分七單元,以印刷術的出現作區分;印刷術出現前又以:〈書是如何誕生的〉、〈在紙張發明以前〉、〈紙的時代〉等三單元,從「河圖洛書」談到《易經?系辭》所載「結繩記事」,娓娓道出倉頡造字、「書」出現的時間、古人如何釋「書」,並以考古出土如西安半坡遺址陶器上的符號、山東大汶口陶器上的象形文字等附圖,說明了漢文出現的最早形態;接著又以豐富的彩圖介紹了甲骨文、青銅書、竹木簡、帛書、石書等,呈現了紙張出現以前多元化的「書」載體。紙張與文房四寶發明後,紙寫本應時而生,時間長達八、九百年,從公元二世紀綿延至十世紀,保存至今的作品已十分罕見,《書香三千年》除以文字闡述紙寫本的發展外,並配以台北故宮國寶級的巨蹟晉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帖」、王珣「伯遠帖」以及東晉《三國志》、敦煌經洞出土的唐、宋寫本等罕見圖版,輔助說明了印刷發明以前「書」的發展情況。
一般人理解的「書」,是印刷術發明以後出版的書,史卷中另以:〈印刷術的誕生〉、〈歷代刻印本大觀〉、〈活字印刷術的興起〉及〈歷代重量級暢銷書〉等四單元闡述。明代學者胡應麟在《少室山房筆記》中說到:「雕版印刷肇起於隋朝,行於唐世,擴於五代,而精於宋人」;隋唐時代印刷術有空前的發展是有其必備的時空背景的,其中文字普及、工藝技術、物質材料和社會需求,當是促成印刷術出現的基本要素,佛教盛行與科舉制度則刺激了印刷術的發展;《說‧書》選載了一張敦煌出土的「捺印佛像」,說明了佛教傳播與雕版印刷術的關係。
歷代刻本的介紹,為史卷第二部分的重點,作者以圖文並茂的方式介紹了唐代刻本、五代十國刻本、宋代刻本、遼刻本、西夏刻本、金刻本、元代刻本、明代刻本以及清代刻本等;並逐一介紹了各時代官刻、坊刻、家刻、私刻等等。印刷書籍目的在供人閱讀,有傳播知識的實用功能,加以紙質不易保存,保留至今的宋元版以前的書已不可多得,《說‧書》中各以一兩幅罕見書影,輔助說明各種版本的特色,也讓讀者看到晉唐寫本、唐五代北宋刻本以及漢人以外的契丹藏、西夏刻本或金刻本等,都是極為難得的。
賞卷首先介紹了中國圖書裝幀之美,逐一說明了卷軸裝、旋風裝、經折裝、梵夾裝、蝴蝶裝、包背裝、線裝;解釋了古書的專有名詞,如版心、邊空、邊框、欄線、中縫、魚尾、開本等;並介紹了宋明以來印刷字體以及書中插圖的變化;插圖由單色演變為彩色,正是中國印刷術不斷進步的過程。《說‧書》從手工上彩的敷彩本,談到套印本、手繪本、餖版印本及清代楊柳青木版彩印年畫等等,言簡意賅介紹了彩色印刷的發展過程。最後則敘述過去三千年中中國圖書遭遇的重大劫難,以及談到了古書賞鑒。
本書的優點有四:
一、 文字流暢易讀,深入淺出將三千年中國圖書發展脈絡交待清楚;
二、 附圖豐富多元,許多難得一見的圖版書影,一一呈現;
三、 版面編排得宜,圖隨文排,文字敘述中輔以圖版印證;圖版則另附有圖說,讀者更易理解書中闡述的內容;
四、 章節脈絡分明,循序漸進,讀者輕易從認識古書到鑑賞古籍。
總之,細讀圖文並茂的《說‧書》,好比看一個策劃完善的中國圖書發展史特展,對一位喜愛傳統書籍的讀者而言,正是一卷在手,趣味無窮。
大約在二○○四年底至二○○五年初,故宮圖書文獻處準備在動線工程東半部竣工後推出「典冊載籍:古代圖書精華展」常態展,這個展覽因工程進度落後而延至二○○六年五月正式推出,策展時間應與羅樹寶先生出版《說‧書》同時。故宮的展覽也分兩部分,一是「認識古書」,以古籍概念、古籍與印刷、中國圖書事業的興衰、古籍分類等四單元勾勒出圖書發展史;一是「古書欣賞」,以多樣的字體、華麗的裝幀與細緻的插畫等三單元,引導觀眾賞鑑古書;展覽的內容與目的竟與《說‧書》不謀而同。在電腦數碼虛擬充斥的世界裡,仍然有人願意像博物館工作者一樣如此費心,寫一部圖文並茂的書籍發展史,這是本人欣然受邀為這本書撰寫一篇導讀的原因。
(本文作者為圖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