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漢文帝劉恆——仁慈恭儉,開創最好時代
全名:劉恆
諡號:孝文皇帝
廟號:太宗
生卒:西元前二○二∼前一五七
在位:西元前一八○∼前一五七
享年:四十六歲
皇后:竇皇后
子女:四子、一女
性格:寬仁厚民
名言:百金中民十家之產,吾奉先帝宮室,常恐羞之,何以臺為!
漢文帝劉恆是西漢第三個皇帝,他開啟了漢朝「文景之治」的輝煌時代。文帝也是歷史上有名的仁君,他繼位後實施的一系列措施及對人對事的態度無不與「仁」息息相關。但文帝依重老臣、寬容宗室諸親,也為後來的「七國之亂」埋下了隱患。
前進未央宮
劉邦生有八子,其中呂后所生的老二劉盈繼位為漢惠帝,卻不幸早逝。呂后為了掌權,對庶出諸子大加迫害,其中四人為其所害。到呂后去世時,劉邦的兒子中只剩下淮南王劉長和代王劉恆。劉恆在諸子中,地位是最不起眼的,這和他母親薄氏的地位有關。漢高祖三年(前二○四),劉邦的軍隊打垮了項羽封立的魏國,把魏王豹的宮人擄到滎陽,要她們織布。有一次劉邦閒逛到了織布的房子裡,見一女子有些姿色,就把她要進了後宮。
這個女子姓薄,也就是文帝劉恆的生母。劉邦把薄氏要到後宮,轉臉就把她忘了。過了一年,楚漢戰爭形勢好轉後,劉邦有了閒心,與管夫人、趙子兒兩個美人取樂。這兩個美人是與薄氏一起從魏宮被擄來的,而且彼此都很要好,當初曾相約「富貴莫相忘」。她們把與薄氏的約言當笑料說給劉邦聽,劉邦聽了起了憐憫之心,當天就把薄氏召了來「幸之」。隨後,薄氏於漢高祖五年生了劉恆。此後劉邦極少再寵幸薄氏,薄氏母子生活在被冷落的境遇中。劉恆不能像劉邦的寵妃戚夫人所生的趙王如意那樣在劉邦面前撒嬌耍乖,因而逢事必多加考慮,處處謹慎小心,這樣劉恆也就在朝臣的眼裡留下了一個「賢智溫良」的好印象。
高祖十年,蕭何等三十三位朝臣舉薦,七歲的劉恆被封為代王。呂后去世的前一年,曾讓劉恆任趙王。趙王領地邯鄲,是經濟、文化發達而又沒有外來民族侵擾的地方,比代郡要強很多,但劉恆想起在此一任上死去的三個兄弟,便婉言謝絕,呂后遂封姪子呂祿為趙王。劉恆的母親薄氏,終劉邦之世,一直處在「諸姬」當中,從沒有升到「夫人」的行列。故此,他們母子二人謹慎做人,既躲過了呂后的迫害,又博得了朝臣的好感。這種好感為他以後繼位登基奠定了基礎。
呂氏死後,宮廷發生變亂,太尉周勃、丞相陳平誅殺諸呂,控制了朝政。此時,大臣們開始籌畫皇位的繼承。大家認為當時的小皇帝劉弘根本就不是惠帝後代,不宜保留;齊王劉襄雖說是高皇帝的嫡長孫,但外舅是惡人,不能立;淮南王劉長年幼,母親娘家人又很壞,不能立。權衡一番,最後認為代王劉恆在現存高皇帝兒子中年齡最大,為人仁孝寬厚,太后娘家的人也謹慎善良,加上立長子本來就名正言順,是最合適的人選。
這一年九月,周勃、陳平等朝中大臣秘密派使者去代郡,迎接劉恆到長安去當皇帝。劉恆面對這從天而降的喜訊,不知是真是假、是福是禍。中尉宋昌認為迎立是真實的,不應懷疑,但劉恆的母親薄氏卻不敢妄斷。於是,劉恆以占卜決疑。結果得兆「大橫」,釋文說:「大橫裂紋正正當當,我要成為天王,讓父業發揚光大,像夏啟繼承大禹那樣。」劉恆聽了這段話後,表示不解,他說:「我本來就是王了,還再當什麼王呢?」卜人說:「這裡說的是『天王』,是天子的意思。」為了保證萬無一失,劉恆派母親薄氏的弟弟薄昭赴長安,求見周勃等朝臣。
薄昭很快回覆,證實這個消息的真實性。劉恆命宋昌陪同自己坐在代王的專用車裡,要張武等六人每人乘一輛驛站常用的普通車子作為隨從,組成一支小小的車隊,登上了前往長安的道路。車隊行到離長安城約五十里的高陵(今陝西高陵),劉恆停了下來,他要宋昌先到長安去看看有沒有發生變化。宋昌到了長安,見朝中自丞相以下的所有大小官吏都早已在那裡等候迎接。宋昌返回報告劉恆,劉恆命車隊快馬加鞭趕到了渭橋。
群臣拜見稱臣,劉恆也下車一一還禮。太尉周勃走上前去對劉恆說:「請暫離眾人,說幾句話。」宋昌說:「如果講的是公事,就當著公眾講;如果是私事,王者是大公無私的。」周勃就跪在地上,從懷裡拿出皇帝寶璽獻給劉恆。劉恆沒有接受,說:「這事到代邸(代國駐國都的辦事機構)再作商量。」劉恆並非不願當皇帝,只是認為周勃的做法太簡單草率了。
劉恆的車子很快進了代邸,群臣也一齊隨從而來。丞相陳平、太尉周勃、大將軍陳武、御史大夫張蒼、宗正劉郢、朱虛侯劉章、東牟侯劉興居、典客劉揭等八名謀劃和發動政變的主要人物到劉恆面前禮拜,並宣讀了他們聯名給劉恆的上表:現在的小皇帝劉弘等人都不是惠帝的兒子,沒有奉祀宗廟的資格。他們徵求了高皇帝劉邦的大嫂、二嫂,同曾祖的弟兄琅玡王劉澤,以及其他宗室、列侯、奉祿二千石的官吏們的意見,認為劉恆應當成為皇帝的繼承人,請他即天子位。
在這道上表中集中了劉氏宗親和上層官吏的意見,而且把宗親放在首位,既符合劉恆的意願,也合於他們的利益。但沒有提到劉氏宗親楚元王劉交的態度,這使劉恆不放心。劉交是劉邦的同父異母弟,是劉恆的叔父,他的態度既可影響一部分宗族,也可影響一部分官吏,萬一他提出異議,朝臣將如何對待?因而劉恆就把這個問題提了出來:「奉祀高帝宗廟,是大事。我沒有才幹,與此不相稱。希望請楚王考慮個更合適的人,我不敢擔當。」結果,大臣們都伏首在地,強烈要求劉恆為帝。
看來,即使劉交有異議,群臣也不會受到影響。於是劉恆就先面向西以賓主禮說了三遍「不敢當」;然後又面向南以君臣禮說了兩遍「不敢當」。既然用起了君臣禮,做起了皇帝,群臣最後也就獻上璽和符。劉恆說:「既然宗室、將相、王、列侯都以為沒有比我更合適的人選,我也就不敢再推辭了。」當晚,劉恆住進了皇宮未央宮。
周勃去相
從不起眼的地位做到皇帝,從邊遠小郡住進皇宮,劉恆歷經酸甜苦辣,而要保持這地位和尊榮更屬不易。因此,劉恆即位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以鞏固地位。首先從衛護自己的安全做起。駐守長安的南軍和北軍直接控制長安,自劉邦死後,分別由呂后的兩個娘家姪子呂產和呂祿掌握。進入未央宮當晚,劉恆就奪去呂產和呂祿的軍權,而派自己的隨員負責守衛宮殿門戶,統領直接為皇帝服務的各種官員,確保他在長安的基本安全。
任命完畢以後,劉恆又給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下達了第一道詔書,發佈皇帝即位的公告,並大赦天下,百官加爵,宴飲五天。與此同時,呂氏所立的小皇帝、梁王、淮陽王、常山王分別在各自的住所被處死。接著,劉恆又採取幾項措施收買人心、培植勢力。首先是表彰、賞賜功臣。凡是在推翻諸呂和擁立過程中立了功的,一一表彰他們的事蹟,給予厚賞;功大而無爵的,除賞賜外,再封侯。對於從代國陪同他來長安的臣僚,劉恆專門進行了功績登記,首功自然屬宋昌,封宋昌為壯武侯。其次,安置親近官吏,凡自代國隨從而來的,一律安置在重要的位置。
宋昌為衛將軍,統帥長安南北軍;其餘六人,也都位居高位;舅父薄昭為車騎將軍,封軹侯。再次,恢復劉氏宗族在呂后當政時期被削奪的封地和其他利益,並立趙幽王劉友之子劉遂為趙王等等。第四,對曾隨從劉邦征戰奪取天下的列侯、官吏加官進爵,提高待遇。在實施了籠絡人心的諸多措施後,劉恆接下來就要抑制和排擠對皇位有威脅的人了。他下詔說,大批列侯居住京師,不僅要耗費大量財富,給運輸供應造成沉重負擔,而且也使他們沒有辦法管理他們的臣屬,因此命令:列侯都要回到自己的封國裡去;有官職在身不能離開,或朝廷特許留住的,也要把太子遣送封國。
這是一道與上層人物關係重大的命令,遇到了相當大的阻力,列侯們除了爵位以外,當然還想在京師尋找到有權力的職位,所以託辭不走,因此詔書下達一年之久仍不見列侯們有所行動。劉恆有些惱火,再次下詔說:「前時詔書要列侯回到封國,但有些人託辭不走。丞相(指周勃)是我所器重的人,請他為我率領列侯回到封國。」劉恆要丞相帶頭到封國,以此擋回列侯們不受器重的怨言,表明他這樣做不僅是治國的需要,而且也是對列侯們的真正器重。於是周勃的丞相之職被免,到了他的封地絳縣(今山西省曲沃縣東)。
劉恆的這一詔令可謂一箭雙雕,既避免了諸列侯在京城形成自己的勢力,又把功高權大的丞相周勃免職回家。周勃是發動政變誅滅諸呂、擁戴劉恆當皇帝的第一號首領,劉恆確實感激他,給了他最高的獎賞。但他對周勃卻暗懷畏懼,很不放心。他即位後,並沒有打算改變周勃太尉的位置,丞相仍由陳平擔任。陳平是謀士出身,一向謀慮深遠,他感到自己與周勃之間失去了平衡,處於危險地位,託病不出,堅持要求把周勃的位置排在自己之上。劉恆只好把丞相職位一分為二,由周勃任右丞相,位居第一,陳平任左丞相,位居第二;空出的太尉一席,由將軍灌嬰填補。周勃有些居功自傲,而劉恆對他也是恭敬有禮。
當時的郎中袁盎向劉恆指出:「陛下對周勃的過分謙恭會失去君臣之禮,助長臣子功高氣傲的心理,不免會威脅皇位。」自那以後,上朝時劉恆的神色越來越「莊」,周勃的神色越來越「畏」。看到這種情形,有人就對周勃說:「你誅呂氏、立代王,威震天下;受重賞、處尊位,得寵已極。長此下去,勢必引禍及身。」周勃猛然意識到問題的嚴重,立即「請歸相印」,劉恆毫不遲疑地答應了。周勃當右丞相前後只有一個多月。辭相一年後,丞相陳平去世,劉恆又讓周勃當了丞相。復職後十個月,又以列侯歸國的名義把他免了職。
後來,有人上書說,周勃在家經常披帶戰甲,家人在接待客人時手裡拿著兵器,像是要造反。劉恆立即把他抓進了監獄。幸虧周勃與劉恆的舅舅薄昭有些交情,透過薄昭向薄太后解釋:自從罷職後,時刻擔心被抓去殺頭,因而家中有所戒備,並無造反之意。薄太后也相信周勃不會造反,她提著劉恆的帽帶子責備道:「絳侯懷揣皇帝寶璽,統帥長安北軍的時候都不造反,如今住在一個小縣裡,怎麼反倒會造反?」劉恆親自調閱了周勃的案卷,確無造反實據,才放了他,恢復了他的爵邑。周勃出獄後,頤養天年,善終於鄉。
與民休息
漢文帝採取了與民休息的國策,是歷史上少有的寬仁厚民的皇帝。劉恆為帝的二十三年中,鑑於長期戰亂、國事凋敝的現實,採取的基本國策是與民休息,安定百姓。在他即位不久,就接連下了兩道詔書。第一道詔書說:「在春季要到來的時節,連草木和各種生物都有它自己的快樂,而我們的百姓中鰥寡孤獨、貧窮困窘的人,有的已經面臨死亡,而為人民當父母的不體察他們的憂愁,就是失職,要想出一個賑濟的辦法。」
第二道詔書說:「年老的人,沒有布帛就穿不暖,沒有肉就吃不飽。如今正當歲首,不按時派人慰問年老的長者,又沒有布帛酒肉的賜予,將用什麼幫助天下的兒孫孝敬贍養他們的老人?現在聽說官吏給貧困老人發放飯食,有的用陳舊穀子,難道這符合贍養老人的本意嗎?要弄個法令出來。」有關官府根據詔書給各縣、道(少數民族區域的行政區劃,相當於縣)下達了下列法令:八十歲以上,月賜酒肉、米;九十歲以上,加賜帛、絮,還要追究不尊詔者的責任。文帝自己也身體力行,他母親生病後,劉恆衣不解帶,端茶送水,煎出的湯藥總要先嘗一下,看看苦不苦、燙不燙。
劉恆在尊老方面可算是歷代皇帝中的楷模。除此之外,劉恆的與民休息的國策還表現在勤儉節約、偃兵務農。一次,他的大臣要在驪山修一個樓台,供他遊樂之用,需要花一百斤黃金。文帝知道以後說:「享受祖先的這些宮殿,我已經感到不安了,這一百斤黃金相當於十戶中產階層家庭的產業,我還要這個幹什麼?」便終止了修建計畫。他寵幸慎夫人,但不讓她穿拖到地面的長衣,帷帳不准用帶繡花的貴重絲織品,以免助長奢侈浮華的風氣。此外,為了鼓勵農耕,他還親耕農田,民間二月二的青龍節據說就與漢文帝的親耕有關。漢文帝生前對自己的陵墓修建也非常嚴格,不許用金、銀、銅器,只許用瓦器。
劉恆曾與臣下兩次討論刑罰問題。說起文帝廢除肉刑,還跟一民間女子有關。齊國有個太倉令淳于意,他善於行醫,但卻落拓不羈,免不了得罪於人。文帝十三年(西元前一六七),淳于意被誣借醫欺人,輕視生命。地方官把他抓起來定為肉刑,押往長安由朝廷定奪。淳于意沒有兒子,臨行時五個女兒都去送別父親,一家人抱頭痛哭。淳于意長歎道:「這危急時刻真是生女不如生男啊!」聽罷父親的感慨,他的小女兒緹縈為親情所激,於是收拾行李,跟父親一起去長安。到了長安,緹縈拼了性命見到文帝,啼血陳情肉刑的殘酷以及為父請罪。文帝為少女的勇氣所感動,下令將淳于意赦罪,和女兒回家。隨後,文帝下詔廢除了殘害無數百姓的肉刑。
漢文帝二年(西元前一七八)時曾討論廢除收孥連坐法。劉恆說:「我聽說,法律公正,人民就會誠實;判罪恰當,人民就會服從。要是既不能引導人民走正道,又用不公正的法律去治罪,這種法反而要禍害人民,造成殘暴行為,我看不出它的好處。應該再作考慮。」於是陳平、周勃宣佈廢除有關收孥連坐的一切法律條文,使有罪的按法律治罪,不收捕為官府奴婢,沒有罪的不受牽連。
劉恆不僅為政清明,還從諫如流。在諍諫面前他肯承認自己的過失並及時糾正。有一次,劉恆走進郎署,與署長馮唐閒談,知道馮唐祖上是趙國人,便問道:「我在當代王時,聽廚師講戰國時趙國有個將軍叫李牧,很能打仗。你知道這個人嗎?」馮唐說:「趙國的將軍最著名的是廉頗和李牧。」接著又講了廉頗和李牧的許多事蹟。劉恆越聽越高興,拍著大腿說:「唉呀!我要是有廉頗和李牧那樣的將軍,就不用擔心匈奴了!」
馮唐卻說:「陛下就是得到廉頗和李牧,也是不能用的。」劉恆很生氣,過了好大一會,又問馮唐:「你怎麼知道我不能用廉頗、李牧呢?」馮唐說:「廉頗、李牧所以能打勝仗,是因為趙國君主充分信任他們,給他們自主權力,不干涉他們的具體事務,只要求他們打勝仗。而現在魏尚任雲中郡太守,優待士卒,打了很多勝仗,使匈奴不敢接近雲中。但僅僅因他報戰功時多報了六個敵人首級,陛下就把他罷官、削爵、判刑。立了大功不受賞,出了小錯受重罰。所以說就是得到廉頗、李牧,也是不能用的。」劉恆聽了很高興,當天就派遣馮唐持節赦免魏尚,恢復他的雲中太守職務,並任命馮唐為車騎都尉。
張釋之是個嚴格執行法律的官吏,他以不阿附上意、敢在漢文帝面前據理力爭而著名,劉恆任命他為廷尉(負責刑法的最高官)。有一次,劉恆出行到中渭橋,突然闖出的一個行人驚了拉車的馬。按當時的法律,驚了皇帝的車馬叫做「犯蹕」,於是此人被抓來交由廷尉處理。張釋之查清了案情:此人聽到車馬聲音,遠避不及,只好躲在橋下,過了好一會,以為車馬已過,卻不料出來恰巧碰上了,他撒腿逃跑,於是車馬被驚。按法律規定,這種情況要「罰金四兩」,張釋之就這樣判決了。
劉恆大為不滿,說:「這人驚了我的馬,幸虧我的馬溫馴,要是別的馬,不就傷了我嗎?廷尉卻只判了個罰款!」張釋之說:「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共同遵守的,現在法律就是這樣規定的,要判重了,會使法律在人民中失去威信。當時要是就地把這人殺掉,也就罷了;現在既然交給廷尉處理,而廷尉是天下司法的標準,一有偏差就會使天下的司法官丟開法律隨意處罰。因此只能嚴格按律判決,希望陛下體察。」過了好一會,劉恆說:「廷尉是對的。」
有一天,劉恆和張釋之到上林苑視察,發現有個叫嗇夫的人能說會道,便傳令張釋之,提升嗇夫為上林苑主管。張釋之深知此人只是口頭功夫好,就向文帝進言:秦國重用的謀士,個個能言善辯,卻沒有幾句實話,害得皇帝聽不到真情。陛下只看嗇夫的口才好,就提升他,我怕天下那些扯順風旗的人,光耍嘴巴皮子,卻不幹實事了。文帝聽取了張釋之的意見,取消了任命。漢文帝劉恆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下,獲得「文景之治」這樣出色的政績的。西元前一五七年夏季六月己亥日,劉恆卒於長安未央宮,乙巳日葬霸陵(在今陝西西安市東)。
史家觀點
孔子言「必世然後仁。善人之治國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誠哉是言!漢興,至孝文四十有餘載,德至盛也。廩廩鄉改正服封禪矣,謙讓未成於今。嗚呼,豈不仁哉!——司
馬遷《史記》
夫文帝而幸非縱欲偷樂之主也,其未免於田獵鐘鼓之好而姑以自逸,未有以易之耳。得醇儒以沃乃心,浸灌以道義之腴,建中和而與王道,諸侯奚而不服,幾欲奚而不移,廉恥奚而不崇?而先道諛以冀讎其說,文帝幸不為胡亥耳,文帝而胡亥,誼雖欲自異於李斯也不能。乃後世或猶稱之曰「善誘其君以同治」。下惡得有臣,上惡得有君哉!——王夫之
《讀通鑑論》
你知道嗎?元宵節由來
呂后死後,漢文帝劉恆在周勃、陳平等人剷除諸呂勢力後登基做了皇帝。因為鏟平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所以,每逢這天晚上,漢文帝都要微服出宮,到街市上遊玩,「與民同樂」,以示紀念。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於是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這一夜稱作「元宵」,又稱「元夜」、「元夕」。此說是否確鑿還難定論,但將正月十五看作一個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吉日,倒確是從漢朝開始的。
廢黥劓刖刑
漢文帝除沿襲秦代管理制度外,對秦代以來的刑法也作了重大改革:一、秦代大多數罪人,即被判處為隸臣妾,以及比隸臣妾更重的罪人,都沒有刑期,終生服勞役。文帝詔令重新制定法律,根據犯罪情節輕重,規定服刑期限;罪人服刑期滿,免為庶人。二、秦代法律規定,罪人的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和子女都要連坐,重的處死,輕的沒入為官奴婢,稱為「收孥相坐律」,文帝明令廢止。三、秦代有黥、劓、刖、宮四種肉刑。漢文帝下詔廢除黥,劓、刖,改用笞刑代替。這些改革有著重要的意義,文帝時許多官吏斷獄從輕,持政務在寬厚,不事苛求,因此獄事簡省,人民所受的壓迫比秦時有顯著的減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