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休閒」之於人就會因不同的人而有不同的意思,同時也產生不同的程度的影響。年齡與教育程度不同的人對於「休閒」字彙的意義,在觀點與解釋上有其差異;所處環境與不同地理位置的居民對於「休閒」,也會有著不同的描述;即使是從歷史的觀點來看「休閒」,現而今我們對於這個字彙所代表的意義,已然與希臘文學中起始之初所使用的定義大不相同了。談「休閒」的意義與概念時,主旨在於解釋什麼是「休閒」,何謂「休閒」;於是遂有各種關於「休閒」的解說;諸如「休閒」是最後剩餘之事、「休閒」是一種心靈狀態或言「休閒」即是人類認為所思與所為之放鬆說、補償說與後遺說等。探討「休閒」行為理論時,重點則是意欲瞭解人類為何「休閒」,試圖讓吾人一窺「休閒」與人類之間的關係,是故則有放鬆說、補償說與後遺說等「休閒」行為的理論與說法。至於論及「休閒」的觀點時,中心思想所要談論的則是,人類是如何來看待「休閒」的;不同時代與不同社會階級的人,曾經過往與現在是持何種觀點來認定「休閒」的,亦即是呈現眾多的有關對於「休閒」的主張。本書內容共分為十章,包含緒論、休閒觀點的演進、後工業時代的社會變遷、休閒參與之影響因素、休閒參與的個人利益、休閒參與的社會利益、休閒體驗的條件與內涵、E世代的新興休閒空間、虛擬社群的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