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人問我,誰該讀這本書?我的答案是「沒有人該讀這本書」。這是我寫這本書其中的一個理由。
現今的社會,經理人承受的壓力與日俱增,使得他們在比以前還短的時間內,就承受著要有所表現的極大壓力。撰寫本書的目的,是要直接回應很多經理人與高階主管曾對我們表達過的需求,他們在過去十年來,都與波坦薩(Potenza)顧問公司合作過。他們尋求一些能做為參考的管理概念精要。換句話說,他們希望一切有用的經營工具,都能有精簡又務實的綜述,以便提升團隊與企業績效。
所以,回到一開始的問題:沒有人該讀這本書;因為你可能沒時間閱讀。但其實,你反而要把本書放在手邊,每當碰到問題需要協助時,或是需要過去所用工具的快速提示時,就可以迅速翻閱這本書。
這本書是我們在產業界從事顧問諮詢工作的心血結晶,我們運用各種工具來處理問題,並解釋概念。有些工具是我們自創的,但有很多工具源自產業界及學術圈。我試圖說明這些工具,以達成下述三項目標:
•提供一系列均衡的工具,以涵蓋許多經營議題。
•以一種能快速搜尋及運用的格式,來介紹這些工具
•將範圍廣大的工具分門別類,找出實際在實務上有用處的工具。
本書架構:
書中總共介紹94個工具。第一部分,解釋每項工具採用的格式。例如:何時運用、得到什麼、耗費時間、參與人數。第二部分則解釋實際運用工具的技術性細節,會盡可能將整套方法細分成若干容易遵循的步驟。
為了進一步協助你瞭解如何運用模型,每項工具的描述內容中,都含有一個如何運用模型的範例。讀過整套方法與範例的描述之後,如果還是不確定如何運用工具,可嘗試做一個簡單的練習。藉著運用典型的方法,告訴你如何運用,並實際演練給你看,最後更讓你親身試用,有助於你徹底瞭解該項工具。
最後一部分是點出運用工具時必須記得的一些要點。以及相關的額外資訊,例如工具的限制。
如何找到工具:
用以下三種方法滿足不同需求:專案矩陣(Project Matrix)、日常用矩陣(Day-to-Day Matrix)、索引。
一、專案矩陣
當公司內部執行特定專案時,專案矩陣(見第18頁)可協助你選擇該使用哪些工具。矩陣左手邊那行,列舉一些一般性專案類型。這些類型為發展經營策略、銷售與行銷、製造、顧客/供應鏈、品質、設計和資訊技術。矩陣頂端列舉專案中一些一般性的階段。當然,所有專案都不一樣,但依經驗來看,大多數專案都遵循六個基本階段。
第一階段,是定義專案內容和目標。一旦對專案目的達成協議,就有可能開始分析情況。當充分瞭解情況時,就可能開始建立達成目標的選擇項目,以及替代方案。專案一般可能會產生大量的選擇項目。不過,在實務上,公司沒有時間或資源,採納全部這些選擇項目。因此,有必要挑選最適當的選擇項目,然後成功地執行它們。最後,監督與檢討專案成功與否,是件重要的事。
最終的矩陣(Resulting Matrix),能以兩種方式運用。首先,若分派到專案的特定部分,可運用專案矩陣,迅速找到可能對你有幫助的工具。例如,也許有人要求你,要從策略面來規劃活動期間產生的清單,挑選應採用的提案。在這個個案中,你可參考專案矩陣中,與「發展經營策略」和「選擇選項」相配的方格。這個方格含有一些數字,26是其中一個。如果翻到本書第26項工具,你將會看到這是「努力影響圖」(Effort Impact Graph)。這項工具可以協助你排定優先順序並選擇適當的提案。
其次,專案矩陣可在承接重要專案時協助你。例如,若你正帶領著一項品質改善計畫,就可以參考矩陣中「品質」的那一列。檢視那一列將提供你一份工具號碼清單,可在協助你度過整個專案發展的各個階段。
二、日常用矩陣
日常用矩陣(見第20頁)用於日常時候,而非針對特定專案,然後就你可能遇到的管理問題,將工具加以分類。矩陣使用的類別如下:
•分析:這些工具的立意,是要協助你分析情況。有些工具較偏向數字或財務分析,而其他工具的用意在促進討論。
•創造力:這些工具協助產生新構想、解決方案或產品,可能會對以新角度看待老問題方面特別有幫助。
•問題解決:這個部分列出能協助產生特定問題解決方案的工具。
•溝通:這個部分列出的工具,能協助你將訊息傳達給對方。這其中某些工具,提供有效溝通的特定指導原則,而我也發現,有些工具在培養相互瞭解方面,是非常有用的。
•時間管理:這些工具將協助你把時間做最佳運用。有些工具協助你排列優先順序,以獲得最大效益,其他工具則協助找出浪費掉的時間與努力。
•專案規劃:這裡列出的工具,可用來協助管理任何類型的專案。
•提升效率:很多主管在乎提升日常營運的效率與成效。這些工具可用來協助分析情況,並發展出改進方案。
•改善外部關係:外部關係的改善,與在主要業務以外的領域做改變有關。例如,努力改善與供應商或顧客的關係。
•銷售與行銷:這些工具的立意,是要增進你對顧客需求的瞭解。此外,這些工具可協助你檢討產品組合、廣告、定價與配銷的方法。
•討論的論點:很多工具可用來引發討論。這個部分列出的工具,特別擅長孕育可促進彼此瞭解的討論。
•策略:最後這個部分列出的工具,可協助你分析經營現況,並發展出未來的計畫。
為了運用日常用矩陣找出適當的工具,首先,你必須決定哪幾類工具最符合目前的需求。接著,你可從某一特定欄往下檢視,尋找那一欄中有標上“X”的工具。這些工具應該對你的特定情況有所幫助。在大多數個案中,每一欄都會列出一些工具。因此,為進一步將搜尋到的結果去蕪存菁,你應設法瞭解有列出該項工具的其他類別。這會協助你看出最適當的工具。
舉例來說,想像你要找到一項簡單的工具,以協助團隊學習解決製造單元中的品質議題。你可能判定最適當的一欄是「問題解決」,所以去找這裡列出的工具。因為找到的工具數量相當多,應該要將搜尋結果進一步去蕪存菁。在這個個案中,你想尋找供團隊使用的工具這件事,暗示促進溝通的工具可能有用。同樣地,因為團隊對問題的解決很陌生,他們可能在有創意地產生解決方案方面需要協助。因此,你可能尋找同時列在「問題解決」、「溝通」、「創造力」的工具。符合這些標準的一項工具,是第16項工具「概念扇形圖」(Concept Fan)。
三、索引
尋找工具的最後一種方法,適用於那些已熟悉特定工具、經由另一個來源推薦某項工具,或是知道工具其他名稱的人。在這個個案中,你可以按照索引中的英文字母順序(見第326頁),查詢該項工具。
工具提供的是協助,不是阻礙:
本書中的工具,就像你在自行組裝(DIY)時使用的工具,對你會有幫助。換句話說,這些工具的目的,是要讓工作更輕鬆。例如,如果你買一台新的電子式壁紙去除器,但發現比使用舊有的刮除器更難用,你就會將這台新機器帶回到原購買店。運用商業工具時,你應該也要抱持這種心態。如果工具實際上使工作更棘手,就不要覺得是被迫使用某種「改良的新工具」。
不同工具適用不同情況:
你可以在先前的清單看到,工具有很多不同類型,而且都各有不同的優缺點。因此,有些工具顯然比其他工具更適用於某些情況。回到DIY工具的範例,鐵鎚與釘子非常適用於將一片片木頭拼裝成圍籬。然而,當你要將鏡子裝在浴室磁磚牆上時,鐵鎚與釘子就不好用了。所以,如果某項工具在一項專案真的非常適用,但在另一項專案似乎幫助不大,也不要太驚訝。
有時工具適用於未料到的地方:
有時候,工具在原先設計用意以外的情況下,卻變得非常適用。你曾用螺絲起子打開一罐油漆嗎?另外,我們真正在乎的,是工具讓工作更輕鬆,而不在乎工具的設計用意,是要以某種方式來運用。
工具可用在不同層級:
與前面提到的情形類似,很多工具可用在不只一個層級,尤其是策略與行銷類型的工具。例如,你可運用第91項工具「發展願景─展望未來」,從整體的角度看整個產業。你也可以使用這項工具審視自己的部門,或甚至是更進一步聚焦於你的生涯。如果工具可協助你瞭解怎麼一回事,就是值得採用的。
別讓工具變老闆:
不管運用什麼工具,另一個要記住的重點是,工具可能從未告訴你不要去做某件事。工具反而可能突顯出或許有更高的風險,或是你正在嘗試不尋常的領域。你的任務是決定風險是否可接受,或者風險是否能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工具最擅長提出議題,並鼓勵適當的討論。
每個人都有不同偏好:
正如在某些情況下,工具可能會運用得更好或更糟,同樣地,工具也對不同的人更適用或更不適用。當與不同小組合作時,務必要記住這一點。尤其不該只因自己喜歡,就試圖強迫一群人運用某項工具。如果工具使他們的工作更棘手,請嘗試運用其他工具。
請試著將本書擺在你隨手可得的地方,而且別害怕在處理問題時拿起來翻閱。如果本書提供協助你完成工作的工具,是很棒的!當然,如果你熟悉工具,而且只需要偶爾參考本書,本書使用起來就更輕鬆了。所以,為什麼不針對你適用情況的工具,使探討工具的範例成為例行公事?當你真正需要工具時,這項實務性的做法就很有用了。
工具5
品牌發展(Brand Development)
何時運用:當你把發展公司的品牌,做為行銷策略的一部分時。
得到什麼:一種可用來發展品牌的架構。
耗費時間:發展出架構來,大約需耗時半天;研究和衍生的行動,將明顯花上更多時間。
參與人數:在理想情況下,九到二十人較適當,包括來自顧客、供應商、企業各單位等跨族群的人,以提供平衡的觀點。
所需設備:可留存產出結果的地方。
方法:
1.確認所有會接觸到品牌的族群。可借助第80項工具「利害關係人分析」,或是第4項工具「腦力激盪」。將利害關係人按類似思維傾向進行分組。
2.考量你希望這些人對公司或產品有什麼印象,包括有形與無形要素。例如,品質、感覺不錯、對環境友善、安全、價值。請將因素分組成可管理的組合。
3.在每組利害關係人群體中進行一些研究,以瞭解目前品牌對每個議題的評價。
4.將發現的結果,對照你在第2個方法尋求的理想品牌形象,並繪出圖形。這適用第69項工具「雷達圖」。
5.完成書中第42頁的簡圖,並細心考量每一群利害關係人需要什麼樣的體驗,才會信任你正打算塑造的品牌。例如,像以下這樣的問題:「做為顧客,什麼東西能向我證明,公司……?」
6.產生一項行動計畫,將品牌往想要的品牌形象塑造(這可能需要進一步探討,對這些人來說,什麼因素會改變這個領域的品牌形象)。協助發展行動計畫的問題,例如,是誰及是什麼凸顯企業的品牌?誰要負責改變品牌形象?轉移品牌形象較可行?或是以不同品牌開創新業務更有利?品牌與經營策略一致嗎?
範例:以巧克力條為例。(請搭配第41頁圖)
練習:為一家高品質新航空公司發展品牌發展策略。
要點:
•品牌由一些不同要素組成,而且在本質上,與個人或群體的認知相連。
•你打算塑造的品牌形象,將影響你在哪裡打廣告、行銷、銷售產品或服務。品牌形象也會影響你定價與包裝產品的方法。品牌需要能立即辨識,例如,勞斯萊斯(Rolls-Royce)、微軟(Microsoft),或是維京(Virgin)。
•針對更聚焦的方法,你也可以運用超過四組利害關係人。
補充評論:
•建立品牌往往比破壞品牌更難。以一家健康產品公司領導人為例,只要一根香菸,就能把品牌毀損掉。
•品牌塑造(branding)議題常因收購案而起,也就是說,我們應重新塑造已收購公司產品或服務的品牌嗎?或是應持續使用它的品牌名稱?在企業集團內部,運用經由大量交易獲得的品牌名稱,會弱化品牌建立能力。
工具6
損益平衡分析(Breakeven Analysis)
何時運用:連同其他財務與非財務分析,作為一種短期規劃工具。
得到什麼:回收成本,並開始獲利所需的銷售數字或銷售值預測。
耗費時間:在所有資料可用的情形下,建構一張圖的時間,應該不會超過半小時。
參與人數:由一個人製作圖表。
所需設備:電腦試算表,或是方格紙(graph paper)和筆。
方法:
1.確定固定成本:在相關活動範圍內,短期維持不變的那些成本(時間範圍通常約五年),例如,建築物與設備租金。
2.確定與上面同樣的時間範圍,短期內並隨產出而變動的變動成本,例如,材料、運費。
3.確定時間範圍內預測的產出單位數,例如第一年兩百台小機械。
4.確定時間範圍內的銷售額。在第一年,一台小機械提供3美元營收。
5.繪製一張圖,垂直軸表示金額(成本與價值),水平軸表示單位。
6.插入銷售金額線、固定成本線(與圖底邊平行);插入總成本線,這條線是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的加總。
7.總成本線與銷售金額交叉處,就是損益平衡點。
範例:
產出──125,000單位
銷售額──500,000美元
變動成本──250,000美元
固定成本──100,000美元
我們可以從以下這個表,看出損益平衡點落在40,000單位的產量。(請搭配第44頁表)
練習:依據下列事實,完成損益平衡分析:
產出──220,000美元
銷售額──440,000美元
變動成本──160,000美元
固定成本──20,000美元
要點:
•長期來看,所有成本都是可變的。損益平衡數量也能由以下的公式計算:
損益平衡數量=固定成本/(銷售額-變動成本)
•損益平衡數量提供你專案利潤為零的那一點。
補充評論:
•損益平衡分析提供專案非常線性的分析。對專案選擇方案而言,提供比較性損益平衡分析是有用處的。然而,這個衡量法純粹是財務衡量,所以就有利和不利的層面考量專案的其他觀點,也相當重要。
•最終產出的品質,取決於放入分析中的資訊品質。
•固定成本將包括所有經常性開支、資本設備與開辦成本。即使沒有製造產品,依然會招致這些成本。
•變動成本是直接與製造產品相關的那些成本(材料成本、人工成本與消耗品成本),而且通常以每單位的成本來表達。
其他資訊:
有很多書籍涵蓋這個領域,包括E. Brigham and J. Houston, Fundamentals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 2000; A. Hawkins, The Managing Cash Flow Pocket Book, Management Pocket Books, 1995。
工具15
競爭者分析(Competitor Analysis)
何時運用:當作策略回顧的一部分。
得到什麼:深入瞭解競爭的產業與市場。瞭解策略中待處理的重要議題。
耗費時間:為期半天的研討會,將提供有用的深入瞭解。詳細深入的回顧,則需要更多時間。
參與人數:大約六人為一組,且組員分別來自公司不同單位,通常會運作得最為順利。
所需配備:就供應商、顧客、替代品、新進入者與競爭者看來,與企業相關的背景資料。
方法:
1.輪流探討每個要件。
2.供應商:誰是供應商?有多少家供應商?他們和我們的競爭者交易嗎?我們的生意對他們多重要?有替代供應商嗎?
3.買家:詢問和供應商類似的問題。
4.替代品:什麼產品可能去除掉對我們產品的需求?什麼新技術可能使我們的產品變得多餘(例如,資訊技術可能減少對商務艙航空旅行的需求)?
5.潛在進入者:什麼障礙阻止進入或離開我們的市場;像是開辦成本、銷售的基礎設施、品牌形象等?什麼因素吸引新進入者;像是高利潤、新市場、法規等?
6.競爭者:誰是競爭者?競爭者的強項與弱點是什麼?他們會如何回應我們所做的事?
7.記錄這些討論的結果。
8.按優先順序處理議題,並發展出處理議題的行動(輔助工具見專案矩陣或「日常用矩陣」)。
範例:
以下範例以一家消費性電子公司為基礎。該公司專門從事分析現有產品、複製技術,然後以非常具競爭力的價格,銷售精簡的基本款式。
1.供應商:仰賴一些關鍵外部承包商,他們也供應比我們大型的主要競爭者。供應群中目前有點產能不足。
2.買家:最近已接管我們的批發商。現有計畫為培養與零售商店的關係,並檢討我們的訂購與排程IT系統。
3.替代品:這種產業會定期出現新技術。我們的策略是跟隨技術,並加以重新包裝,當成比主流品牌便宜的替代品。我們的消費者有更多錢可花在戶外休閒上。
4.潛在進入者:我們正在重新包裝其他人的技術,並設法極快速成長。對其他人複製我們的概念,或是主流公司以不同的品牌名稱,重新發表較舊款的產品,都讓我們很難有什麼作為。
5.競爭者:在市場的便宜端,我們沒有直接競爭者。不過,我們的快速成長已吸引到注意力,而且有些主流品牌正開始在我們的市場區段發表產品。
練習:
完成當地超市的競爭者分析。它們處於競爭地位嗎?
要點:
你要瞭解在產業中的地位,並在彌補弱點時開發機會。在大多數市場中,獲利率會自我平衡,並以進入障礙與退出障礙的風險相比來決定。高獲利市場吸引「利基型」進入者。
補充評論:
你也許將供應商及/或顧客分組成主要類型,以簡化過程。練習期間提出問題的典型解決方案,包括合作關係、收購、研究新市場、藉由運用專利,或是替品牌打廣告,來建立進入障礙。
其他資訊:
下圖概念由麥可.波特《國家競爭優勢》一書發展而來(Michael Porter,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Macmillan, 1998, reproduced with permission of Palgrave)。(請搭配第77頁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