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法師序】
轉念之後,柳暗花明
我和吳若權先生,一個是宗教界的老和尚,一個是文壇炙手可熱的暢銷作家;我們倆人之間,說熟悉也不是,若說生疏,那還不至於。
因為若權是個多產作家,他的小說、散文經常發表;每一發表,便廣受矚目。我如果有因緣接觸,也會拜讀他的文章,欣賞他的才華。他的文筆行雲流水,深受大眾喜愛,也很容易閱讀。除此之外,我所知道的若權更是個全方位天才,不僅在寫作上突顯長才,更跨足於廣播、電視、演說等多重領域,各方面的成果都令人讚嘆;尤其他巡迴台灣各中小學校園,舉辦數百場的演講,擁有廣大的群眾魅力。他的受歡迎,是不分男女老少,也沒有年齡、階層之別的。
我記得有一次在長榮班機上,有位空服員要求我簽名,她拿了護照本給我希望我在其上簽名。結果我發現在我簽名之前,上頭已有一位名作家的簽名字跡,那便是若權,可見得他受歡迎的程度。
不過,我與若權面對面直接的接觸,就是這次訪談了。從今年一月下旬開始,若權幾乎每星期都到我靜居的精舍來看我,每週訪談兩次,每次訪談一至兩小時不等,前後共八次訪談。我們談的內容,不會涉及什麼高深的佛理,而是一般人在生活上、心理上乃至生理上,可能會遭遇的阻礙、困頓、矛盾等各式各樣的難題,而在面臨種種難題之時,若權問我「該怎麼辦?」也就是聽聽我的看法。
一般人面對問題,往往會陷入慣性的思考模式,或者從習以為常的觀點來看待,然而這對問題的解決幫助不大,甚至會造成自己和他人的困擾,也就是被困擾纏縛,不容易得解脫。佛教所謂的「苦」,也就是指的遇到種種困擾之時不知如何處理,而落入一般常識性、習以為常的處理方式,結果可能愈處理愈糟糕!
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從佛法的立場來看問題、來處理問題,往往就能夠海闊天空。面對煩惱的處理,我的基本立場是「正面解讀,逆向思考」。正面解讀,就是遇到任何問題,不要一來就視為負面的阻力,而要看成是一種砥礪的助緣。逆向的思考,是遇到順心的事,不沾沾自喜、不得意忘形;遭逢挫折與不如意事,不氣餒,也不垂頭喪氣;只要觀念一轉變,就能柳暗花明。我談問題,大概都是從這個基本立場出發。
當然,我這個七十八歲的老人,對於社會的世故人情和對佛法的體驗,可能要比一般人更深入些,因此對於若權的提問,也就是他所看到的世間種種現象,特別是華人社會經常遇到的一些問題,他從多方面、多角度來問我,我則盡我所知、盡我所能來回答;希望我的回答能對讀者們有益。
能跟這樣一個多產的名作家對話,是非常愉快的一件事。若權的反應非常敏捷,有時他提出問題,當下自己已有想法,也會回饋給我。這本書的構成,原貌是我們倆人的對話,成書以後,則以第一人稱口吻呈現,由若權娓娓說來,而不是聽我這個老和尚講話,讀來應是滿輕鬆的。如果以第三者立場紀錄往來對話,雖有翔實的優點,但是親切感可能就少些了。
我滿歡喜這本書的出版,但願本書能對我們的華人社會有一些幫助。
2007年6月27日 法鼓山聖嚴
【自序】
每個人都可以是一只瓶子,
無論形狀是什麼、材質為何、潔淨與否,
只要願意常注甘露,就能得到智慧與解脫!
過去這幾年來,因為白天擔任顧問工作,下班還要主持夜間廣播節目,我常遲至午夜才有時間打開電腦收發電子郵件。在一個夜闌人靜的時刻,突然收到法鼓山果本法師寄來的信件,提到聖嚴法師寫了一幅書法,題字為:「淨瓶常注甘露水」準備送給我。她在信上說:「這是師父用來比喻您常以文章滋潤讀者的心靈。」
收到這個消息,距離我寫完這本新書,並且讓聖嚴法師過目,隔了將近兩個月的時間。在完全沒有任何預期心理的情況下,能夠得到聖嚴法師的墨寶,我當然感到萬分榮幸,歡喜的同時也難免有愧,只能當作是他對我的勉勵,自己另作解讀:每個人的心靈都可以是一口清淨的寶瓶,透過不斷的閱讀和學習,就像在瓶中注入甘露一樣,讓智慧常新,源源不絕。獲得利益的時候,更要飲水思源,感恩回饋。
當天晚上,靜坐片刻之後,睡得格外沉穩。翌日起床,想到自己何其有幸,從年初開始,能夠有機會親臨聖嚴法師席下,帶著人生的種種疑問,聆聽他如暮鼓晨鐘的開示。
◎生活即佛法,一念一枝花
這十年來,我的人生有很大的變化。從上班族變成獨立工作室的行銷管理顧問,業餘從事寫作,出版七十幾本書,主持電視及廣播節目,每年演講超過一百五十場,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分享正向的心靈能量,幫助企業經營成功,協助個人找到幸福,已然成為我畢生的職志。貌似風光的背後,其實也歷盡不為人知的辛酸。甚至有幾年時間,因為母親突然中風,後來父親驟然離世,我面對生命的態度如驚弓之鳥,充滿恐懼與不安。
對於像我這樣一個律己甚嚴,日常生活作息如在過修行生活,凡事講求規劃及效率的人來說,在無常的生命中所充滿的未知變數,彷彿是辛勤的農夫,無可避免地在美好田園裡,遇到難以防備也不可數計的地雷,一邊等待稻穗收割的同時,也要一邊在突如其來的爆炸殘局中收拾善後。每一件意料之外的憾事,特別讓自以為規劃縝密、踏實付出的我,感到沮喪、痛苦、慌張。
走在路上常有讀者或觀眾,主動跟我打招呼,透過作品及節目,他們對我的生活有所知悉,像多年不見的老友,會問候我遭遇的一切。他們常不可思議地問我:「在我們眼裡,你已經是很成功的人,但是碰到這些運氣不好的事,你是怎麼度過的呢?你不會生氣嗎?你不會難過嗎?」
說真的,我從來不覺得自己有何成就,面對人生的困頓,我的反應既不是生氣,也不是難過。多數的時候,我是感到畏懼惶恐,常不知道老天下次要在什麼時候出手?我曾經試著努力提防過,準備過,捍衛過,像迎接生命的戰役那樣養精蓄銳而後全力應戰過,但就在一次一次感情的、親情的、工作的、生活的挫折……措手不及地連續被痛擊之後,我才知道另一種鍛鍊自己的方式,是平靜接受因緣起滅,不再頑強抵抗,沒有戰勝的念頭,棄甲並不等於投降,而是與生命的意外和平共處,以歸零的心情和謙卑的態度,讓自己走向生命的谷底,然後拋下榮辱、未計成敗,緩步轉身,重新在學習的階梯上拾級而行,發現生活即佛法,一念一枝花。
◎活在當下,清醒而自在
花開花落之間,我看到美好,也體驗無常,隨之而來的珍惜、心疼、悲憫、喟嘆,讓我不斷想去分享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透過演講、節目、出版的過程,和不同領域的朋友互動,疑問和解答之間,恰似花開花落的因緣生生不息,好不容易迷霧見花開,花落霧又來。但我不再被困惑所苦,反而覺得是探索生命的趣味所在。
所謂的「正面思考」,並非認定人生只有陽光、沒有陰暗,而是在陽光處盡情舒展身心,碰到陰暗時懂得安頓自己。比較重要的是:無論身處陽光裡或陰暗中,不要忽略這一生的任務,不要忘記所為何來?
拿這些題目來自問自答,已經是我生活的習慣之ㄧ。不管我現身在什麼地方,正做些什麼事情,我都會問自己這些問題:這一生的任務,以及所為何來?雖然我不是那麼追求意義的人,但我希望自己時時刻刻活得清醒,而不是渾渾噩噩。有些問題,在當下我不一定能給自己滿意的答案,就把它交給時間。
生命的機緣,何其巧妙,冬末春初,得到聖嚴法師的首肯,接受與我對談的請求,以提問的方式記錄聖嚴法師的智慧開示。這些疑問,有些是我本身碰到而無法解答的,有些則來自四周朋友的遭遇,其實就是每個人一生都會碰到的問題。
聖嚴法師的應允,讓我面對前所未有的承擔。由於每次談話時間有限,我既想要從他身上得到更多解答,卻又擔心妨礙他的作息,增加他的勞累。拜訪聖嚴法師之前,我努力閱讀聖嚴法師歷年來的作品,期望在現場的每一問、每一句,都力求簡單扼要。但是,正式開始訪談之後,我們卻像忘年之交,在久別重逢的談笑中,不覺日已西沉,星光滿天。
◎領受聖嚴法師的智慧,分享法喜
我們談話的主題,依序為:「認識自我」「愛與親密關係」「孤獨」「欲望與恐懼」「自由;自在」「挫折與勇氣」「生命的歸宿」等七講,共一百零八課。儘管,聖嚴法師和我的年紀、以及彼此修行的程度,都有一段很大的差距。但會面時,聖嚴法師在言談中流露親切和藹的氣質,完全沒有宗教大師的架子。他思路敏捷,旁徵博引,令人在對他恭敬的態度中,多了幾分忍不住要親近他的孺慕之情。
最令我感到驚訝的是,即使他用極其微小的音量說話,言語聲調卻極具穿透力,彷彿他所說的一切都可以跨越時空,到達心靈的彼岸。聖嚴法師深厚的修行基礎,果然在平凡中展現巨大的力量。
在聖嚴法師的循循善誘之下,我發現:佛法講究利益眾生的觀念,和我多年來研習的企管及行銷的理論和實務都並行不悖。聖嚴法師對生命的深入解讀,和我對人生的粗淺體會,也在很多地方交會,綻放美麗的火花。
撰述這本著作的過程中,我嘗試放下一般對談文集以「一問」「一答」的方式記錄聖嚴法師智慧的開示,而以消化整理之後的心得筆記方式呈現,並經由聖嚴法師親自過目及校訂,希望在讀者分享我的深刻體驗的同時,也能近乎百分之百的忠於原意,在力求淺白的文字中,接收聖嚴師父融合生活與佛學的深邃哲理。相信讀者在字裡行間閱覽及深思每字每句時,都能如臨現場般,領受聖嚴法師的智慧,分享我獲得的法喜。
為了尊重讀者閱讀時的順暢,我在文中的各段落起頭都省略了「聖嚴法師說」「聖嚴法師認為」「聖嚴法師主張」「聖嚴法師提出」等加註來源的提示。但這本書中除了各講次第一段的引言(楷書字體)是我個人的心情的抒發之外,進入每一課之後的內容中(細明字體),每一個精采的實例、每一則發人深省的哲理、每一句值得再三咀嚼的話語,都來自聖嚴法師的智慧開示。我只是個穿針引線的人,如同將這些美麗的心靈圖案,縫製成一席因為充滿溫暖與祝福而能百納祈福的拼布被單。至於文中用引號摘錄聖嚴法師的解說,是我特別有感觸的文句,用以提醒讀者瀏覽的眼神能多駐足片刻,欣賞品味之餘也能消化吸收,然後繼續在各講各課中,找到自己要的生命解答。
在這本書即將付梓的前夕,收到來自果本法師的電子郵件,提及聖嚴法師親自題字的墨寶:「淨瓶常注甘露水」覺得寓意甚深,我決定以此為新書書名的依據,寫成《甘露與淨瓶的對話——聖嚴法師開示,吳若權修行筆記》,在這裡所指的「甘露」當然就是聖嚴法師的智慧開示,至於淨瓶呢?生日星座標記為「水瓶座」的我,雖然驚覺因緣巧合,但是絕對不敢說自己是一只潔淨無瑕的瓶子,卻自勉注入聖嚴師賜與的甘露之後,將逐漸洗去塵垢,淨化心靈,沉澱之後,再將甘露分享給大眾。我相信,世界上每個人都可以是一只瓶子,無論形狀是什麼、材質為何、潔淨與否,只要願意常注甘露,就能得到智慧與解脫。
雖然,寫作的過程中,因為長期累積的肩胛與手臂肌腱發炎舊疾復發,日夜刺痛,宿難成眠;但是,一直有股力量支持著我勤寫不輟,每天利用下班時間,以兩千至三千字的進度,像蜘蛛織網、春蠶吐絲般精進地完成這本將近十萬字的著作,以不負聖嚴法師的殷殷指導。
◎祝福,永不止息
與君一席談,勝讀十年書。我不知道下次什麼時候還能有機會跟聖嚴法師這樣近距離地深入談話,但我常回想起這幾個月來跟他會面的情景。
我們每次都約午後四點會面,為了避免遲到,我都會提前抵達精舍樓下,獨自站在行人道上,悠然地守望著街邊路樹。
等待和聖嚴法師見面的片刻,是我心情非常平靜的時光。
料峭春寒的日子,寒風吹過枯枝。沒有多久,木棉花開了、又謝了。路樹綠葉才剛扶疏,接著蟬聲就不絕於耳。我的心裡,有一部電影悄悄放映著,不論是苦難的、或幸福的畫面,人生的場景一幕一幕,翻飛過我的眼前,逐漸化成雲煙。春去秋來,物換星移,那個渴望學習人生知識,想找到生命密碼的我,彷彿還一直站在菩提樹下,不捨離開。
向聖嚴法師請益的對話,終有告一段落的時候;但是,透過《甘露與淨瓶的對話——聖嚴法師開示,吳若權修行筆記》這本書,聖嚴法師給社會大眾的智慧與祝福,永不止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