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引路人楊斯棓,《人生路引》問世三年來,不斷奔跑,全新力作
用22個人與書的故事,煨出生命的智慧,
用一個真誠的信念,讓你激發前所未有的膽識,創造無限可能。
──「要有一個人,那個人就是你!」
※特別收錄:楊斯棓誦讀部分作品的有聲檔。
★專文推薦:
RainDog 雨狗,簡報工作者
張瀞仁 Jill,作家
陳沛穎,資深講師經紀
鄭錫懋,「英語自學王」課程創辦講師
藍麗娟,作家
每次聽到他那句「要有一個人,那個人就是我」,我都會感受到一陣靈魂震撼(或瑟瑟發抖),我不禁會這樣想:「真是個跟現代社會背道而馳的人。」
──張瀞仁 Jill
在關鍵時刻,你是否能成為挺身而出的「那個人」?
這22個人點燃的火種,必能激發你展開行動,
支持你在人生下一個關鍵時刻,迅速拍板決策、勇於前行!
要有一個人,提醒駕馭金錢的重要。
要有一個人,成為一股推廣閱讀的超級力量。
要有一個人,把每一樁好事說成好故事。
千千萬萬人,都該具備「要有一個人,那人就是我」的思維,著手改變能改變的,世界就會改變!
‧
‧
‧
2020年10月未上市就3刷的 《人生路引》,楊斯棓轉化28本經典好書的智慧,為人引光指路。睽違3年,這次他挑戰了難度高10倍的「讀人」。
他在存款甫達一百萬時,「豪擲」93萬,不計回報的捐出。以「要有一個人」的膽識為軸,串起22位在他生命中有重大意義的人,引領讀者,深入其中,了解他們如何抱持「天使不敢走的路,傻瓜一步跨過去」的精神,以及挾著一股「那人就是我」的豪情壯志、敢於一肩扛起重責的擔當,一次又一次化危機為轉機,化不可能為可能。
這22個人與書的故事,皆刻印著動人的核心信念,值得細細品讀、反覆思索,為你的人生開啟無限可能!
【強力推薦】
和斯棓醫師本人,很幸運地有較多的深入互動交流機會,所以很了解他對文字的鑑賞能力有多好。但他對於人,顯然一直有著更高的興趣。這是一本講人的書,寫的是一個有意思的靈魂,和另外二十二個靈魂碰撞後的疊加與糾纏。
──RainDog 雨狗,簡報工作者
上本著作《人生路引》中,楊醫師分門別類整理許多書中的智慧,並對應到人生幾個重大課題。這次,他除了讀書,也把守備範圍擴大到「讀人」;透過他的眼睛和人脈圈,我們得以學習到許多人生命的智慧。
──張瀞仁 Jill,作家
《要有一個人》,其實是想用一整本書,引發你把這句話接下去。很多人能看見問題,鮮少人願成為答案。藉著這本書,藉著這些偉大的心靈,斯棓期盼我們都能換個說法:要有一個人,那人就是我;若有兩個人,就是你跟我。願你、願我,都成為那個人!
──鄭錫懋,「英語自學王」課程創辦講師
拜讀楊醫師的《要有一個人》大作,看似用22本書串起的連結篇文章,鎔鑄了22個「我就是那個人」承擔者的利他人生;但細讀每一篇行文,蘊藏了更大量的利他人生,等待讀者逐一開採。可以說,《要有一個人》是一座寶山,不怕人開採,只怕人不採。神奇的是,這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珍寶,越往裡面挖,越感到身心靈富足。
──藍麗娟,作家
作者簡介:
楊斯棓/閱讀引路人
暢銷書《人生路引》作者。醫師,家醫科證號0005758。自2019年10月起卸下臨床業務,生活步調以照顧父母,勤讀史料為主。
2013年3月29日起,他為了鼓勵公民思辨:「核電是否為台灣必要選項?」於一年半內自費環球演講222場,足跡遍布台、港、美、加。
2014年初,他首次獲邀書寫《核能不是答案》的推薦序,表示:「得以名列該書封面,和社會聲量百萬倍於我的陳藹玲、郝廣才、蔡康永並列,著實有異樣感覺。」
演講過程中,許多熱情聽眾變成朋友;心臟外科醫師李紹榕夫婦也是其二,後李醫師出書《最光明,也最黑暗的醫療現場》也邀請其寫推薦序。這兩本書打開他在編輯圈的知名度,至今累積推薦上百本書。
2015年1月24日,他曾獲邀主持台北市立圖書館每月一書活動,當月選書是《跟TED學表達,讓世界記住你》。他比照企業內訓規格的做法,創下同質活動有史以來參與人數的最高紀錄。
作者曾任職全職講師一年半;2016下半年因父親身體微恙,臨危受命,接下診所,淡出教學舞台。
自2015年始,他每月舉辦讀書有獎徵文活動,並親自包裝、寄贈禮物給讀後感最觸動他的讀者。他謙稱禮物是隨興而至的準備:顯微鏡、三萬哩程、茶葉醇酒,近來則是根據投稿篇數,捐出同等數量給丹鳳高中圖書館,充實館藏,嘉惠眾人。他希望更多人願意在離開校園後讀書,甚至希望參加者也去舉辦相關活動。他自謙所作所為僅是無畏布施,主張:「這種活動,任何一個人有心要辦,都辦得成。」他深信,終身閱讀可以持續改變一個人,而很多人若都如此改變自己,就會改變一個國家的命運。
2024年1月出版醞釀多時的最新著作《要有一個人:澈讀22種人生,你的人生有無限可能!》,書寫22位在他生命中有重大意義的人,從《人生路引》的「讀書」,進階深化到「讀人又讀書」。
作者序
〈推薦序1〉
第二座山.第二本書
◎RainDog 雨狗,簡報工作者
第二座山,是同名書作者,《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大衛.布魯克斯所提出的概念。
我們絕大多數人,終其一生都在爬第一座山,試圖攻上財富、權力、名聲這些世俗成就的人生頂峰,努力獲得幸福人生。
但有極少數的人,包括本書作者,年齡比我還小,但已然退休的楊斯棓醫師,他們爬的是第二座山。
從選擇伴侶和志業,到實踐人生信念、貢獻社會,全然將自己投身於這些重要承諾之中,並在攀爬第二座山的旅程中,看見不一樣的風景,並給這個世界帶來了他的第二本書:《要有一個人:澈讀22種人生,你的人生有無限可能!》
讀書?讀人?
身為讀者的你,是對「作品」比較關注?還是對「作者」更感興趣?
我小時候看過一個故事,至今難忘:據說,托爾斯泰有回在吃飯時,餐廳老闆認出這位大作家,於是請他為自己簽名。
托爾斯泰只淡淡地回了一句話:「雞蛋就算再好吃,也不需要認識母雞。」
等我上了中學後,讀到更多舊俄那樣一個大文學時代的往事,看到了更多頂尖創作者辨認出尚未嶄露頭角的新創作者之軼事,無一例外,都是從作品本身,建立起聯繫。
俄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文學評論家,三十七歲就逝世的別林斯基,是在讀了杜斯妥也夫斯基首部小說《窮人》的原稿後,立刻要求見他。杜斯妥也夫斯基日後回憶起當時已是一言九鼎的大評論家,是這麼開門見山地,對一位還未正式出道的年輕小朋友如此告白:
您自己是否理解您向我們指出的全部可怕真理?……您觸及了問題的本質,直接指出了要害所在。我們,政論家和評論家只是議論,努力用言詞闡明這類現象,而您,一位藝術家,大筆一揮,一下子用形象畫出來事物的本質,甚至可以用手觸摸,使最不愛思考的讀者豁然開朗!
和別林斯基先後認出果戈里的則是普希金,普希金甚至把自己醞釀的書寫題材交給果戈里來寫,認為果戈里可以比他、也比到目前為止的果戈里寫得更好。
至於稍早的普希金自己,則是在巴蒂烏什科夫讀到其哀歌《成堆飛卷的雲朵散開了》時,忍不住拍案叫絕,將他給辨識了出來。
這類文壇佳話我還聽過很多,例如:最早認出年輕艾略特的是詩人龐德,龐德讀的正是《荒原》的原稿,還直接動手修改。又比方是葛拉罕.葛林辨認出約翰.勒卡雷,我們才注意到他的諜報小說,和伊恩.佛萊明的○○七系列,完全是不同層次的作品,值得我們更多的嚴肅對待。
和斯棓醫師本人,很幸運地有較多的深入互動交流機會,所以很了解他對文字的鑑賞能力有多好。但他對於人,顯然一直有著更高的興趣。
這是一本講人的書,寫的是一個有意思的靈魂,和另外二十二個靈魂碰撞後的疊加與糾纏。
溫情.人情.終歸多情
可能有不少人對楊斯棓醫師的意象,定格在一名為台灣犧牲奉獻、為土地正義發聲的鬥士樣貌,就像我幼時想到文天祥,就只有那個正氣凜然、慷慨赴義的形象。
稍長之後,讀到一些文山先生未相時,不拘小節的事蹟,「始知多情人,乃能有熱血」。
一晃眼,斯棓醫師的人生,也過了宮崎駿所形容的「折返點」,但從本書的字裡行間,你可以強烈地感受到,那位躍然紙上的熱血少年,一直都在。
交友當如楊斯棓。
然而,友情有個永遠不能避免的致命之處,一個極不舒服的真相,那就是兩造情感永遠無法真正「等值」, 再真摯再契合的友誼,都無法像李千娜所歌頌的「拄拄好仝款」(tú-tú-hó kāng-khuán,剛剛好一樣);所以得綿密的以理解、寬容、溫暖、感激等等為砝碼來平衡它。
情感是很占人身心空間的厚墩墩東西,它會讓人少了自由,少了選擇。
從而,輸的人永遠是比較深情、惜情的那一方。
不過,我想斯棓醫師,會如另位歌手周蕙吟唱的:「不去計較公平不公平」。
因為,他在爬第二座山。
〈推薦序2〉
熱愛生活的英雄
◎張瀞仁 Jill,作家
我和楊醫師認識不算久,畢竟他的朋友動不動就是幾十年起跳、年齡更是橫跨好幾個世代。我跟他嚴格來說也不算志同道合,畢竟我們的路數實在南轅北轍。他會在社群平台上分享自己對政治事件的看法,動不動就是幾千字的長文和考證。而我,連買早餐時老闆娘找錯錢都不好意思說,政治或筆戰對我來說,更是太陽系以外的事。這麼說好了,我一輩子都不會成為像他那樣的人,我也幾乎確定他不會想過我的人生。神奇的是,我們成為彼此的朋友。
交朋友對大部分人來說,跟珍奶加糖、肉粽配甜辣醬(或東泉辣椒醬)一樣理所當然,但我好像永遠達不到這種境界。直到看到親職作家羅怡君對內向者的描述我才恍然大悟:「(對內向者來說),『朋友』這個身分十分崇高,得先有對的磁場、氣味,且通過長時間的觀察,才能得到認可蓋章。當內向孩子說『我沒有朋友』時,意思很有可能是『他認為別人還不是他的朋友』,或是『沒有人是他認定的朋友』。」何止內向孩子,我都內向中年了還是這樣啊(掩面)。而大人版本的人脈學,我是一直到楊醫師引用演化心理學家羅賓.鄧巴的研究,並用「熟似」「交陪」「盤撋」三個動詞撰文說明,我才有一種「早說嘛!你怎麼不早說呢!」的領悟。
對我來說,用簡單的方法解釋複雜的概念(如「什麼是朋友」)無疑是一門藝術,楊醫師總是在想辦法擔任這種知識橋梁的建築師,並且總是慷慨分享。上本著作《人生路引》中,他分門別類整理許多書中的智慧,並對應到人生幾個重大課題。這次,他除了讀書,也把守備範圍擴大到「讀人」;透過他的眼睛和人脈圈,我們得以學習到許多人生命的智慧。但我始終參不透的是:他為什麼總是可以這麼投入的讀世間萬事;不只讀,他根本整個人都浸在裡面了。在隨時都有這麼多事情要處理的時代,說實在,很多事情選擇冷淡一點會輕鬆許多。每次聽到他那句「要有一個人,那個人就是我」,我都會感受到一陣靈魂震撼(或瑟瑟發抖),我不禁會這樣想:「真是個跟現代社會背道而馳的人。」在內向者交朋友必經的長期觀察過程中,他不只說,也不斷用行動印證自己的話。沒事幹麼研究什麼烏腳病的歷史?他說:「我不做誰做?」上節目受訪還先寫逐字稿,不用吧?他回:「這樣對方比較好準備。」
如果覺得他過著熱血中二的人生、甚至有點時間太多,那你就錯了。他常常在算效益和效率,我們見面的次數不算多,但大部分時候他都是提著行李的趕場狀態出現。跟誰見面要先買書請他簽之後寄給讀友、哪個飯局要同時介紹誰跟誰認識,他的腦海裡面像有一張藍色蜘蛛網,人事物都會透過李組長神妙的連起來(年輕的讀者對不起,不知道「藍色蜘蛛網」真的沒關係)。時間要花在哪裡?錢要怎麼用?他說出來的時候,旁邊的人都會偷偷發出「哇~原來要這樣」的驚嘆。除此之外,他的世界其實充滿警告標示。世界巡迴演講過兩百多場的他,知道我也會到各國演講之後,很認真地提醒:「別人給的飲料不要喝、開瓶過後的東西如果離開過視線都不要碰。」我剛聽到時很驚訝,主辦單位買星巴克給我也不行?不行!身為醫生的他,很仔細跟我說哪些藥物取得沒有很困難,卻會對人體產生極大的影響,同時還附上之前發生過的事件新聞報導當做佐證。
諾貝爾文學獎得獎者、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說:「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以後,依然熱愛生活。」那個會特別跑去日本只為了參加新書讀友會、會為了要寄書送讀者結果自己要去復健的人,難怪會能把年齡相差六十歲的人都變成自己的朋友。說到最後,我還是不覺得交很多朋友才算英雄,但我覺得比很多人經歷更多事情、卻還是比很多人都熱愛生命與土地的楊醫師,或許正好展現了英雄的一種模樣。
〈推薦序3〉
醫師執筆,心懷天下之疾
◎鄭錫懋,「英語自學王」課程創辦講師
我人生的前兩本書,皆有斯棓賜序;斯棓人生的前兩本大作,我也有幸能提筆作序。雖是互相贈序,斯棓對我是扶持提攜,我對斯棓則是惺惺相惜。
在《人生路引》中,斯棓試圖「以書為窗」,透過先行者的智慧,為我們省下試錯的時光。在新作《要有一個人》裡, 他則企盼「以人為窗」,藉著這些勇敢有愛的心靈,帶我們看見自己心裡的微光。
既是「以人為窗」,書寫時就必須有所本,因為真相是自帶力量的。斯棓的這些文字,相信是花了巨量的時間,耙梳厚重史料、審慎邏輯推演、親自對談求證,才能通過自己嚴格的標準,最終呈現於我們眼前。
相較於實際書寫的時間,斯棓醫師花了數十倍的時長,蒐集、彙整、分析史料,這樣的寫作風格和筆觸,讓我想起了《路加福音》(Gospel of Luke) 的作者:路加醫生 (Luke, the doctor)。
記錄耶穌生平的四本福音書,各有寫作目的、重點及特色。《路加福音》普遍被認為是四福音中,記述最為詳細、且最按時間次序的一本福音書。
在《路加福音》的篇首,路加醫生這樣陳述:「這些事我既從起頭都詳細考察了,就定意要按着次序寫給你,使你知道所學之道都是確實的。」(Therefore, since I myself have carefully investigated everything from the beginning, it seemed good also to me to write an orderly account for you.)
「詳細考察、按著次序」,想來是與路加醫生的性格和成長背景有關。他是希臘基督徒,是受過良好希臘教育和醫學訓練的「外邦人」,亦是《新約聖經》中惟一的非猶太人作者。
外邦人的身分,讓他的書寫保持客觀;醫學訓練和從業,讓他的記敘格外精準;希臘文化的浸潤,讓他的文字兼具美感。他在考古學領域,甚至被使用他的作品進行地質和歷史研究的人,奉為勤奮的歷史學大師。
客觀、精準、兼具美感,這三個詞彙相信也能適切描述斯棓醫師的行文風格。他針砭時事時,總能有理有據、立場堅定、不帶情緒,用事實和你直球對決。
渲染情緒,只能影響同溫層;基於事實,才能擴散到異溫層。然後,我們才真正有機會與不同觀點的人,產生對話的空間,甚至帶來後續的影響力。
而書寫,本來就是為了帶來影響、帶來改變。
《要有一個人》,其實是想用一整本書,引發你把這句話接下去。
書中有一段在拍賣會上,「賺了七萬元」的往事。彼時的斯棓,進入職場還不久,身上存款不豐,卻敢拿出一大部分的身家,與妹妹聯手拍下兩台鐵馬。
斯棓說 : 「其實,我賺到的何止是七萬塊,回頭看,真正讓我賺到的,是過往不曾擁有的膽識。」不只英雄出少年,更要英雄趁少年。年輕時的勇敢經驗,往往能支持我們「在人生下一個關鍵時刻,能迅速拍板決定、勇於前行!」
《聖經》亦鼓勵我們勇敢 : 「所以,你們不可丟棄勇敢的心;存這樣的心必得大賞賜。」 (So do not throw away your confidence; it will be richly rewarded. Hebrews10:35)但什麼時候,我們能夠勇敢? 當我們有機會,做一件比自己更大的事的時候。
本書談到了無數個名字,每個名字都是一扇窗,每個名字背後,都有一個充滿勇氣、堅毅前行的故事。
臺灣能站在現在的位置,正是因為有了很多勇敢的「一個人」。他們在眾人的需要上,看見了自己的使命和呼召,因此剛強站立,因此百折不移。
「要有一個人」,下聯怎麼接?可能會是:要有一個人,大名杜聰明。要有一個人,名喚李鎮源。要有一個人,人稱曾貴海。
很多人能看見問題,鮮少人願成為答案。藉著這本書,藉著這些偉大的心靈,斯棓期盼我們都能換個說法:要有一個人,那人就是我;若有兩個人,就是你跟我。
願你、願我,都成為那個人!是為序。
〈推薦序4〉
要有一個人,從一個人席捲的社會運動
◎藍麗娟,作家
楊醫師與我的緣,起自2016年的《李遠哲傳》新書發表會,我邀請楊醫師來替這本耗費3年採訪撰寫、厚達983頁的傳記致詞。為了這5分鐘的致詞,他特別將診所休診一整天,早早到場與李院長對談。會中,自帶正向能量的楊醫師,用5分鐘技驚四座、感動了全場。與此同時,他主動在網路上舉辦徵文比賽,帶動了一波《李遠哲傳》閱讀、討論潮。
俠義、誠意、創意、追求意義,楊醫師在紛亂的社會中讓更多人願意明辨是非,揮灑出一股撥亂反正的清明。
自帶能量
再續我的書緣,是再經4個寒暑,疫情中完成《為前進而戰:盧修一的國會身影》一書,我很榮幸邀請到楊醫師寫推薦序。
他先用半個月讀這本總計683頁的書稿、再耗費半個月寫推薦序,可謂嘔心瀝血。之後客氣地建議我,書中所收錄的合照,可以盡量標示所有的人名,而不是僅只標示傳主。為此,他主動將他認得的人名標記出來(比我認得的還多,所以年代久遠或生不逢時都不該是藉口),另一些我則請教盧修一委員生前的國會助理詹守忠主任,感謝他們的幫忙,全書因而更加完整。
書出版了,疫情陰霾仍籠罩全世界,沒有倖免的台灣,實體宣傳與行銷活動都受制於防疫安全而延期或縮小規模。主辦單位百轉千迴地決定了新書發表會日期,並邀請楊醫師致詞,沒想到楊醫師竟也頂著疫情俠義相挺,我實在感激涕零。
當天,發表會場僅供20人入內,還需要事先提供快篩證明才能入場,但楊醫師做足準備:預定旅館、臉書預告活動訊息、約定uber接駁、自備攝影師、提早完成入場前快篩測試。
發表會開始了,還沒輪到他致詞,他就在座位上振筆疾書,記下與會者的致詞重點與精采語錄。輪到他致詞,以流利的台語朗誦為盧修一博士寫就的台語詩,盧委員的生命火花,隨著一段段文句,不斷炸開來。這是楊醫師推敲創作許久的作品,宛如晨鐘暮鼓敲響著與會人士。會後,他無須等待主辦單位,只須使用自帶攝影師照片,就將一篇篇感人的圖文上傳臉書,分享給無緣親臨現場的朋友。
楊醫師的縝密和用心,總是令人驚嘆,引領一種有為者亦若是的動力。
「這本書有股力量,如果你好,會讓你不丟失本心。如果你不夠好,會引導你往好的方向前行。」楊醫師的致詞如此提示,使我備感珍惜。但我其實更想以這段話向他致敬,「楊斯棓醫師有股力量,如果你好,會讓你不丟失本心。如果你不夠好,會引導你往好的方向前行。」
用閱讀當藥方
我看見的楊醫師,他的好,泰半是得自於閱讀。
2022年楊醫師接受「名人書房」主持人詹慶齡老師專訪,至今累計10萬次高人氣點閱率,節目中,做足功課的慶齡姐故意問了一個看似簡單,但並不容易回答得好的問題:「閱讀為什麼這麼重要?」
我們的人生一定會遇到很多的難題。隨著年紀增加一定會遇到越來越多的問題,但其實比我們年紀大的人,這些問題一定都遇過,有些人可能會把它寫成書,可能是藏在他的自傳裡面有一段……當你讀過了……你就會變成一個豁達的人……當你有了閱讀經驗,你就比較不會受傷,你心裡面多了比較多的餘裕,可以快樂的做你想做的事情。
楊醫師娓娓道來的這段話,不只深得我心,也讓我越來越能明白,他十多年來甘心出錢、出力、出時間、出創意、呼朋喚友推廣閱讀,只因為他一直以來都蒙受了閱讀帶來的好處。
不少人跟我一樣,在兒時讀過一句話,「貧者因書而富,富者因書而貴」,但我當時只認得字、對其意義似懂非懂,如今有了些閱歷,看見什麼是貧與富,也終於見識到貧者真的會因閱讀而富,富者真的會因閱讀而貴。
楊醫師就是因書而貴的典型。
閱讀使楊醫師寬闊、使楊醫師豁達、使楊醫師從洞悉佛學上做為一個人的「正業」之所在,而非綑綁於醫師頭銜的正「業」。他身體力行,用閱讀當藥方,以閱讀自利利人。
每隔幾年,都會有新聞報導指出台灣的書籍閱讀率下降,也因此引起一波波喟嘆,台灣人不閱讀已成為國安問題,應該要有人解決云云。
誰來解決呢?
我總是從楊醫師的每一場演講、在這本新書中也接收到這個強烈訊號:「如果你覺得,這件事應該要有人來做,那麼,這個人就是你。」
這就是《要有一個人》的真義。
當責,承擔起來吧!
利他的寶山
拜讀楊醫師的《要有一個人》大作,看似用22本書串起的連結篇文章,鎔鑄了22個「我就是那個人」承擔者的利他人生;但細讀每一篇行文,蘊藏了更大量的利他人生,等待讀者逐一開採。可以說,《要有一個人》是一座寶山,不怕人開採,只怕人不採。神奇的是,這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珍寶,越往裡面挖,越感到身心靈富足。
比如我讀完〈吳家徳總經理教你人生不卡關〉這篇,隨即買了《生活是一場熱情的遊戲》,在一個寒冷的星期一讀完,對於吳家徳先生從慢跑時小雨淋濕眼鏡而萌生的哲學思考,深有體悟。當我因為〈紅皇后口中,奔馳速度總是比人快兩倍的那個人叫歐陽立中〉這篇而讀《飄移的起跑線》,對於作者向孩子們拆解人生實相的俐落,並進而鼓勵向學的技藝,深感震撼。我在〈名人書房〉那篇為楊醫師和慶齡姐推廣閱讀的功力佩服的五體投地,對〈宋怡慧是一座全球移動的閱讀城堡〉這篇,看見閱讀城堡下怡慧老師絞盡腦汁捲袖努力多年搭建的地基。
楊醫師在《要有一個人》書中,最使我潸然淚下的,是〈台灣曾經有個「大愛迴旋」的故事〉,王金河醫師為烏腳病患義診多年不居功,美國宣教士孫理蓮巡迴美、加募款義助治療烏腳病患,當讀到南北奔波為患者手術而過勞的葉緯,我的心抽痛不已,淚流滿面。這「大愛迴旋〉在公共衛生專家陳建仁博士的研究上開花結果,在引領全球公衛與環保標準的美國政府單位得到落實,並推介國際。台灣醫療界這群默默付出、代代接力的利他者,用他們的生命點亮了光,光照耀了全世界,阻絕了無數人免於受到病苦而家破人亡。
我讀到的這些,都是我在楊醫師這本新書中開採到的寶藏,我還想開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
「你以為我在出冊,我是在作社會運動,」楊醫師在演講中總是這麼說。
充滿利他情懷的楊斯棓醫師,總是使我聯想起百年前上醫醫國的蔣渭水醫師,謹以渭水先生的這段《台灣文化協會會歌》歌詞為推薦序作結。
「我等一舉天下利,豈可自暴棄,但願最後完使命,樂為世界人,世界人類萬萬歲,台灣名譽馨。」
〈推薦序1〉
第二座山.第二本書
◎RainDog 雨狗,簡報工作者
第二座山,是同名書作者,《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大衛.布魯克斯所提出的概念。
我們絕大多數人,終其一生都在爬第一座山,試圖攻上財富、權力、名聲這些世俗成就的人生頂峰,努力獲得幸福人生。
但有極少數的人,包括本書作者,年齡比我還小,但已然退休的楊斯棓醫師,他們爬的是第二座山。
從選擇伴侶和志業,到實踐人生信念、貢獻社會,全然將自己投身於這些重要承諾之中,並在攀爬第二座山的旅程中,看見不一樣的風景,並給這個世界帶來了他的第二本書:《要有一個人:澈讀...
目錄
【推薦序】第二座山.第二本書 RainDog 雨狗
【推薦序】熱愛生活的英雄 張瀞仁 Jill
【推薦序】醫師執筆,心懷天下之疾 鄭錫懋
【推薦序】要有一個人,從一個人席捲的社會運動 藍麗娟
前言
Part 1 慎防詐騙,駕馭金錢
1 巴菲特
就算沒中巴菲特口中的「卵巢樂透」,也可以先寫下自己的墓誌銘,穩實前進!
2 查理.蒙格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在手,以一生為時間軸,有為有守的滾大《雪球》!
3 吳淡如
相揪柔情「生意人」吳淡如,歡喜共讀《習慣致富》!
4 綠角
我後悔去上綠角的「資產配置」!後悔沒有早點去!
Part 2 同道殊途,樂推閱讀
1 《名人書房》
《名人書房》既完成《超級任務》,也讓我自知不足,更賦予我超級籌碼以大力推廣閱讀!
2 歐陽立中
紅皇后口中, 奔馳速度總是比人快兩倍的那個人叫歐陽立中。
3 宋怡慧
宋怡慧是一座全球移動的閱讀城堡。
4 《原子習慣》(或詹姆斯.克利爾)
壞習慣掰,好習慣常在,《原子習慣》讓人生不設限超展開!
Part 3 若有好事,說好故事
1 要有一個人
經典演說《要有一個人》的最核心故事。
2 蕭美琴
《一個人也可以》?這次我不同意!
3 盧建彰
用心生活,就是把每一樁好事說成好故事!
4 王金河
台灣曾經有個「大愛迴旋」的故事。
Part 4 苦海勇渡,助人無數
1 火星爺爺
跟著火星爺爺學一技:三百萬人點閱的說故事能力
2 吳家德
吳家德總經理教你人生不卡關,成為人脈廣、業績佳的熱情咖!(可以把中央書局的精采寫進去)
3 愛瑞克
《斜槓的50道難題》帶你想通:何謂「正業」?何謂「務正業」?何謂「不務正業」?
4 謝文憲
謝文憲的《如何創造全世界最好的工作》,一本書講完三十年的職涯故事。
Part 5 莫埋頭苦幹,要抬頭苦幹
1 黃東昇
美國有一位府城紳士黃東昇。
2 張瀞仁
張瀞仁的超能力,看似涓滴,實為霹靂!
Part 6 身穿白袍,行武士道
1 曾貴海
胸腔科醫師曾貴海,醫治患者之肺,催生高雄之肺!
2 林逸民
《放眼看天下》的慈善家醫師。
3 李鎮源
七十六歲才開始「造反」的醫學博士。
4 杜聰明
從「杜聰明獎學金」得主疑雲,徹底學一堂閱讀理解課!
【推薦序】第二座山.第二本書 RainDog 雨狗
【推薦序】熱愛生活的英雄 張瀞仁 Jill
【推薦序】醫師執筆,心懷天下之疾 鄭錫懋
【推薦序】要有一個人,從一個人席捲的社會運動 藍麗娟
前言
Part 1 慎防詐騙,駕馭金錢
1 巴菲特
就算沒中巴菲特口中的「卵巢樂透」,也可以先寫下自己的墓誌銘,穩實前進!
2 查理.蒙格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在手,以一生為時間軸,有為有守的滾大《雪球》!
3 吳淡如
相揪柔情「生意人」吳淡如,歡喜共讀《習慣致富》!
4 綠角
我後悔去上綠角的「資產配置」!後悔沒有早點去!
Part 2 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