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天生具有一幅認知地圖,一旦啟動,寫作便如按圖索驥般輕易。
◎將寫作的過程化作一趟旅程,在旅程中享受寫作的樂趣。
◎從語言學角度重新認識閱讀寫作,跳脫傳統窠臼,進行腦部革命。
◎破除巧婦無米之炊的窘境,讓寫作構思取材如泉湧源源不絕。
本書介紹作文最常見的14個主題,每個主題下都有一段簡短的主題說明,清楚交代該主題主要訓練讀者哪方面的寫作技巧。基本上,每個主題的說明,都有實務的教學經驗以及教學方法支撐,更重要的是,背後都有一套認知思考的機制在運作。
本書的每一個主題都包含寫作示範與分析,其中第一部分呈現的是過往的教學經驗裡,給對學生給出大體方向的「提綱挈領」;而第二部分則是透過認知概念的分析,幫助讀者建立完整關於該主題的認知結構與書寫步驟。第三部分呈現了實際教學現場中,學生的演練作品,額外加上一些認知分析的建議和提醒。
本書作者認為,寫作的過程如同一趟旅程,當寫作者從點到線,再從線到面舖陳出整篇文章時,也是一步一步建構思維結構的過程,一旦完成,即到達終點,也就完成了一個旅程。
這是一本有趣的寫作引導分析書,彷彿一支開啟思維創作的鑰匙,將生活中感官的生命歷程,化作寫作思維的創作旅程。從語言學視角檢視認知思維,分析寫作藍圖,打破固有框架,建立全新視野,原來寫作竟有如此蹊徑。
作者簡介:
張榮興
學歷: 美國夏威夷大學語言學博士
現職: 國立中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教授
專長: 認知語言學、句法學、台灣手語、語言習得
經歷:
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手語」課程綱要修訂小組召集人(2019.11~)
國家教育研究院「總綱、群科課綱、其他類型課綱暨實施規範」修訂小組委員(2019.10~)
國立中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所長(2012.08~2018.07)
國立臺灣文學館文化平權推動小組委員(2018.08~)
台灣語言學學會第六、七、八屆理事
日本沖繩國際大學英美語言文化學系2008年暑期課程教師
僑務委員會中華函授學校遠距華語文師資線上培訓課程「華語語法教學」授課師資(2012~2013)
著作:
在學術期刊發表過多篇有關認知語言學的學術論文並出版過多本專書,詳細內容請參見: http://www.ccunix.ccu.edu.tw/~lngjhc/
張榮權
學歷: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碩士
現職:兒童文學閱讀寫作班指導教師
中學寫作班專任指導教師
新展望文教基金會講師
紙感文學生活推手創意總監
經歷:報紙記者、雜誌編輯
小達文西作文小秘方專欄撰文
新北市立十分國小、中和國小閱讀寫作指導教師
2014年兩岸名師大課堂同課異教中學精品課堂教學研討會台灣代表教學老師(地點:中國上海、廈門)
2016年中國小學作文名師課例觀摩暨教學思想高峰論壇台灣代表教學老師(地點:中國成都)
著作:
《基礎作文訣竅自然通》(台北蘋果屋 2006年出版)
《基礎作文成語自然通》(台北蘋果屋 2007年出版)
《張榮權作文教室》(學創文教 2007年出版)
《我是作文成語書》(北京現代教育 2008年出版)
《再見童年》 (新展望文教基金會2009年出版)
章節試閱
導言
……
本書將介紹作文最常見的14個主題,這14個主題構成14個單元,每個主題下都有一段簡短的主題說明,以清楚交代該主題主要訓練讀者哪方面的寫作技巧。基本上,這14個主題的說明,都有實務的教學經驗以及教學方法支撐,更重要的是,背後都有一套認知思考的機制在運作。
每一個主題的寫作示範與分析,可以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呈現的是過往的教學經驗裡,給對學生給出大體方向的「提綱挈領」;而第二部分則是透過認知概念的分析,幫助讀者建立完整關於該主題的認知結構與書寫步驟。第三部分呈現了實際教學現場中,學生的演練作品,額外加上一些認知分析的建議和提醒。
在第一部分裡,為了讓學生更容易掌握該主題的書寫技巧,每個主題會先提供一個範例文章(下稱範文),再針對該範文給予基本的提綱挈領,這也方便讀者透過範文、基本的提綱挈領去構思、演練出自己的作品。至於第二部分,重點在於針對範文提供一套認知結構的解說,讓讀者更進一步了解範文背後的整體思維結構。第三部分則會收錄部分的學生習作,以供讀者參考,主要的用意是讓讀者觀看,在實際的教學現場裡學生的演練作品效果如何,讀者可以藉此看到學生習作與範文的異同。必須要注意的是,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學生的演練作品是張榮權老師從實際教學經驗中所提取的授課精髓,也就是說,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學生演練作品是環扣緊密的。而在本書裡,額外增加了第二部分的認知分析以及在第三部分對學生的演練作品提出一些認知分析上的建議。認知分析以及建議主要是由張榮興老師執筆,藉由這三部分,將會提供讀者一個完整的認知書寫之訓練。
由於不同主題會牽涉不同的寫作方式,側重的書寫角度也不同,因此所提供的提綱挈領,也會因應主題、範文而有所不同。然而,14個主題雖然有不同的範文、分析,但卻可以從中歸納出高度一致性的認知架構。
不管創意是如何跳躍,人的思維模式總是會有一些基本相通的結構,因此本書提供的認知解說,重點在於幫助讀者快速有效地掌握一個文章主題所牽涉到的認知結構,範文同時也是呈現認知結構的範例,一旦讀者掌握了範文的結構後,就可以進行相關的聯想。我們知道,聯想可以天馬行空,一般的聯想訓練,是從一個事物聯想到另一個事物,如透過汽車聯想到機車,透過機車聯想到輪子,透過輪子可能聯想到鋼圈等等。然而,這些都屬於「點到點」的聯想思考,而還沒有進入到「整體到整體」的「結構式的聯想」。好的創意點子,往往來自「結構式的聯想」。
例如,英雄神話的冒險之旅,往往是很多小說、電影或動漫的原型結構,在這個「冒險之旅」的結構底下,出現的要素(或成分)通常必須要有一個「出發點」、「目的地」、「達成的任務」、旅途出現的許多「阻礙或危險」等等,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增加夥伴或減少夥伴。《西遊記》、《海賊王》、《魔戒》等,就是符合「冒險之旅」的結構。「結構式的聯想」有一個關鍵的特色,就是該結構下的各種要素,必須能夠相互呼應而有機的組成一個完整的結構。寫作需要聯想,而聯想就是思維運作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否可以有效運作,就是寫作能否文思泉湧的關鍵。 換句話說,就本書的第一部分而言,讀者可以掌握到不同主題下所提供的範文分析,其實就已經掌握到作文教學的技巧,但若想要更加高度整合不同主題所牽涉到的共通認知模式,那麼本書的第二部分就扮演關鍵的角色。若可以掌握到範例文章的認知結構,也意味著每個人可以透過範例文章的認知結構進行「結構式的聯想」,從中構思出雖然有相似的結構卻完全不同的內容。
寫作最重要的,應該是從思維的運作轉變為文字的過程,以及如何藉由具體事物的刺激,產生出新的聯想,這就是我們重視思維結構的原因。因為人生在世,面對不同事物跟狀況都會動用到不同的思維結構,比如到了學校就知道會有老師、學生、教室等相關的內容,在路上看到有人拿危險物品會跑開,就是因為某個物品會讓我們連結到危險的框架,以做出相應的反應。寫作時也一樣,要對主題的框架有所裡解,並從中鋪陳出該框架下更多的成分要素,就能建構一篇完整的文章。
若要做出更多細緻的變化或是創意的轉折,就需要不同視角的攝取、框架的轉換、心理想像空間以及隱喻的應用,這些部份我們都將在下面的「書寫旅行規劃」的解說中展示出來。
最後要補充的是,並非說寫作一定要使用到這些認知概念的分析,而是寫作的過程一定隱藏著重要的思維結構,只是看寫作者能使用到多少部份,表現到哪種程度。寫作的過程如同一趟旅程,當寫作者從點到線,再從線到面舖陳出整篇文章時,也是一步一步建構思維結構的過程,一旦完成,即到達終點,也就完成了一個旅程。
就讓我們開始踏上寫作的旅程吧!
出發:從字詞句開始
在單元1「出發:從字詞句開始」,你會學到……
1.如何從字詞的連結與五感出發,來完整介紹某一事物
2.認知寫作旅行的基本四步驟
單元1以食物為主題,教導寫作學習者如何快速完成一篇具有內容與結構的篇章。本單元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具有實際的教學經驗。在教學現場裡,老師提供了一篇範文以及羅列這篇範文的提綱挈領,讓學生按照範文的模式以及提綱挈領,寫出類似結構的文章。
而第二部分的書寫旅程規劃,將更進一步地打開範文中思考的路徑,揭開描寫事物的三個認知角度,進而鋪述成一篇完整的文章。我們先設下四個寫作旅行基本四步驟,給予剛開始要上路的寫作者,出發與旅途中需要的工具與方法。
第三部分是實際教學經驗中學生的演練作品,可稱為是他們「寫作的自助旅行」。這些作品是依據第一部分的「提綱挈領」所寫出來的文章,雖然學生不一定有清晰的認知概念,但依據「提綱挈領」所寫出來的文章,卻有不錯的成效,若他們能夠了解更完整的認知結構,相信寫出來的作品會更佳,因此我們在最後會以認知角度來對這些作品提出建議,讀者亦可以從中獲得更多的啟發。
描寫生活中的美食,除了味道、食物外表之外,烹飪過程的描寫和品嘗者的個人感官體驗也都是寫作的材料。構想時,可試著從閱讀中分析字詞與句子結構,再從詞句中組織完成文章。以下是單元1的範文。
文章閱讀
台灣臭豆腐
臭豆腐之所以能成為台灣著名美食,就在於它的味道迷人,首先將豆腐浸泡在特製的中藥中發酵一段時間後,等豆腐散發出特殊的濃濃味道,這種味道有人覺得香;有人覺得臭,接著將發酵的豆腐放入熱鍋中油炸發出滋滋聲,使原本灰白柔軟的豆腐,瞬間變成了金黃酥脆的外皮,而內部仍保有原本的柔軟,最後加上店家精緻的醬料和泡菜,便成了一道可口美味的台灣家喻戶曉的特色佳餚,但也因為它特殊的臭味,使得它登上全球十大恐怖的食物之一。
喜歡臭豆腐的人,覺得它香味四溢,讓人聞香下馬,讚嘆人間美味,品嘗後更是回味無窮。然而,討厭臭豆腐的人,卻覺得它的味道臭氣沖天,好像「米田共」的味道,而且臭味傳千里,讓人無不退避三舍。
凡是來過台灣的人,不體驗臭豆腐的味道就遜斃了,臭豆腐有一種厲害的魔力,遠聞是臭的;近嘗是香的,別太相信傳聞,與其百聞不如一嘗,親自體驗臭豆腐的真正味道吧!
提綱挈領
一、主旨說明
同是一種味道卻是因人而異,喜惡在於個人主觀而非客觀事物,聽聞並非真實感受,唯有親自體驗才能感受箇中滋味。
二、文章分析
1.摹寫分析:
a.嗅覺摹寫:香,臭,香味四溢,臭氣沖天,聞香下馬。
b.味覺摹寫:回味無窮。
c.視覺摹寫:灰白,金黃。
d.聽覺摹寫:滋滋聲。
e.觸覺摹寫:柔軟的,酥脆的。
2.成語運用:可口美味,家喻戶曉,香味四溢,聞香下馬,人間美味,回味無窮, 臭氣沖天,退避三舍。
3.連接詞運用:
a.之所以…就在於…
d.首先...接著...最後...
c.與其...不如...
d.遠聞...近嘗...
3.修辭運用
a.類叠運用:濃濃,滋滋。
b.譬喻運用:好像「米田共」的味道。
c.排比運用:有人覺得香;有人覺得臭。遠聞是臭的;近嘗是香的。
d.誇飾法:臭味傳千里。
e.析字法:「米田共」。
三、篇章結構分析
第一段:介紹臭豆腐的製作過程。
第二段:對臭豆腐的喜惡評價。
第三段:唯有真正品嘗才能體會臭豆腐的滋味。
書寫旅行規劃
上述第一部分旨在提供範文的「提綱挈領」,而接下來則會更為深入地從整體結構和書寫的規劃來進行說明。
寫作是趟旅程,也是創造世界的門票,而閱讀除了是打開視野的門戶,更是寫作前的資料庫。在書本閱讀率下降和寫作能力不佳的時代,根本地提升閱讀很重要,但關於如何組織寫作的邏輯也相等要緊。
說閱讀率下降,其實是指紙本閱讀下降,網路閱讀卻大量地增加,但這種閱讀通常集中於短句碎篇的方式,使得現代人對事物描述或表達的組織力滑落,是故本書在思考寫作時,除了提供教學經驗的說明之外,更以大腦認知的研究為借鑒,在單元1和單元2中,我們會搭配範文來作出原則性的寫作思考步驟,往後的單元就比較著重在不同呈現方式的思考路徑。
底下將透過範文,提出認知寫作的四個步驟,若寫作是一趟旅行,那麼這四個教學步驟可以看做出門旅行前的準備:(1)準備好一個行李箱(2)整理自己的行李箱(3)檢查行李箱有什麼(4)帶著你的行李箱出發。
現在走吧!
Step1出發的行李箱──框架思維(單詞資料庫與聯想)
當你一聽到臭豆腐時,你會想到甚麼?臭味還是香味、金黃色的外表、外酥內軟的口感還是記憶中那位老闆的臉?
丟出一個詞彙,讓閱聽者自行聯想出其他相關的事物,是人類認知的一個最大特色,也是人類生活最重要的技能,試想若無這樣的能力如何累積生活的經驗,遇到突發狀況,如何應對?聽到防火鈴響,我們就知道要該逃走,聽到上學,我們就會想到功課還沒寫,這種以一個詞輸入大腦,勾出更多詞彙的方式,就有如我們選定了某個旅行的目的地,就會開始想像那邊會有甚麼人事物,並在行李箱中放入需要的物件一樣,在認知的功能中,這樣的方式被稱為框架思維。
框架聯想帶給學習者一個重要的方向:「下筆之前,要先知道寫作的範圍」,框架能加強他們自我聯想的能力,並在合理的範圍內,作出基本的描述與說明,之所以稱為合理,是因為只要是在同一個框架底下出現的詞彙,就比較不會出現寫作跳越難懂的問題。一旦這樣的聯想習慣建立,有助於提升學習者自我思考與連結的效能,在此基礎下,學習者可以觀看自身聯想的方式與特點,補充相應的新詞彙,可使新詞彙進入學習者的聯想資料庫中,而非無關連的死記方式,亦可增強學習者的自信心。
這意味著若今天要寫的是關於海洋,要先讓學習者自行想出跟海洋有關的詞彙,假使他聯想的範圍都在海中,那麼可以慢慢加入或引導致海面、岸邊甚至是天空等。
Step2整理要整齊──畫面移動需要順序(句型)
Step1提及我們需用框架思維來聯想,但聯想需要次第、順序與層次,就像我們理解一個人,一定是由外到內,由外表到行為,而文字的書寫更需要有邏輯秩序。用剛剛的臭豆腐為例,因為「臭」是最先被注意到的特點,所以往往會從嗅覺的描寫開始,再發散到其他感官,然後多半會先描寫外部特點,才進入到內部描述,這就是一種體貼閱讀者的順序,畫面不會一下跳東一下跳西,讓閱讀者可以隨著作者的筆觸前進不受阻礙。
範文的臭豆腐,開頭一段便是讓相關的各種詞彙,以嗅覺、聽覺、視覺為先,再進入到口感的內部描寫。筆者這樣說並非一定要依循某一規律,而是強調聯想出來的詞彙若能有邏輯的編排,更能讓讀者順暢地閱讀。
舉例來說,學習者要寫作天空,那麼畫面要如何由地面慢慢移向天空,甚至是更後面、廣闊的宇宙,是種由近到遠的路徑移動方式,當然要由遠到近、由內到外等都可以。
Step3你帶了甚麼?──事物屬性結構圖(單詞分類)
接著就是當這些聯想出來的詞彙,如何可以更細膩跟有邏輯的歸納,甚至可以提醒還有哪些部分的詞彙可以補充,就需要「事物屬性結構圖」的幫助。
當你看人時,會先注意什麼?一般都是外表跟他的動作,我們都知道,一個人的裝扮跟動作行為模式,會表現出他內在的想法、價值觀,西裝筆挺跟T-shirt的服飾外表,會帶出不同感覺,而三七步跟雙腳併攏站好,亦會導致觀感不同。
寫作時,更需要靠文字去描述人、事、物的各種面向,以便讓讀者進入文字的世界之中,而事物屬性結構,就著重在事物的「外在形式」、「內在成份」和「動作」三方面的呈現,有系統的從三個角度去尋找增加新的詞彙,以便用來生動描寫用。
「外在形式」包括大小、顏色、形狀等,「內在成份」包括材質、氣味、味道等,而「動作」可以分為事物本身的動作和人對該事物做的動作,動作一定會一個「目的」。要注意的是,這裡的「動作」,不是只有「人」的動作,還包括事物的運動、作用、運作等。我們可以將這些屬性整理成下圖:
圖二 事物屬性結構圖 (略)
這類似現在教學常提及的心智圖,讓學習者可以依循,藉以知道與表達自己教學的引導路線或寫作的說明。
我們以〈臭豆腐〉的範文為例,作出「臭豆腐」的屬性結構和五覺的對應圖:
圖三「臭豆腐」屬性結構與五覺對應圖(略)
圖中展示了臭豆腐的三個主要結構:外在形式、內在組成、動作。
外在形式主要就在視覺可以捕抓到的外在特徵,內在成份事物不可見的部分,交給其他感官來傳遞,另外就是動作,分為人或是事物本身的動作,加上「目的」跟「相關事物」,全面性的將各種聯想的詞彙作分類。
這樣想有甚麼好處?在大腦認知的研究中,人類學習時,會把接受到的訊息比較相關的連繫在一起,所以寫作者要進行聯想時,應當一個部份一個部份,或是由一條鍊的主線去串聯較有邏輯。舉例來說,當說到臭豆腐,若大家都以嗅覺這一看不見的感官經驗為主,就可以先加強它各種看不見的要素之補充與提問,接著再進入其他部份,或是以臭的氣味為主,接續再詢問外在形式,一直到動作,如此反覆拉出一條一條的敘述線,亦或是以五覺為主去帶出各種資料或形容進入都可。
這圖最主要是幫助學習者,能對主題先有一個整體與分類的視野,方便進入各種具體的描述方式。
Step4上路囉──路徑(單詞)+(連接詞)+(句型)+(結構)
Step1至step3的引導跟準備作業完成後,就可以讓寫作的旅行正式開始。
在認知研究之中,有種思維模型叫「意象基模」,簡單來說就是藉由分析與實驗,可以歸納出人類思維有幾種主要的模型。
寫作也是有這種思維模式在裡面,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路徑」的寫作模式。路徑,簡單地來說就是有出發點、中間過程跟終點,以臭豆腐這篇為例,出發點就是臭豆腐的製作、臭豆腐的吃食、以及吃食後的感想,從製作出來到吃以及吃後的感想,形成一條完整的路徑。
因為這樣組構之後,就是一個具體而完整的情境,在不同寫作的階段,更可提醒學習者加入相應的感官經驗與描述,將step3的詞彙作出最大效率的組織使用,而因為此處已牽扯到不同事物跟概念之間的聯繫。
另外,除了1-4的步驟之外,還有個重要的隱喻技巧要說明。
這裡可以分為兩種,一是外在聯想式的隱喻,一是內在聯想式的隱喻。外在聯想式就是指以具體的事物比擬具體的事物,比如臭豆腐的味道跟米田共一樣;內在聯想是指以具體的事物比擬抽象的事物,比如天空灰暗就像我現在的心情一樣。這是可以增加寫作技巧跟可看度的修辭,就有如增加旅行風景變化的萬花筒一般,在各個階段都可以使用。
上述是對「書寫旅行規劃」的說明,接著要進入第三部分,也就是學生的演練作品。往下就讓我們來看看,學生在老師設定的主題「台灣米血糕」底下,藉由提綱挈領的提示而快速演練出來的作品。而在演練的作品之後,也會就認知書寫的角度,來思考學生與範文在認知結構上的異同,並以此做出一些建議與提醒。
導言
……
本書將介紹作文最常見的14個主題,這14個主題構成14個單元,每個主題下都有一段簡短的主題說明,以清楚交代該主題主要訓練讀者哪方面的寫作技巧。基本上,這14個主題的說明,都有實務的教學經驗以及教學方法支撐,更重要的是,背後都有一套認知思考的機制在運作。
每一個主題的寫作示範與分析,可以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呈現的是過往的教學經驗裡,給對學生給出大體方向的「提綱挈領」;而第二部分則是透過認知概念的分析,幫助讀者建立完整關於該主題的認知結構與書寫步驟。第三部分呈現了實際教學現場中,學生的演練作品...
作者序
2014年10月20日,張榮權老師受邀在「兩岸名師大課堂兩岸同課異教小學語文精品課堂教學研討會」示範語文教學並做專題演講。此研討會是由中國人才研究會教育人才專業委員會和上海市教師學研究會語文專業委員會主辦,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教師進修學校承辦。指定的授課內容是許地山先生所寫的「落花生」,上課時間為40分鐘。為了避免流於形式,失去教學研討的意義,主辦單位在課前十分鐘才正式宣布示範教學的班級和學生,在這種氣氛下,無論是授課老師或是示範教學的學生應該都是緊張萬分,唯恐有任何差池,搞砸了整個課堂的示範教學。
當天只見榮權老師微笑的走到台上的模擬教室前面,教室裡的學生正襟危坐,一臉嚴肅,台下則是從大陸各地小學前來參加這次研討會的校長和語文教師,他們正好奇等待即將進行的示範教學。正式上課的時候,榮權老師拿出從台灣帶來的帶殼熟「落花生」伴手禮,請同學們品嘗。在同學品花生的當下,他沒有馬上討論上課教材裡的落花生,卻跟學生說了一個馬克吐溫筆下的頑童故事。故事內容主要講述兩個孩子,一個是穿著整齊的湯姆少爺,他每天要去學校上課;另一個是流浪的小孩哈克,他喜歡跑到教室的窗邊偷聽老師上課。哈克有時會輕聲地喊著:「湯姆,湯姆快出來,我們一起去玩耍。」沒想到故事講到這裡,榮權老師突然中斷,問了學生一個問題:「你們現在在教室裡上課,你們是湯姆還是哈克?」學生異口同聲的回答:「是湯姆」。榮權老師接著問:「那教室外的他們是誰呢?」學生很大聲的回答:「是哈克」。頓時,台下觀摩的師長變成了馬克吐溫筆下的頑童哈克,正好奇湯姆在上什麼有趣的課。此時,台上的學生和台下的老師全部都笑成一團,一掃先前的嚴肅和緊張的氣氛。
大夥兒心想,接下來應該就是嚴肅的教學示範了,沒想到榮權老師突然問學生:「帶你們全班到台灣上課,好不好?」只見學生露出既天真又好奇的眼神大聲說:「好!」,然後榮權老師要學生閉上雙眼,還提醒學生眼睛一定要閉緊否則掉進台灣海峽可就麻煩了。就在學生緊閉雙眼的時候,榮權老師在黑板上寫著「哈哈!我來到了台灣」幾個大字,並讓學生睜開眼後一起唸出。學生看見了簡報上的繁體字以及來自台灣的上課老師,似乎感覺已經真的來到了台灣,並開始了一堂台灣老師的語文課。
很多人可能會以為帶花生到課堂中分享給學生吃,講個馬克吐溫的小故事,或說要帶學生到台灣一遊,只是要培養課堂的輕鬆氣氛,提振學生的上課精神,殊不知這些看似不太相關的課堂活動,本身就是老師示範教學內容的一部分,因為寫作最需要的就是想像力,也要懂得攝取不同的角度方能寫出嶄新的作品,同時也需要了解如何運用「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策略,藉由具體的事物來表達抽象的概念,發揮隱喻的功能和效果。讓學生想像自己已經從廈門來到了台灣,無形中啟動了學生的想像力,進入了想像世界。馬克吐溫的頑童故事,一反常態,將原本負責督導課堂與教學的老師角色變成了頑童,站在教室後面好奇地想知道課堂上正在進行的大小活動,也讓學生知道,原來角色可以如此改變,帶出意想不到的效果。帶落花生讓學生品嘗,學生不僅可以看見實物,也可以讓他們親自品嘗花生的味道,並透過花生的咀嚼,帶出感官的種種聯想,此外,也可以透過落花生這個具體的事物,帶出這種植物的生長環境和過程,進而將它映射到為人處世,當作譬喻的用途。一開始上課看似無關緊要的幾個小活動,竟然悄悄的將「落花生」一文中的隱喻「所以你們要像花生,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但不實用的東西」解釋完畢,令人驚嘆不已。
張榮權老師是我的小弟,小學時他就發表過多首童詩,長大後一直熱衷於作文教學的工作。每次聽他分享作文的教學心得,對他的創意教學留下了不少深刻的印象,他也總是好奇我在中正大學授課的科目,特別是認知語言學的相關課程,多年來我們在閒暇之餘有一些概念上的交流。2018年年初相聚,聽他又再次提及一些有關寫作的創意,內容有諸多符合認知語言學的思維,因此跟小弟一同討論合作完成一本關於寫作的書,他負責實際教學的應用,我則負責理論和內容的分析,希望透過理論與應用的結合,讓讀者能了解寫作其實是有跡可循的,而創意也可以透過模仿而產生,讓寫作變成既可言傳亦可學習的一項技能。
2014年10月20日,張榮權老師受邀在「兩岸名師大課堂兩岸同課異教小學語文精品課堂教學研討會」示範語文教學並做專題演講。此研討會是由中國人才研究會教育人才專業委員會和上海市教師學研究會語文專業委員會主辦,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教師進修學校承辦。指定的授課內容是許地山先生所寫的「落花生」,上課時間為40分鐘。為了避免流於形式,失去教學研討的意義,主辦單位在課前十分鐘才正式宣布示範教學的班級和學生,在這種氣氛下,無論是授課老師或是示範教學的學生應該都是緊張萬分,唯恐有任何差池,搞砸了整個課堂的示範教學。
當天只...
目錄
目錄
導言
寫作旅程1出發:從字詞句開始
提綱挈領
書寫旅行規劃
學生寫作的自助旅行
寫作旅程2旅途風光:從觸景到生情聯想
提綱挈領
書寫旅行規劃
學生寫作的自助旅行
寫作旅程3旅途風光:實景描寫與虛構幻想
提綱挈領
書寫旅行規劃
學生寫作的自助旅行
寫作旅程4旅途風光:寄情於景
提綱挈領
書寫旅行規劃
學生寫作的自助旅行
寫作旅程5旅途風光:藉物講文化
提綱挈領
書寫旅行規劃
學生寫作的自助旅行
寫作旅程6旅途中的人們:藉景寫人
提綱挈領
書寫旅行規劃
學生寫作的自助旅行
書寫旅程7旅遊日記:抒情記錄
提綱挈領
書寫旅行規劃
學生寫作的自助旅行
寫作旅程8旅途的配樂:歌曲
提綱挈領
書寫旅行規劃
學生寫作的自助旅行
寫作旅程9 旅途的懷想:詩與思
提綱挈領
書寫旅行規劃
學生寫作的自助旅行
寫作旅程10時光旅行:經驗書寫與自然分段
提綱挈領
書寫旅行規劃
學生寫作的自助旅行
寫作旅程11旅途工具:觀察之眼與聯想之心
提綱挈領
書寫旅行規劃
學生寫作的自助旅行
寫作旅程12 「旅途工具:結構GPS導航」
提綱挈領
書寫旅行規劃
學生寫作的自助旅行
寫作旅程13讓「它」去旅行:故事創作
提綱挈領
書寫旅行規劃
學生寫作的自助旅行
寫作旅程14 來來,聽我說個故事:極短篇創作
提綱挈領
書寫旅行規劃
學生寫作的自助旅行
跋:閱讀寫作原來如此
目錄
導言
寫作旅程1出發:從字詞句開始
提綱挈領
書寫旅行規劃
學生寫作的自助旅行
寫作旅程2旅途風光:從觸景到生情聯想
提綱挈領
書寫旅行規劃
學生寫作的自助旅行
寫作旅程3旅途風光:實景描寫與虛構幻想
提綱挈領
書寫旅行規劃
學生寫作的自助旅行
寫作旅程4旅途風光:寄情於景
提綱挈領
書寫旅行規劃
學生寫作的自助旅行
寫作旅程5旅途風光:藉物講文化
提綱挈領
書寫旅行規劃
學生寫作的自助旅行
寫作旅程6旅途中的人們:藉景寫人
提綱挈領
書寫旅行規劃
學生寫作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