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先讓別人開心,你就心想事成!
寫這本書,足足醞釀了兩年之久,寫完後特別開心。
花這麼長的時間去「孵」這顆蛋,主要是覺得讀者太需要溝通的書了,就怕寫不好,無法在滿坑滿谷的同類書籍中表現突出、受到青睞。
二OO六年二月六日,筆者接受台北市政府的「名人講座」演講邀請,講題是〈習慣,決定未來〉。筆者一向堅認「作品才是作家的身分證」,所以極少答允參與拋頭露面的公開活動。不過,這是一場封閉式演講,對象只是大約七十餘位專案輔導的特定大學生。據說他們不但讀過我的《人生,沒有彩排》一書,還做過心得報告。感動之餘,就破例去了一次。
記得在後半段與聽眾問答的分享時刻裡,我話鋒一轉,忍不住透露那時正在寫的一本談溝通的書(就是現在這一本),我舉了一些身邊發生的實例,用故事來說明溝通的方法,我當時說的是如何運用善意謊言來勸人不要自私等等(見本書第三章),當時我發現台下很多同學突然頻頻點頭,似乎很贊成我的說法、做法。於是,那一次的新書「預告」,聽眾給了我很大的信心,決定要蒐集一些更精彩的例子,來把書寫好。於是,又慎重地做了一年的功課,才把蛋孵出來。
為什麼溝通的書,對人生是那麼重要呢?
美國汽車巨人艾科卡說過一句名言:「我從不錄用被公司主管評為『不善於溝通』的人。」
由鋼鐵大亨創立的卡內基美隆工業大學,曾調查〈美國名人錄〉中的所有名人,問他們成功關鍵是什麼?結果發現:成功的因素中,百分之八十五來自良好的人際關係,只有百分之十五來自專業能力。
前年剛去世的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也說:「百分之六十的辦公室問題,都因溝通不良而起。要做個好主管,必須加強溝通技巧。」
儘管「溝通」是這麼重要,但是理論的書又太枯燥了,所以採用趣味的人生哲學、輕鬆的實際故事來敘事說理,應該更清楚明白,合乎實用原則。
在筆者十多年的採訪工作中,至少與兩千多名人士深談過,個人一直覺得「萬事萬物都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你不先付出,就別想收入;你不給人家「面子」,也別想從別人那兒獲得「裡子」。在溝通失敗的例子中,普遍存在著「意氣之爭」。
成功人士的經驗,是我最重視的一環。我發現,成功者多半「設法了解對方的需求」、「處處替別人著想」,有時還會為對方的壞習慣,找到好理由;為對方的笨想法,作一番好解釋。他們的態度充滿了同情與諒解,很少直接用語言攻擊面前的人。
相對的,我也注意到很多不成功的人、討人嫌的人、被人懷恨的人,他們多半自我中心、自以為是,很少注意聽別人正在講什麼。他們在與人相處時,似乎忘了「尊重」這兩個字||動輒打斷對方說話、曲解對方的意思,只顧搶著發表意見,更少揣摩對方聽了自己的話的感受。因而常常在無意中弄糟了彼此間的氣氛,甚至讓對方氣得兵戎相見,卻覺得莫名其妙。
成功人士並非完全不會罵人,但他們很清楚自己指責的目的是什麼。不成功的人,只知道發洩情緒,不知不覺中得罪了對方、搞砸關係以後,最常見的解釋是:「我這個人的個性,就是這麼直………!」
溝通是一種學習的過程,「有效的溝通」多半來自經驗或學習。只是有些人綜其一生,未曾反省,也未曾借鏡,自然未曾學會溝通之道。
「惟有先讓別人開心,你才會心想事成。」筆者個人所知有限,仍在不斷修行中,謹將初步結論,與諸位讀友共同勉勵,祝大家的人生都因善於溝通而更美好!
推薦序
在這個多元的時代,人人都想表達自己的意見,使溝通技巧變得愈來愈重要。作者用許多畫龍點睛的案例,談笑之間,將溝通的藝術闡述得暢快淋漓,讓讀者可以學得紮實,看得痛快。
──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
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趣
趙寧
「喜怒哀樂,悲歡離合」;「聲光化電,視聽傳播」。溝通的內容雖然萬古常青,但是它的方法卻是與時俱進。千里眼與順風耳早已不是神話,人際關係光怪陸離,日益複雜,只有「溝通」相識、相知、相許,才能隨遇而安,不被時代淘汰。
溝通是藝術,是技術,更是學術。趙茶房不學無術,濫竽充數,在溝通的理論與實務界,中外遊走,長達數十年,豆芽長成樹,到老還是菜,轉瞬已髮蒼視茫,齒牙動搖。貓舔蒜缸,有點不是滋味。在一個芒草飛舞、冷雨敲窗的初秋,本書作者興沖沖的捧著一冊有關溝通的文稿來找我寫序,實在令人感動。
「世界上沒有不可溝通的人,只有不會與人溝通的人」,「成功的秘訣,就是去了解別人的觀點」,「一爭兩醜,一讓兩有」,有幸先睹為快,拜讀了作者的新作《溝通成功術》之後,發現本書不但是一本溝通的成功秘笈,更是一本勵志自修、待人處世的寶典。讀了以後,對於親情、友情、愛情的體認和促進,都有立竿見影的奇效。
趙茶房經常掛在口頭、記在心中的人際關係三中主義是:「心中有愛,目中有人,耳中有歌」,翻閱全書之後,發現英雄所見略同,本來嘛,牙齒都會咬到舌頭,牙齒與舌頭有何恩怨呢?但是,長相左右就不免發生磨擦,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那麼研究溝通的方法,在人生的教室裡就是一堂重要的功課了。
本書的另一個特色就是旁徵博引,博聞廣記,運用了許多古今中外的佳言金句和名人典故,所以讀來趣味橫生,引人入勝,這叫做「忠言順耳、良藥甜口」,不愧是文教界一支暢銷的健筆,傳播界一名年輕的老將。
作者與趙茶房有三同之雅,我們都是台大校友;都曾在時報服務;而且,哈哈,都是崇尚自由平等和平的天秤座,能夠有機會捧讀新書,寫幾句讀後感,真是一大快事。
清金纓氏編輯的「格言聯璧」裡有云:「看書求理,須令自家胸中點頭;與人談理,須令人家胸中點頭。」作者的這本新書不但言之有理,而且言之有物,言之有趣,是一本閱後會在胸中點頭的好書,所以特別鄭重的向大家推介。
(本文作者趙寧為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哲學博士。曾獲教育學術團體木鐸獎、電視金鐘獎、漫畫金爵獎、電影金馬獎等殊榮。歷任美國密西根暨明州視聽中心主任、台灣「中國時報」主筆、國大代表、佛光大學校長,現任德霖技術學院校長。)
溝通力就是競爭力
莊淇銘
知識社會來臨,如何讓人與人之間的知識有效的傳播,如何讓其他人接收最正確的訊息,減少誤解,增加效率,取決於個人的溝通能力。在知識社會裡,「溝通力」的影響可以說是無遠弗屆。在家庭中,家長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有助親子關係的建立。夫妻如果提升溝通能力,家庭更和諧,情感更融洽。在工作上,良好口才與溝通能力是職場上的競爭力。
在教授口才與溝通課程時,我經常將人比擬成一部電腦,要能有效率的從電腦中得到知識,需要兩個要件:其一、電腦中有著豐富的知識;其二,電腦的螢幕(視訊)及喇叭(聽訊)良好,這兩個要件,缺一不可。因為,如果這部電腦不具有豐富的知識,那麼再好的螢幕及喇叭,也無法傳出好的知識;同樣的,有著豐富知識內涵的電腦,如果沒有配備好的螢幕及喇叭,造成收訊不良,同樣也讓人無法接收良好的知識。換言之,一個人的口才與表達就是螢幕與喇叭,也就是「溝通力」。想想看,如果一個人有滿腹的經綸,卻拙於表達,讓他人無法了解他或從他身上獲得知識,這個人就會如同一部螢幕與喇叭不良的電腦,這個人將會在知識社會中流失競爭力。
只是,不少人認為口才與溝通能力是天生的,所以無法學習強化口才與溝通能力。 其實,剛好相反。溝通能力不但可以學習,而且,只要找到好的教材,進步甚速。 在眾多溝通的書籍中,曾小歌先生所著的《溝通成功術--升級你的人脈和影響力》,無疑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嚐、讓你回味無窮、有效掌握溝通技巧,且能快速強化溝通能力的良好教材。
書中提到「世界上沒有不可溝通的人,只有不會與人溝通的人」。 這點出了只要願意改變觀念,學會了溝通的技巧,就可以從不會與人溝通的族群跳脫出來。另外,「溝通曲線,是一種較無阻力的進行式」。 這句話指出,兩點之間最近的溝通距離不一定是「直線」。因為,「直線」的道路上可能有障礙,有時候,遶一下路,反而更快達到。我演講時,常常問來賓,會不會覺得現在的小孩子不好溝通? 大多數的來賓會回答:是不好溝通。這時候,我會再問:小孩子不好溝通,是誰造成的?這時候,有的來賓會笑著說:校長,你是不是在暗示,是我們這些當父母的造成的?我說:沒錯。 因為,許多家長對孩子的溝通方式就是「直線式」,而且是「由上往下」的直線。這種命令式的溝通,當然會引發反彈,突增溝通障礙。
有家長會問:那怎麼改進?書上的「設身處地,為人著想,先聽後說」,就是解決問題的妙方。直線威權式的溝通,父母親站在自己的立場,不太考慮小孩的觀點。要溝通,要解決問題,第一個基本功,就是要站在對方的立場,為其著想。 比如,我在演講溝通技巧時,會推薦教材。推薦時,我就不是站在作者的立場,而是站在來賓的立場。首先,我告訴來賓,在知識中,溝通力是很重要的競爭力。 其次,說明溝通力是可以學習且日益精進的,只是,要選擇優質的教材。 這時候,就會有來賓問:那一本書是優質的溝通書?回曰:鄭重推薦曾小歌先生所著的《溝通成功術》。
(本文作者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校長,曾任:高雄市立空中大學校長、開南管理學院﹝現開南大學﹞創校校長。著有:《就是要你學會創意》、《就是要你好口才》等二十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