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溝通專家25年經典代表作
美國亞馬遜書店長銷書,重量級大師推崇必學的基本功
讀者★★★★★熱烈迴響:「這本書可能會改變你的人生!」
在這個人人都想給你指教的時代──
各界回饋都要聽?接受批評指教難如登天?
轉化棘手對話的獨門心法,
把錯誤、不公平與讓人感覺很差的建言,都變成你學習與成長的能量!
EQ大師丹尼爾.高爾曼、《第五項修練》管理大師彼得.聖吉、
《給予》華頓商學院教授亞當.葛蘭特、哈佛商學院教授艾美.艾德蒙森、
可口可樂公司前學習長、時代華納董事── 一致推崇
接受「批評指教」,是一件值得投入心力練習的事!
每一年,全球共有825萬小時(=9.4萬年)用於準備與進行年度績效考核。
數千萬的學生要以學測成績去面對各大學或褒或貶的判決。
每一天,你在網路上發表的任何文字、照片、影片,隨時要面臨各種好評或負評……
我們活在一個隨時都在接受「批評指教」的世界,而你能夠選擇的是:
□ 被批評指教惹惱,淹沒在各種情緒裡
■ 刻意花心思練習接受指教,從中挖掘可據為己用的成長金鑰
上司、同事、客戶,或者家人、朋友、伴侶,都會對我們提供「建議」。這些指教、回饋對於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或職涯發展,都是不可或缺的。然而,面對「批評指教」,我們常常是害怕、抗拒、反彈、躲避,原因有時是難堪,有時是指教的人令你厭惡(典型的「對人不對事」),還有些時候是我們感覺被否定了。
本書兩位作者在哈佛大學教授談判與高難度溝通超過20年,從白宮到許多高衝突場域都仰賴他們的專業建議。執教多年來,兩人深深體會到,「接受批評指教」的方法,是最值得投入心力去刻意練習、最能幫助每個人自我提升的實用技巧。書中以豐富案例與清晰指引,帶你面對直白的批評、殘酷的年度績效考核,或是不請自來的建議,甚至能學會為自己設下界線,重新主導人生。
本書將幫助你──
◆理解為何接受回饋是如此重要,卻又充滿挑戰性?【破解扭曲回饋的三大機制】
◆學會真正理解給予建議的人看見了什麼?【願聞其詳的力量】
◆如何針對他人的批評指教進行高難度對話,找出自己成長學習的路徑?【從定型自我轉化成學習型自我】
作者簡介:
哈佛法學院溝通專家
道格拉斯.史東(Douglas Stone)、席拉.西恩(Sheila Heen)
道格拉斯.史東與席拉.西恩是三合管理顧問集團(Triad Consulting Group)共同創辦人,服務的客戶包括白宮、花旗集團、豐田汽車、嬌生公司、時代華納公司、聯合利華、波士頓地區性侵害危機中心等機構。他們曾合著紐約時報暢銷書《再也沒有難談的事:哈佛法學院教你如何開口,解決切身的大小事》。
史東長期在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談判學,曾任該校「哈佛談判專案中心」副主任。西恩過去二十五年來,也在哈佛法學院談判專案中心鑽研談判理論與操作,尤其針對高情緒張力、緊張關係這個領域。此外,她也擔任聯邦儲備銀行、新加坡最高法院的諮詢專家,最著名的談判案例為調解當代神學家對於「神是否為真」的紛雜意見。
史東現居劍橋,西恩則和丈夫與三個孩子住在劍橋北方一間農舍。
譯者簡介:
朱崇旻
曾在美國居住九年,畢業於臺灣大學生化科技系,是以小說為食的謎樣生物,時時尋覓下一本好書。喜歡翻譯時推敲琢磨的過程,並認為無論是什麼題材的書,譯者都應該忠實傳達作者的立場。興趣包含寫小說、武術、室內布置和冬眠。譯有《深井效應》《深度工作力》《五杯酒》等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好評迴響
※我必須承認,《謝謝你的指教》讓我讀得很不自在,但這也是我如此喜歡本書的理由之一。史東與西恩透過犀利的見解與各種實用的重點,揭露接受回饋的難處──以及進步的方法。假如你喜歡在職場上接受批評,更愛在個人生活中受人批判,那你應該是全世界唯一能安心跳過這本書的人。──丹尼爾.品克,《未來在等待的人才》作者
※《謝謝你的指教》是本有機會改變人生的書,它能幫助人正視生命中最困難卻又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接受回饋。它是一張地圖,帶領讀者遠離防衛心態,朝自覺、更深入學習與更完滿的人際關係邁進。──亞當.格蘭特,華頓商學院教授、《給予: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作者
※想成為學習型組織的領袖,首要工作就是提升回饋的品質,而本書是不可或缺的指引。──艾美.艾德蒙森,哈佛商學院諾華領導力與管理講座教授
※愛上這本書的,不會只有教育與人資工作者。只要是會接受績效考核的人,任何希望進步的人,都該閱讀本書。──B.亞倫.埃騰坎,時代華納公司全球組織與領導發展部門執行董事
※想像一個人人善於接受回饋的組織:在這裡,眾人的焦慮程度很低,且能持續學習與成長。這是不可能的嗎?有了這本獨一無二、直擊人心的書,空想也可能化為現實。──茱蒂.羅森布倫,可口可樂前學習長、杜克大學企業教育學院創辦人
※在工作場合,接受回饋十分重要,但在家庭中,這是關鍵技能。這本簡單又簡練的書,能教我們接受回饋的方法。──布魯斯.法勒,《紐約時報》專欄作家與《意想不到的幸福家庭秘訣》作者
※本書讓讀者坐上駕駛座,扭轉了學習主導權的典範。──華格納.丹努佐,IBM前管理發展長、保德信金融集團未來工作力研究部長
※接受回饋是一種技能,它和大多數其他技能一樣,需要投入心力與練習,才能幫助人改變與持續進步……在學習此技能這方面,本書是最有效的指南。──《紐約時報》
※生活中處處是回饋,我們或許無法完全控制他人對我們的想法,但絕對能改變自己面對與處理回饋的方式。──《金融時報》 ※本書極為實用,任何有志管理組織、領導團隊、建立合伙關係或處理人際問題的人,都能活用書中種種技巧……兩位作者出色地教導個人與組織如何善用「回饋」的龐大價值,充分使用這項對人類學習而言最強而有力的工具。──《戰略與經營》雜誌
※本書並非教人逆來順受的宣言,而是傳授讀者理解回饋並將批評轉為堅毅篤定學習的技藝。聖人就不必讀了。──《週日標準晚報》
※這本獨特的書教我們如何優雅地接受回饋,無論是上司的批評、孩子對晚餐的評價,或婆婆對於教養風格的指責,你都能大方接受……兩位作者在充分調查後提出自己的見解、建議與小撇步,推出了卓越的好書。──《親職雜誌》
※本書呈現出與眾不同的面向,兩位作者不是來教導如何有效提出回饋,而是告訴讀者怎麼在接受回饋的同時建立自覺,並且訂立改善與進步的計畫……他們以極富意義的方式,陳述關於回饋的真貌。作者接續先前的暢銷著作《再也沒有難談的事》,再度提供有效的成長架構,幫助人接受以各種方式傳達的各種回饋,將它轉為己用。──《T+D》雜誌
※所有人都必須增進接受回饋的能力,雖不必每次接納對方的想法,但在面對不公允的回饋時,我們仍該捨棄大聲抗議的直覺反應,嘗試探詢雙方觀點分歧的原因……本書還提出一個值得記下的問題:就你對我的觀察,我的哪一種行為妨礙了自己?──《衛報》
※驚人的是,竟然極少有人注重有效聽取回饋這門學問。現在,兩位作者寫出一部完整探究「接受回饋的科學與藝術」的著作……他們深入討論有效應用回饋的方法,同時探索「回饋」的新定義。在益發注重個人與自我的社會文化中,這本教人有建設性地接受並使用他人意見的書,值得大眾一讀。──《科克斯書評》
※我和管理團隊一起閱讀《謝謝你的指教》,還花好幾個鐘頭討論書中內容,彷彿這是教人怎麼一輩子獲得免費咖啡與甜甜圈的說明書!現在,我們有辦法為建設性回饋設立有意義的標準,而且更重要的是,我們還能和無法順利接受回饋的警員合力發展出合理的解決方法。作者的觀念融合了我們加州警政機構對服務與專業的要求,可說是完美的結合,我們準備在提供給全警局的訓練當中,加入本書的教導。──小J.愛德華茲,少校與警校教官
※《謝謝你的指教》的重點不是如何給予回饋,它比那重要得多,是接受回饋的技巧……在我們心目中,自己是想法開明、情緒上能接受批評的人,然而實際上,我們就是各不相同的人類。這本書承認人人反應各異的事實,也提出面對回饋、處理回饋與隨之成長的方法。──丹.科特雷爾,《國際橄欖球教練》雜誌
名人推薦:◎好評迴響
※我必須承認,《謝謝你的指教》讓我讀得很不自在,但這也是我如此喜歡本書的理由之一。史東與西恩透過犀利的見解與各種實用的重點,揭露接受回饋的難處──以及進步的方法。假如你喜歡在職場上接受批評,更愛在個人生活中受人批判,那你應該是全世界唯一能安心跳過這本書的人。──丹尼爾.品克,《未來在等待的人才》作者
※《謝謝你的指教》是本有機會改變人生的書,它能幫助人正視生命中最困難卻又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接受回饋。它是一張地圖,帶領讀者遠離防衛心態,朝自覺、更深入學習與更完滿的人際關係邁...
作者序
前言──從推到拉
我們生活在各界批評指教的汪洋之中。 光是在美國,每個學童每年就有多達300份的作業、作文與考卷;數百萬名孩童會在參加體育團隊選拔或戲劇社演出時受評量;將近200萬名青少年會收到SAT成績,面對各所大學或褒或貶的評價;至少4000萬人在網路上挑選戀愛對象,其中71%的人相信自己能一眼就尋獲愛情,而在彼此認識後……每年有25萬場婚禮被取消,還有87.7萬對配偶申請離婚。 職場上還有更多意見回饋在等著我們。每一年,有1200萬人失去工作,無數人擔心下一個輪到自己;超過五十萬間新企業首次開張,還有將近60萬間新公司關門大吉;數千家公司掙扎求活,其會議室與茶水間充斥著關於公司為何營運不佳的爭論……各種批評指教漫天飛舞。 對了,我們還沒提到績效考核呢!根據估計,今年會有約50%至90%的員工收到考核結果,這不僅關係到加薪、獎金與升遷,還經常和我們的自尊息息相關。全球各地,每年共有825萬小時──整整9.4萬年──用於準備與進行年度考核上;在事後,我們感覺自己老了好幾千歲,但真的有學到任何東西、獲得任何成長嗎? .瑪姬收到的考核結果是「符合預期」,這在她聽來就像是說:「妳怎麼還在這裡上班?」 .你讀二年級的孩子在美術課畫了一幅「媽咪罵人」,因此成了學校家長日的熱門話題。 .你的配偶從好幾年前開始,老是一再針對你那些人格缺陷抱怨不停。你覺得配偶不是在「給你建議」,而是在「煩你」。 .羅德里戈一次又一次閱讀自己的「三六○度全方位績效回饋報告」,看得一頭霧水。現在他只知道,自己和所有同事的關係都變得更尷尬了。 《謝謝你的指教》這本書所討論的,是「接受回饋」這項大挑戰──我們該如何接受好評與負評、正確與錯誤的回饋、若無其事的意見、苦口婆心的指教,以及不經大腦的建議?本書並非鼓勵人進步的讚歌,也不是來信心喊話教你如何接納自身錯誤。我們確實會鼓勵你,但主要目標是誠實檢視「接受回饋」這件事為何困難,並提供架構與工具,幫助你消化有挑戰性,甚至是令人崩潰的資訊,將它轉化成加深見解、讓自己成長的能量。 一九九九年,我們和同僚兼朋友的布魯斯.巴頓合著《再也沒有難談的事》,自此之後,我們持續在哈佛法學院教書,並且和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及不同產業的客戶合作。我們有幸和形形色色的人共事,包含經理、創業者、油井設備操作者、醫師、護理師、教師、科學家、工程師、宗教領袖、警察、製片人、律師、記者、救災人員,甚至還和舞蹈教師、太空人接觸過。 我們很早就注意到一件事:當我們請客戶列出最難談的事時,他們總會提到「回饋」。無論他們是誰、在哪裡、做什麼、為何找上我們,客戶總是告訴我們,即使深知對象亟需誠實的回饋,但執行起來仍非常困難。有時候,同仁有一些多年未處理的績效表現問題,我們的客戶終於給予了回饋,結果往往不如人意:同仁因此惱羞成怒,結果反而更沒有動力。光是給予回饋就耗費了大量的勇氣與精力,結果又令人灰心,那我們又何苦要給予回饋呢? 說著說著,團隊中往往會有人跳出來表示,接受回饋也沒比給予回饋輕鬆多少,因為別人的回饋也許不公平或根本有誤,也可能時機抓得不好或表達得很糟糕。此外,回饋者怎麼會認為自己有資格提出意見呢?他們雖然是上司,卻沒有真正理解我們的工作或所受的限制,憑什麼對我們指手畫腳?聽完回饋之後,我們只覺得不受尊重、毫無動力,以及忿忿不平。我們要這種回饋做什麼? 說來有趣,我們在給人回饋時,經常覺得接受方不擅於接受回饋;在接受回饋時,往往認為對方沒有好好給我們回饋。 回饋這東西究竟怎麼了?為什麼給予者與接受者都為它頭痛不已?於是,我們開始傾聽人們描述他們的困境、掙扎與跨越難關的過程,並且在自己身上看見同樣的掙扎。在構思處理回饋的新方法時,我們很快就發現,其中的關鍵並不在於給予者,而是接受者。這不僅能改變我們在職場處理績效考核的方式,還能改變我們在職場、私生活中學習、領導與表現的模式。
◎什麼東西算回饋? 只要你收到關於自己的資訊,就算是收到了「回饋」。廣義來說,我們透過自身經驗與其他人(也就是從生活中)學習到關於自己的種種,就算是收到了回饋,其中包括你的年度績效考核、公司員工問卷、當地美食家對你經營的餐廳的評價。不過除此之外,你兒子在觀眾人群中看見你時,眼睛一亮的模樣,以及你朋友在以為你沒注意時,悄悄脫下你織的毛衣,這些也算是回饋。多年合作的客戶持續與你更新合約、路邊的警察把你訓斥一頓、不靈活的膝蓋一再讓你知道自己的身體大不如前,以及你家十五歲小孩令你摸不著頭緒的愛與鄙視……這些也都是回饋。 總而言之,回饋不僅是評分,還包括你收到的道謝、評論、下一次邀請,甚至是對方絕口不提的事。人們能給你正式或非正式、直接或暗示的回饋、直白或婉轉的回饋,以及淺顯易懂或隱晦到不明所以的回饋。 舉例來說,配偶剛剛給出那句評論:「你穿那件褲子不好看。」我穿這件褲子不好看?這是什麼意思?是褲子本身有問題?還是你嫌我最近變胖了?是在暗諷我跟不上流行?還是認為我都這麼大了,卻不懂穿搭?或是想幫我打扮得更體面,好參加稍後的派對?還是想以此展開話題,接著和我談離婚?(你說我反應過激?這又是什麼意思?)
前言──從推到拉
我們生活在各界批評指教的汪洋之中。 光是在美國,每個學童每年就有多達300份的作業、作文與考卷;數百萬名孩童會在參加體育團隊選拔或戲劇社演出時受評量;將近200萬名青少年會收到SAT成績,面對各所大學或褒或貶的評價;至少4000萬人在網路上挑選戀愛對象,其中71%的人相信自己能一眼就尋獲愛情,而在彼此認識後……每年有25萬場婚禮被取消,還有87.7萬對配偶申請離婚。 職場上還有更多意見回饋在等著我們。每一年,有1200萬人失去工作,無數人擔心下一個輪到自己;超過五十萬間新企業首次開張,還有將近60萬間新公司...
目錄
前言──從推到拉
什麼東西算回饋?/回饋的簡史 拉比推更有效/學習與被接受之間的拉鋸 成功接受回饋的益處/挖掘小馬
回饋面臨的挑戰 第一章 三種阻絕回饋的觸發機制
三種回饋觸發機制/我們為何被觸發?該怎麼改進?
真相觸發機制──「看清」的挑戰
第二章 區分欣賞、指導與評量
一個爸爸,兩種反應/三種回饋 三種回饋我們都需要/當心交錯性溝通 出現新問題:指導回饋必然包含評量/該怎麼改善?
第三章 首要任務是理解──從「你錯了」轉變到「願聞其詳」
我們擅長找碴/首要任務是理解 從「找碴」轉變為「找差異」/你仍不同意的時候 附帶評語的對話
第四章 看清自己的盲點──發現別人眼中的你
差距地圖/行為盲點 三個盲點放大器/有什麼能幫助我們看見自己的盲點?
人際觸發機制──「我們」的挑戰 第五章 別切換對話軌道──區分個人與事情
人際觸發機制會導向換道對話/兩種人際觸發機制 人際觸發機制:該怎麼改善?/有效對話
第六章 確認關係系統─退三步
問題出在誰身上?誰必須改變?/看清關係系統 退三步/透過系統看回饋 系統觀的優點/討論系統 用系統支持改變(而非阻撓改變)
自我觸發機制──「我」的挑戰
第七章 腦內線路與性格如何影響你的故事
腦內線路帶來的自由/腦內線路不過是故事的一部分 情緒會扭曲我們對回饋本身的看法/情緒誇大了回饋
第八章 拆解扭曲之物──看見回饋的「實際大小」
一個假期引發的腦內風暴/拆解扭曲之物的五種方法 人生給你重大考驗時
第九章 培養成長型自我──把回饋導向指導
回饋能動搖我們的自我認知/你的自我是脆弱,還是堅韌? 捨棄簡單的自我標籤,培養複雜性/從定型心態轉變為成長型心態 朝成長型自我邁進
對話中的回饋 第十章 我必須做到多好?──夠了就該劃清界線
尋找界線,劃清界線/三重界線 我怎麼知道需要劃界線了?/界線派上用場之時:一些常見的關係模式 優雅、誠實地婉拒回饋/你有為他人減輕代價的責任
第十一章 掌舵對話
對話中的關鍵影格/對話的曲線:起頭、內容、結尾 起頭:以同步開場/內容:管理對話的四種技能 結尾:以承諾來總結/統整流程:動態對話
第十二章 展開行動──五種實作方法
只需問人一件事/進行小型實驗 度過J形曲線/指導你的教練 邀請他們進入你的內心
第十三章 同心協力──組織中的回饋 世上沒有完美的回饋系統/高層與人資部門能做什麼? 團隊領袖與給予者能做什麼?/接受者能做什麼?
致謝
前言──從推到拉
什麼東西算回饋?/回饋的簡史 拉比推更有效/學習與被接受之間的拉鋸 成功接受回饋的益處/挖掘小馬
回饋面臨的挑戰 第一章 三種阻絕回饋的觸發機制
三種回饋觸發機制/我們為何被觸發?該怎麼改進?
真相觸發機制──「看清」的挑戰
第二章 區分欣賞、指導與評量
一個爸爸,兩種反應/三種回饋 三種回饋我們都需要/當心交錯性溝通 出現新問題:指導回饋必然包含評量/該怎麼改善?
第三章 首要任務是理解──從「你錯了」轉變到「願聞其詳」
我們擅長找碴/首要任務是理解 從「找碴」轉變為「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