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周刊1069期人物專訪,平凡老爸養出五個博士
2008年周大觀文教基金會全球熱愛生命獎得主
【閱人】:蔡笑晚──古典又前衛的家庭教育實驗者
從鄉下土孩子,到康乃爾大學博士、高盛公司副總裁、哈佛最年輕的副教授……人才魔術師用一生打造六名子女的精英之路!
堅持早教、立志、自學的原則,搶抓孩子○歲到人生各階段的成才關鍵。把握教養黃金期,造就孩子的一生!
人才魔術師寫給天下父母的勵志書!
當大部分父母忙於事業、疏於管教子女的時候,他全心全意養兒育女,
為孩子打造精英之路,培育出留美博士、名校教授、醫生、跨國企業領導人……
他向世人證明:扮演好父親的角色,就是巨大的成功!
蔡笑晚的人才養成術:
他要孩子盡早接受教育,因為「機遇青睞有準備的頭腦」
他用名字教孩子從小立志,「做人才,不做書呆子」
他讓孩子從小培養認路能力,習慣自立、自學
他帶全家遍覽名山大川,拓展孩子的眼界和閱歷
他認為寵愛孩子是應該的,也是必要的。
寵壞孩子是父母沒有堅持教育原則的結果。
「父親」就是我的終身事業和人生理想,子女就是我的最大榮耀。
如果我有一張名片,我一定會在正面印上:蔡笑晚,頭銜:父親。
背面印上:
長子蔡天文,美國康乃爾大學博士,美國賓州大學最年輕的終身教授;
次子蔡天武,美國羅徹斯特大學鐳射物理學博士,美國高盛公司副總裁;
三子蔡天師,北京外國語學院畢業,曾錄取為美國大學博士生,家中唯一的創業家;
四子蔡天潤,華西醫科大學醫學系畢業,曾錄取為美國大學博士生,現在上海籌備私立醫院;
五子蔡天君,中國科技大學碩士,現任職中國建設銀行;
么女蔡天西,18歲即為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生,22歲取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現為哈佛最年輕的副教授。
作者簡介:
蔡笑晚 1941年生,浙江省里安市人。家庭教育專家。 初中畢業後隨父學醫,並自學考入杭州大學數學系,後因政治因素被迫返鄉,遂選擇從醫,成為個體執業醫師。在「讀書無用論」盛行的年代,他以自己的遠見卓識,精心培養六名兒女走讀書成才之路,並取得了豐碩成果,他的家庭被譽為「人才衛星發射基地」。 蔡笑晚從小熱愛讀書,考上重點高中後,由於正值1957年「反右」,他因父親曾擔任國民黨法醫而被學校除名。年輕的他開始自學,終以三門科目滿分的成績考入杭州大學物理系,圓了自己的讀書夢。 1962年,父親的去世讓蔡家陷入困境,身為長子的蔡笑晚不得不從杭大退學,擔負起養家活口的重任。不久,「文革」襲來,動盪的時局讓蔡笑晚感到前途渺茫。得知妻子懷孕後,「多生幾個孩子,把他們培養成材」的念頭占據腦海。孩子的到來不僅帶來安慰,也為本已絕望的人生開啟了一線生機,「把希望寄託在下一代」的想法有了具體落實的對象。蔡笑晚的父親事業就這樣拉開序幕。他把自己的名字改為「笑晚」,期待不能在青春年少時開懷暢笑,就要讓自己笑在最晚,笑得最好。 1967年至1977年的十年間,蔡笑晚和妻子共生養培育了六個孩子,五男一女。 蔡笑晚深知家境對讀書成才的重要性,推己及人,於2006年底在家鄉設立「蔡笑晚獎學助學基金」,資助每年考入知名大學的優秀考生與品學兼優的貧困學生。 個人部落格:http://blog.sina.com.cn/caixiaowan
章節試閱
※蔡笑晚精彩語錄:
當其他的父母把三歲以下的幼兒看成是無知的蒙昧階段,讓他們最寶貴的智力開發期白白流逝時,我們卻認為孺子可教,盡早開始了早期教育。
當其他父母把五歲左右的孩子託付給不懂教育的人,或者進入不正規的托兒所而讓孩子染上許多不良習慣時,我們在策畫如何讓孩子早讀。
當其他父母發現孩子智力不俗,滿足於各種比賽獲得的優勝獎狀時,我們卻在策畫如何利用優勢,爭取時間,讓他們跳級或讀大學少年班。
當其他父母發現孩子很優秀,拚命地給孩子到處宣揚,預支鮮花,徒然增加孩子心理壓力時,我們卻盡量讓孩子不露鋒芒,保持平靜,使他們在沒有壓力的環境中,輕鬆按照自己的願望去發展自己。
當其他父母把考上大學作為孩子的最後勝利而感到心滿意足、鬆一口氣時,我們正在鼓勵孩子說:考上大學是求學的真正開始……
我的事業是「父親」
在介紹我自己之前,我要先介紹我的六個子女,因為對於一個未能親自成就一番大事業的人來說,「父親」就是我的終身事業和人生理想,子女就是我的最大榮耀。
如果有一張名片,我一定會在正面印上:蔡笑晚,頭銜:父親。
背面印上:
長子蔡天文,1967年生,1995年獲美國康乃爾大學博士學位,現為美國賓州大學最年輕的終身教授之一;
次子蔡天武,1970年生,由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公派就讀美國羅徹斯特大學李政道主辦的CASPEA博士研究生,獲鐳射物理學博士學位,現在美國高盛公司出任副總裁;
三子蔡天師,北京外國語學院畢業,曾被美國聖約翰大學錄取,為家中唯一的創業家;
四子蔡天潤,華西醫科大學醫學系畢業,曾被美國阿肯色州立大學錄取為博士生,現正在上海籌備私立醫院;
五子蔡天君,中國科技大學碩士,現在中國建設銀行工作;
小女蔡天西,1977年生,14歲考入中科大少年班,18歲考入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生,22歲獲得哈佛大學生物統計學博士學位,現為哈佛大學最年輕的副教授之一。
「父親」,不得不做的事業
有人會奇怪,我的職業分明是醫生,在里安當地也有些名氣,為什麼還強調自己的事業是「父親」?個中緣由,說來話長。
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一九四一年,我出生在一個殷實的知識份子家庭。一九六二年,父親病逝,我從杭大物理系退學回家。那時,家中連一日三餐也成了問題。兄弟姊妹十人,留在家中的屬我年齡最長,不能不分擔家庭的重擔。
那時我二十二歲,正是風華正茂、躊躇滿志的年齡,但現實讓我一次又一次陷入絕境。我一個人跑到父親墳頭,跪在父親墳前暗暗發誓,身上要有一滴血冷下來,我就不是人!我一定要讓自己振作起來,讓整個家振作起來!
一九六七年,妻子小湘懷孕了。這是我生命中第一個孩子。從那時起,我決定把希望寄託在下一代身上。讓一個二十六歲的熱血男兒拋棄自己的人生理想,將希望寄託在還未出生的孩子身上,聽上去多麼荒唐可笑,但在當時,這卻是我不得不作的選擇。我深知自己必須韜光養晦,把自己的智慧、知識、追求延續到下一代身上,轉化為下一代的發展優勢。
於是,我改名為「蔡笑晚」,不能在青春年少時開懷暢笑,就要讓自己笑在最晚,笑得最好!
機遇青睞有準備的頭腦
從一九六七年到一九七七年的十年時間裡,我一共生了五兒一女。對我來說,生兒育女已經不是普通意義上的傳宗接代,更不是養兒防老,而是另一種形式的對人生理想的追求,是我畢生為之奮鬥的事業。
從杭大退學之後,有人建議我到生產隊做會計,到車木廠當車木工,到二姊夫家裡做篾工,到學校任代課老師,思前想後,我重拾了父親的職業——不為良相則為良醫。
對於從醫我有自己的考慮。作為個體醫生,我可以自由支配時間,可以時時刻刻關注孩子的成長變化,實施早教、早讀、跳級的家庭教育方案。
對於早期教育的理念,不少人持反對態度。但是,我從第一個孩子開始就堅信並奉行這個理念。為了使農作物有好的收成,農民必須要抓住農時,該耕地播種的時候就耕地播種,該施肥除草的時候就施肥除草;教育孩子也是同樣,抓住最佳教育時機至關重要。我早早就為孩子們的成長規畫了一張清晰的藍圖。
剛行醫那幾年,我們一家人住在九里村一間租來的百年老屋裡。十六平方米的兩層樓,坐南朝北,夏熱冬冷,樓下是店堂,樓上是一家八口的臥室兼書房。房間龜裂老化的木板壁上拉開一條兩釐米寬的縫隙,完好的牆壁上貼著愛因斯坦、居里夫人、牛頓等科學家的畫像。我只要有空,就輔導孩子們學習讀書,晚上更是雷打不動的自習時間。我和小湘幾乎犧牲了一切娛樂活動,連親戚朋友的婚宴喜酒也很少參加。一到夜幕降臨,全家人圍坐在燈下,我看我的專業書,他們看他們的課本,有不懂的就向我提問,每天自習到深夜。
孟母三遷為擇鄰,而我們多次舉家搬遷,從莘塍搬到南陳橋頭,又搬到九里村,再搬到里安,為的是讓孩子盡早入學、順利跳級。孩子入學時年齡小,正規小學不讓進,我就找簡陋的農村小學,讓兒女入了學再轉學。
大兒子天文六歲進了里安莘塍當時最簡陋、甚至連圍牆也殘缺不全的九里村小學,隨後轉入莘塍五七小學就讀。天文成績好,我打算不讓他讀「過渡班」就直接跳級上初中,但莘塍中學對年齡有限制,我只好先「曲線」將他轉到另一所中學讀初一,然後再轉回莘塍中學繼續學業。初三分快慢班時,成績優異的天文被分到了慢班,我心生疑惑,分到慢班一定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情緒,於是我又一次為天文辦了轉學手續。
在老大的影響下,老二天武只有四歲就吵著要跟哥哥去上學,哥哥在教室裡聽課,他就站在教室窗外旁聽,放學後跟哥哥一起回家。五歲我設法送他正式上學,十歲考入里安中學初中部。
對許多家長來說,讓孩子上中科大少年班是他們想都不敢想的事,而我,從老大開始就為孩子設計好了這條求學路。老大沒有如願,等到老二唸高一時,我自己就壯著膽子,寫信與中科大少年班連繫。七月七日考試,我們三月五日終於得到參加少年班考試的通知。在四個月零兩天的時間內,我陪天武啃完了一年半的書,天武順利考入中科大少年班。
兩個哥哥給弟弟妹妹樹立了榜樣,我的孩子一個比一個入學早,到小女兒天西,十四歲進入中科大少年班,二十二歲拿到哈佛大學博士學位。
常有家長問我,你的孩子個個成才,有什麼祕訣嗎?我想,我們的不同之處在於,我們的準備更早更長遠,機遇青睞有準備的頭腦,的確如此。
在我的抽屜裡珍藏著小女兒天西的一封家書,信裡抄錄了一句詩詞:「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當時有人問女兒,從小這麼高強度的讀書學習,會不會累,會不會後悔?女兒用這句詩做了回答。女兒的回答令我感動,更令我驕傲。
現在的父母總抱怨孩子的逆反心理太強,不願和父母溝通。在我看來,這是家長的教育方法存在問題。把自己的意志轉化為子女的自覺行為,需要技巧和藝術。
記得上世紀七○、八○年代那會兒,一天之中的清晨是我們家最熱鬧的時候。六點鐘光景,我開始在樓下拉二胡,二胡的聲音悠悠揚揚地飄進孩子們的耳朵裡。不用多久,樓上開始窸窸窣窣,孩子們陸陸續續地起床。那時候清晨廣播裡播放英語、日語節目,我把廣播聲音放大,孩子們每天聽,漸漸對外語產生了興趣。後來我就乾脆每天用外語廣播節目來叫孩子們起床。
我們家還有個傳統,六個孩子每人都有一張我給他們製作的「存摺」。這個「存摺」存的不是錢,而是孩子們的學習成績和一點一滴的進步。逢年過節,孩子們就把「存摺」上的數位兌換成零花錢,高高興興地挑選自己喜愛的東西。
當然,在與子女的溝通上,我也不是沒有遇到過困難。就像現在流行「超級女聲」一樣,上世紀八○年代初,《霍元甲》、《少林寺》等武俠片風靡大陸,李連傑成了老四天潤崇拜的偶像,天天嚷嚷著要練功習武、除惡揚善,周圍人怎麼勸阻都無濟於事。
一九八六年九月的一個清晨,老四鄭重其事地向我們道別,獨自前往河南嵩山少林寺學習正宗武術。對於兒子的決定,我心中也是七上八下、提心吊膽,但我沒有阻攔他,而是告訴他:做自己想做的,做有個性的你,但是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要留心體察社會。個性倔強的老四當場寫下保證書:今生絕不後悔。
老四走後,我們父子之間一直保持著通信,終於有一天,他在信中寫道:「習武雖有用,但是未來社會,還是先掌握知識要緊。」離家一年以後,老四又回到了高三課堂,後來考上了重點大學。
出人才,不出書呆子
「三十三天天外天,白雲裡面有神仙。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堅。」如今,我的孫子孫女常圍在膝前用童稚的聲音朗誦這首兒歌,這是我當年教兒女的第一首兒歌。
如今,六個孩子個個成才,成績不俗,多少人投來豔羨的目光,多少人稱我們的孩子為天才。但是,我心裡很清楚,人的智力相差無幾,真正決定成才的,是經常為人們所忽略的非智力,諸如意志、道德、健康、社會交往能力等素質。我的六個孩子,之所以個個成才,而不是成為書呆子,關鍵在此。
鼓勵孩子們從小立志,是我教子的第一步。我的六個孩子個個都有小名,依次叫孟子、孫子、荀子、潤子、曾子(後改為君子)、西子。有人說我給孩子取的名字狂妄,但是我就要用這些不平凡的名字來激勵他們從小立大志。
年輕時,我最崇拜愛因斯坦,因為崇拜,我如饑似渴地研習他的相對論,還曾經把寫成的厚厚一遝論文投寄給國內外知名的科學家,科學家錢學森就曾回信鼓勵我。所以,孩子出生以後,我們家裡到處貼有愛因斯坦、牛頓、居里夫人等科學家的頭像,科學家的故事孩子們耳熟能詳。小女兒天西五歲就口口聲聲對我說,要當「中國的居里夫人」。
要做「居里夫人」,沒有健康的體魄不行。孩子剛出生那幾年,「文革」還沒結束,我每天戰戰兢兢偷看幾個病號,掙得一點錢,買回滿滿一籃子既便宜又新鮮的海鮮,讓孩子們吃個夠。家裡沒有運動設施,我就自己動手做了一張多功能乒乓球桌,撐起來是球桌,放下來就是張床。放學回來,兄妹六人常常圍著這張桌子鏖戰一番。
一家三口外出旅行在當今司空見慣。但是,在一九七八年夏天,我和小湘就自己設計旅遊路線,帶著天文、天武、天師、天西四個孩子走遍了大連、瀋陽、長春、哈爾濱,並渡過松花江登上太陽島,接著又去了赤峰、錦州、北京、天津、秦皇島、北戴河、青島、上海。一九八五年的旅遊更是與眾不同,我們一家人帶著乾糧和飲用水,一路風餐露宿,浩浩蕩蕩向杭州進發,在岳王廟「盡忠報國」的題詞前,一家人莊重地留影紀念。
像這樣大規模的關內關外、大江南北的旅遊,對孩子的成長意義重大。雖然在班級裡,他們年紀偏小,但是在見識閱歷上,他們並不稚嫩。相反地,他們興趣廣泛,視野開闊,顯示出一般孩子所不具備的自強自立的能力。這種能力,使他們能夠經受得起漫長歲月的各種考驗。
總之,我們把教子成才當做自己的人生事業去追求,做了一些人們沒有想到或者不敢想的事情,犧牲了一些人們不願犧牲或者不敢犧牲的東西。有道是「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正所謂「世事如棋,一著爭來千古業」。
※蔡笑晚精彩語錄:當其他的父母把三歲以下的幼兒看成是無知的蒙昧階段,讓他們最寶貴的智力開發期白白流逝時,我們卻認為孺子可教,盡早開始了早期教育。當其他父母把五歲左右的孩子託付給不懂教育的人,或者進入不正規的托兒所而讓孩子染上許多不良習慣時,我們在策畫如何讓孩子早讀。當其他父母發現孩子智力不俗,滿足於各種比賽獲得的優勝獎狀時,我們卻在策畫如何利用優勢,爭取時間,讓他們跳級或讀大學少年班。當其他父母發現孩子很優秀,拚命地給孩子到處宣揚,預支鮮花,徒然增加孩子心理壓力時,我們卻盡量讓孩子不露鋒芒,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