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不存在的城市,故鄉的夢
譚光磊
台北的夏天總是悶熱,今年尤其如此。雨季來得很晚,幾乎沒有颱風,只要看看溫度計就知道全球暖化的嚴重程度。好不容易熬過七月的盛夏時節,剛送走《失物之書》作者約翰?康納利、西班牙卡門?巴爾塞斯(Carmen Balcells),文學經紀公司的葛羅莉亞?馬斯杜(Gloria Masdeu)就翩然而至。巴爾塞斯是西班牙語世界最重量級的文學經紀公司,旗下作家包括馬奎斯、阿言德、略薩等文壇巨擘,《無形之城》的作者艾密里?羅薩勒斯也是由他們代理。
葛羅去年初次去大陸,立刻愛上了中國文化。今年她申請到一筆補助金,整個七月在北京學中文,白天上課和工作,晚上就騎自行車探索大得驚人的城市。課程結束後,她抽空來台灣拜訪出版社,正是台北最熱的八月初。我早跟她說過無數台北的好,沒想到她對這個城市的第一印象,竟是想起家鄉巴塞隆納:因為靠近海,因為城區小,徒步就可以通達四方,連頭頂的烈日和濕熱氣候都很熟悉。第一天見面,我們從微風廣場吃完飲茶出來,她要趕赴出版社的約會,竟然不畏中暑一路走到捷運古亭站,還甘之如飴。「就像在老家」,她說。
幾天後,葛羅來公司拜訪。我們在西班牙文書架前閒聊,她一眼就看到阿根廷作家朱勒摩?馬丁尼茲(Guillermo Martinez)的新作《露西安娜的緩慢死亡》(La muerte lent a de Luciana B.),驚喜地說她出國前書還沒上市,沒想到卻在台灣先看到了。馬丁尼茲之前靠著結合數學和推理的《牛津謀殺案》揚名國際,新作尚未推出就萬眾矚目,而且新東家 Destino 有著傲視當今西班牙出版界的優秀團隊,領頭的不是別人,正是艾密里?羅薩勒斯。
我這才知道,原來羅薩勒斯換了新工作。想當年他任職於西班牙語世界最大的出版社行星集團(Planeta),負責統籌加泰隆尼亞文學出版計畫,任內一手發掘卡洛斯?魯依斯?薩豐紅遍全球的《風之影》,時年三十三歲。如今他的出版事業已然更上層樓,帶領著新生代的菁英團隊,準備大展身手。你可能很難相信,這位未滿四十的出版總監,還是詩人和小說家,甚至靠著《無形之城》勇奪加泰隆尼亞的聖荷第文學大獎(Sant Jordi Prize)。
兼具創作者和出版者的雙重身分,確實很值得玩味:創作者只為自己而寫,追求私密的藝術造境;出版者卻必須考量市場,不可能不帶有商業色彩。我寫信問羅薩勒斯對自己特殊的雙重身分有什麼感想,他卻只淡淡地說,這並不是很罕見的事。許多作家也是記者或評論家,或者出版人和編輯。尤其對小語種的弱勢文化而言,全職作家沒法養家活口,當然得找份穩定工作。羅薩勒斯自言對創作與出版都滿懷熱情,只是方向不同。出版必須放寬眼界,才不會受自己的主觀好惡所侷限;創作則可以非常私密,追索個人內在的靈魂。
這位才氣縱橫的書寫者最早以詩人身分踏足文壇,二十歲出頭便發表了兩部詩集,後來又發現小說形式的更多可能,於是轉而投注於小說創作。他的小說既有詩意的文字,又融合許多類型文學的特色,《無形之城》即是此種風格的最佳明證。這是羅薩勒斯的第四部小說,幾乎包含了所有迷人的故事元素:孤兒成長的身世之謎、來路不明的古老手稿、亡佚多年的傳奇名畫,還有販毒走私、藝文界八卦乃至於政界黑幕,一應俱全。
然而羅薩勒斯的寫作手法並非通俗小說的情節至上、平鋪直敘。是的,《無形之城》有著完整而精密的劇情結構,恰到好處的峰迴路轉、謎中有謎,可是羅薩勒斯最多的關注,毋寧是在關於歷史、關於自我追尋,和關於藝術的巨大可能。他用大量篇幅交代聖卡洛斯營建計畫的功敗垂成,構築國王、畫家、建築師、仕女和宰相的時代繪卷。卡洛斯王城的半途而廢,正象徵了西班牙繪畫的衰敗與凋零。一代威尼斯傳奇畫師提也波洛終老異鄉,空餘幾世紀後的無盡嘆息。
「我已經許久不再想起『無形之城』了。或許有,但只在夢裡。」伴隨一份來路不明的厚重手稿,故事的主角揭起塵封多年的童年回憶,展開一場探尋身世,也橫越時空的冒險奇遇。他生長於蒙席亞山下的濱海小村,年幼時和同齡玩伴在海灣畔的採石場遊戲,相傳那是「運河宮殿」的遺址,一座輝煌壯麗但始終沒有完工的無形之城。村中父老禁止任何孩子提起那座消失的古城,然而言談間又不時夾雜著「國王的花園」、「國王的海灘」。
直到他離鄉背井,進入寄宿學校就讀,才在學長柯亞曼的率領下,翻閱重重百科全書,找到了這個歷史謎團的蛛絲馬跡:兩百年前,西班牙王卡洛斯三世野心勃勃,計畫在國境內展開一連串的建設,其中包括在厄波羅河的出海口興築一座全新的城市,仿效俄國的聖彼得堡,並且開鑿運河,掌控河口脈動。
卡洛斯王的雄心壯志有些付諸實現,有些卻未竟全功,甚至湮沒在茫茫的時間沙塵之中,就像那座消失的無形之城。主角歷經成長、求學、就業,在巴塞隆納的藝術圈享有盛名,每年都下定決心要返鄉重訪夢的遺跡,卻下意識不斷逃避,直到多年未見的舊情人蘇菲亞出現在他面前,表示要在城裡開設畫廊。一場光彩絢麗的酒會即將展開,所有藝文名流都會赴宴,包括成了政治明星的柯亞曼。
記憶的漩渦開始湧動,那份神秘手稿竟是十八世紀建築師羅塞里的《無形之城回憶錄》,糾結纏繞的義大利文字跡勾起主角少年時代的某次奇遇:他和柯亞曼蹺課去集郵社,老闆神秘兮兮自稱握有無形之城地圖,講得滔滔不絕,可是主角的目光全被老闆的妙齡女兒所吸引,只記得一個名字:義大利畫家提也波洛。一幅失落的古畫,講述著兩百年前的禁忌絕戀,帶領主角回到十八世紀的馬德里宮廷,追索厄波羅河畔的幻城亡佚真相,解開這個足以改變歐陸命運的歷史懸案。
《無形之城》有著濃濃的鄉愁色彩,羅薩勒斯說這是一部關於發現和追尋的小說。也許就是因為失落而不可得,才牽動了永恆的追尋。「也許是因為在我內心深處,這座城市依然不存在,它是無形的,或許是因為我知道,我應該在無數夢魘糾纏之中繼續追尋這座城市,彷彿夢魘已不再是敵人,而是盟友,彷彿失去方向的危險正是指引我走向未來的尖塔。創造新世界,就為了把世界變成你的,或者,你就是要讓自己成為全世界。」
因為失去,所以追尋,然後擁有。這是一個永遠不變的輪迴。羅薩勒斯在信的最末說:「《無形之城》是我無形的靈魂,也可能是你無形的靈魂。是我的夢,也可能是你的。」約莫如此。
(本文作者為羅薩勒斯中文版權代理人blog.roodo.grayhawk/)
譯序
寫給過往的懺情錄
范湲
兒時在城郊廢墟流連嬉戲的男孩,如今成了大都會裡小有成就的畫廊經營者,某日,有人匿名寄了十八世紀義大利建築師羅塞里的回憶錄給他,好奇心讓他耽溺其中,卻也使他在不自覺當中重新直視自己的出生地,漸漸地,原鄉的形貌,從抽象的圖騰漸漸清晰成了具體的脈絡……
一座新古典風格的教堂,一條通往港口的運河,以及大約五萬人口的濱海小城……這就是十八世紀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三世未完成的夢想之城──聖卡勒斯。
「唯有已逝去的才會存在,城市如此,愛情或父母亦如此。」艾密里?羅薩勒斯在「無形之城」開頭寫下這個句子,這股淡淡的愁緒,就這樣一直暈染全書。這是一部向故鄉致敬的小說,更是一部寫給過往的懺情錄:自己的過往、故里的過往,以及歷史的過往。
羅薩勒斯在聖卡勒斯出生、長大。小說中老一輩鄉親們刻意避談的廢墟,正是他自幼年一直好奇的謎團。為了解謎,羅薩勒斯博覽史籍,為了考證,他走訪馬德里、威尼斯、托斯卡尼和俄羅斯的聖彼得堡。小說採古今交錯、雙軌並進的情節鋪陳,雖非新穎的創作手法,但以此呈現豐富而綿密的內容,確實超凡不俗,尤其是十八世紀義大利建築師回憶錄的部分,除了一段苦戀的情慾糾葛和自私人性的描繪之外,詩人?身的羅薩勒斯極富文藝氣息的筆觸,彷彿優雅的宮廷貴婦,在繪畫和建築兩個領域之間輕巧地漫舞著……值得一提的是,羅薩勒斯對十八世紀的歐洲藝術史下足了功夫,書中對於巴洛克時期壁畫大師提也波洛(Giambattista Tiepolo,1696-1770)的描述可謂鉅細靡遺,《無形之城》不僅是一部扣人心弦的小說,也是一場豐富的藝術饗宴。
提也波洛是巴洛克畫派的超級巨星,堪稱十八世紀最偉大的壁畫家,尤其擅長展現與聖經和神話相關內容。少年得志的提也波洛,縱橫藝壇多年,從米蘭、威尼斯到馬德里,曾在多座雄偉華麗的王宮圓頂上留下傳世傑作。提氏晚年受聘遠赴馬德里王宮創作壁畫時,新古典主義畫派已逐漸取代巴洛克畫派而成為當時的主流,一代巨擘在異鄉落寞、失意,璀璨一生,終究化為無形煙塵……羅薩勒斯以充滿詩意的文字刻畫了提也波洛晚年的心境,原本遙不可及的畫壇巨人,在此成了鮮活動人的小說角色……
此外,書中著墨甚多的卡洛斯三世,則是另一項迷人的元素。卡洛斯三世統治西班牙近三十年(1759-1788),關於這段歷史,多數西班牙人只知道這位對宗教非常狂熱的君主曾參與了美國獨立戰爭。不論卡洛斯三世政績和功過,《無形之城》至少補綴了一段模糊的歷史:西班牙第一位大力建設馬德里、並讓這座城市從殘破落後變成典雅氣派的君主,就是卡洛斯三世!負責執行城市建設的義大利建築師薩巴提尼(Francesco Sabatini,1722-1797),為當今的馬德里塑造了宏偉的市容。
然而,薩巴提尼雖然建造了壯麗的亞卡拉城門(Puerta Alcal?),卻也摧毀了卡洛斯三世興建新城市的夢想!君主、朝臣以及藝術家和工程師以理想和熱情豢養多時的偉大計畫,因為一段沒有結果的苦戀,僅僅一人的妒忌和仇恨,竟成永遠的遺憾!
《無形之城》是歷史小說,也是探險小說,兩位主人翁足跡從地中海沿岸的南歐遠至波羅的海海濱的北國,一幕幕令人炫目的異國景致,摻和著背叛、險境和秘密……這是一本愛情小說,細訴了年少純情與熾情烈愛;也是一本推理小說,難解的懸疑情節,牽引著尋找解答的讀者不能不往下看……如此龐雜、殊異的題材,羅薩勒斯處理方式相當嫻熟,謎中有謎,環環相扣,最後祭出了令人驚愕的結局……所謂好看的小說,莫過如此了。
《無形之城》彷彿一杯滋味濃郁的雞尾酒,喝了它,才會知道後勁有多強!
二○○七年早秋,維也納
推薦序
小說中的小說中的我跟我
李立亨
通常,小說的每個章節總會在最後留下伏筆,讓我們想要一口氣讀完。但是,如果是小說中有小說交錯,那麼,我們應該還是會很想跳過下一章,趕快看下下一章的主人翁下落。
可是,如果我們看到下一章的開頭也被吸引住,那……那……那……那我們該怎麼做才好呢?而且,如果……如果他們在小說中都叫做「我」,都以第一人稱的方式來推展故事。我們又該拿「我」怎麼辦呢?
經由《無形之城》裡的兩個我,兩部小說,兩個不同世紀,西班牙作家艾密里˙羅薩勒斯,把我們帶上繪畫與建築、愛情與人性,盤根交錯的瑰麗旅程。
隨著時光的消逝,我早已悟出一個道理:唯有已逝去的才會存在,城市如此,愛情或父母亦如此。
沒有父親,也不想找到父親的「我」,十二歲被送到寄宿學校。玩伴跟學校同學,是他小時候跟長大之後,最親近的朋友。
多年後,他突然收到半本《無形之城回憶錄》。這本關於他小時候嬉戲其中的廢墟「無形之城」的書,讓已經在巴塞隆納經營小畫廊的主人翁,跟他那些各有發展的同學們,有了新的交集。
因為擁抱環保議題而聲名大噪的反對黨議員,骨子裡並不覺得執政者的規畫,有什麼不好。曾經有過曖昧戀情的有錢漂亮女朋友,一直默許著老公的販毒勾當,並想透過開設新畫廊來重新做人。小說一開場沒多久的晚宴,因為緝毒人員破獲主人的販毒計畫,讓參加晚宴的這夥人不得不攪和在一起。
隨著故事的開展,《無形之城回憶錄》也逐章穿插在其中。
青年建築師「我」,隨著壁畫大師走進那不勒斯,前進馬德里。後來,還被派到聖彼得堡考察建築。我們跟著他晉見卡洛斯三世,以及當時的俄羅斯女沙皇葉卡捷琳娜。我們也發現,他無法自拔的愛上恩師兼好友的未婚妻。甚至,還因此引發了一長串的風波。
十八世紀的我,跟二十一世紀的我,都因緣際會的步上自己不曾想過的旅程。小說進行到五分之四的章節之後,後半本「回憶錄」,終於從畫廊主人大學時代的女友手上,直接交到他的手上。十八世紀跟兩百年後的我,人生都因此有了大逆轉。
我終於明瞭,我是如此孤單,就如當年那個午后在寄宿中學校門口的感受,當時的我,十二歲。
二十一世紀的我,經常和小時候的孤單感受為伴。十八世紀的我,卻是經常質疑自己的現在,怎麼距離期待中的未來越來越遠。
一個傳說,跟一個神秘的空間,鋪展出兩個不同世紀裡的兩段人生。一本彷彿意有所指的回憶錄裡的我,跟小說裡的我,其實都在生命帶給他們難題的同時,發現並接受人生旅程裡的缺憾。
歷史、異國情境、回憶、偷歡、背叛、等待、堅持、遺忘、尋找……,《無形之城》裡的那些人跟這些人,持續在我們面前面對這些衝突。然而,他們卻也用最後的和解與接受,讓我們在掩卷的同時,也會想到自己真實人生裡的一些蛛絲馬跡,是否也隱藏著我們不曾注意到的問題。
《無形之城》在內容上是本好看的小說,在形式上也是一本有趣的小說。因為這本書的付梓,國內的西班牙文學現代創作,又多了一本好看的作品!
(本文作者為「台北藝術節」藝術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