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衛學者的思與辨;流行病學家的研與創──陳建仁院士以研究逾三十年的因果螺旋理論,
帶領我們探索流行疾病的病因、如何有效管控疫情蔓延,同時剖析日常事件中的前因後果,思辨問題的真相與本質。
★★誤解都來自於錯誤的因果判斷!
所有事件的發生都其來有自,正確掌握原因,就可以有效控制謬誤產生。
★★★24位學者齊力推薦!★★★
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于明暉、
國家衛生研究院環境醫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淑麗、
馬偕醫學院醫學系教授/王豊裕、
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專案助理教授/江濬如、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助理教授/吳慧真、
長庚大學醫學系皮膚科教授/李志宏、
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李承曄、
陽明交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李美璇、
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邱弘毅、
長庚大學流行病學研究室特聘教授兼副校長/許光宏、
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徐婉倫、
臺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副教授/陳祈玲、
馬偕醫學院醫學系副教授/陳春妃、
慈濟大學公共衛生學系副教授/陳淑媛、
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教授/曾慶孝、
輔仁大學醫學系、資料科學中心助理教授、主任/游山林、
中央研究院統計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黃彥棕、
亞洲大學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兼任副教授/楊哲彥、
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副主任/楊懷壹、
中山醫學大學公衛系教授/廖勇柏、
衛生福利部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主任/蒲若芳、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盧勝男、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公共衛生學科名譽教授/薛玉梅、
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技師/簡吟曲
【內容簡介】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是原因,細細推究之後,會發現是結果;
也有些時候,我們認為是結果,經過抽絲剝繭,才知道竟然是原因。
請大家一起來思考:
.健身教練的肌肉很發達,是因為肌肉發達的人才能當教練,還是當了教練之後肌肉才發達?
.是英文能力好才常聽英文歌,還是常聽英文歌,英文能力變好?
「倒因為果」「倒果為因」的謬誤,常常出現在日常的因果推理中,如果一開始對因果辨別就是錯誤的,那怎麼會有正確的因果推論?
「因果螺旋模式」主要用來描述疾病在每一個階段的演進過程,都有各式各樣的驅動因子,推動整個病理變化的演進,促使病灶從分子、細胞、組織,逐步擴大到器官、系統、個體全身,再從個體,蔓延到社區、國家和全球,如同螺旋一樣擴展開來。
本書由此觀點出發,介紹常見的因果推論謬誤,分享在醫學史上重要的病因探索與醫藥研發的故事,建立因果關係的法則。內容談及疾病自然史與各種因果模式,並根據陳建仁院士長期研究流行病學領悟的心得,揭示他所創建的「因果螺旋模式」。
希冀這本書不只是疾病病因的探索,更可以透過釐清因果關聯、反省個人生活的大小事件,讓我們更有信心迎接嶄新的一天。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陳建仁
畢業於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流行病學家,曾任臺大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公共衛生研究所所長、流行病學研究所創所所長、公共衛生學院院長、中央研究院合聘研究員、特聘研究員、副院長。也曾任衛生署署長、國家科學委員會主任委員、第十四任副總統。
研究領域包括流行病學、人類遺傳、預防醫學與公共衛生。發表八百餘篇學術論文,已被引用超過十萬次(Google Scholar統計)。曾獲總統科學獎、中山勳章,並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世界科學院院士、蒙古科學院名譽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梵諦岡宗座科學院院士。
中文著作包括《流行病學》《環境與健康》《流行病學原理與方法》《小大人公衛素養課》《因果螺旋》。
【採訪/文字協力】
廖翊君
好奇心強,喜歡旅行、美食、發呆的人類一枚,是文字工作者也是內容經紀人。
深耕文字領域逾二十年,擅長為作者找亮點,將作者的理念化為讀者有興趣的主題及適合閱讀的文字,讓思想成為價值。
協助各類型書籍超過兩百本,包括《養氣》《養心》《生物課好好玩I~III》等書。
聯絡方式:81book@gmail.com
作者序
自序
在知識爆炸、網路發達的今天,我們常常從電子、平面或社群媒體,接受到各式各樣的資訊,有些資訊可以益智、怡情、養生,有些資訊卻是不合邏輯、因果謬誤、刻意造假。分辨訊息的正確性與論證的合理性,成為現代人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其中最重要的是數據研判與因果推理的能力。在日常生活當中,錯誤的因果判斷常會誤導我們的認知、態度與行為。
所有事件的發生都有其原因,掌握原因就可控制事件的發生。如同流行病學家努力尋找疾病的病因,以避免或減少疾病發生的風險。因果關係的假設與驗證,是流行病學家探討病因的不二法門。以往的學者曾經提出因果三角、因果網、因果輪、因果派等不同的因果模式,來描述疾病與病因之間錯綜複雜的因果關聯。
我在2008年底,應邀到哈佛大學擔任歷史悠久的Cutter預防醫學講座,我的演講題目是「演化螺旋:與時俱進的人類疾病因果模式」。這是第一個納入時間因素的因果模式,當時的聽眾提出許多有趣的討論議題。
我的內人鳳蘋,當時也應邀與會,她聽完我的演講,建議把演講內容進一步擴展延伸,撰寫成一本科普書籍,介紹因果關係的建立與判斷的重要性,也讓讀者觸類旁通,應用在日常生活的思辨當中。
當時我一口答應,慚愧的是一直忙碌到現在,才在圓神出版社堅強編輯團隊的合作下,完成這本書,真是汗顏!這也許是天主的巧妙安排,今年恰好鳳蘋和我都年滿70歲,也是我們結婚45週年,我特別把這本書獻給鳳蘋,感謝她半世紀來的互愛互助、彼此扶持,讓我生活在天主賞賜的平安、喜樂、幸福中!
這本書首先介紹許多常見的因果推論謬誤,包括先入為主、因果倒置、見樹不見林、假相關等。接著描述在醫學史上重要的病因探索與醫藥研發的故事,以及建立與判斷因果關係的法則。最後談到疾病自然史與各種因果模式,以及根據我從事長期追蹤研究和分子流行病學研究領悟到的心得,所創建的因果螺旋模式。
我在書中引用了我的恩師、研究夥伴和指導學生所做的重要研究成果,以及SARS 和COVID-19防疫的經驗。感謝天主在我的學術與公僕生涯中,給了我最佳的團隊來因應科學研究與公共服務上的重重挑戰,這本書代表我對所有恩人的無限感激。在COVID-19大流行的兩年多艱苦歲月裡,我看到臺灣人民優異的公共衛生素養,使疫情得到相當成功的管控,也讓全世界見證到民主、自由、透明、公開是有效防疫的利器。
我們生活中的成功、失敗、喜樂、痛苦,都是有原因的,在每天的自我反省中,可以回顧重要事件發生的來龍去脈,釐清因果關聯,讓我們更有信心迎接明天的新生命。前中研院院長胡適先生曾經說過,應該以「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來為學,這就是因果辨證的最佳寫照。可是對事和對人的因果推斷,也許還要記住胡適院長的另一句名言:「做學問要在不疑處有疑,做人要在有疑處不疑。」當我們辨明因果真相之後,對事總要堅持是非明確、黑白分明;對人卻總是要包容接納,和睦相處。因果的判斷需要智慧與巧思,因果的承受需要寧靜與仁慈!
陳建仁寫於復活節。
2022.4.17
自序
在知識爆炸、網路發達的今天,我們常常從電子、平面或社群媒體,接受到各式各樣的資訊,有些資訊可以益智、怡情、養生,有些資訊卻是不合邏輯、因果謬誤、刻意造假。分辨訊息的正確性與論證的合理性,成為現代人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其中最重要的是數據研判與因果推理的能力。在日常生活當中,錯誤的因果判斷常會誤導我們的認知、態度與行為。
所有事件的發生都有其原因,掌握原因就可控制事件的發生。如同流行病學家努力尋找疾病的病因,以避免或減少疾病發生的風險。因果關係的假設與驗證,是流行病學家探討病因的不二法門。以往的...
目錄
自序
序曲 因果螺旋——從受邀哈佛大學Cutter預防醫學講座說起
第一章 因果謬誤一——先入為主的陷阱
1.我與畢思理教授的緣分
2.先入為主常導致直接論斷
第二章 因果謬誤二——因果倒置
1.有相關就互為因果關係嗎?
2.探索因果相關的研究設計
3.接種疫苗與死亡事件的因果關係
4.追蹤傳染鏈與精準防疫
第三章 因果謬誤三——見樹不見林
1.一般人常犯的因果謬誤
2.死亡率與致死率
第四章 因果謬誤四──假相關
1.是巧合,還是確實有相關?
2.假相關
第五章 追根究柢的重要性──探索病因
1.歷史上的「對因防治」
2.傳染病原的概念
3.兩位細菌學說奠基者
4.翻開化學治療的扉頁
第六章 因果關係的思辨
1.「多因一果」和「一因多果」
2.彌爾法則:建立因果假說的邏輯
3.希爾準則:因果關係判定準則
第七章 疾病自然史與因果模式
1.疾病自然史
2.琳瑯滿目的因果模型
第八章 因果螺旋——多階段、多因果
1.多階段致病機制的生物標誌
2.因果螺旋:多病因推動多階段進程
3.依時演進的B型肝炎因果螺旋
4.COVID-19的演進因果螺旋
尾聲
自序
序曲 因果螺旋——從受邀哈佛大學Cutter預防醫學講座說起
第一章 因果謬誤一——先入為主的陷阱
1.我與畢思理教授的緣分
2.先入為主常導致直接論斷
第二章 因果謬誤二——因果倒置
1.有相關就互為因果關係嗎?
2.探索因果相關的研究設計
3.接種疫苗與死亡事件的因果關係
4.追蹤傳染鏈與精準防疫
第三章 因果謬誤三——見樹不見林
1.一般人常犯的因果謬誤
2.死亡率與致死率
第四章 因果謬誤四──假相關
1.是巧合,還是確實有相關?
2.假相關
第五章 追根究柢的重要性──探索病因
1.歷史上的「對因防治」
2.傳染病原的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