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政治優勢之比較
曹魏「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大統王牌;蜀漢劉皇叔「匡扶漢室」的政治旗幟;孫吳地方豪強世家的「家門政治」
古今中外凡舉大事成大事者,首重政治口號的提出,作為自己的政治旗幟,明確自己的政治主張,以廣政治招徠,就是要做好「政治廣告」。
曹操與孫權、劉備相比,在這方面是最無個人政治優勢的。劉備是皇室後裔;孫權是軍事家孫武的後人;而曹操卻是一個宦官的後代,他為此似乎半世無顏,常以這個不好的出身為憾事。但是他的養父曹嵩曾是朝中的大司農、太尉,因而對於曹操早期的政治生涯還是有很大的影響力,否則他不可能從二十幾歲就連任洛陽北部尉、縣令、議郎、典軍校尉等職務,並迅速躍遷到中央一級的政治權力中心,得預朝中大事。在他的養父失權後,他又緊緊抓住了漢獻帝這個東漢王朝的最後一個皇帝,來作為自己的政治資本——「挾天子以令諸侯」。而且終生沒有放棄,一直到死他仍尊奉獻帝為皇帝,直到曹丕繼魏才把獻帝廢掉。從這一點上看,曹操的個人政治優勢在三雄中似乎又是最強的,起點又是最高的,發展也是最快的。
劉備的個人政治優勢是自己的出身好,雖不過一個布衣百姓,但卻是劉漢的一脈後裔子孫,更何況獻帝又認了他一個劉皇叔,這是曹操與孫權比不了的。更何況劉備集團一直高舉著「匡扶漢室」的政治大旗,這桿旗極有利於把具有正統政治觀念的人們聚攏在旗下,而且也便宜行事。誰能懷疑一個皇叔會對朝廷有貳心呢?而且劉備集團一直到漢獻帝被迫讓位後,才稱王為帝,但仍用漢為國號,這就極有利於蜀漢政權在後來的戰爭中,以光復漢室的名義來號召民心征討天下,與吳魏對抗。劉備集團可謂把正統的政治優勢利用到極致了。
孫權集團便沒有這等優勢了。但他有自己的地方與家族的政治優勢。前有孫堅、孫策父兄兩代的政治基礎,建立在江東的士民心中。又有兩代父兄留下的文武戰將為中流砥柱。文有魯肅、周瑜這些安徽望族大戶名門的相幫襯,還有江浙三吳地方豪強和張、顧、陸、米等家族政治勢力的鐵桿後盾。比如陸遜世家三代為將帥,出過兩任丞相、五人封侯,出過十幾位將軍,且陸遜、陸抗、陸機這三代人物都是統兵的著名督帥,始終扼守著西部防線;顧雍為丞相十九年。這兩個大戶都是孫策的兒女親家。在東吳政權任職的各級官吏,僅陸、顧、朱、張四姓的人就達到千餘人;而安徽幫的魯肅、周瑜都是孫權時代的大都督、主要謀士。因而這個集團的核心凝聚力相當強。所以孫吳集團的地方政治優勢是曹、劉兩個集團所都不具備的。
◎三國人才優勢之比較
曹魏政治軍事人才的過盛;蜀漢人才奇缺但量少質高精誠不貳;東吳文武兼眾但文弱武強優少庸多且多內耗
人才為成事之基,這是千古不易之理。得人才者得天下與得民心者得天下似乎有著同樣的道理。凡進入政治領域的人們沒有不懂這個道理的,但能不能得到人才,擁有人才能不能用好人才,能不能人盡其才,這些才是問題的根本。張遼在三國中也是一流戰將,但在呂布手下便成為敗軍之將,直到成為俘虜,到了曹操手下卻成為了無敵將軍。趙雲在公孫瓚部下沒什麼建樹,到了劉備手上成了三國中赫赫有名的「五虎上將」。黃忠在長沙太守韓玄手下不過是一個老兵,到了蜀漢集團同樣成為蜀漢的「五虎上將」。姜維在天水不過一個小將,到了諸葛亮手下便成了一流的統軍元帥,而到了劉禪手下卻一籌莫展,不得不以屯田去政治避難。
在三國之中最具人才群體優勢的要數曹魏集團,一來曹魏領土均是中原與漢家舊地,且幅員遼闊,只鄉土人才便層出不窮,取之不盡。再兼之曹魏即漢、漢即曹魏,自有對人才的感召力、凝聚力。其次,曹操的雄才大略也自是人才嚮往的一個重要因素。因而曹魏集團可謂謀士成群,戰將如雲,人多勢眾,出類拔萃的也不少。最出色的智謀人物為荀彧、荀攸、郭嘉一類,還有司馬懿,但與諸葛亮相比均遜一籌,而主意多是曹操自己拿,兵都是自己帶。武將中的骨幹基本是家族式的子弟兵:曹仁、曹洪、曹真、曹休、曹彰、夏侯惇、夏侯淵,盡數是曹操的家族班底;還有張遼、張郃、徐晃、李典、于禁、樂進一班圈外戰將;還有許褚、典韋這一類「虎癡」、「樊噲」式的猛將,都屬三國時代的一流戰將。但與蜀漢的「五虎上將」關、張、趙、馬、黃相比,似有遜色,尤缺傳奇色彩,更乏統帥人才。因而在曹操有生之年的重大戰事,似乎都需曹操本人充當指揮,在戰陣中多次九死一生,實屬不易。曹操的一生與劉備、孫權相比,實際上最為操勞辛苦。
東吳陣營中的人才具有極強的地方性。朝臣謀士多為江東三吳才俊,不出張、陸、顧、呂、朱、孫等幾大家族。只有周瑜、魯肅是安徽籍人士,諸葛一族是山東人士。武將中亦多以江東舊將為主。一部分為孫堅、孫策時代的老將,如周泰、蔣欽、甘寧、凌統、程普、黃蓋、韓當、陳武、董襲等。一部分為後起之秀,如呂蒙、陸遜、諸葛恪等。東吳亦不乏統帥之才,如魯肅、周瑜、程普、呂蒙、陸遜、陸抗、諸葛恪等,但與蜀漢的將帥相比仍有遜色。儘管呂蒙、陸遜等曾打敗了劉備、關羽,但正如威靈頓、布呂歇爾打敗了拿破崙也仍超不過拿破崙同樣,而在《三國演義》五虎上將排行榜上,沒有一個東吳的戰將入圍。
蜀漢集團的人才最沒有優勢,尤其在量上實在有限,經常在使用人才時捉襟見肘。到了後來,竟有「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的話語流傳。尤其是早期的文職人員只有親屬連帶和老舊關係的什麼孫乾、糜竺、糜芳、簡雍一類的人物;武將只有關羽、張飛、劉封、關平等人。後來有了一個小小的謀士群:諸葛亮、龐統、法正、徐庶等人。而武將中陸續有趙雲、黃忠、魏延、馬超、馬岱這些屈指可數的人加盟。
蜀中人才雖然匱乏,但卻多是頂尖的人才。諸葛亮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前,曾有曹操聘請,亦云孫權欲聘,但獨歸了劉備,成為三國一代著名軍師、賢相、智聖。龐統、法正、徐庶等人也都是曹操所欽羨的人物。徐庶硬被曹操以拘母為人質奪了過去,對於法正,曹操也嘆道,我收盡了天下人才,獨不得法正。武將雖然只有那麼幾位,但在民間流行的「三國五虎將」排行榜上,多是蜀中將領。一種說法是「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一種說法是「一呂布、二典韋,三關四趙五張飛」,但不管怎麼排,關羽、張飛、趙雲都是「五虎將」之中的人物。
對於這三個人,曹操都是垂涎三尺,用盡辦法也留不住關雲長,便想除掉他;為了收服趙雲,在混戰之中竟下令不許部下傷害他,為此不知要死傷了多少戰將兵員,長阪坡見到張飛,嚇得勒馬轉身逃命。也正是這種人才質量的上乘,方能令最為弱小的、根基最薄的蜀漢政權,憑藉西南彈丸之地能夠與曹孫兩大集團抗衡。不僅東吳輕易不敢侵犯西蜀,而且連最強大的曹魏集團也被打得自嘆「魏兵畏蜀如畏虎」。正如老百姓所言:好虎一個能攔路,耗子一窩餵了貓。當然,吳魏兩國的人才濟濟也決非等閒之輩,否則就沒有三強鼎峙的局面了。
◎三國戰略思想之比較
蜀漢「龍飛」——三步走戰略規劃的完美與悲劇的製造者;
曹魏「虎步」——一統代漢的政治「大略」折戟沉沙於何處;
孫吳「鼠偷」——「政治鼠竊」與地方自保永久防禦戰略
古人云: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所謂戰略,不過是一種「遠慮」而已。但勝算之道,只有「遠慮」還不夠,還得「慮」得正確,還要有正確履踐實行的能力。
東漢末年失政,群雄逐鹿,各路軍閥之所以一一被消滅,要因正在於以上幾點。如呂布是天下第一戰將,但既無根據地,又不善用人,更沒有長遠戰略規劃,幾如一流寇;袁紹是最大的軍閥,但志大才疏,有戰略並不能實施,有人才又不能聽計;劉表、劉璋、公孫瓚、劉基、劉虞、張魯、張繡等,都是很有實力又有地盤的軍閥和地方勢力,但都胸無大志或志大才疏,根本談不上戰略規劃,能保住一塊地盤就不錯了。那個皇族牧守劉虞,一幫人想擁戴他當皇帝都不敢做。因而都一個個被擊敗。曹操、劉備、孫權當初都是沒什麼名分與實力,更無地盤的弱小群體,但他們在這場「逐鹿」天下的大角逐中得以捷足勝出,首先應該歸因於他們戰略的正確與正確的戰略實施。
首先他們都重視建立和穩定、鞏固自己的根據地大本營。曹操把自己的大本營建在河北的鄴城,該城是魏郡太守的治所首府,因而曹操以漢帝名義自封為魏公,後又開國稱魏王,其子曹丕滅漢後也稱魏帝。劉備則選中了漢中,漢中是西漢王朝的發祥地,他的政治旗幟就是匡扶漢室,又有漢皇叔的身分,所以先在漢中稱王,後來跑到成都稱帝,仍國號蜀漢。
孫權則繼承父兄,守定江東三吳之地,雖定首府於石頭城,但仍稱吳王,開國亦號吳稱吳帝,因為吳政權的腹地在三吳。這也是三國分立的各自基礎。他們正是據守這個根據地才有了後來的發展。曹操據鄴城統一了整個中原與東北西北,再以此為基礎向東南、西南發展;劉備據漢中進軍益州,開拓了西南雲貴,再據此不斷北伐;孫權則據南京經略江東,開發南方、東南,遂成三國鼎立之勢。但這都是宏觀大略,在操作實施層面又有所不同。
戰略最明晰的首推劉備集團,著名的「隆中對」之所以著名,就是因為這個戰略既審時度勢,又制定了操作計畫,完美得不能再完美。
劉備當初在東漢末年軍閥混戰中,不過是一個政治上貧無立錐之地的小角色,只能於夾縫中求生存,類於流寇,到處東依西附,南逃北竄。先投官軍討黃巾,謀了一個小縣令;被農民軍打跑後,先投河北軍閥,也是他的同學公孫瓚;後又充任豫州、徐州刺史,被呂布打敗後投奔了曹操,借出兵機會又投奔了袁紹;袁紹敗給了曹操又投奔到荊州劉表,無所事事一待就是七年。但這七年沒白待,遇到了諸葛亮。三顧茅廬見到諸葛亮,才有了自己的發展規劃。
諸葛亮首先向他提出以荊、益二州為根據地的第一步戰略思想。接著又指出了第二步的發展措施:如果能奪得荊益二州,便以此為大本營,依靠西南的物華天寶與長江交通便利,憑藉著高山險關的屏障可外拒於敵,然後向西、南兩個方向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東面與孫權和好,抓緊時機治理內政安定後方。接著又向他提出了第三步發展的目標:在略定西南與孫吳結盟後,如果中原一旦有事變發生,可分兩路出擊:第一路派一員大將率荊州之兵直接北上進攻宛城、洛陽,第二路由您親自率領益州兵眾於秦川東進中原,如果能這樣,那麼便可以成就霸業,興復漢室。這就是「隆中對」的全部內容。
這是一份既審時度勢又鼓舞人心且極具操作性的一流戰略規劃。這篇戰略規劃除了擬定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外,同時制定了相關的發展政策,即:以曹操為主要對手,與東吳採取統戰政策;對西部、南部的少數民族地區採取和撫政策。這是一個配套成龍的發展戰略規劃。對於國內混戰形勢如此瞭若指掌,思路如此清晰,這正是諸葛亮臥隆中十餘年冷眼旁觀風雲研究的成果。
這個規劃不僅被劉備接受了,而且能夠一步步地得以實施,這是劉備的過人之處。但荊州一失,全盤鏈條亂套,這是諸葛亮後來治蜀北伐單腿走路而無法全部實現這一戰略構想的悲劇所在。
這就是蜀漢政權的戰略規劃。而其中最重要的戰略就是東和孫吳、北拒曹操的大政方針的確定,這一戰略直接關係到蜀漢的安危存亡。可惜的是,這一重大戰略,首先被關羽發動的襄樊戰役破壞了。正由於荊州——這個蜀漢戰略鏈條中的第一個環節被打掉了,就影響到整個戰略規劃的實施。然後又是劉備發動的夷陵之戰,使這個傷口越挖越深、越撕越大,以致於劉備身後,諸葛亮不得不使出渾身解數來修補這道樊籬圍牆,以免蜀漢兩面受敵。諸葛亮自己制訂的戰略規劃只能自己去執行了。終其一生除了不斷地鞏固這種聯盟外,從未和東吳再起風波,因而得以使他能夠集中精力治理內政,雖然不斷地北伐,卻仍沒有把國家帶入過危險的境地。
曹魏政權的戰略規劃也比較明晰。但是,曹操集團並沒有十分明晰的如「隆中對」那樣的發展戰略規劃。曹操的一統天下都是在早年就形成的志向。治軍伊始不過是隨幫唱柳地擊黃巾、討董卓,也同樣不過是不怎麼起眼的小角色。儘管史書上總是說他那時就卓武不凡,但他沒有實力,又沒有清流身價,因而他只不過是一個起鬨的角色,根本談不上什麼戰略決策。但他有自己的長處:第一,肯讀書,學孫子兵法寫過十幾萬字,行軍作戰也手不離書;第二,善於採納眾智,聚攏人才。這兩點就足以讓曹魏形成自己的戰略思想。
曹魏政權也是曹操的基本戰略思想,是:第一,「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主意是他的首席顧問參謀荀彧提出的。他認為漢帝處於患難之中,正是天下「義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舊而增哀」之時,如能於此時迎獻帝都於許昌,那麼就是「奉讓以從民望,大順也;秉至公以服雄傑,大略也。」這是荀彧幫他策劃的第一個「大略」。第二,「以令諸侯」的目的乃是取代劉漢一統天下,這個戰略也是一個「三步走」的戰略。第一步,一統天下先統一中原;第二步,統一中原後向東北、西北發展以統一北方;第三步,統一北方後再向西南、東南兩個方向發展。
曹魏的這一發展戰略中,統一中原,征服東北、西北都先後實現了。但由於赤壁之戰的敗衄,卻令曹操的第三步戰略終其一生也沒有實現。也正是在一個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用錯誤的方式與孫劉聯軍的赤壁大戰,徹底破壞了他征服江南與西南的宏大戰略,並由此終止了他一生的事業發展。
戰略事關興亡,三國所以興亡似乎都與戰略有關,所以戰略問題乃是事業成敗的關鍵,不可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