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每個時代都該學習如何說故事
易智言 導演
馮勃棣是我10多年前,在台北藝術大學電影研究所編劇班的學生。如果以世俗的標準計算,例如電影票房成績、影展得獎數量,他們同學區區五人,應該是我20多年教書生涯中,畢業後在業界表現最亮眼的一班。 他們表現亮眼,不時會客氣感謝我說上課受益良多。但他們不知道其實我是如履薄冰地在教書,尤其是困難的編劇課,但還是教了20多年。我之所以持續教編劇,簡單分析原因可能是,自己在試圖解惑的過程中也偶有頓悟,儘管頓悟這回事虛無縹緲可遇不可求,但嚐到一次頓悟的甜美就期待下次。對知識的貪戀,讓編劇課進行了20多年。
他們這班遇到我的當下,湊巧是在這20多年的中間點。一方面,自己累積了足夠的頓悟,再困難的編劇方法也足以言說。另一方面,尚未累積教學疲乏,再困難的編劇方法也捲起袖子努力言說。所以,大家遇到老師的時間點很重要,這個時候遇到馮勃棣的《劇本的多重宇宙》很重要。這本書應該是他的中間點,既累積了充足的頓悟,也能生氣勃勃地努力言說,例如〈Part 1〉的第二篇,《金法尤物》。
《金法尤物》把欲望分為「表層欲望」與「深層欲望」。如此的表述,一方面深刻了解「欲望」是引領人物,推動故事的首要方法,另一方面使用「表面」和「深層」的說法,淺顯易懂地置入主流劇本二元辯證的本質,這就是「悟」與「言說」最好的結合,沒有更好的表達方式。這樣的例子,本書中俯拾即是,也足以證明馮勃棣這些年來,經由理解和實踐,擁有了一腳邁入傳授編劇方法的實力。
但我自己還是擺脫不了經年累月的老師習慣,想提供讀者本書可能的最有效的閱讀方式。這本書或許可作為基礎編劇課的伴讀書籍。例如,讀到基礎編劇書中提到的Major Action,在初步理解完整的理論之後,同時翻開本書閱讀詳細範例,進一步扎實地印證。
這本書另一個可能的閱讀方式,或可作為劇本的檢查清單。例如,翻開本書的目錄,提及的「同情」「同理」「崇拜」「錯誤決定」「道歉時刻」等等。可以利用這些提綱挈領的劇本元素標題,構思或檢查自己進行中的書寫,何時觀眾對主角開始同情,何時又開始崇拜,主角又何時終於道歉了,確保書寫和普羅大眾有效溝通。
很高興馮勃棣在創作之餘,開始書寫創作。這本書內容包括了研究所編劇課的精華,也包括了業界傳承的職業秘密,更大部分是他編劇多年提煉出的親身體會。期待他未來能持續編劇書籍的書寫,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故事,每個時代都該學習如何說自己的故事。謝謝馮勃棣,加油。
推薦序
馮勃棣的理性與感性
一頁華爾滋˙Kristin 影評人
一切的起點,是某年的尾牙聚餐,那時尚未相識的Birdy碰巧坐在我的左手邊,用餐之餘有一搭沒一搭地攀談起來,才得知我們倆幾乎是在同一個區域長大,也是從那時開始,電影成為我們共通的語言。久久見一次面,總會有聊不盡的話題,乃至後來的熱血劇本多重宇宙計畫、Podcast 錄製等等,尤其真正讀到化為文字的《劇本的多重宇宙》時,越是深入Birdy的思緒,越能感受到微妙共存於其內在的理性與感性。
作為一位編劇,甚或一位影評,日常無可避免需要大量觀影,研讀大量理論,最常見的職業病莫過於感官疲乏,對故事逐漸無感,但他始終保有用之不竭的熱忱,如此看待故事與理論 — 「故事是生命的隱喻,戲劇是人生的凝鍊,所有的理論都是從生命來的。」 原以為這是一本屬於編劇的理論分析書,卻沒預料到,看似理性的論述硬是包覆起感性的靈魂,以真誠樸實的文字,帶領讀者和觀眾睜著眼走入影像裡。正因故事即信仰,無怪乎他浪漫地闡述:「看戲最美的時刻,就是燈光亮起,走出戲院後,彷彿感受到自己已是不同的人。」
他看電影,直接望入故事的本質,就像透視一棵大樹的骨幹:談《全面啟動》,看如何完美結合複雜任務與角色弧線;談《斷背山》,看愛情的風險成就故事的重量;談《腦筋急轉彎》,看悲喜參半才是人生完整的模樣;談《王牌冤家》,從反面論證看相遇相戀的命中注定;談《意外》,看建構在不同立場上的對與對之衝突;談《進擊的鼓手》,看不瘋魔不成活的偏執角色。透過這些多年來反覆討論的作品,形形色色的靈魂,大同小異的困境,企圖為庸庸碌碌的你我追尋生命出口。
提姆波頓曾提到,他認為所有的藝術創作都是為了解決特定問題,可能是幻想,也可能是一種自我療癒;對Birdy而言亦如是,再次走過這39趟的療癒之旅,他不但將編劇的專業注入其中,也深刻思索了故事之於自我、之於世界的意義。此書宛若一張黑暗中的地圖,穿透靈魂之窗,依循著一部又一部電影點亮作者的思路,同時扮演著連接夢境和現實、過去和現在的橋梁,在理性與感性之間切換自如,在主觀與客觀之間左右擺盪,在虛構與真實之間重新活過無數條平行人生。
「漫長人生,並非什麼都值得變成故事,唯有最美麗動人的那一刻,值得被講述被記錄,值得化成篇章,值得被說成一個故事。改變與成長,就是最美的那一刻。」 《劇本的多重宇宙》對讀者、對作者、對觀眾而言,記錄的就是這些從黑盒子直達我們眼裡的美麗瞬間。
好評推薦
書中一篇篇對電影的精采解析中,看見的不僅是作者對劇本理路的見解,更坦露出一個與火同行的編劇如何誠懇地面對生命中難熬的時時刻刻,在戲劇創作和影像的哺養下,療癒不得不左顧右盼的人生。
吳洛纓 資深編劇、北藝大電影系助理教授、編劇學會理事長
這是一本平易近人的戲劇創作指南,從賞析39部電影佳作著手,引領讀者探索構作故事的要領,揭開如何說好一個故事的秘技。不僅是劇本創作者不可錯過的秘笈,對於想深度品味劇作寓意的觀眾來說,更是一本引人入勝的電影欣賞寶典。
姚坤君 臺灣大學戲劇系副教授
導論
故事的秘密,就是人生的秘密
我愛故事,我愛創作,我愛活著。 我是一名劇場與影視編劇,同時鑽研脫口秀、魔術、饒舌音樂等現場表演藝術。對我而言,以上我悠遊的藝術媒介都是在說故事。戲劇與電影是最基礎的說故事形式,但舉凡脫口秀用段子去嘲諷社會亂象或自嘲,魔術用技法以操作誘導觀眾的注意力並激起情緒與情感,饒舌音樂用韻腳與韻律來表達思想等,這些本質都是在敘事。原來,我是一個故事狂。
創作常常像是做了一場很大的夢,在夢中我直視潛意識內最深的痛苦,然後創造了一個世界,寫下了一個個角色,他們幾乎反映出我的各個面向。我讓他們在故事中冒險,去闖蕩,讓他們摔到遍體鱗傷後再給他們一個救贖,這出自我的溫柔,真捨不得那些可愛的角色們一蹶不振。後來我發現,那個救贖是要送給自己的。 寫作,是一場自我療癒之旅,是讓自己與世界發生連結,是與世界上每一個狂喜與痛苦的靈魂們坐下來聊聊。 說故事是人類的天性,是人類得以延續智慧,找到存在意義,梳理情感的工具。人類稱為萬物之靈,便在於會活出故事,會製造故事,也會講述故事。古老的祖先們將故事刻畫在牆上,在營火邊講著每日奇聞,時至今日,故事有了廣泛應用,它可以用於心理治療,可以用在行銷,在社群網站的時代用於自我建構,可以是茶餘飯後的消遣,也可以作為人生的紀念。故事無所不在,可以帶人逃離,也能讓人沉浸。 而我最熱愛的敘事媒介莫過於電影,著迷於其獨特的敘事與影像手法。 電影能夠深入觀眾的內在,以他們的思考方式,讓觀眾經歷了智性與情感上的衝擊,並在情感撞擊中找到意義。「找到意義」是故事非常重要的一環,它不只是罐頭的笑料、煽動的情感和無謂的亢奮,而是帶出意義,讓人們重新觀看自己與世界,並從中得到體悟。那些潛藏在靈魂深處的焦慮、恐懼、憤怒、創傷、欲望,皆透過說故事的過程讓人們暫時脫離現實的纏累,得以進入夢的邏輯冒險。 這是一場儀式,也是一場虛擬實境,讓我們在一段有限的時間中,就這麼活過了一回,走過了死亡與重生。 而要激起觀眾的情感,讓他們找到有意義的激情,是有方法並有跡可循的,這就是本書想要講述的故事理論。 創作涉及神秘,在我年輕較為文青的時期,認為創作無法習得,必須仰賴神秘天啟,我胡亂創作,以生命的養分作為寫作藍本,在自我摸索中做對了一些事,也做錯了一些事。直到後來栽進理論的汪洋,深深為其廣闊深邃所著迷,一度瘋狂陷入理論的星圖。後來我發現,理論之所以這麼有趣,是因為它的源頭是生命的秘密。
故事是生命的隱喻,戲劇是人生的凝鍊,所有的理論都是從生命來的。
坊間的編劇書本令人眼花撩亂,許多將結構做出數字化與形式化的分析,不可謂不重要,但在實際寫作過程中,那依然不是創作的本質。 本書企圖建構理論之外,也希望能勾起情感,從故事的原則中找到生命的本質,從結構與形式裡看到活著的悸動。 我一直覺得看戲有個最美的時刻,就是當劇場或電影院的燈亮時,感覺走出戲院時,已經是個不同的人了。故事是有這種魔力與魅力的。故,我不希望這只是一本編劇書或創作教戰守則,亦是一本賞析戲劇、從理論連結到生命的靈魂之書。
2022年的美國編劇工會公布他們評選出的「21世紀最佳101部電影劇本」。這101部劇本充滿各種類型、敘事手法,涵蓋古典與非古典的結構,在在證明了,即便風格迥異,都有好劇本的潛力。本書刻意從這個比較新的片單著手,一來是希望這是大家比較有看過的片子,二來想從較新的電影中來看當代的美學與脈動,同時證明那些古典與古老的智慧到了當代依然適用,因為那都是源自於人類的共同情感與普世經驗。
本書雖然每一個章節都是以一部電影為主,但一篇文章只從該電影中探討一個編劇議題,試圖從頭到尾建構出一個戲劇宏觀的理論,這些篇章不只是旅程中散落的明信片,我更期待是搭上一輛通往幽微故事與生命秘境的列車,隨著一站一站去窺視生命與故事的宇宙,進入山林的最深處,把山的全景給看了,也聞到了每一朵紅花綠葉的芳香。 不要忘記生命才是創作中最重要的一環。在我們對戲劇理論抱持激情的時候,記得要先對生命抱持激情。對生命敏感,對人好奇,對現行的世界保有批判的態度,同時擁有廣納包容的胸襟。 開始這趟旅程吧!讓我們去與故事中的每一個角色擁抱,與世界上發生過的一切眼淚、高潮、心動、幻滅、悔改們擁抱,去與即便好累好累仍努力活著的自己擁抱。 現在,開始進入故事的多重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