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學習判斷泡沫,是成功理財第一步
林奇芬(《Money錢雜誌》顧問、理財作家)
金融海嘯發生已二年了,投資人還在餘悸猶存的恐慌中。在全球低利率環境中,投資市場在二○○九年呈現不可思議的大反彈,但二○一○年隨即又被二次衰退的陰影籠罩。在許多演講場合我問現場民眾,你們覺得現在景氣好嗎?大部分人都搖搖頭。通常這樣的市場氣氛測試,會讓我滿安心的,因為民眾沒有過度樂觀,就表示景氣還沒有出現過熱的泡沫危機。
但是泡沫總是會發生的,就像我們曾經經歷的二○○八年金融泡沫,或前一次二○○○年的網通泡沫,或更早之前的九七亞洲金融風暴、日本地產泡沫……其實,每隔幾年就會有一次比較大幅度的經濟景氣調整,就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經濟環境永遠在供不應求與供過於求之間擺盪,景氣高低起伏自有一定的行進過程。
下一次泡沫危機發生的時機,會不會如作者預估的二○一一年?還是前一陣子甚囂塵上的馬雅預言二○一二年?誰也不知道。但我們需要學習的是,用什麼指標掌握過熱訊號,讓我們在泡沫戳破前及時逃離。
外匯存底快速增加,是不是一個危機訊號?本書作者舉了很多例子,提出外匯存底快速上揚後的風險。包括,外匯存底快速成長代表必須釋出大量本國貨幣,國內游資氾濫將帶來股價與房價的異常飆漲。在台灣第一次的萬點行情時,這些現象都曾經出現,並帶來後續房價與股價的泡沫。而今外匯存底再次快速成長,是否歷史將再重演,確實是金融市場要認真面對的警訊。
但我認為讀者看這本書時,如果只把重心放在泡沫何時引爆的危機上,那也未免太過狹隘,我倒認為讀者應該認真學習的,是作者分析金融市場風險的方法,那才是長期得以保護資產、在泡沫破滅前全身而退的重要武功。
作者在這本書中,先幫我們回顧國際金融史,從貨幣制度到幾個重大景氣與金融事件,讓我們快速掌握國際金融市場近一百年來的重大變化。接下來,作者以台灣的外匯存底與貨幣供給額、股票價格與房地產價格等數據,分析過去三十年來的變動。包括外匯存底占GDP比重、M1B成長率、股票市值占GDP比重、房價租金比、房價所得比,這些指標,投資人都應該認識與學習,作為未來觀察金融資產是否過熱的參考。
作者王伯達,具有會計與企管碩士學歷,同時有國際企業併購實務經驗與證券分析師執照,是理論與實務兼具的專業金融從業人員。也是我的優秀學弟,我們有幸都念同一所大學與研究所。但除了專業之外,伯達更有興趣把自己的知識與大眾分享,他目前在《壹週刊》與《Money雜誌》都有專欄撰寫,經常有精闢立論的文章發表,甚受投資人的歡迎。而在這本書中,他幫讀者蒐集大量資料,涵蓋範圍既廣、時間又長,真的是很扎實的基本功,光是這些數據圖表讀者就值回票價了。
在本書中,作者提出對於外匯存底攀高的疑慮,也對央行採取新台幣偏貶值的策略有不同看法,不管央行或產業界是否認同他的觀點,我認為作者誠實的提醒大家注意風險來襲,他的勇氣值得敬佩。而他甘冒大不韙提出這些警訊,目的是及早改變防範,而不是坐待風險發生。
我們看到目前美國與歐洲疲弱的經濟,就是因為先前過度擴張製造泡沫,目前需要很長的時間療傷止痛。而現階段全球新興市場積極發展、追求高成長榮景,但過度投資後隱藏的泡沫危機,也在逐漸成形中。台灣本身也有自己的風險在醞釀。在下一個泡沫戳破之前,你能不能全身而退?這本書中的許多觀念值得你學習。
推薦序2
民國一百年(2011)大泡沫,是預言或謠言?
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接到出版社編輯的邀序電話時,老實說我是頗為猶豫的。雖然我認為對於「泡沫經濟」這個主題必須大聲談,但是對陌生的作者卻充滿狐疑,只好說看過初稿再說。看完第一章之後我就決定加入推薦這本書的行列,因為作者將「外匯存底」的迷思徹底解構,而且以數據和圖表詳加解說,一般讀者都能看懂,有助於拯救人類。
錯誤觀念危害甚烈
如哲人所言:「人者心之器。」意思是說「人的行為是由心帶動」,而心則受到後天的「觀念」深深牽繫。「外匯存底」、「出口進口」、「貿易」、「貨幣」這些影響日常生活甚深的世間事務,卻由於錯誤觀念的誤導,產生了負面的衝擊,甚至於埋下毀滅人間的種籽。
簡單的說,人與人之間的「交易」是自發性的行為,用白話說,我的好東西換你的好東西,實現雙贏,社會上千千萬萬人都是經由這樣的行為來增進彼此的福祉。推而廣之,國與國之間的「貿易」也同樣是在互通有無,彼此「好東西與好朋友分享」,是一種「等價交換」的行為,至於價值高低的判斷則屬於交易雙方主觀的決定。
不過,交易行為是有「成本」的,為了降低交易成本,乃自然出現了「市場」和「交易媒介」,發展到今天,「貨幣」就是通用的交易媒介。但是,貨幣在今天卻已經不只是交易媒介,而被當成了商品,再加上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日新月異,連行家們都不禁感嘆:「貨幣究竟為何物?」人發明了貨幣,如今卻深受其害,但貨幣之危害,不正是人所造成的嗎?
我們都知道,「誠信」是交易順利進行的要件,因此交易的標的應該是「好東西」,交易媒介也要有「信用」,參與交易的各方更不可存心欺騙,要有誠信。證諸現世,令人遺憾的是,這些基本的觀念統統變了質。如果不努力扭轉這樣的現象,「二○一二」人類毀滅的瑪雅預言很可能會成真!
外匯存底過多是「富裕的煩惱」
在「二○一二」到來之前,台灣會不會先來一場轟轟烈烈的大泡沫破滅呢?在「出口大於進口是順差,反之是逆差」的一般認知之下,人們理所當然地認為「一切為出口」、「出口是好事,進口是壞事」,於是「賺外國人的錢愈多愈好」也就順理成章,而「錢愈多愈好」似乎也被大眾所認同,「貨幣只是交易媒介、只是一層面紗」早被忘得一乾二淨。
於是,原本屬於「實質物品」之間的交換,竟然演變為累積「錢」,而且是外國的錢。到頭來這些錢不但不會做好事,反而會作怪,變成了氾濫的游資,流到哪裡,哪裡就氾濫成災,更糟糕的是,它還會腐化人的心靈,讓誠信和倫理沉淪、消失,而貪婪、欺騙、自私則將人淹沒。
早在二十二年前(一九八八年),我就曾以〈富裕的煩惱——解開外匯存底過多的結〉一文作過闡述,可惜當時沒得到認同。二十多年來,台灣不但依然故我地繼續追求及累積外匯,而其他的國家竟也競相效仿。更令人難過的是,一九八五至九○年發生在台灣那場金錢遊戲的悲慘結局,似乎沒成為教訓,反而變本加厲地傳染到新興市場國家,而二○○八年金融海嘯的重錘也仍然敲不醒迷夢中的人民,甚至有人還在怪罪自由市場,還在賦予原本最該反省改過的政府更大的金融管制權。看來,人類已是「不到黃河心不死、不見棺材不掉淚」。
記取教訓,亡羊補牢
這本《民國100年大泡沫:財富即將重分配,央行沒告訴你的真相》雖然講的是台灣,其實是放諸四海皆準,直接而坦白地揭露政府不當管制政策和金錢為禍的真相。前五個單元非常精采,但最後兩個單元的論述卻很有商榷的餘地。不過,這並無損於全書的價值。我希望不只台灣人民,凡是懂中文者都來讀這本書,尤其中國人更應該看,因為中國目前的景況與台灣是同病相憐,甚至或許更嚴重呢!
最後必須強調的是,泡沫成形已是既成的事實,我們能選擇的是讓它早破或晚破,而愈晚破則危害愈大,因為泡沫會變得更大。換句話說,錯誤已造成,絕不可能有不必支付代價的雲淡風輕、船過水無痕,我們能做的只是讓代價降低,而認清真相、勇於承受、相互扶持就是因應的良方。更重要的是,記取教訓、導正觀念、尋回誠信倫理、返璞歸真、腳踏實地認真做好自己該做的事。讓我們由歷史來得到啟示,讓歷史真的是一面鏡子,而不要再任由歷史悲劇不斷重演下去。這本書,正可說是一面清澈的明鏡呀!
前言
你準備好面對這前所未有的百年大泡沫了嗎?
資產像是啤酒,沒有泡沫就沒有滋味。
但切記,要在泡沫消逝之前一飲而盡,否則當泡沫散去,留下的就只有苦澀了。
台灣行政院曾在二○○九年底舉辦過「十大民怨」票選,票選結果第一名為「都會區房價過高」,第五名則為「民生物價過高」。在前五名當中,資產泡沫與通貨膨脹就占去了兩名,可見得泡沫問題的嚴重性確實讓台灣的民眾有了切身的感受。然而,政府官員卻表示:「房地產不能打壓,好不容易火苗才燒上來,政府若將房地產這個火車頭工業壓下來,會賠上全民經濟。」看到這樣鮮明的對比不禁令人想問,究竟是我們的民眾「自我感覺不良好」?還是我們的官員「自我感覺太良好」呢?
其實,不論是民眾或政府,都不應該以「感覺」來作為訴求或決策。歷史上所有的泡沫都有其軌跡可循,台灣目前是不是處於泡沫之中?如果是的話,又為什麼會產生泡沫呢?我們只要「看看別人,想想自己」,就可以從中窺得蛛絲馬跡。
過去數十年以來,全球發生了多次著名的資產泡沫,其中「美國一九二九年大蕭條」、「日本失落的十年」,以及「亞洲金融風暴下的泰國」,應該是讀者相對來說較為熟悉的案例了。這三個泡沫的背景與成因都不盡相同,但它們卻都出現了一個共同的指標,那就是在泡沫破滅之前,外匯存底均出現大量且快速的增加。本書將會詳細說明這個現象,在此姑且先稱之為「外匯存底的詛咒」吧!
外匯存底的詛咒對於台灣來說,是個很有趣的題目。
讀者可能已從新聞媒體上得知「台灣外匯存底高居全世界第四名」的這項「殊榮」了吧?從一九九八年以來,台灣的外匯存底每一年都創下新高,最近更是連續二十一個月創下新高。只不過,過多的外匯存底對台灣民眾來說不但不是殊榮,還可能是一個詛咒,一場惡夢。
台灣歷史上唯一一次能稱得上重大資產泡沫的,大概就只有一九九○年台股衝上一二、六八二歷史高點的那一次了。台灣股市在泡沫破滅後不到一年的時間之內跌幅將近八○%,跌點將近一萬點。緊接著房地產崩跌的慘況應該也讓目前五十至六十歲的讀者還記憶猶新。台灣房地產在經過那次的泡沫事件之後,十年之內都沒有回到當時高點的價格水準,而巧合的是,在當時的萬點泡沫破滅之前,同樣的也出現了外匯存底的詛咒。
台灣的外匯存底在近三十年來的走勢大致可畫分為三個階段。一九八一至一九九○年的十年間,台灣的外匯存底增加了九倍,金額增加了六六○億美元,這外匯存底的詛咒讓台灣在一九九○年爆發了萬點泡沫。然而,接下來在一九九一至一九九七年的七年之間,外匯存底維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水準,總額僅僅增加了十億美元而已。然而從一九九八至二○一○年,外匯存底又出現了另一波的激增,而這次增加的金額高達二千八百億美元,遠遠超過萬點泡沫時的規模。正當台灣政府與新聞媒體歡欣鼓舞地將此當作政績與經濟奇蹟的時候,我卻開始擔心,外匯存底詛咒的再現是否意味著現在的台灣正處於泡沫之中呢?
本書從各種不同指標去分析台灣目前的資產價格後發現,目前台灣許多的資產價格指標不僅遠遠高於亞洲國家的平均水準,甚至還超越了台灣在一九九○年萬點泡沫時的水平。也因此,雖然我很不願意這麼說,但我還是必須誠實告訴各位:「是的!台灣正處於一個前所未見的巨大泡沫之中。」
為什麼外匯存底的激增會是一種詛咒呢?又為什麼在有了一九九○年的經驗之後,二十年後的台灣還是走上了相同的不歸路呢?本書在第二部分將會解釋「外匯存底的詛咒」這個現象。而之所以會走上資產泡沫一途,我認為這是台灣央行與政府沒有告訴我們、也不敢告訴我們的真相。為了刺激出口、為了國庫的預算、為了政府的財政,央行釋出了大量的新台幣到市場上,造成了新台幣的貶值與資產的泡沫,得利的是政府、是財團、是央行、是建商。而遊戲規則在既得利益者的把持之下,泡沫更是沒有停下來的可能,唯一的下場就是破滅。
資產泡沫的破滅對於我們老百姓的影響是什麼?
我認為最顯而易見的便是各種金融資產的大幅縮水,其中股票市場必然會因為泡沫的破滅而出現大幅度的下挫,而高漲的房地產價格將會緊接著出現崩跌。以台北市為例,我認為房價可能下跌的幅度將超過四○%。而這會使得全台灣超過五兆元新台幣的住房貸款出現嚴重的虧損,金融機構將會因此蒙受極大的損失,其中部分小型的商業銀行甚至可能因此倒閉或遭到政府接管。然而,到此為止,還只不過是資產泡沫所帶來的第一波影響而已。
資產泡沫的的破壞力就有如原子彈,金融資產的大幅縮水只不過是第一波爆炸的威力,然而隱藏在蕈狀雲中的輻射線才是真正具有殺傷力並影響深遠的致命武器。當金融機構出現危機,緊接著而來的便是信用的緊縮,以及政府的灑錢救市行動,而這兩者的破壞力與持續性將遠遠超過金融資產縮水所造成的傷害。更重要的是,不管你手中有沒有任何金融資產,屆時都將無法置身事外。
以前者來說,信用的緊縮將會形成一連串的緊縮螺旋。當金融機構緊縮信用時,中小型企業或個人將因此無法取得借款或被迫使用高成本的資金,如此一來,倒閉潮與失業潮將會逐漸引爆,而金融機構在承擔更多的壞帳之後,將被迫進一步緊縮信用,惡性的緊縮螺旋便因此而生。而政府的救市行動必須釋出大量的貨幣來注入金融體系,如此一來會使得已經債台高築的台灣政府更是雪上加霜,用不了幾年,台灣政府將無力支付各式的退休金與福利補助。可行的做法就是加稅、印鈔票或刪減福利,但不管用的是哪一種,損失的還是我們這些老百姓。
從國際經濟情勢的發展,以及台灣目前的資產價格指標來看,我認為最快在二○一一年,也就是民國一百年,台灣的這波百年泡沫就會開始出現崩壞的現象。先是股市、再來是房市,陸陸續續會出現法拍屋數量急速增加以及建商的財務危機,接著危機將會擴散到金融體系與產業,然後把政府的財政拖下水。當然,最後免不了的是由全民買單來收拾這個殘局。一九九○年的萬點泡沫讓台灣的房地產停滯了十年,日本的泡沫破滅經驗從失落的十年變成了二十年,而台灣這次百年泡沫的恢復期會是多久呢?我建議讀者應及早做好準備來迎接寒冬。
就我個人而言,我衷心地期盼在台灣不會出現泡沫破滅的現象,然而從具體的數據來看,這並不是「會」與「不會」的問題,而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即便如此,本書還是提出了對政府政策的建言。雖然這次的百年泡沫看來注定要面臨破滅,但透過制度的改善,至少能夠防止泡沫的「再發生」。
此外,既然這個泡沫的破滅是必然的,那麼身為小老百姓,我們應該要如何做,才能在這個百年大泡沫之中存活,並避免資產的縮水,甚至於讓資產可以逆勢增值呢?本書分別對股票族、基金族、無殼蝸牛與有殼階級提出了幾點建議,相信這些建議在接下來資產泡沫破滅的時候,將是你在金融海嘯中賴以求生的浮木,屆時各位將會很慶幸你現在讀了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