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與殘暴 岡比西斯死亡之謎
岡比西斯(?~前五二二),古波斯帝國國王,居魯士之子,西元前五二五年,滅亡埃及。後征努比亞,未遂。其性情驕橫暴戾。西元前五二二年波斯本土爆發高墨達政變,其在回國途中暴卒,關於其死因,有多種傳說:病死、被毒殺等。
西元前五二九年,波斯王居魯士在與馬薩革泰人作戰時陣亡,他兒子岡比西斯即位,成了波斯皇帝。岡比西斯是一個暴君。因患有癲癇病,就更顯得瘋狂。
西元前五二五年,岡比西斯率領大軍佔領了埃及首都孟菲斯,生擒活捉了埃及法老。他為了顯示戰勝者的威風,佔領孟菲斯之後,專門舉行了一個慶祝勝利的儀式。他把埃及的法老和大臣們集中在城外的一塊空地上,迫使法老和大臣們的女兒們統統穿上奴隸的衣服,拿著水筒去打水。這些從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公主、小姐們不堪忍受羞辱,哭喊著從她們的父親面前走過。埃及法老和大臣們,看到女兒們受到這樣的折磨,心如刀絞,但又敢怒不敢言,忍不住也大哭起來。一時間,撕心裂肺的哀號連成一片,使人慘不忍睹,連一些波斯士兵也不忍聽下去。而岡比西斯卻在一旁看得手舞足蹈,哈哈大笑。
在埃及期間,岡比西斯又率大軍向埃塞俄比亞發動了進攻,但損兵折將,鎩羽而歸。回到埃及後,岡比西斯的癲癇病更加嚴重,整天情緒暴躁,喜怒無常。
西元前五二二年,岡比西斯從埃及返回波斯,在歸途中突然「自死」身亡。岡比西斯是否「自死?」「自死」原因是什麼?在何處死亡?至今仍是一團迷霧。
皇后只規勸了他幾句,他便暴跳如雷,拔刀殺死皇后。
他的神經總是十分地敏感,特別忌諱別人說他有病,害怕手下人說他施政無方。
有一天,他問大臣普列克撒斯佩斯:「你說波斯人認為我是怎樣一個人,都在談論我什麼?」普列克撒斯佩斯小心翼翼地說:「他們都在稱頌陛下,但是……他們也說您喝酒有點太多了。」岡比西斯臉色立刻沉下來:「上次我問了幾個人,他們都說我很出色,甚至超過了我的父親,怎麼他們現在又說我有缺陷呢?我要判定一下,是波斯人講了真話,還是你在說謊。」說完,便派人把普列克撒斯佩斯的兒子帶入宮中,並對普列克撒斯佩斯說:
「你的兒子就在門外,如果我一箭射中他的心臟,那就說明說我不好的波斯人錯了。如果我射偏了,那他們就說對了,是我失去了理智。」
他讓士兵揪住那個孩子,拿起弓箭,一箭射去,正中孩子的胸膛,把孩子射死了。岡比西斯狂笑道:「我清醒得很,是波斯人瘋了。」
在埃及的三年期間,岡比西斯的癲癇病越來越厲害,發狂的次數越來越多。他還製造了殘害親姐妹、活埋波斯知名貴族等罪行。大臣們每天都膽戰心驚,生怕他哪一天發起瘋來,殺掉他們其中的哪一個。
岡比西斯在埃及胡作非為的時候,波斯國內大亂。有一個名叫高墨達的拜火教僧侶,利用波斯人對岡比西斯殘暴無道的不滿情緒,假冒王子巴爾迪亞的名義(被岡比西斯殺死的),在西元前五二二年三月,發動了政變,宣布廢黜岡比西斯,並自立為波斯皇帝。
政變之後,高墨達宣布了一項措施,免去波斯境內所有人民三年的捐稅和兵役。這一舉專門探討這個問題的文章《論岡比西斯之死》中,利用了二十種印歐語的成語資料,得出了岡比西斯是「自然死亡」的結論。一九一九年,雷曼——豪普特發表了他的著作《瑣羅亞斯特生存年代考》,也提出了同樣的觀點。
第三種解釋是「自死」。持這種說法的人把貝希斯敦銘文的波斯文原文同阿卡德、埃蘭異文進行了比較,並參考了其他的波斯銘文,提出:貝希斯敦銘文波斯原文記述岡比西斯是「自死而死」,而不是「自殺」,更不是「自然死亡」。他們認為,「自死」的說法和希羅多德的記述相吻合,反映了古代波斯的一種傳統觀念——推崇居魯士,貶低岡比西斯,這種說法「隱隱約約地暗示了大流士的觀點:岡比西斯之死未能逃脫因其所犯罪行而遭受的懲罰」。
另外,還有一些學者認為岡比西斯是死於「他殺」。有人說,岡比西斯「是被瑪高斯僧人所殺」。也有人說,岡比西斯「是軍人中的陰謀的犧牲品」。
同岡比西斯的死因一樣,關於他死亡的地點,也有許多不同的說法。在古代作家的記述中有這樣一些說法:克捷西認為,岡比西斯在胯股遭受偶然的刀傷後,在巴比倫死去;按普林尼的著作《自然史》記載,米底的阿格巴坦那城應是岡比西斯的死亡地點;約塞夫‧弗拉維則說,岡比西斯是死在大馬士革。但按照希羅多德的記載,在臨死之前,岡比西斯曾問過手下他所在的那個城市的名字,手下告訴他是阿格巴坦那,岡比西斯聽後長嘆一聲道:「居魯士的兒子岡比西斯註定是要死在這裏的了!」希羅多德還強調:「這個事實證明,神托所預言的乃是他要死在敘利亞的阿格巴坦那。」但近代有人考證,敘利亞古時並無此城名,據此推測,岡比西斯可能是死於敘利亞希羅多德不知其名的某個鄉
識自然。他稱自己不是智者而是「愛智者」,並標榜自己「自知其無知」。他貶低自然科學存在的價值,認為研究自然是褻瀆神靈的行為。
蘇格拉底主張「真知必行,知行合一」,提出「知識即美德,無知即罪惡」。他強調知識的對象是「善」,認為有知識的人才有美德,因此只有他們才能治理國家。但他有時又認為快樂即善或禁欲克己的生活即善。
和同時代中國的孔子一樣,蘇格拉底用言傳身教的方式,積極傳播他的學說,而且影響深遠。他的弟子眾多,可以說是桃李滿天下,其中最著名的要算是柏拉圖了。
蘇格拉底是個個性十分鮮明的人,使他既擁有大批狂熱的崇敬者,也有大批激烈的反對者。他宣稱為了讓雅典始終能夠精神煥發,神靈賜予雅典一隻「牛虻」,這隻「牛虻」即是他本人,為的是時時叮咬雅典這匹碩大的駿馬。可是反對者認為,蘇格拉底不像他自己所說的只是一隻「牛虻」,其實是一個危險分子。西元前四二三年,阿里斯托芬的喜劇《雲》在雅典上演,劇中蘇格拉底被描繪成一個傷風敗俗、不敬宙斯、專門唆使別人幹壞事的無賴。
西元前三九九年,根據雅典的法律(每個雅典公民都有權對危害雅典城邦的行為或個人提出公訴),三個雅典公民美利圖斯、阿尼圖斯和萊孔對蘇格拉底提出公訴,控告他毒害青年和不敬神靈。隨後五百零一名雅典公民組成了陪審團,他們聽取了雙方的辯護和證詞後,投票裁決,結果是兩百二十票反對,兩百八十一票贊成,最終蘇格拉底被判有罪,處以死刑。阿里斯托芬的《雲》成為蘇格拉底犯有瀆神罪的證據,因此,有人認為蘇格拉底被處死是罪有應得。
和平民百姓探討人生哲理,這怎能說他仇視平民呢?顯然這種認識是站不住腳的。
有的人認為,因為蘇格拉底和同伴們討論時,毫不留情地揭雅典社會名流們的短,而得罪了許多社會名流,引起他們的忌恨並最終招致殺身之禍。這種說法的根據是柏拉圖的《申辯篇》,在此書中,柏拉圖詳細描述了蘇格拉底為了證實德爾斐的阿波羅神諭「蘇格拉底是最有智慧的人」而四處抨擊各界雅典名流,讓他們丟盡顏面而遭到忌恨。
有人的認為是出於政治報復,蘇格拉底的死同雅典當時的政治局勢有密切的聯繫。到西元前五世紀末,在雅典民主政治已經推行了一個世紀,而且深入人心。但在當時,卻屢屢遭受挫折。西元前四一一年,因為西西里遠征的失敗,雅典民主政治第一次被推翻,被一個四百人會議組成的寡頭政府取而代之。不久後,四百人會議垮臺,民主政治重新恢復。西元前四○四年,雅典在伯羅奔尼薩斯戰爭被斯巴達打敗,在斯巴達的支持下,「三十僭主」取代了雅典民主政治。
兩次民主政治的失敗,使雅典公民被深深地刺傷了。而在這兩次活動中,急先鋒都是反對民主政治的雅典貴族們。有些蘇格拉底的學生就在其中。蘇格拉底最親密的學生,雅典將軍阿爾西比阿底斯直接導致了西西里遠征的失敗,從而間接造成第一次民主政治的失敗,在伯羅奔尼薩斯戰爭中,他又背叛了雅典而投靠了斯巴達人。西元前四○四年,「三十僭主」的頭目克里提阿斯也是蘇格拉底的學生。
事實上,在蘇格拉底周圍,也確實聚集了一些反對雅典民主政治的貴族弟子。因此在西元前四○一年,雅典民主政治再度完全恢復以後,蘇格拉底就成了他們的眼中釘、肉中刺。但同時,在「三十僭主」當政時期,蘇格拉底卻敢於反抗克里提阿斯的非法命令。
有一次,克利提阿斯派蘇格拉底帶四個人去逮捕一個叫列昂的富人,蘇格拉底公然違命,並憤然離去。所以克利提阿斯對蘇格拉底也相當反感,他不准蘇格拉底再接觸青年,但蘇格拉底仍然置之不理。看來對蘇格拉底反對民主政體的說法也有失偏頗,因為「三十僭主」的統治他同樣反對。或許正是因為這種嫉惡如仇的品質,使無論民主派還是「三十僭主」都不喜歡他。所以有的人認為,蘇格拉底的死是一個歷史性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