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有 1 項符合
微生物學史:開天闢地的醫學拓荒者的圖書 |
圖書館借閱 |
國家圖書館 | 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 |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 電子書服務平台 | MetaCat 跨館整合查詢 |
臺北市立圖書館 | 新北市立圖書館 | 基隆市公共圖書館 | 桃園市立圖書館 | 新竹縣公共圖書館 |
苗栗縣立圖書館 | 臺中市立圖書館 | 彰化縣公共圖書館 | 南投縣文化局 | 雲林縣公共圖書館 |
嘉義縣圖書館 | 臺南市立圖書館 | 高雄市立圖書館 | 屏東縣公共圖書館 | 宜蘭縣公共圖書館 |
花蓮縣文化局 | 臺東縣文化處 |
|
歷史很有趣,可以讓我們從中學習、避免重複相同的錯誤。這本《微生物學史》以輕鬆易懂的文筆,搭配色彩豐富的圖片,帶領讀者回顧兩千年來的醫學史演進,並透過相關人物的生平傳記,呈現各個時代的醫學拓荒者不畏挫折、勇於挑戰的科學家精神。與一般傳統教科書不同的是,除能從中吸取免疫學、細菌學等醫學知識,作者期許藉由書中人物的親身經歷,啟發讀者對於科學的好奇心,並培養敏銳的觀察力,使本書成為現今醫學教育中,一本理論與歷史深度兼具的絕佳教材。
序言
在醫學史上十大發現中,有三項和微生物感染直接有關(微生物的發現、種牛痘的發展、penicillin的認識及大量生產),可看出傳染病、感染症是人類史上最重要的疾病,也是到近代 (modern era) 為止「醫學史」的骨幹。近來仔細從網路搜尋引擎查閱這些大發現的關鍵人物傳記,發覺如果將歷史上對這門學問有貢獻的人物生活史收編,將會比看教科書上以「事」為主體所描寫的發展史更有趣;而且將傳記中的「人」、「事」、「地」予以查詢簡介,可以窺見歐洲歷史文化發展的一端,以後對歐洲的訊息可能會有更深層的感受。
再者,最近十多年來快速研發的「網路搜尋」、「數位相片」,使我們可以坐在家裡,就查得出大多數所需的資料、圖片。因此筆者決定依網路資料撰寫「微生物學史-開天闢地的醫學拓荒者」,和大家分享。
這本拓荒者傳記集的讀者群,將是以中文為主要語言者,並具有基本英文能力,對醫學、衛生、生理、健康及歷史有興趣的人士。筆者徵詢身邊親友、學生,平時就喜歡閱讀的人,覺得這本書收錄很多有趣的歷史故事,即使未必能全瞭解吸收,但仍可學到不少醫學和非醫學的常識。
英文是科學、醫學的共通語言。用英文能查詢到更完整的資料,讀者也能再做各方的查證。因此本書之人名、地名、醫學專有名詞、書名等還是用英文書寫(除非已經成為日常用語的名詞,例如巴黎、羅馬、倫敦、紐約、雅典、納粹、拿破崙、維也納…等等)。作者也希望學生讀者習慣使用英文,因此很多句子,都附有英文。
其次,這裡所謂的微生物學將包含廣泛的對付微生物感染的學問,如免疫學、感染控制、檢查微生物所需技術、抗微生物藥劑等等。
除了收錄主要有貢獻人物的傳記來傳達歷史的演變,還有不少微生物學、免疫學名詞的簡單介紹、當時對科學發展有主要影響的人物,更納入很多題外話:當時和傳記主角有些關聯的人、事、地的介紹、還有筆者的小意見(括弧內以「按:」表示)。目的是一方面要瞭解當時的歷史背景,一方面是要使內容免得落於枯燥而使讀者失去興趣。這本書不像一般的傳統教科書,但是希望讀者仍能從其中吸取細菌學、免疫學、病毒學等的基本概念演變過程。
這本傳記集的寫法是:對微生物學、感染症學有重大影響的歷史人物,先分類為七個章節,各章人物大約依照其生年排列,把從網路搜尋所得第一、二頁中,內容比較詳細的數篇傳記做為主要參考資料(例如:Wikipedia、Biography、Nobel Lectures等),予以摘譯、編排、整理而成。有時會採用更多其他記載趣事的文章做為參考。基本上是一種搜尋、翻譯、編輯的作業。書中介紹的學者總共約有兩百多名,醫學名詞或是歷史故事也有六十餘件。
越是有名的人物,傳記越多,就得花更多時間瞭解、比較。可是廣泛的題目只能深入到某一地步,有些重要學者生平事蹟也只能簡短地介紹。各種版本的傳記,都有其極限。最重要的原則是要有足夠實用有趣的資訊,更不能和原來的歷史、文意有偏差。
什麼是有趣的資訊?對人物的生長背景,以及對「發現」、「研究」過程的描寫,不僅「有趣」,還可能刺激或鼓勵讀者的進取心、好奇心,應該都是有趣實用的資訊。讓讀者吸取古人的做事精神、增強求知慾、穩固自信心,或讓讀者對醫學微生物學產生興趣,是這本書的最高目的。
有很多「人」、「事」、「物」的簡介不一定和微生物、傳染病、感染症相關,而且還可能比主要傳記人物的介紹更詳細,或同樣地有趣。(例如,討論阿拉伯學者Avicenna,也順便簡單介紹阿拉伯名字的寫法;Koch去過的VelikiBrijun Island觀光地的歷史;哥倫布的西航;第五章技術的發展,就提到玻璃及影像醫學;美國軍醫Walter Reed駐軍西部就提到Geronimo、Panama Canal;其他還有英國內戰、Spanish-American War、愛滋病出現的經過等等)。
內文提到的某些疾病,例如狂犬病、結核病、痲瘋、愛滋病等,會予以詳細的介紹,以便醫學生不必再查閱其他書本就可以學習。(這些資料採自筆者「傳染病防治手冊」第二版,再加入新的知識)。
做為參考資料的英文傳記都應該是具有相當正確的內容(日本學者的資料是由日文Wikipedia及其他日文網路文章取得)。Wikipedia都會簡介其參考文獻,但有時還是會有錯誤的報導,因此儘可能參考多篇文章比較;本書的內容可信度和這些網路上查到的文章應該相同(2005年科學雜誌Nature報導,Wikipedia內容的錯誤率幾乎是大英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Britanica的水準)。
過去寫學術論文,資料出處是一定要註明期刊的年份、卷號、頁碼。不過這本書內的人、事、地,等等,雖然花了很多時間深入搜尋,可是有些可能是大多數歐洲人的常識,每項都寫下出處網址並無意義。反過來說,最可靠的傳記寫法,是要作者成為專業的醫學歷史家,精通拉丁文、法文、德文、義大利文,到歐洲各國圖書館查閱相關最原始資料,這對我當然是不可能的事。我相信網路上Wikipedia, Biography, Nobel Lectures的內容不是來自野史,因此判斷不必要一一詳細簡介文獻出處。不過難以找到的資料、對學者的批評,還是會指出其來源。
英文索引比中文索引詳細多(因為人名、地名都還是使用英文,只在各章的大綱,加以 “英文姓”的中文譯音),是這本書很重要的一部份,因此也詳細製作。學者出生地名、進修大學名稱也都儘量納入索引中。如此,以後到歐洲某一地方學術訪遊,可以從這本書的索引,查出該地曾經有過甚麼名學者工作過。讀者如果能夠善用索引,可以查得到很多本書內容。人名要用中、英文的「姓」查詢;大學則可以查英文或中文,例如:「Charles University」、「倫敦大學」等等。
這本《微生物學史-開天闢地的醫學拓荒者》的寫法和過去的歷史書不一樣:一、它利用史上多位有成就的學者傳記來呈現歷史的演變,如此,對“發現”的過程及其背景會有更深切的認識;二、它將微生物學和其他領域的學者,以及將醫學知識和非學術的歷史故事混合介紹,以便使內容比較柔和生動、也讓讀者對當時的時空背景有進一步的瞭解;偶爾又有筆者的意見,以便拉近讀者和作者間的距離;三、它的資料完全依靠新發展的網路科學;又利用同樣地有革命性進步的數位技術,用個人的相片增強對“人”的印象。
作者期待醫學或非醫學背景的各類讀者會將這本“微生物學史”,拿來輕鬆地玩賞,同時吸收醫學的歷史及知識。也希望讀者將它作為參考書,多多利用目錄及索引的查詢,各取所需。
讀者們如有任何意見,敬請不吝示教。(可留言在筆者部落格中,對筆者這本歷史傳記集的呈現法及內容給予意見、評論)。
許清曉 醫師 謹識
Clement C. S. Hsu, MD, FACP, FIDSA
2011 / 05
Chapter 1
確立致病原因的過程
(Development of Germ Theory) 1
01 Anaximander 3
02 Hippocrates 4
●Hippocratic oath、古代的衛生設施
03 Aristotle(亞里士多德) 6
04 Marcus Terentius Varro 6
05 Marcus Vitruvius Pollio 7
06 Avicenna 8
●Koushyar、Gerard de Cremona、Al-Razi、Ali ibn al-Abbas、Averroes、Ibn Bajjah、Ibn Tufail、Abu Rayhan Biruni、Abu Nasr Iraqi、Abu Sahl Masihi
07 Girolamo Fracastoro 15
●Nicolaus Copernicus、Scientific Revolution、Andreas Vesalius、哥倫布 (Christopher Columbus)、義大利文的起源、梅毒
08 Francesco Redi 24
09 Antony Leeuwenhoek 25
●Galileo Galilei
10 Nicolas Andry de Bois-Regard 27
11 Lazzaro Spallanzani 28
12 Agostino Bassi 30
13 Christian Gottfried Ehrenberg 31
14 Friedrich Gustav Jakob Henle 32
15 Theodor Schwann 33
●活力論 (vitalism)、Rudolf Virchow、Nikolai
16 Matthias Jakob Schleiden 37
●Robert Brown發現細胞核
17 Ferdinand Cohn 38
18 Louis Pasteur 39
●Claude Bernard、專利 (patent)、Blaise Pascal、炭疽病 (anthrax)、狂犬病 (Rabies)
19 Heinrich Hermann Robert Koch 48
●Julius Cohnheim、Koch掇 postulates(Koch的基本條件)、Sir Ronald Ross、Veliki Brijun Island、Austria-Hungary、House of Hapsburg、結核病
Chapter 2
其他細菌的發現 (Discoveries of Bacteria) 57
20 Armauer Hansen 58
●痲瘋病的簡史及細菌、達爾文 (Charles Robert Darwin)
21 Georg Theodor August Gaffky 63
●Karl Joseph Eberth(伊伯斯)
22 Friedrich August Johannes Lfler 64
●Edwin Klebs(克雷伯斯)
23 Kitasato Shibasaburo-(北里柴三郎) 65
●福澤諭吉 (Fukuzawa Yukichi)、August Paul von Wasserman
24 Albert Ludwig Sigesmund Neisser 68
●Fritz Richard Schaudinn(蕭丁)
25 Alexandre Emile Jean Yersin 70
26 Shiga Kiyoshi(志賀潔) 71
27 Noguchi Hideyo(野口英世) 74
●Bartonella bacilliformis(桿形巴東氏菌)
Chapter 3
免疫學及疫苗的發展
(Immunology and vaccines) 79
28 Edward Jenner 80
●John Hunter(漢特)、John Haygarth、Benjamin Waterhouse、Benjamin Jesty(傑斯第)
29 Louis Pasteur 83
30 Ilya Ilyich Mechnikov 84
●Herbert Spencer、Rudolf Leuckart、Nikolai Fedorovich Gamaleia、Minoru Shirota(代田稔)
31 Emile Roux 87
32 Emil Adolf von Behring 87
●Hans Horst Meyer(邁亞)、附註:陳醫師的小故事
33 Paul Ehrlich 90
●Sir William Henry Perkins(朴金斯)、Hermann Emile Fischer(費雪)、Hata Sahachirou(秦左八郎)
34 Max Theiler 92
●Adrian Stokes
35 Sir Frank Macfarlane Burnet 94
●clonal selection theory(株選擇學說)、immunological tolerance(免疫容忍)筆者對「self and not-self(自我與非自我)」的想法
36 Niels Kaj Jerne 102
●Immune network theory(免疫網路學說)、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人為神經網路學說)、Antibody(抗體)、Susumu Tonegawa(利根川進)、Gerald E. Edelman(俄德曼)、Rodney Rober Porter(波特)
37 Sir Peter Brian Medawar 106
38 Jacques Francis Albert Pierre Miller 108
39 Jonas E. Salk 108
●influenza(流行性感冒)、poliomyelitis virus(小兒痳痺病毒)
40 Albert Sabin 115
●Robert M. Chanock(夏諾克)、Hilary Koprowski(柯普勞斯基)
41 Peter C. Nowell 117
●Philadelphia chromosome(費城染色體)
Chapter 4
感染控制與抗菌技術
(Infection control and anti-sepsis) 121
42 Alexander Gordon 122
●puerperal fever(產褥熱)
43 Oliver Wendell Holmes 124
●Fireside Poets(爐邊詩人)、Old Ironside(老鐵甲船)、Pierre Charles Alexandre Louis(披葉.路易)
44 John Snow 128
●(包含內文提及的學者):流行病學的歷史、ibn Khatima;ibn al-Khatib、John Graunt(葛隆特)、Sir William Petty(琵惕爵士)、P. A. Schleisner(希勒斯納)、Richard Doll(多爾)及Austin Bradford Hill(希爾)、霍亂的口服治療法、Robert A. Phillips(菲加普司)、Dilip Mahalanabis、David Nalin(大衛內林)、Richard A. Cash(理查卡西)、Norbert Hirschhorn(赫西夕)、Vibrio cholerae(霍亂菌)
45 Ignaz Semmelweis 135
●Carl von Rokitansky(洛基坦斯基)、Josef Skoda(斯克達)、Ferdinand von Hebra(賀布拉)、Sir James Young Simpson(辛普森爵士)、European Revolution of 1848(1848 年歐洲革命)、Joseph Sph(思沛特)、Gustav Adolf Michaelis(密克利思)
46 Florence Nightingale 142
●Crimean war(克利米亞戰爭)、Mary Seacole(瑪麗希克爾)、brucellosis(布魯氏桿菌病)、Indian Mutiny(印度叛亂)、Linda Richards(琳達理查)、Clara Barton(克拉拉巴登)、J. Henri Dunant(杜南)
47 Louis Pasteur 150
●Nicolas Franis Appert (阿培)
48 Robert Koch 150
●John Tyndall、Koch-Pasteur conflict
49 Joseph Lister 155
●(包含註解提及的學者):Sir John Pringle、Ambroise ParBJonathan Letterman、William Stewart Halstead、Harvey Cushing、Walter Dandy、Crawford Williamson Long、Humphrey Davy、Justus von Liebig
50 Alex Carrel 164
●Ross Granville Harrison、Leonard Hayflick、Hayflick掇 limit
Chapter 5
微生物相關技術的發展
(Technologies in Microbiology) 169
51 Robert Koch 170
●R. J. Petri(沛特利)
52 玻璃的歷史 172
53 Salvino D崒rmate 175
54 Zacharias Jansen及Johann
Lippershey 175
55 Robert Hooke 177
●英國內戰、John Wilkins(威爾金思)、Thomas Willis(威利思)、Robert Boyle(博伊勒)、Isaac Newton(牛頓)、Christopher Wren(克里思多福.福)
56 Antony Leeuwenhoek (1632-1763) 181
57 Johannes Mler 181
●Johannes Evangelista Purkinje(普金傑)
58 Carl Zeiss,Ernst Abbe及Otto
Schott 183
59 其他種類的顯微鏡及CT、MRI等人體影像檢查儀器 185
●Dark-field microscope(暗視野顯微鏡)、phase contrast(相差顯微鏡)、 fluorescent microscope(螢光顯微鏡)、electron microscope(電子顯微鏡)、Frits Zernike(則尼克)、Ernst Ruska(魯斯喀)、電腦斷層掃瞄 (CT)、William Oldendor、fSir Godfrey Newbold Hounsfield、Allan MacLeod Cormack、核磁共振造影 (MRI)、Herman Carr、Raymond VahanDamadian、Paul Christian Lauterbur、Sir Peter Mansfield、Functional MRI (fMRI,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小川誠二 (SeijiOgawa)、正子斷層掃描 (PET)、SPECT、輻射劑量單位 (sievert)、Goiia核災事件
60 Wilhelm Conrad Roentgen 197
61 Friedrich von Recklinghausen 199
●Armand Trousseau(特魯梭)
62 Camillo Golgi 200
●Giulio Bizzozero(畢佐則羅)、Helicobacer pylori(幽門桿菌)
63 Paul Ehrlich 203
●Gymnasium(高級中學)、Wilhelm von Waldeyer-Hartz(哇爾德亞哈茲)、Friedrich Theodor von Frerichs(富利利克)
64 Christian Gram 206
●habilitation thesis(任教資格論文)
65 各種染色的方法
(Staining techniques) 207
個別的染色技術
常用的染特殊成分的染料
●劉禎輝的Liu掇 stain 劉氏染色法、吳明基的G-CSF、林福坤的Epo gene
66 Kary Mullis 212
●Michael Smith(邁克史密斯)、H. Gobind Khorana(柯拉納)
Chapter 6
抗微生物藥劑的發展
(Development of anti-microbials) 217
67 Thomas Sydenham 219
●Willian Harvey(哈維)、Richard Lower(露爾)、John Locke(洛磯)、Francis Bacon(培根)、Marcus Tullius Cicero(西斯洛)
68 Sir John Scott Burdon-Sanderson 225
●Edward A. Freeman(富利曼)、John Ruskin(魯斯金)、Croonian Lecturer(克魯恩講座)
69 William Roberts 226
●Wilhelm Friedrich Kne(克伊恩)、英國皇家鴉片委員會 (Royal Commission on Opium) 的報告、Ida Henrietta Hyde(艾達海德)
70 John Tyndall 231
71 Victor Babes? 233
●Victor Andr?Cornil(柯尼爾)
72 Paul Ehrlich 234
73 Ernest Duchesne 236
74 Clodomiro Picado Twight 237
75 Gerhard Domagk 238
●Carl von Ossietzky(奧西茲基)
76 Andr?Gratia 240
●bacteriophage(噬菌體)、bacteriocin(桿菌素)、筆者看MRSA為什麼在社區沒有繁殖
77 Vincenzo Tiberio 243
78 Alexander Fleming 244
79 Cecil George Paine 247
80 Sir Howard Walter Florey 247
81 Sir Ernst Boris Chain 249
●Sir Frederick Gowland Hopkins(霍普金斯爵士)、Dorothy Mary Hodgkins(霍金斯)
82 Norman Heatley 251
●USDA Northern Regional Research Laboratory (NRRL)(美國農務部北區研究實驗室)
83 Selman Waksman 253
●Albert Schatz(夏茲)
Chapter 7
病毒學的發展 (History of Virology) 255
84 Charles Chamberland 256
●病毒、archaea(第三類生物)
85 Adolf Mayer 258
86 Dimitri Iosifovich Ivanovsky 258
87 Martinus Willem Beijerinck 259
88 Freidrich Loeffler & Paul Frosch 260
89 Frederick Twort 260
●Jules Bordet(博德)
90 Felix d庴erelle 263
●Arrowsmith(亞洛史密斯)
91 Andre Gratia 268
92 Carlos Finlay 268
●Josiah C. Notts(諾茲)
93 Walter Reed 270
●Geronimo(傑羅尼摩)、Spanish-American war(美西戰爭)、George Miller Sternberg(斯登柏格)、Panama Canal(巴拿馬運河)、Arlington National Cemetery(可靈頓國家墓園)
94 Karl Landsteiner 275
●Paroxysmal cold hemoglobinurea(陣發性冷血紅素尿症)、Erythroblastosis fetalis
95 Erwin Popper 279
96 Max Theiler 279
97 Wendell Meredith Stanley 279
●Heinrich Wieland(威蘭)、John Howard Northrop(諾斯洛普)、James Batcheller Sumner(參姆納)
98 Ernest William Goodpasture 282
●William H. Welch(威爾須)、George H. Whipple(輝普)、Pernicious anemia(惡性貧血)
99 John Franklin Enders 285
●Celtic語言、Thomas Huckle Weller(威勒)、Frederick Chapman Robbins(羅賓斯)
100 Renato Dulbecco 287
●Giuseppe Levi(勒彼)、Salvador Luria(陸理亞)、Rita Levi-Montalcini(勒比蒙達西尼)、Max Delbrk(德爾布呂克)、Howard Temin(特民)、David Baltimore(巴爾替摩)、Marguerite Vogt(窩戈特)、Human Genome project(人類基因解密計畫)、James Watson(華生)及Rosalind Franklin(福蘭克林)等發現DNA結構
101 Baruch Blumberg 301
●Eric Kandel(勘德爾)、Burton Richter(利希特)、Richard Feyman(費曼)、Bernard Madoff(日末多夫)、台灣的肝炎防治、synapse(神經突觸)、宋瑞樓、陳定信、廖運範
102 Daniel Carleton Gajdusek 310
●Scrapie(羊騷癢症)、prion(蛋白子)
103 Stanley Ben Prusiner 317
●歷來對prion diseases的發展有貢獻的人物
104 Luc Antoine Montagnier 321
●retrovirus(反轉錄病毒)、interferons(干擾素)、lymphocytes(淋巴球)、AIDS的出現、新藥研發過程、Jean-Claude Chermann(謝曼)、Francise Barr?Sinoussi(巴勒蘇諾西)、John Crewdson(克路生)、Harald zur Hausen(豪生)、monoclonal antibody technique(單株性抗體技術)、flow cytometry(流體細胞計數儀)
105 Robert Charles Gallo 336
後記 339
索引 3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