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不是孩子的遊戲,但詩人,是孩子
以致沒有詩的世界,乾燥且乏味
也許詩……
你聽得見她眼淚滴落的聲音,她的重量能傾倒地球
是一個構圖,一道地景
會在檢察制度下尋覓到呼吸的空間,讓死去之人,因它重生
詩是什麼?為了什麼而存在?
為何詩是一句句民族心靈的告白?不同國度、語言的詩又將如何見證時代?
本書為國家文藝獎詩人李敏勇「詩的二十堂課」專欄中第一~十堂課。詩人以詩說詩、以詩喻詩,從詩的形成、詩的存在、詩人本身及詩意、詩想,引介臺灣與世界詩人的經典詩作。從詩的世界到世界的詩,交織成世界共譜的奏鳴曲,直達人心,低迴不已。
如果你還沒有讀過詩,那麼請先透過詩人之眼,探觸並見證時代的光影,本書將帶你在現實與夢穿梭,在經驗和想像飛翔,逡巡於臺灣與世界詩人的詩情與詩想。
也許詩……
能在某一天,使某地的某個人,生存下去
所以請讓這本書,成為你叫喚詩的,第一個名字
作者簡介:
李敏勇
‧第十一屆(2007)國家文藝獎得主。
‧屏東恆春人,1947年出生於高雄縣,在屏東、高雄地區成長,短期居住台中,現為台北市民。
‧大學修習歷史,以文學為志業,並積極參與國家重建與社會改造。曾任鄭南榕基金會、臺灣和平基金會、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董事長。
‧主編過《笠》詩刊,並曾任《臺灣文藝》社長及臺灣筆會會長。
‧出版著作包括:《聽,臺灣在吟唱:詩的禮物1》《聽,世界在吟唱:詩的禮物2》《人生風景》《文化風景》《彷彿看見藍色的海與帆》《漫步油桐花開的山林間》《如果你問起》《思慕與哀愁》《亂髮》《遠方的信使》《經由一顆溫柔的心》《在寂靜的邊緣歌唱》《是春天為我們開門的時候了》(以上為圓神出版);前期詩集已合輯在《青春腐蝕畫》《島嶼奏鳴曲》;新詩集《自白書》《一個人孤獨行走》;臺語詩集《美麗島詩歌》,以及《顫慄心風景》《臺灣進行曲》《自由啟示錄》《革命之花》《沉默抵抗》等約七十餘冊。內容含括詩集、小說、散文、譯詩集、文學及社會評論。詩作曾被譯介為英、日、韓、德、西班牙、南斯拉夫、羅馬尼亞等國語文;被譽為持有發亮的瞳孔、冷冽的觀察力、善於表現觀念的詩人。‧曾獲巫永福評論獎、吳濁流新詩獎、賴和文學獎、國家文藝獎、王康陸人權獎。
作者序
序說
詩的二十堂課——探尋詩的世界,逡巡世界的詩
文/李敏勇
繼「詩的禮物」系列《聽,臺灣在吟唱》《聽,世界在吟唱》這兩本分別引介十位臺灣詩人、十位世界詩人的詩的解說、導讀書,以「詩的二十堂課」為系列的《詩的世界》和《世界的詩》,要在圓神出版。作為詩的信使,我這樣孜孜不倦地在作品與讀者,在臺灣與世界之間穿梭,已然形成了一些腳印、一些足跡。 在圓神文叢的系列,從早期的《旅途》《情念》《憧憬》,我以臺灣、日本、韓國的兩百四十首詩,從「人生」「經驗」「路程」「生活」;到「思慕」「愛情」「親情」「連帶」;以至「信念」「禮讚」「意志」「希望」,將新東亞的詩人們作品交織詩的人生和心靈地圖,已是一九八○年代的事。 二○○七年,《經由一顆溫柔心》再度以臺灣、日本、韓國詩散步,譯介三個密切相關國家六十位詩人的六十首詩,並加解說隨筆,觸探新東亞的心。二○○八年,《在寂靜的邊緣歌唱》則呈以六十位世界不同國度的女性詩人作品,呈現世界女性詩風景,以一首詩一幅女性風景,一首詩一個女性世界,與閱讀者對話。 二○一○年,《遠方的信使》譯介了不同國度五十位男性詩人與女性詩人的五十首詩。漫步在世界詩篇的小路,探觸遠方詩人的信息,我並以「願為一個信使,為你朗讀」在臺北、臺中、臺南、高雄、屏東、臺東的誠品書店,與各地的閱讀者會面。那時際,一本有關我的詩人傳記《詩的信使》(蔡佩君著,典藏藝術家庭)已出版,似乎回應了我的動向。《海角,天涯,臺灣》這本心境旅行、詩情散步,也引述、譯介許多世界詩歌,綿延著我的信使腳印和行跡。 在這些系列書冊之後,《是春天為我們開門的時候了》是我以自己的五十首詩為文本的解說,呈顯一個臺灣詩人—心的祕密,是我一九六○年代末期到一九九○年代的詩告白。即使不論及我在其他出版社的選編譯讀詩書,作為詩的信使,這樣的墾拓應該已留在許多有心的閱讀者心裡。 「詩的二十堂課」是我在《人本教育札記》連續刊載二十期的作品。因為這些年來,多次在人本教育文化基金會安排下,在臺北、新竹、臺中、高雄的人本親子教室與許多想要讀詩的孩子與父母一起閱讀,我感受到詩可以被閱讀、可以被喜愛,應該更擴大分享。我寫給孩子的童謠詩集《螢火蟲的亮光》,我譯給孩子的西班牙詩人羅卡(F. G. Lorca, 1898-1936)的童謠詩集《有橄欖樹的風景》,都在人本親子教室與許多孩子與父母分享。前述的《聽,臺灣在吟唱》和《聽,世界在吟唱》,出版之前,也都在《人本教育札記》以「詩的禮物」系列,分二十期發表。 就在二○一五年九月到十二月間,位於北臺灣的小小書房邀請我開系列世界詩分享課程,我以幾年前在基督長老教會東門教會社區大學「東門學苑」教授「當代世界詩歌」「當代臺灣詩歌」中的世界部分,以「世界詩十五堂課」與大約二十位愛詩人,在十五個週六上午十時到十二時,一起逡巡世界與詩—在書香與咖啡香交織的氛圍中,我能感覺到詩可以與許多人對話、相晤,行句的祕密會在人們心中開啟。 「詩的二十堂課」前十堂課是《詩的世界》,後十堂課是《世界的詩》,以詩說詩,以詩說世界。與其說是詩的教室,不如說是人生的教室;與其說是詩與人生的教室,不如說是詩與人生的風景與地圖。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曾說:「人生不如波特萊爾一行詩。」德國哲學家海德格(M. Heìdegger, 1889-1976)也有「語言是存在的住所」的說法:世界在語言裡,在一首一首詩裡。「詩的二十堂課」分輯的《詩的世界》和《世界的詩》,在某種意義上是這樣的探索和逡巡。
《詩的世界》以詩喻詩,以詩說詩:
•使思想像薔薇一樣芬芳 •一首詩如何形成? •詩是為了什麼? •詩人是…… •詩人,在創作時 •也許一首詩的重量 •聽聽詩的聲音 •看看詩的圖像 •想想詩的意義 •詩是一個國家的靈魂 《世界的詩》以詩說世界,以詩描繪不同國度的心靈風景:
•新東亞的心 •南亞,後殖民內面風景 •中東,交織著美麗的鳴唱與感傷的嗚咽 •非洲,在黑色熾熱大地綻放豔紅之花 •在歐洲東南邊緣的吟詠和歌唱 •東歐,在火熱的叫喊和水深的呻吟綻放自由之光 •歐洲:世界之心的光,文明之核的心 •動盪俄羅斯,冰封的靈魂;變色中國,血染的黃土地 •聽,美利堅在歌唱;加拿大、澳洲、紐西蘭迴盪著歌聲 •拉丁美洲解放的心:在劍與十字架的土地綻放自由之花 從《詩的世界》到《世界的詩》,「詩的二十堂課」對於未曾接觸新詩歌或現當代詩歌的人,以及已接觸新詩歌或現當代詩歌的人,都會有新的體認和視野。特別對於囿於古典詩歌典律形式,對自由詩形式不習慣面對,或因為面對一些新詩歌或現當代詩歌有違和感的人們,「詩的二十堂課」會帶來新的體認。 詩、新詩歌、現當代詩歌,並非那麼難以接近、難以理解、難以感動。不同的語言和國度,進入擺脫格律的自由詩型,已有超過一百年以上的歷史。就如同人們的生活工具都已經改變,詩歌在形式上也因應時代的變化,以及生活步調、生命情境的改變而不斷產生新樣態,不論是意志或感情的表現、傳達都有新的脈動。 讀讀《詩的世界》的十個篇章,你就會認識詩是什麼?以及詩的為何?如何?關於形式或內容,以及詩人當他在創作時的種種課題。詩常被說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一個民族的心的聲音,是為什麼?而《世界的詩》的十個篇章則環繞這個地球,從東亞出發,南亞、中東、非洲、歐洲東南西北、俄羅斯、中國、美國與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等脫離大英帝國獨立的新美洲或大洋洲國家,到拉丁美洲諸國,既接觸近現代歷史,也逡巡詩歌的動向。 若說《詩的世界》是一本詩的辭典,《世界的詩》則是詩的世界地圖,各自提供不一樣的閱讀興味,合而讀之,對閱讀者生命感覺和涵養的豐富和充實,極有助益。這兩本書不是想提供給研究者,而是獻給想閱讀詩歌,並將詩的教養當作人生教養的人們。願這樣的心意能夠隨這兩本書傳達給你,傳達給妳,並在你與妳之間相互傳達。願我持續不輟以詩的信使引介的詩書,能在人們的心靈留下心影。
序說
詩的二十堂課——探尋詩的世界,逡巡世界的詩
文/李敏勇
繼「詩的禮物」系列《聽,臺灣在吟唱》《聽,世界在吟唱》這兩本分別引介十位臺灣詩人、十位世界詩人的詩的解說、導讀書,以「詩的二十堂課」為系列的《詩的世界》和《世界的詩》,要在圓神出版。作為詩的信使,我這樣孜孜不倦地在作品與讀者,在臺灣與世界之間穿梭,已然形成了一些腳印、一些足跡。 在圓神文叢的系列,從早期的《旅途》《情念》《憧憬》,我以臺灣、日本、韓國的兩百四十首詩,從「人生」「經驗」「路程」「生活」;到「思慕」「愛情」「親情」「連帶」;...
目錄
序說 詩的二十堂課——探尋詩的世界,逡巡世界的詩
第一堂課 使思想像薔薇一樣芬芳
第二堂課 一首詩如何形成?
第三堂課 詩是為了什麼?
第四堂課 詩人是……
第五堂課 詩人,在創作時
第六堂課 也許一首詩的重量
第七堂課 聽聽詩的聲音
第八堂課 看看詩的圖像
第九堂課 想想詩的意義
第十堂課 詩是一個國家的靈魂
索引
序說 詩的二十堂課——探尋詩的世界,逡巡世界的詩
第一堂課 使思想像薔薇一樣芬芳
第二堂課 一首詩如何形成?
第三堂課 詩是為了什麼?
第四堂課 詩人是……
第五堂課 詩人,在創作時
第六堂課 也許一首詩的重量
第七堂課 聽聽詩的聲音
第八堂課 看看詩的圖像
第九堂課 想想詩的意義
第十堂課 詩是一個國家的靈魂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