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找書網找車網
FindBook  
 有 8 項符合

親情救贖:孩子的心病是為了拯救父母

的圖書
親情救贖:孩子的心病是為了拯救父母 親情救贖:孩子的心病是為了拯救父母

作者:高橋和巳 / 譯者:林詠純 
出版社:究竟出版
出版日期:2018-05-01
語言:繁體書   
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博客來   評分:
圖書名稱:親情救贖:孩子的心病是為了拯救父母

內容簡介

不僅父母愛著孩子,
孩子也用他們的方式守護著父母。
原來,情緒的陰影和黑洞中,有出於親緣關係裡深深的愛……

  拒絕上學的駿一說:「為了讓媽媽發現自己的痛苦,必須更過分才行……」
  罹患厭食症的理莎說:「媽媽過的不是自己的生活,是外婆的……」
  因家暴離婚的優希說:「看見女兒臉上出現我所造成的瘀青,小時候對父母的恐懼全部回來了……」

  父母的生活模式,竟是孩子痛苦的根源!
  精神科醫師揭開「親與子」驚人的真實面貌!
  讓做父母的感動:原來我是這樣深深被孩子愛著。
  讓做孩子的得救:儘管父母不完美,我卻不再為此受苦了!

  對孩子而言,父母是自己依靠的守護者,所以他們會竭盡全力,冀望成為父母的助力。

  但如果他們連同父母的矛盾與痛苦一起承擔,就會在渴望自立與對家人的依戀間不斷拉扯,而形成繭居在家,拒絕上課或上班、吃不下飯、不自覺使用暴力、無法獲得存在感等等「心病」。

  本書作者身為精神科醫師,以書中觸動人心的諮商案例故事,精準解析親子關係的心理之謎,幫助每個「受傷的孩子」克服心病,成為獨當一面的大人,而「壞掉的大人」也能藉由讀懂孩子的心病,解決內心的矛盾,在人生的後半段重生。

好評推薦

  讀者淚推:一本讓自己改變並重獲自由的書!
  諮商心理師陳志恆 專文導讀推薦!

★讀者好評推薦★

  「這是本讓守護著父母的長男、長女們都深有同感的一本書。」

  「讀完書後,我覺得自己獲得救贖。」

  「讀完書後,我覺得自己的世界改變了。」

  「我邊讀邊點頭贊同,並且感同身受。」

  「老實說,我覺得自己的父母應該會想跟這位心理醫師會面談談。」

  「我從小就在母親的威嚇下,成為很會看人臉色的孩子。這本書中介紹了更多處境比我還艱難的人們,拯救了我,讓我不再責備『無法平凡』的自己。」

  「這本書能夠幫助我們了解自己、了解我們來自的家庭。」

  「書中內容與近年流行的阿德勒心理學有相通結論,更從不同角度來引導讀者。」

  「這本書闡述了真正能治療心病的方法。」

  「這是唯一一本能讓被囚禁的我們獲得解放、重獲自由的書。」

  「希望更多人可以讀這本書,讓心情更加平靜。」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高橋和巳 Kazumi Takahashi


  精神科醫師。醫學博士。1953年出生。從福島醫科大學畢業後,進入東京醫科齒科大學的神經精神科工作。最後從都立松澤醫院精神科主任退休,在東京開設診所,持續進行診療。此外也熱心於諮商師的教育,從事督導工作。著作包括《了解「心」的技術》《重生之心》《我想消失――從受虐者的生活模式了解心的幸福》《我是「壞孩子」嗎?》等書。

譯者簡介

林詠純


  臺灣大學物理系、地質系雙學士,日本九州大學藝術工學府碩士,曾在民間研究機構擔任日文研究助理,現為專職日文譯者。譯有《未來年表》《不服來辯!15場哲學大師的Battle》《轉大人的辛苦》《洗腦》等書。
 

目錄

前言 心的「宇宙期」 
孩子知道大人已經忘記的事情 
孩子向母親學習「心理系統」
什麼是心的「宇宙期」?
 
第一章 為了拯救父母而繭居在家的兒子

1 學齡期的孩子會完整複製父母的生活模式
──寶寶叛逆期,是人類初次獲得自由的時期
──小學三年級生健太的某一天

2 叛逆期的激烈程度,將與父母教導的「內心矛盾」成正比  
──父母痛苦的生活模式,正在折磨著孩子  
──強迫父母修正生活模式的青春期「心病」  

3  「為了消除媽媽的痛苦,我開始拒絕上學」  
──拒絕上學、繭居問題的三個背景
──「為了引出媽媽的痛苦……」兒子說出謎樣話語,暴力日漸加劇
──第一個要求是「媽媽,請發現我的痛苦」
──施暴的理由是,孩子覺得只有自己在忍耐
──第二個要求是「消除媽媽的痛苦」
──「什麼都能獨立完成」就是母親的痛苦
──了解自己為什麼「不允許兒子撒嬌」
──尾聲—兒子的叛逆拯救了父母
──父母察覺自己的痛苦時,孩子的「心病」就會消失

4 因為擔心父母的老年生活,而在三十二歲時繭居
──突然開始「幫忙做家事」的兒子
──不是憂鬱症,而是社會性「繭居」
──沒有叛逆期的溫和兒子
──實現父親遺憾的兒子
──父親無法選擇的生活模式vs 兒子希望的生活模式
──緩和父親的緊張後,兒子開始啟程
──為了獲得父母認同的努力,轉變成為活下去的努力

第二章 女兒的飲食障礙,療癒了母親的人生

1 厭食症是「忍耐第一」帶來的結果  
──厭食症與暴食症  
──女兒的厭食症治癒後,母親卻罹患了「憂鬱症」  
──「媽媽過的不是自己的生活,是外婆的」  
──女兒以從母親學習來的忍耐而生活著  

2 停止彼此的忍耐,恢復母親與女兒的人生    
──改善飲食障礙的四個階段
──女兒希望聽到的不是「對不起」,而是「謝謝妳」  
──沒有與母親相處的記憶,就是因為忍耐  
──女兒教會母親人生的安心感  

第三章 受虐兒將產生「相反的善惡觀」

1 在虐待中長大的母親,也會把孩子逼到走投無路  
──虐待兒童的分類與原因  
──一打女兒就停不下來……  
──「我的存在感來自忍耐」  
──兩次婚姻.家暴的老公.離婚訴訟.夢
  
2 無法停止虐待,是因為心理系統的反轉  
──與普通人「相反」的善惡觀  
──虐待的連鎖效應  
──「我又打菜奈了,我和自己的父母沒有兩樣」  
──收到菜奈的溫暖訊息,善惡再度反轉  

第四章 與父母沒有連結的孩子,提出不可思議的控訴

1 與父母沒有連結,將使世界變得稀薄  
──一句如異鄉人般的控訴:「或許我與眾不同吧?」 
──不是「孤獨感」,而是「孤立感」  
──「我家好像和別人家不一樣」  
──不想談論母親的理由  
──推測母親的心理狀態  
──如果父母「缺席」,心理系統將無法建立  

2 想在這個世界解決問題,就是回到「與父母相遇」之前  
──我是「存在感」稀薄的贗品  
──接受母親的障礙  
──「我發現什麼問題都沒有解決」  
──從追求相同事物的確信中,產生「社會存在感」  
──問題只在有辦法解決的情況下,才會發生  
──自我的「存在」,是微小的幸福與莫大的自由  
──「可以順著自己的感覺而活」  

第五章 心理發展的最後階段—「宇宙期」

1 有無生活實感的差異  
──生活實感承襲自父母  
──影響心理系統的三種親子關係
 
2 成人期之後,可能有「宇宙期」  
──遠離日常生活後所看清的事物  
──三個關鍵詞:「異鄉人」「中年危機」「價值的相對化」  

3 從離開「這個世界」到進入「宇宙期」的心路歷程  
──喪妻者所體驗的「內心不安」  
──日常生活的意義改變,看見一直以來追求的人生全貌  
──接受「對妻子的背叛」,變成一個人  
──體驗獨自一人單純「存在」的瞬間  
──「宇宙期」充滿「一切沒問題」的感覺  

後記 諮商不是解決煩惱,而是要確認自我存在,穩定內心  
諮商純粹就是「傾聽」的工作  
「理論」在諮商中不適用  
希望讀者看過本書後,重新正視自己的親子關係
 

推薦序

孩子的問題行為會說話,你聽見了嗎?
陳志恆


  《親情救贖:孩子的心病是為了拯救父母》這書名看來聳動,實則深具意涵。

  過去我在學校裡擔任輔導教師時,常因孩子的行為問題或情緒困擾而找父母來會談。當父母前來時,一開始談話的主題圍繞在孩子的問題上,談著談著便說起父母自己的婚姻互動,接著便談到雙親原生家庭的故事與影響。

  因此,做為一個長期與青少年及家長工作的助人實務工作者,我常感慨,孩子的問題根本就是父母的問題;孩子的問題實際上反應了父母本身或家庭成員互動上的困境。

  相對地,當父母改變時,孩子就改變了。

  二〇一七年頗為火紅的一齣電視劇《通靈少女》,其中有一集的劇情,便是描寫一個小男孩因為「卡到陰」而被家人送到宮廟裡「處理」。擁有通靈能力的主角見狀便知道這孩子是裝出來的,目的是為了讓正在鬧離婚的父母能夠和好,沒想到弄假成真,邪靈果真找上門。

  撇開神鬼等靈異經驗不談,孩子透過某些症狀(通常是問題行為或者身心疾病)來拯救父母婚姻或家庭危機的例子並不少見。因為,唯有當孩子不自覺地讓自己出狀況,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員才會將心力從婚姻危機或家庭壓力上,轉移到發生問題的孩子身上,而暫時將家中的棘手問題擱在一旁。此刻,孩子是父母婚姻關係或家庭危機的拯救者;當然,也可能成了代罪羔羊。

  孩子的求救呼喊,大人們聽見了嗎?

  然而,孩子為什麼不能將自己的人生過好,非得回頭「照顧」父母呢?因為,孩子成長的求生本能,要他們不得不依賴父母而活,當從小看著父母長大時,不但從父母身上學習到看待世界的方式,更需要從父母那裡獲得內在力量與安全感──這是一個人生命力量的來源,當然要努力去照顧與維護這份關係連結呀!當用力過頭時,便冒出一件件令人費解與擔憂的問題行為。

  所以,問題行為會說話!然而,大人聽見了嗎?或者,大人是否有能力聽懂?

  本書的作者高橋和巳是位心理諮商實務經驗相當豐富的精神科醫師,在本書中精準地指出孩子的心理發展異常,與父母本身的心理狀態息息相關。像是拒絕去上學的孩子,事實上正聲聲吶喊著,渴望被父母充分理解,更不斷地提醒父母,回頭看到自己成長過程中,獨自承擔痛苦而未被好好理解的心情。

  又像是書中提到個性溫和順從的兒子,突然繭居在家不去工作,是在對父母發出無聲的抗議,因為自己從來不曾真正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問題是,父母為什麼總是強勢主導著孩子的人生走向?因為,他們從小不被大人認同,在摸索世界時缺乏被鼓勵與引導的經驗,凡事都得獨立並堅強地「自己來」,長大後便將這份內心的空缺化做期待,不自主地放到孩子身上,要求孩子來承接。

  我必須說,這些活生生、血淋淋的案例並非偶然。在我的助人工作中,也曾遇過不少內在空虛的青少年,總是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感。即使身旁的朋友再多,生活中填塞了再多行程,仍感到不踏實。強烈孤寂、缺乏歸屬的心情時常湧現心頭,甚至常有一種「我沒有資格活在這個世界上」的念頭。深入探究,常可窺見其原生家庭的雙親一方,也有著「沒資格活下去」的感覺或想法,並在日常互動中有意或無意地將這份「失格感」的訊息傳遞到孩子身上。

  一起療癒這些受傷的孩子,拯救那些壞掉的大人

  一對情緒反覆無常的父母,很容易教養出內心暗藏混亂風暴的孩子;一對不夠愛自己的父母,常無法給出孩子十足的愛;一對內心匱乏或充斥著委屈、遺憾心情的父母,也常教養出內在匱乏無力的孩子;一對自認沒有資格存在世上的父母,也常讓孩子長大後感覺到自己缺乏情感歸屬。

  這些代代傳遞著的心理系統及行為模式,在親子間不斷被複製著;如果沒有任何人有自覺並做出改變,「壞掉的大人」便會製造出「受傷的孩子」,「受傷的孩子」長大後又成了「壞掉的大人」,接著再製造出新一批「受傷的孩子」,無限循環。

  閱讀本書,會讓為人父母者警覺到,原來自己的成長背景、心理狀態及與子女互動的模式,對子女成長的影響是如此的深刻與不自覺。好消息是,我們雖然無法選擇我們出身的家庭及成長環境,但我們仍有能力跨越這些過去的影響,只要我們願意覺察並有意識地改變。

  許多人在為人父母後,隨著孩子的成長,似乎感覺到自己也再成長了一次,這就是改變的契機!因為,孩子就好像一面鏡子,映照出大人內心世界的匱乏、空虛、無助、失落與恐懼。我們有機會在處理孩子的問題行為時,重新意識到自己長久以來的內心狀態與行為模式。

  而首先,你得聽懂孩子的問題行為正在訴說些什麼;《親情救贖:孩子的心病是為了拯救父母》這本書,正是能幫助你聽懂孩子並療癒自己的好書。(本文作者為諮商心理師暨作家)
 
前言

心的「宇宙期」


  孩子知道大人已經忘記的事情

  我在診間聽孩子說話時,時常會聽到他們冒出幾句話,讓我有一瞬間懷疑自己聽錯。他們彷彿了解大人所不知道的世界。不,正確來說,應該是他們還保有大人早已塵封關閉的世界。

  某個孩子說:「窗外有三個小人,他們一直盯著裡面看,雖然不可怕,但總覺得有點討厭。不過這是常有的事情。」

  某個孩子透露:「時間不是直的吧,是彎曲的。」

  也有孩子這樣講:「有的時候遠的東西看起來比較大,近的東西看起來比較小,這和實際的大小不一樣,好噁心喔。」

  三次元空間的「遠近感」,對大人而言是理所當然且深信不疑的,但孩子卻還無法相信這空間的存在。在藝術的世界中,有時候會故意破壞或忽視遠近感,而孩子卻能對此操作自如。

  謎樣的發言,證明了孩子看待世界的角度與大人不同。

  如果暫時從大人「合乎常理的價值觀」抽離,側耳傾聽孩子們的話語,就會發現他們說的話有時候聽起來像《愛麗絲夢遊仙境》的內容,有時候又像不知道在哪裡聽過的創世神話。

  若是把孩子眼中的世界,想成他們從誕生之後開始適應「這個世界」的過程,只要我們將自己的各種精神調整到最佳姿態,他們的話聽起來就會趣味無窮。大人為了在「這個世界」活下去而剔除的事物,其實就存在於孩子們的話語當中。

  但如果過度執著於不可思議的世界,或許就無法適應社會。我們為了好好活下去,必須讓自己的內心配合「這個世界」。畢竟我們還是需要平凡無奇的遠近感,以便讓自己繼續生活。

  而孩子在長大成人的這段期間,會經過什麼樣的心理發展過程呢?

  各位可能會把它想像成從乾乾淨淨的白紙狀態,打造出成人心智的過程。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因為打造必需的事物,與剔除多餘部分的作業應該同時並行。如果不這麼想,就無法說明本書接下來將依照章節順序說明的一些心理現象。

  附帶一提,現在已經知道腦神經也必須經過同樣的過程才能發展成熟。人在剛出生不久,神經元就會往各個方向延伸出突起。這些突起互相串連,建立了過度緻密的迴路。隨著成長,大腦逐漸斷除不必要的連結,只加強必要的部分,神經迴路才終於發展完成。這過程稱為神經突起的「修剪」,是大腦發展的重要過程。

  心理發展就是一個在向這個世界敞開心房的同時,也將內心某些事物封閉的過程。

  人類在適應社會、「長大成人」的過程中,將逐漸理解「這個世界是這個樣子」,並打造出生存所需的「心理架構」。但如果在成為大人之後,遺忘了這個變成大人的過程,就會以為「這個世界就只是這個樣子」,造成難以解決的痛苦與煩惱。

  這個時候,只要再一次檢視自己的內心深處,試著找出曾被自己剔除的事物即可。世界不也曾有過不同的樣貌嗎?

  只要改變視線、轉移焦點,原本以為無法處理的痛苦與煩惱也會迎刃而解。

  接下來,我們將依序來看人類從誕生在「這個世界」,到長大成人之間的心理發展。

  為了適應這個世界,我們選擇了什麼,又封閉了什麼呢?

  我們想必能藉由了解這樣的過程,再一次看見那個被埋沒至背景中的世界吧?也能讓心靈達到更寬廣、更自由的層次吧?

  孩子向母親學習「心理系統」

  甫現身於「這個世界」的嬰兒,就像降臨到地球上的外星人。他(她)還不知道該如何在這個地球上生活。雖然已經具備足以維持生命的身體機能,卻不知道該如何取得美味的食物,也不知道該如何順利與人類相處,地球上的規則對他(她)而言仍是一團謎。

  我們稱嬰兒與生俱來的身體機能為「生命系統」;而他們日後為了適應地球,勢必將逐漸學會的心理機能,則稱為「心理系統」。

  生命系統是吃、睡、哭……等機能。心理系統則是人與人的往來方式、人生觀、判斷善惡的倫理觀等關於生活模式的機能。每天的「生存意志」也是從這裡湧現的。

  打造心理系統的過程,也是修整心的整體性過程。舉例來說,心雖然可以在四次元空間(或是更高次元的空間)來去自如,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將學習到以三次元空間為活動的基礎,是比較容易,也較有效率的方法。此外,大人也不斷傳授這樣的想法給孩子:「即使心裡想的事物天馬行空,地球上也不可能發生這樣的事情,或者應該說,要當成沒有這樣的事情才會活得比較輕鬆。」人類積年累月打造出的有效率心理系統,就這樣流傳下來。孩子首先必須學會這點。

  塑造心的形狀,就像創作雕塑品一樣。不同之處在於,削落的素材並未被丟棄,而是沉睡在心底深處。日後,當心想要再壯大時,就會改變這些素材的型態,重新再利用。

  各位應該不難想像,人類學習、塑造心理系統時,母親或許會帶來決定性的影響。因為嬰兒什麼都還不懂,他們在這個世界上第一個遇見的、一起度過前幾年的地球人,就是母親。孩子將配合母親給予的訊息,開始塑造自己的心理系統。

  肚子餓的嬰兒大聲哭泣,於是就能得到美味的奶水。

  這或許是最初的訊息溝通吧。孩子從這裡開始習得地球上的規則,接著再貪得無厭地學習、吸收與父母的相處方式、與他人的相處方式、社會的規矩、善惡的判斷。這段時期從母親身上學會的事物,將確立孩子一生的方向。

  地球是安全的還是充滿危險?人類是可怕的還是溫和的?可以享受「這個世界」還是應該重視忍耐?該如何與他人相處?以及最重要的:「該如何努力地生活下去?」這些全都來自於母親的教導。

  某位定期回診的六十二歲男性,如此回顧自己的人生:

  「我覺得自己一直以來都懷著『不要讓母親擔心』的心情活著。或許是因為我從小就能感受到母親的辛苦吧?

  「媽媽很努力,所以我覺得自己也必須努力才行。和母親一起努力是我存在的證明。我彷彿可以聽到她在對我說:『你也很努力呢!』不,她其實沒有說過這句話,但我大概希望她能這麼說。

  「後輩常對我說:『前輩很會忍耐呢!』我的忍耐力是從小訓練出來的能力,是我的生活模式,想必終其一生都不會改變吧!」

  人類誕生於這個世界,努力得到父母認可。這份最初的努力,將持續到人生的最後。對多數人而言,這是不會改變的事實。

  什麼是心的「宇宙期」?

  人類從降生於地球上,到適應這裡的生活為止,將依循心理系統的階段發展。

  完整的心理發展,通常將經歷下列四個階段:

  一、嬰幼兒期 二、學齡期 三、青春期 四、成人期

  這四個發展階段,全部都以孩子與父母的關係為軸心展開。社會與當代思想當然也會帶來極大的影響,然而在進入成人期之前,這些也會透過父母的心傳達給孩子。

  嬰幼兒期與學齡期,是從父母身上學習、吸收生活模式的時期。這兩個階段的孩子所能看見的世界,與父母眼中的相同。這時的孩子不會跨出父母所見的世界。

  青春期是以從父母身上學到的事物為基礎,離開父母獨立的時期。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擁有與父母不同的觀點。

  成人期是學會「這個世界」的生活模式,發展完成的時期。孩子到了這時已經站在與父母同等的地位,或者自己已經成為父母。

  而本書在前述四個心理學所說的發展階段之後,再加上第五個發展階段,並暫且將其命名為「宇宙期」,這是本書獨有的設定。

  之所以會設定「宇宙期」,是因為如果不假設在「成人期」之後還有另一個發展階段,就無法理解某些心理現象。

  第一種現象是長大成人的過程中,早已被剔除的部分再度復活,使人產生不同於成人期的心理。人在這個時候會回顧人生,預料到確實存在於彼端的死亡,並且開始自問「自己的人生到底算什麼?自己又是誰?」當人試圖找出答案的時候,「那個」現象就會發生。

  第二種是「沒有父母的孩子」所產生的心理現象。他們在心理發展最重要的時期,無法擁有「普通的」親子關係,導致他們以完全不同於「普通人」的觀點理解「這個世界」。他們來看診並且教會我,四個心理發展階段對他們而言並不適用。想要理解這個現象,也必須假設宇宙期的存在。

  本書基於以上兩個理由,設定了「宇宙期」這個發展階段。

  為什麼本書會稱此階段為「宇宙」呢?因為這是心躍出「這個世界」的階段。「這個世界」指的是我們通常所知曉的社會一切,或是地球上的一切。但如果將這以外的事物稱為「那個世界」,會變成是死後的世界,所以本書就以「宇宙」來表達這種不同於已知世界的心理模式。

  前述的心理發展階段整理如下:

  一、「嬰幼兒期」:身心都與父母一體的時期(○~三、四歲)
  二、「學齡期」:與父母一起生活的時期(四、五歲~十二歲)
  三、「青春期」:在精神方面離開父母獨立的時期(十二歲~二十歲左右)
  四、「成人期」:適應完成,在社會中生活的時期(二十歲左右~)
  五、「宇宙期」:脫離「這個世界」的時期(成人期以後~)

  接下來將依序探究這幾個心理發展階段。

  首先是在「普通的」親子關係下,孩子所擁有的心理發展與煩惱(第一、二章),其次是在虐待中成長的孩子們所感到困擾的心理問題(第三章)。接著將處理處於特殊親子關係孩子們的心理問題(第四章)、傾聽他們的痛苦。最後將探討「宇宙期」(第五章),解開「這個世界」的心理之謎。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1372525
  • 叢書系列: 心理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贊助商廣告
 
金石堂 - 今日66折
FBI教你讀心術 2:老闆、同事、客戶不說,但你一定要看穿的非言語行為,讓你的職涯從平凡變卓越。
作者:喬.納瓦羅
出版社: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2-08-30
66折: $ 263 
金石堂 - 今日66折
新巴赫花精療法3:花軌、針灸經絡與兒童治療
66折: $ 396 
金石堂 - 今日66折
看得到的化學(全球暢銷破百萬本紀念版):你一輩子都會用到的化學元素知識(附贈精美週期表海報)
作者:西奧多.葛雷
出版社: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3-10-31
66折: $ 343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楞嚴經蠡測【第伍冊】
作者:王薀
出版社:善聞文化創意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09-19
$ 300 
Taaze 讀冊生活 - 暢銷排行榜
SEXY BODY誘惑誌 11月號/2024 第92期
出版社:曖維多媒體廣告行銷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1-15
$ 206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嫁入狼族~異種婚姻譚~Ⅱ (特裝版)
作者:犬居葉菜
出版社:東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10-23
$ 162 
Taaze 讀冊生活 - 暢銷排行榜
你願意,人生就會值得:蔡康永的情商課3
作者:蔡康永
出版社:如何出版
出版日期:2024-08-01
$ 316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滿洲鴉片小隊(04)
作者:門馬司、鹿子
出版社:尖端出版
出版日期:2024-11-20
$ 140 
博客來 - 新書排行榜
我在意的對象並不是男人 (2) 特裝版 【含角川&博客來限定小卡】
作者:新井すみこ
出版社:台灣角川
出版日期:2025-02-06
$ 750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地下室錄音
作者:陳柏煜
出版社: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1-12
$ 840 
博客來 - 新書排行榜
滿洲鴉片小隊(04)網路限定版
$ 170 
 

©2024 FindBook.com.tw -  購物比價  找書網  找車網  服務條款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