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有 13 項符合
心臟的故事的圖書 |
圖書選購 |
圖書館借閱 |
國家圖書館 | 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 |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 電子書服務平台 | MetaCat 跨館整合查詢 |
臺北市立圖書館 | 新北市立圖書館 | 基隆市公共圖書館 | 桃園市立圖書館 | 新竹縣公共圖書館 |
苗栗縣立圖書館 | 臺中市立圖書館 | 彰化縣公共圖書館 | 南投縣文化局 | 雲林縣公共圖書館 |
嘉義縣圖書館 | 臺南市立圖書館 | 高雄市立圖書館 | 屏東縣公共圖書館 | 宜蘭縣公共圖書館 |
花蓮縣文化局 | 臺東縣文化處 |
|
心是人體第一個啟動的器官,也是最後一個停止的器官;
心是盛裝隱喻的容器,也是與生命最強的連結。
對心的認知越多,我們對生命的理解也越深。
◆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十大死因第一名,而且這個問題可能會日益嚴重?
◆ 從某方面來說,情感的確是記錄於心的?
◆ 「心碎而亡」並非形容詞,成真的可能性其實很高?
◆ 直到一百年前,心臟仍是醫學禁區,動手術和祈禱的存活率竟然差不多?
◆ 不小心插錯地方的管子,讓冠狀動脈的治療露出曙光?
◆ 心臟以電驅動,但它竟會不小心電死自己?
幾個世紀以來,人類的心似乎已遠遠超出我們的理解:不僅以難以捉摸的方式跳動,某種程度上也被視為情感的驅動力,更是靈魂的所在,而直到近百年前,心臟仍是禁忌的器官,一切關於它的外科技術更是甘冒天下之大不韙。
本書從作者個人的家族故事出發,透過屢屢讓人倒抽一口冷氣和驚訝不已的醫學進程,探討這個數百年來令哲學家與醫師深感著迷卻又難以捉摸的器官。心臟一度被視為是人類行為與思想的中心,是勇氣、欲望、野心與愛的源頭;現在的我們雖然清楚,心臟不過就是一堆肌肉和血管,但這個不具先天意義的臟器,卻因為我們賦予它許多意義而變得有意義。而即使這些聯想早已顯得過時,卻仍與我們如何看待這個器官,以及這個器官如何形塑我們的人生息息相關。
作者簡介
桑迪普.裘哈爾(Sandeep Jauhar)
醫學博士、物理博士、長島猶太醫學中心心臟科主治醫師、霍夫斯特拉─諾斯韋醫學院副教授,專攻心臟衰竭,同時也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曾以傑出的醫學人文寫作榮獲南亞記者協會頒發的特別榮譽獎。
文章常見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時代》雜誌等媒體及專業期刊,已出版的著作包括《實習醫師:一位醫師的起點》和《成為醫師:一位美國醫師的幻滅》。
作者有心臟病家族病史,內外祖父皆因心臟病而過世,成為他對心臟深感痴迷的主因。在長年的行醫生涯中,他不斷從患者身上與新科技的發展中對心臟有更深刻的認識,並對自己能活在人類雙手已馴服心臟的時代感到幸運。女兒的要求是他撰寫本書的起點,讓普羅大眾能更了解自己的心臟,則是他最大的心願。
目前與妻兒定居於紐約。
個人網站:http://sandeepjauhar.com
推特:@sjauhar
譯者
陳信宏
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曾獲全國大專翻譯比賽文史組首獎、梁實秋文學獎及文建會文學翻譯獎等翻譯獎項,並以《好思辯的印度人》入圍第33屆金鼎獎最佳翻譯人獎。
譯作包括《正義:一場思辨之旅》《令人著迷的生與死:耶魯大學最受歡迎的哲學課》、英國作家艾倫.狄波頓系列作《我愛身分地位》《幸福建築》《宗教的慰藉》《新聞的騷動》《藝術的慰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