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晉」拉開戰國序幕
冊封三晉
春秋、戰國之交,西元前四○三年的一天,又一個堪稱改變周天子命運、進而足以改變中國歷史走向的重要案卷擺在了周威烈王的面前。這就是賜封晉國的三大家族:即魏氏、趙氏和韓氏成為諸侯的金色冊命。多少個世紀來,賜封諸侯本是周天子的特權,是周天子顯示其地位和榮耀的最佳時機,但是,此時此刻,當周威烈王有機會行使此一特權時,卻有著說不出的酸甜苦辣。
周王封建
周王朝在西元前一○五○年左右立國,在歷時八百多年的風雨歷程中,共有過近四十位天子。周朝的建立者是周武王,在立國之初,周武王就開始封建諸侯,主要目的是在控制天下的軍事要衝、拱衛周王室安全。戰國末期,三晉著名思想家荀子在回顧周王室封建諸侯的歷史時曾說,周天子共「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這樣大規模的封建從周武王時代開始,一直延續到日後的周公旦、周成王和周康王時代,甚至遠到西元前八世紀的周平王時代:周室有難,秦襄公因勤王有功,還被周平王封為諸侯。不過,如果說周平王封分秦襄公還勉強算是一種主動的政治行為的話,那麼,到周威烈王冊封魏、趙、韓三家時,就純粹是一種被動的政治遊戲了。
春秋政治
西元前七七一年,在內憂外患之下,周平王被迫把都城從西部的鎬京(今陝西省西安市)東遷到洛邑(今河南省洛陽市),中國歷史於是從西周進入了東周時代。歷史上把周天子的東遷原因歸結為「天子失政」,也就是說,正是因為周王室政治腐敗,導致諸侯與天子離心離德、各自為政,周天子的大權也就此旁落。
東周又被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階段。春秋是霸主政治時代,各國聽命於以強力脅迫各國的諸侯首領,當時稱作「伯」或「霸主」;周王徒有其名,淪為霸主的傀儡。當然,傀儡也有其獨特的功用。霸主的所謂「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是該時代的政治特色之一。沒有周天子的存在,霸主就會失去輿論的支持,就會失去其政治合法性。
晉文公受封
趙、魏、韓三家的前身是晉國,晉國在周成王時代受封為諸侯,也是姬姓之國,最初稱唐,後來改稱晉。周王室東遷洛邑,本來是想重整旗鼓,不曾想內憂外患日甚一日,越來越依賴于諸侯大國的幫助或干預。因為晉國距離王城洛邑最近,所謂「勤王」的機會也就自然要多一些。除了周平王東遷時晉國出過力,再就是晉文公的「尊王」之舉。
晉文公重耳當年遠走他鄉、政治避難17載,最終奪得晉國政權,不免雄心勃勃,急於幹出一番事業。剛好在晉文公即位不久,周襄王的地位受到王子帶的挑戰,大有不保之勢。周襄王無計可施,告急于晉國。晉文公馬上出兵,誅殺王子帶,穩定了周襄王的地位。為報答晉文公,周襄王承認晉文公為諸侯之伯,即霸主。這樣一來,周王室與晉國公室在相互利用中關係更加密切了。
周王恃晉
晉文公之後,晉國稱霸天下百餘年,周天子一直處在晉國的保護之下。不幸的是,由於權力結構的內在矛盾,周王室也患上天下政治的流行病,外患減少了,內憂卻又增多了,這無形中又增加了晉國上下干預周王室的機會。比如說,在周匡王時,晉國主政者趙盾以武力確立了周匡王的天子地位。不久之後,周王室內亂又起,晉國六卿聯合平亂,擁立周敬王。至於周王室內部不時發生的其他爭吵和內訌,同樣需要晉國出面調停。就這樣,周王對於晉國,尤其是對於晉國的強勢家族,如魏、趙、韓三家,就逐漸形成了不可脫離的依賴關係。
戰國開始
到了戰國時代,周天子名存實亡,諸侯群龍無首。各國之間相互征戰爭雄,烽煙四起,展開了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恢宏篇章。
所謂春秋、戰國之類的歷史學專名,只是史學界的一種界定時代的標誌,本來是想粗略說明某個時代的政治或社會特徵,所以,不同的史家、不同的視角,就會產生不同的劃分標記。著眼于晉國政治格局的實際進展,自然會把趙、魏、韓三家實質性地掌握和瓜分晉國的政治和社會資源的進程作為時代變化的主要表徵,比如三家滅智氏。著眼于晉國政治的重要象徵,當然要把晉君地位的變遷作為時代變化的里程碑,比如晉君朝見三家和晉君被廢。著眼於天下政治的總體格局,也會把在一定程度上還能作為天下政治表徵的周王與各國的關係凸顯出來。因為最後一種觀點相對正統一些,本書就把周威烈王對魏、趙、韓三家的冊封作為戰國時代開始的標誌。顯而易見,因為三家的崛起和瓜分晉國本身就是個漸變的過程,而他們接受周王的冊封也不過是個象徵性的標誌,所以,歷史上關於戰國時期的開始年代就一直存有爭議。
三家受封
接受周威烈王冊封的晉國三大家族的首領是魏斯、趙籍和韓虔,其後人追諡他們為魏文侯、趙烈侯和韓景侯。此時,魏斯在位已有22年,趙籍和韓虔則同為6年。他們在位的時間雖有不同,但經過了祖輩們的世代經營,三家的政治地位都已經是牢不可破,其他社會資源也是應有盡有。所以,即使接受周王的冊封在政治上是必要的,三家的首領也並沒有按照歷來周王冊封的慣例,親自到周王面前接受冊命,而只是派出使者到周王的朝廷上取回這份僅具政治象徵意義的命書。
使者領命
代替三家首領向周威烈王領取冊命的使者,魏氏是田文,趙氏是公仲連,韓氏是俠累。他們雖然不是三家的主人,但都是三家的主要家臣,地位也算尊貴。儘管如此,周王還是有些不太氣順,於是就當面詢問三家的使者:「晉國的土地全歸三家所有了嗎?」田文的回答充滿了霸氣:「晉君失政,弄得國家內憂外患,不得安寧。三家憑藉自己的力量,消滅了反叛者,並把他們的土地全部收歸自己所有了。」這是說,三大家族消滅了其他家族,並把這些家族的土地和其他資源全部瓜分了。周王又問:「既然三家早就以諸侯自居,何必還要征得我的同意呢?」公仲連則以外交辭令回答說:「三家都非常尊敬天王您,這才派我們來稟告。只要天王冊封了他們,三家的主人就都成了天王的臣下,自然就會盡心為天王服務的。」這話軟中有硬,既暗藏威脅,也提到了周王可能得到的利益。所以,話說到這?,周威烈王意識到這個順水人情不做也得做,就只好把冊命頒給了三家的使者。
周王封侯
但是,三家只是派出使者領取受封諸侯的冊命,這樣的舉動無論如何也會使周王尷尬至極。遙想當年,周王封建諸侯之時,其場面之宏大體面,所受到的方方面面的重視,真可謂今非昔比。據記載,每當封建一國時,周王或周王室的主政者,都會對新諸侯有一番耳提面命。比如晉國的第一代封侯唐叔虞,就曾經接受周公旦的當面囑咐。最有名的「啟以夏政,疆以戎索」的八字方針,就是周公給晉國確定的立國方向。而在周威烈王冊封三晉時,受封之主根本就不到場,當然也就難以想像周公式的訓導了。另外,在當初的封建過程中,周王還要賜給受封諸侯許多符合諸侯身份和地位的鼓樂儀仗,以表示天子之恩。可是,到了這個時候,且不說這樣的儀仗還有沒有它們本來的作用和意義,就是真的有用途、有意義,恐怕以周王的生存狀況,也根本沒有能力準備和賞賜這些東西了。
總之,當周王把冊封諸侯的命書遞給三晉傲慢的使者時,其心情無疑是相當複雜的,甚至也不乏自己心中的小九九。客觀地說,周王冊封三晉為諸侯,一為迫不得已,二也應該有自己的考慮。東周以來,周王的權力名存實亡,但其虛位卻得以保持。從周王的角度來看,徒有其名的天子之位之所以沒有失去,是因為還存在著幾分可資利用的價值,即諸侯國可以利用周天子的名義來保持各國之間的力量均衡,所以,增加幾個名正言順的諸侯國,只會使這種平衡更有保證,更有利於維繫天子的地位。
但是,周天子的這種借力生存的日子畢竟不能保持長久。在冊封三晉之後的歲月?,一則是天下統一的大勢不可避免,再則是周天子有限的勢力範圍盡在三晉中的韓國境內,又距離日益強大的秦國不遠,更不用說王城之內不久之後又一分為二,即戰國時代的東周國與西周國。所以,內外交困的周朝廷的徹底滅亡就只能是個時間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