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都理當可以在金融市場賺大錢,但有很多理由讓絕大多數人實際上沒辦法辦到這點.。就如同生命中的許多嘗試一樣,成功的關鍵在於知識和行動。本書宗旨是希望就市場內部運作提出某些說明,藉此擴展知識的成份。至於行動的部分,則有賴各位投資人的耐心、紀律和客觀判斷。
1980年代中期到末期之間,不論現貨市場或期貨市場,都出現許多全球化的投資和交易機會。1990年代,隨著通訊產業的創新發展,任何人只要願意的話,很容易取得盤中資料,運用於相關的分析。目前,網際網路上有無數提供繪圖服務的網站,幾乎任何人都可以進行技術分析。科技方面呈現的革命性突破,促使投資交易的時間刻度變得愈來愈短,我不確定這究竟是不是好現象,因為短期趨勢蘊含著更多雜訊。這意味著技術指標不再那麼有效。《技術分析精論》第四版為了因應這些變化,內容篇幅和結構都做了重大調整,增添本書第三版發行以來的許多創新技巧,以及我個人想法的演變。
本版每章內容都徹底重新整理和擴增。基於效率考量,有些內容被刪掉,有些被取代。討論重點仍然擺在美國股票市場,但很多範例涉及國際股市的股價指數、外匯、商品和貴金屬。另有章節專門談論信用市場和全球股票的技術分析。書中的範例說明,多數做了更新,但少數仍然引用先前版本的例子,目的是讓本書呈現歷史深度。這些歷史案例也凸顯一項事實:過去100多年來,很多東西實際上並沒有什麼變化。真理禁得起時間考驗,目前跟過去沒有什麼兩樣,真理同樣適用。我相信將來還是會繼續如此。
所以,技術分析理論適用於1850年的華爾街,也同樣適用於1950年的東京,相信也會適用於2150年的莫斯科。為什麼呢?因為金融市場的價格行為,所反映的是人性,而人性基本上不會隨著時間經過而出現重大差異。凡是自由交易的股票,不論時間架構如何,技術分析原理都一體適用。對於相同的技術指標,5分鐘走勢圖上呈現的反轉訊號,基本上和月線圖上的訊號相同;差別只在於訊號的重要性不同。短期時間架構反映的是短期趨勢,因此比較不重要。
本版增添了一些新的章節。首先是一個是我愈研究,愈覺得有價值的兩支線型反轉排列。這個概念對於當日沖銷與波段交易者都有幫助。因此,本版針對這部份內容專闢一章。其次,由於陰陽線運用愈來愈普及,所以我把這部份內容由先前的「附錄」轉移到正文而做更完整的討論。動能部份也新增添一章,讓我們有足夠篇幅可以討論趨向系統(Directional Movement System)、錢德動能擺盪指標(Chande Momentum Oscillator)、相對動能指數(Relative Momentum Index)與拋物線指標(parabolic,不是真正的動能指標,但還是很有討論價值)。另外,動能部份新增一些篇幅,讓我可以討論一些動能解釋上的新概念,譬如:極端擺動(extreme swings)、極端超買(mega-overboughts)與極端超賣(mega-oversolds)等。成交量部份也增添一章篇幅,用以討論需求指數(Demand Index)、柴京資金流量(Chaikin Money Flow)等概念。本版更強調成交量動能指標的概念。相對強度的概念很重要,一般技術分析書籍很少深入討論這個領域;本版專闢一章篇幅處理這方面內容。最後,有關相反觀點理論,我們也另闢一章篇幅做討論,主要是探索交易與投資的心理議題。
1970年代以來,幾乎所有投資人的時間架構都大幅縮短。因此,技術分析經常被運用於判定短期時效,這種運用方式可能導致嚴重失望:根據我個人的經驗,技術指標的可靠性與所觀察的期間長短之間,存在顯著的關連。所以,本書討論主要是以長期和中期趨勢為導向。即使是持有時間為1 ~ 3星期的短期交易者,他們也需要瞭解主要趨勢的發展方向和階段。投資與交易上的很多失誤,經常是因為部位方向背離了主要趨勢;換言之,訊號如果發生反覆,通常都是逆趨勢的訊號。
想要成功的話,技術分析應該被視為一種評估特定市場之技術狀況的藝術,然後配合幾種由科學角度研究的指標。本書探討的許多機械性指標,雖然都能可靠顯示市況變動,但它們都具備一種共通特性:效果可能、實際上也經常令人不滿意。對於紀律嚴格的投資人來說,這種特性不至於構成嚴重威脅,因為只要掌握金融市場主要趨勢的根本知識,再配合整體技術情況的平衡觀點,便足以建構成功運作的卓越架構。
然而,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取代獨立思考的功能。技術指標雖然可以顯示市場的根本性質,但如何把種種資訊拼湊成為可以實際運作的假說,則是技術分析者的責任。
這方面的工作絕不簡單,因為初步的成功可能導致過份自信與傲慢。技術分析之父道氏(Charles H. Dow)曾經說過,「執著觀點在華爾街導致的失敗,多過其他觀點的總和。」確實如此,因為市場基本上是反映人類的行為。一般來說,這種市場行為的發展,會按照可預期的途徑進行。然而,由於人們可以—— 也確實會—— 改變心意,所以市場價格趨勢可能意外偏離當初預期的途徑。為了避免發生嚴重虧損,當技術面狀況發生變化,投資人與交易者也必須調整立場。
除了金錢報酬之外,對於市場的研究也可以讓我們進一步瞭解人性,包括觀察他人的行為,以及自身發展的省思。一旦踏入金融市場,投資人無疑必須不斷接受挑戰與考驗,並做出適當的反應,這使我們得以更瞭解自己的心靈。華盛頓.歐文(Washington Irving)曾經說過,「膚淺的心靈將因為遭受打擊而變得消沈,偉大的心靈卻會因此而昇華。」這句話應該非常適用於市場技術面的挑戰。
Martin J. Pring
導論
對於願意買進並長期持有普通股的投資人來說,股票市場長久以來提供絕佳的績效報酬,包括股息成長和資本增值在內。投資人如果願意透過技術分析,學習如何掌握循環時效(cyclical timing)的藝術,市場可以提供更多的挑戰、成就與報酬。
技術分析方法優於買進-持有策略的現象,在1966年到1982年期間尤其明顯。這16年期間內,就道瓊工業指數衡量,股價雖然幾乎全無進展,但其間曾經出現巨幅的價格波動。道瓊指數在1966年到1982年之間雖然沒有成長,但總共出現5波段重大漲勢,總計有1500點。因此,如果能夠掌握市場漲跌時效,潛在報酬是非常可觀的。
假定投資人在1966年拿著$1,000進場(換言之,道瓊指數每點代表$1),如果他很幸運可以分別在1966年、1968年、1973年、1979年和1981年的行情頭部賣出股票,並且分別在1966年、1970年、1974年、1980年和1982年的行情谷底買進,那麼在1983年10月的時候,總投資將成長為$10,000(不考慮交易成本和資本利得稅)。反之,投資人如果採用買進-持有策略,這段期間所能夠實現的獲利大概只有$250。即使是在1982年8月展開的大幅漲勢過程,技術分析也是很有用的,因為不同產業類股之間的績效表現差異很大。
類似如1980年代和1990年代發生的大多頭行情,可謂一輩子一次的事件。事實上,在美國長達200年的股票發展史上,這創下一項紀錄。這意味著第21世紀的最初十年,投資人恐怕將面臨深具挑戰而困難的期間,如何拿捏市場時效將變得更重要。
由實際層面考量,我們當然不可能在市場循環的每個轉折點,都正確地買進或賣出,但這種方法所具備的獲利潛能,容許有犯錯的餘地。甚至把佣金成本和稅金考慮在內也是如此。所以,如果可以辨識市場的主要轉折點,並且採用適當的行動,獲利潛能是非常可觀的。
技術分析最初是運用於股票市場,後來逐漸延伸到商品、債券、外匯和其他國際市場。過去,投資人的眼光都放得很長,投資期限往往是好幾個月或好幾年。市場上雖然始終都有些短線玩家和帽客,但通訊科技的革命性發展,顯著縮短了投資人的時間刻度。投資期限如果很長,就可能採用基本分析,但時間架構一旦縮短,時效往往就代表一切。處在這種環境之下,技術分析自然會自成一格。
為了獲致成功,技術分析方法所採取的行動,往往必須和群眾的預期相互對立,這需要具備耐心、紀律和客觀的態度。當經濟低迷、行情悲觀的時候,投資人必須勇於買進金融資產,然後在市場極端樂觀、投資人在陶醉的時候賣出。至於悲觀或樂觀的程度,則取決於轉折點的個別狀況。相較於長期峰位或谷底,短期轉折點呈現的情緒相對溫和。本書宗旨是解釋這些行情重要轉折點所普遍存在的技術特質,協助投資人做客觀的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