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遇見一位名叫「老師」的好朋友
吳念真
四、五十年前念小學的孩子好像都接觸過一本「課外讀物」,書名叫《愛的教育》,也許當年鄉下的小孩除了課本之外,可以讀到的書不多,所以直到現在印象依然深刻。
書裡的主角是一個義大利小學四年級的孩子,他用日記的方式記錄他的家庭和學校生活、描繪他周遭的師長和朋友,以及平常日子裡他所遇到的種種事件,和身邊的人對這些事件的反應所帶給他的感受。
直到現在始終記得的是,書裡頭那幾個老師和父母的「樣子」──那種以理解的態度和自然流露的愛去對待孩子(包括「壞」孩子)的樣子。
記得,是因為書裡的大人和當年我們所接觸到的大多數嚴肅到令人「畏」而遠之的父母和老師截然不同;書裡的他們好像從沒帶教鞭上課、從沒大聲責罵或打過小孩,他們還會跟小孩如同朋友聊天一般溫柔地講話,講跟功課毫不相關的話,而那些話在讓一個四年級的義大利小朋友「安列柯」深受感動,甚至因此得到啟發和安撫、慰藉的同時,卻也讓一個正在閱讀的台灣小孩感同身受。此外,正在閱讀的他們甚至還多了一種感覺叫做「期待」──期待明天天亮的時候,他們的老師和父母都會變成書裡頭的那種「樣子」。
當年讀過那本書的孩子應該不少,而且多數的他們都早已成為別人的父母,或許也有許多人選擇成為教育工作者,但,他們是否都因此成為自己曾經期待過的那種「樣子」?
未必。
多數已然老去的我們都清楚整個社會是由不同的個體所組成,也都理解每個不同的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生命、都有不同的特質,未來也必將有不同的人生歷程和選擇,然而一旦面對自己的孩子或學生的時候,我們卻很容易忘記、甚至不知不覺地以單一的評斷標準要求他們成為那種我們所「期待」的人,而且理由通常只有非常專斷的一個──我們是為你好!
自己在結婚之初就決定只要一個小孩的理由非常單純:我知道做父母很難,因為「教育」很難。
我曾經認真地想過:當自己都還是一個不斷犯錯、還在摸索人生的意義和方向、還對世界的未來充滿疑惑、還需要隨時「受教」的人,憑什麼去「教育」一個跟你的性別、性格、興趣,甚至連成長背景都可能完全不同的人?
因為知道當父母很難,所以決定把孩子當成忘年之交一般的朋友,是彼此的人生路程上可以相互依賴、相互扶持的陪伴者;因為是朋友,所以沒有階級與成就區分的要求;因為是朋友,所以不存在壓力或緊張關係;因為是朋友,所以在難免犯錯的時候可以彼此諒解、彼此包容。
記得孩子拿到大學畢業證書的那個晚上,他走進書房拍拍我的肩膀說:從今天起,你可以少累一點啦;從今天起,你不用再給我零用錢。
我知道他的意思是從此他將獨立,將為自己所選擇的工作和生活負責了,所以我也很認真地跟他說:我也要謝謝你,謝謝你在過去的日子裡沒有給我們帶來任何憂慮和負擔。
之後我們像朋友一般地聊天,說他成長過程裡的點點滴滴;他說他會想起一些老師,一些因為講了、或者帶引他們做了一些與功課全然無關的事,但卻讓他終生難忘的老師,他說:「我不一定記得那些讚美過我的成績的老師,但卻一直記得好幾個在我犯了大錯之後卻選擇原諒我的老師!」
我不否認當時自己幾乎是熱淚盈眶地看著那張已然是一個大人了的孩子的臉,不過讓我感動的不是他的感性和真誠,而是覺得這個孩子何其有幸,在他競爭激烈的求學過程裡,竟然遇到那麼多我們不認識的,名字卻都叫做「老師」的好朋友。
我不知道孩子的那些「朋友」到底做了哪些事、講了哪些話讓他感動、受用,不過下一頁開始的這本書不僅讓我、也必將讓你瞭解,讓你同樣感動、受用。
在讀過《愛的教育》四、五十年後的今天,一個台灣的老師以週記的方式記錄了他教學過程中與許多朋友如何相處,如何彼此陪伴、依賴、諒解、包容的點點滴滴,而這些性格、興趣、生活背景都全然不同的朋友,在他心裡卻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他們叫做「我們的孩子」。
推薦序
曾經身為他的學生,我,很幸福!
朱學恆
認識簡老師,要從一封信開始。
二○○九年五月二十五號上午,我的信箱收到一封信。這封信是一個南投的小學老師請我幫忙的信。如果認識我的人,大概就會知道,我的信箱這類信件還不少。不知道為什麼,上自貓狗走失,下自筆電被偷,都有人寄信到我這邊來要求伸出援手。
大部分我的處理方式很簡單:不鳥它。甚至更多人知道的狀況是本人心情特別不好的時候,我不但會把信件貼出來,而且有時候還會把你臭罵一頓。
所以,你應該知道寫信給我要冒多大的風險。
但我那天我還是收到了這封光華國小寄來的信,而且我很清楚這篇信件是自己一個字一個字打出來的。因為如果你敢發群組信給我又假裝是針對個人的信,就算你是王文華也會被我拿出來笑一頓。
所以,我必須要說,寫這封信的簡老師很夠種。他為他的學生作了一件很危險的事情,而且這件事情不管怎麼看,都對他一點好處也沒有。因為他寫了一封信給一個在社會上以異見多、愛罵人著稱的傢伙。而且他為了自己的學生,試著想要在畢業典禮中安插本來沒有的段落,家長會覺得麻煩,行政人員會覺得囉嗦;而在我國現在的教育體系中,「不一樣」是件很可怕的事情。不一樣會造成別人的排擠,不一樣會造成他人的麻煩,不一樣會造成自己的麻煩。
所以,大部分的老師放棄了不一樣,然後,他們的學生也跟著放棄了與眾不同。
二○○九年,我在全省巡迴演講的聽眾人數超過七萬人,這代表我大概墊了幾百萬下去。(是的,超過一定人數的演講我是要自己墊錢出設備和工作人員的)我去過上百所學校,遇過很多的學生和老師。
有叛逆的老師,有叛逆的學生;有放棄的老師,有放棄的學生。
我一直認為,要完成任何的事情,都有正確的方法,和簡單的方法。
我們當然知道,啟發學生、鼓勵學生,讓學生找到可能的方向,是正確的方法。但是啟發學生很辛苦,結果很難預料;鼓勵學生要多費唇舌,誰又知道會不會有正向的回饋;讓學生找到可能的方向得花費時間跟他一起探索,而且誰也無法保證最後會讓學生找到真正的方向。
所以我們指揮學生,命令學生,告訴學生不上大學就沒有未來。因為這樣比較快,這樣比較簡單,因為作超出自己職務的工作又不會增加收入。因為這是簡單的方法。
我遇過邀請講師來學校之後卻自己休假推給學生接待的老師,我也遇過千辛萬苦說服整個學校調課希望給學生更多新知識的老師,我也遇過強力主張學習一定要很痛苦的老師,我也遇過一邊抱怨資源不足,卻連有演講和活動都懶得告訴學生的校長。
我不相信每一個當老師的人當初都是為了過輕鬆的生活,我不相信當初每一個學生考入師範體系作這麼辛苦的工作,都只是為了最後可以領到退休金、有寒暑假這樣渺小卑微的願望。我不相信每一個當老師的人,當初都沒有懷抱著偉大的夢想,夢想著改變學生的未來,給予他們更好的人生和方向,成為一個值得尊敬的人物。
但是,但是,在那日復一日面對講台下不同學生的枯燥講課中,在那投注在每一個學生身上的關注卻不見得獲得回報的導師工作中,在那辛苦加班學長姊卻會笑你不需要那麼拚命的過程中,在那努力溝通卻遭到家長惡言相向的挫折中;是在教師生涯的哪一個轉捩點,讓你忘記了當年的熱情?是在師生互動的哪一個挫折的瞬間,讓你背棄了當年的理想?
簡老師並沒有偉大到哪裡去。甚至,他每多花心力在一個學生身上,就有可能有十個學生無暇分神照顧。但是,他跟大部分的人不一樣的地方在於,他沒有放棄。即使比較辛苦、即使結果難料,即使付出了可能還是沒有回報,簡老師還是沒有放棄。
所以,我尊敬這樣的人。
當時,在我的部落格貼出簡老師的來信之後不久,一個讀了國中,曾經被簡老師教過的女生,在部落格上寫了一篇文章,標題是:曾經身為他的學生,我,很幸福!
是的,你的付出和努力,學生都記得的。而這個十四歲學生所寫的這短短的一句話,勝過社會上一萬個知名人士的推薦,也遠比我這篇文章來得更有意義,那句話,才是真正配得上簡老師這本書的序。
作者序
愛與生命的希望週記
給我那些畢業的孩子們,這是為你們寫的書。
當時年紀小,有些事情說了你們並不一定明瞭。而老師自己也很年輕,很多人生的起落也不曾體驗。教書十八年,現在是時候了。
也許你們並不知道「老師」這職業很單純;也許你們沒想過「老師」也跟所有的人一樣只經歷過自己的人生。所以當你們回學校來,向我請教一些「人生」的困惑時,我回答得很心虛,甚至有點唯唯諾諾。怎麼可能我會知道讀哪一間學校對你比較好?怎麼可能我會知道讀哪一個系所前途一片光亮?老實說,我也只談過一次戀愛,哪裡理得清楚這些男女間曖昧又傷人的情愫?
我知道的不多。
別人的感受、熱情與傷痛是不是都與我一樣?站在講台上,常常想:我講的東西我自己相信嗎?我不願對著你們說謊。
老師不是天生的,我們也曾經是學生。當我是學生時也一樣充滿對生命的疑問,對周遭的憤懣,對一切一樣充滿困惑。老師對我說的「訓誨」,我總是質疑、反抗、不放在心上。所以真正打動我的、真正改變我的,是一些發生在我身上的故事。是那些我遇到的「人」與「事」,漸漸的教會我認識生命的本質。終於知道:人要寬容,寬容讓人有了迴旋的餘地;要盡責,盡責讓人了無遺憾;要奉獻,奉獻讓人發光發亮;要公平,公平的人不卑不亢;要尊重,懂得尊重的人知道如何原諒;要勇敢,勇敢讓人明白何時該抵抗、何時該退讓!
慢慢的發現,小說是故事,戲劇是故事,卡通、廣告都是。不同的媒材、不同的角度訴說著作者想要傳達的意念。人生也是。我們在寫著自己的故事;有的絢爛、有的晦暗;有的精采萬分,有的只是平淡。你想的是畫本繪本嗎?簡短卻是意味深長;是小說嗎?情節豐富而迭宕;或者是一部電影吧,那種都已經散場了,卻還是坐在座位上,一直不願離去的感動。
慢慢的我也發現,我寫下的是什麼。原來這幾年來寫下了我的成長,記錄著我對你們的「愛與關懷」。原本不知道人生一世到底何所追求?現在發現這才是我一直在做的事,才是我一生要完成的事!這些美好的、小小的感動是我與我的學生們共同寫下的「生命週記」。
你們大了,不喜歡別人對你們說教,其實我也不喜歡別人對我囉囉嗦嗦。就把「我們的故事」說給大家聽聽吧。
給我一點時間。我有點老了,需要慢慢的回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