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
王伯達、林茂昌、周行一、郭恭克、敖國珠、盧燕俐、趙靖宇 各界專業推薦!
‧《最重要的事》一書勢必成為投資經典──它將輕而易舉在每一位喜歡動腦思考的投資人書架上占得一席之地。馬克斯萃取多年的投資智慧,寫成論述清晰、趣味盎然且深入淺出的力作。
─裘爾‧葛林布拉特,哥倫比亞商學院、哥譚資本(Gotham Capital)的創辦人及執行合夥人
‧就算你有一批優秀的人才,浸淫在價值型投資法數十年之久──包括深入思考它的精髓,而且不斷撰寫分析報告──還是沒辦法寫出像這樣一本對價值型投資人十分實用的書。
─傑瑞米‧葛蘭瑟姆,葛蘭瑟姆梅育范歐特洛公司(Grantham Mayo Van Otterloo)共同創辦人及首席投資策略師
‧定期收到馬克斯所,寫投資隨筆的人,總是迫不及待,期盼它們趕快送到,好拜讀字裡行間的真知灼見。現在,這位傑出的投資人,把他的智慧和經驗公開給每一個人。馬克斯將他擲地有聲的投資哲學和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方法,寫成的《最重要的事》,每位投資人非讀不可。
─塞斯‧柯拉曼,包普斯特集團(The Baupost Group)總裁
‧投資著作那麼多,却很少比得上馬克斯在《最重要的事》一書所樹立的高標。這本書洋溢智慧、用詞風趣,並以歷史為師。如果你想避開投資陷阱,本書必讀!
─約翰‧波格爾,先鋒集團(The Vanguard Group)的創辦人及前執行長
媒體推薦:
華爾街日報:「投資界最令人期待的盛事,除了巴菲特每年的波克夏股東大會,就是霍華‧馬克斯的備忘錄!」
【推薦序1】
你有自己的投資備忘錄嗎?
王伯達(財經作家)
最寶貴的教訓往往是在最艱苦的時光中學到的,因此,如果我們能從別人的艱苦教訓中學到經驗,那是再好也不過了。而這本書正是讓你學習霍華‧馬克斯四十多年市場實戰經驗的最佳途徑。
霍華是橡樹資本管理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如果你對於台灣的資本市場歷史有些研究的話,應該還記得二○○七年時,曾有一個私募基金以二八三億新台幣收購了台灣的上市公司復盛工業,這個企業是全世界最大的高爾夫球桿代工廠以及中國最大壓縮機廠商,而這個案件也是台灣股票史上第一起私募基金收購案。是的,這個私募基金就是橡樹資本。
那是一起很漂亮的收購案,不論是收購標的或是收購價格都是如此,當時還在投資銀行服務的我也參與了這個案子。讀了作者在這本書中所提到的觀念之後,則是讓我回想起,當時的橡樹資本是如何作出這樣的決策,而一般的投資人之所以不容易在投資上賺到錢,則是因為在同樣的時空背景之下,往往作了相反的決定。
二○○七年是全球股票市場的極盛時期,而當時所流行的是科技股,也是繼二○○○年網路泡沫之後,大部分科技股表現最好的時候。如果按照本書中所說的一般人的思考模式,也就是第一層思考,必然會認為科技股未來一片大好,應該要買進。然而作者認為,我們應該要有「第二層思考」,當每個人都認為某個投資項目很棒的時候,股票的價格就會被高估,所以不應該買進,這也是為什麼當時他們最後選擇了傳統產業的原因。
即便投資標的是間優秀的企業,但「投資成功不是因為買到好東西,而是因為買得好。」再好的公司,只要你是用超過其價值的價格買進,那麼這筆投資最後出現虧損的機率就會很高。反之,如果是一家不好的公司,但是若你能夠用低於價值的價格買進,那麼最後賺錢的機會就會很高。當然要等到合理的價格是需要耐心的,所以作者認為精挑細選和少行動是創造獲利的要訣,上述的收購案是橡樹在台灣的唯一一筆投資,然而台灣一般的投資人卻往往是天天在交易,時時在交易。
每一樣東西幾乎都有循環,沒有一樣東西會永遠往一個方向走。二○○七年的電子產業不可能一路向上,傳統產業也不太可能跌到一文不值,在作者本書中所提到的鐘擺理論之下,我們應該趁這個機會,在其他人不屑一顧的傳統產業裡尋找便宜貨,而不是跟著市場的潮流去追逐當時最熱門的投資標的。一直以來,按市場共識投資並不會為你創造太多的利潤,往往是反向操作者才能夠在市場中獲得最豐厚的報酬。
在上述的收購案之後,台灣曾興起了一股私募基金併購的熱潮,橡樹可說是掀起這波潮流的先行者。我們可由這實際交易案例中看到霍華在本書中所提及的一部分投資觀念,如同作者在引言中所說的,它們每一個都很重要。而這本書收錄了作者所提出的二十篇觀念,就像是一塊塊的磚頭所砌成一道堅固的牆,是一套完整的投資哲學,少了任何一塊磚頭,其所創造的結果可能就沒那麼令人滿意了,而其他本文未提及的部分就有賴各位讀者自己去體會吧。
與作者一樣,一直以來我都有把一些想法紀錄下來的習慣,包括國際經濟的動態、產業的變革以及企業的榮枯等等。寫下這中間思考的邏輯、投資的決策以及事後的檢驗,並且從錯誤中獲得經驗,因為惟有如此才是不斷進步,發展出一套有效投資哲學的不二法門。
寫下你自己的投資備忘錄吧!我相信這是養成個人投資哲學的必經之路。而正如作者在書中所說的,如果你大量閱讀,將可以從投資觀念值得公諸於世的人身上學習到不少的東西,而我認為,這本《有關投資與人生最重要的事》絕對可以讓你個人的投資備忘錄更為豐富、充實。
【推薦序2】
投資致富,你準備好了嗎?
敖國珠(三立財經台總編輯)
投資、理財書何其多,不管景不景氣,總是有其立足之道。景氣好,它慫恿你:錢滾錢才能賺大錢;景氣不好,它督促你:錢要花在刀口上。名師談理論、講市場;名嘴談經驗、講心法。賺錢愈多,就代表成功?就代表這套投資理財方法
是對的?可曾有人如法炮製也同樣獲利?如果答案不是肯定的,那麼投資理財書還值得看嗎?
老實說,我很少把投資理財書從頭到尾看完,因為每本書談的都是唯一,都是作者自己的所見、所聞,或研究或心得。然而投資成功或失敗,都無法複製,有太多不可測的因素會左右結果,你必須先清楚:看投資理財書要學什麼?
會想要投資,無非是要讓自己的資產運用有更好的效益,首先提醒,你一定要有「投資不代表賺錢」的認知,看到成功大賺的個案,你不必羨慕,也不能心癢,他投資的成本、標的、時機,和你現在所處的狀態一定不同,你要學要問的應該是:他在進場前做了多少「功課」?這些「功課」你會做、想做、又做得到嗎?
看來,學習投資理財門檻似乎不低?在回答這個問題前,先跟大家分享我學習當財經記者的過程。
我大學主修中文、輔修新聞,第一份記者工作是在自立早報,主跑財政部和中央銀行,當年因為數學不好,壓根兒不敢讀商,而如願以償進了新聞界,卻要負責最不擅長的領域,雖然忐忑,還是告訴自己這個挑戰非得面對和克服。
於是我買了經濟學、貨幣銀行學和財稅學三本「專業」書來惡補,結果是一看就睡著,因為難懂又枯燥;我天天認真「看」經濟日報和工商時報,才發現稅目一大堆、股匯市根本不懂。原有的常識太少太淺,該有的知識太多太深,這該怎麼辦?我硬著頭皮上工,並把快速進入狀況的策略改為「做中學、學中做」:每天跑的新聞就是我的功課。
我把「專業」書籍改當成參考書和工具書,碰到賦稅署談貨物稅,寫稿時就把貨物稅篇章翻出來;金融局談銀行、央行講貨幣供給額,貨幣銀行學就派上用場,依此類推,加上不恥下問,所有財經官員和同業,都是我的老師。約莫半年過去,也經過立法院一個會期,新聞脈動掌握了、專業知識也有基本底子了,我不再是菜鳥。
這是我從財經門外漢到可以理直氣壯介紹自己是財經記者的歷程,方法未必是最好的,效果離真正的pro級也還差得遠,會願意獻醜,是因為受到《有關投資與人生最重要的事》這本書的激勵,作者霍華‧馬克斯的投資學,主張的第二層思考,強調「腳踏實地」,這讓我心有戚戚焉,要先知道自己所不知,你才能知道要學什麼。
投資最忌諱盲從,「散戶大軍出動之時,就是股市下跌之日」,這句股海名言屢試不爽,放諸其他投資工具,同樣值得警惕。全世界才剛走過2008年的金融風暴,雷曼兄弟會破產、大銀行會頂不住二次信貸,都是之前大家不曾想到的,現在的歐債問題不也是如此,但是霍華‧馬克斯卻在《有關投資與人生最重要的事》一書告訴我們,曾經發生過的危機,沒有一次不同,顯然大家一直在重蹈覆轍。
為什麼霍華‧馬克斯看得清、看得透?他把學校的專業學理訓練,用四十多年的時間實踐、印證和調整,在看盡錢海中的浮沉故事後,有了隨筆而成的「霍華‧馬克斯備忘錄」,現在更進一步成為智慧又實用的投資專著。不要再當有勇無謀的投資追隨者了,和我一樣,把《有關投資與人生最重要的事》從頭到尾看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