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一切親愛的》以非凡的清澈與勇敢透視這世界的深沉苦難,並提出有助於終結這些苦難的觀念與行動。伯格可說是這個時代最受推崇、最善於描述、也最富有熱情的作家,他集文學、藝術、美學、文化、反戰意識於一身,透過這本情感豐沛的文集,對911之後的世界提出最深刻的反省與映照。從卡崔娜颶風、911事件、7月7日炸彈客事件、巴勒斯坦人的反抗到中東地區的重創流離,伯格在這一連串的政治對抗運動中,帶領我們探索無以數計的個人選擇、遭遇、啟明、犧牲、欲望、悲痛和記憶。政治抵抗在今日究竟意味著什麼?
《留住一切親愛的》一書,以發自內心的熱情對這個問題提出深刻而激進的反思。本書更呈現作者如何結合其藝術觀點與行動主義,試圖為讀者解釋過去六年來這世界所發生的種種情事,皆由人類的生存、反抗、欲望、愛等引起的。在本書裡,伯格分析了恐怖主義的本質以及隨之而來的深沉絕望。他書寫全球數以百萬計的無家之人,如何在貧窮與戰爭的迫害下淪為難民。他討論阿富汗、伊拉克、巴勒斯坦、土耳其……所有飽受資本企業或軍事準軍事權力欺凌壓迫,以及一般公民的生活自主權或最基本自由遭到剝削的地方。
伯格在這本文集中以精練的文字直指以下幾個本質問題:我們如何支撐自己生存下去,權力在誰手上,以及我們正在如何改變自然。
對伯格而言,專注而熱切地觀看這個世界,正是一種同情的形式。而這充滿啟發性的優雅文字,正是他對後911世界的同情關注。他藉由精練的文字表達知識分子的人道關懷和正義感,甚至以睿智的眼睛,澄澈的心靈,勇敢面對冷漠世間的深沉絕望。 唯有書寫世界的苦痛,引起眾生的共鳴,才能釋放內心的溫暖,提醒我們美好的另一面。
伯格的創作角度和批判精神,毫不遜色於薩依德、霍布斯邦、馮內果、桑塔格。他凝鍊的遣辭用句和思考方式,更媲美於蒙田、梭羅、惠特曼、狄更斯、紀伯倫、培根、D. H. 勞倫斯等文學大家,可謂集大成者。
有如一本無法用傳統體裁定位的書,伯格動人的敘述方式,彷彿一種對應的文體形式,使《留住一切親愛的》堪稱當代最新的《戀人絮語》之典範。
章節試閱
我將輕柔訴說我的愛
I Would Softly Tell My Love
(取自《留住一切,親愛的》第六篇)
週五。
納欣,我正在哀悼,我想與你分享這份哀悼,一如你和我們分享了如此眾多的希望,與如此眾多的悲傷。
電報來自深夜
只三字:
「他死了。」
我正在哀悼我的朋友璜•孟尼諾斯(Juan Muñoz)*,一位精采的藝術家,他做雕刻和裝置,昨天,他在西班牙的一處海灘上去世,享年四十八歲。
有件事我很迷惑,我想問你。自然死亡不同於犧牲,不同於被殺或飢餓而死,自然死亡首先帶來的是震驚(除非死者已經臥病多時),然後是巨大無邊的失落感,尤其是死者還那麼年輕……
白晝破曉而來
但我的房內
籠罩著長夜。
接著,是苦痛,訴說著自身永無止境的苦痛。然而,偷偷伴隨著苦痛而來的,還有另一種接近玩笑的東西,但不是玩笑。(璜生前是個很會開玩笑的人。)一種讓人產生幻覺的東西,有點像是魔術師耍了把戲之後捏著手帕的姿勢,一種輕盈,和你的感受截然相反的東西。你知道我在說什麼嗎?這樣的輕盈是一種輕薄,或一項新的指引?
在我向你提出這問題的五分鐘後,我收到兒子伊夫(Yves)的傳真,他剛為璜寫下這幾行詩句:
你的出現永遠
伴隨笑聲
和新把戲
你的消失永遠
留下雙手
在我們牌桌
你的消失
留下你的牌
在我們手中
你將再次出現
伴隨新的笑聲
而那將是個把戲
週六。
我不確定,我是否看過納欣•希克美(Nazim Hikmet)*。我想發誓我看過,但我找不到相關證據。我相信是在倫敦,1954年。那是他離開監獄的第四年,九年後,他與世長辭。他是在紅獅廣場(Red Lion Square)的一次政治聚會上發表演說。他說了一些話,然後唸了幾首詩。有些是英文,有些是土耳其文。他的聲音雄渾、冷靜,非常個人,極度音樂。但那聲音不像發自他的喉嚨——或說,不似當下從他的喉嚨裡發出。那聲音聽起來,彷彿在他胸膛裡有部收音機,他用輕微顫抖的大手開啟、關閉。我實在描述得很糟,他的風采和他的摯誠,是那樣明顯耀眼。在他的一首長詩中,他描述了1940年代早期,在土耳其,有六個人從收音機裡聆聽蕭士塔高維奇(Shostakovich)的交響樂。其中有三個人和他一樣,正在坐牢。那是現場廣播;那首交響樂正在同一時刻的莫斯科演奏著,幾千公里以外的地方。在紅獅廣場上聽他朗讀詩作,我有種感覺,彷彿從他嘴裡說出的那些字詞,也是從遙遠世界的另一頭傳來的。並非它們難以理解(它們不難理解),也不是模糊不清或乏味無聊(它們非常耐聽),而是由於,訴說它們,是為了戰勝距離,是為了超越無盡的分隔。在他的所有詩作中,此地(here)永遠是他方。
布拉格的一輛運貨車——
一輛單馬車
穿過古老的猶太墓園。
運貨車上滿載了對另一城市的思念,
而我是那駕駛。
即便他還沒起身演講,只是靜靜坐在演講台上,你都可以看出他是個非常高大、巍峨的男子。「藍眼之樹」(the tree with blue eyes)這個外號,並非沒有來由。等他真的站起身子,你感覺他除了高大之外,還非常輕盈,輕盈到彷彿風一吹,他就會隨之飄遠。
也許我真的從未見過他,因為那似乎不太可能,在一場由國際和平運動所主辦的倫敦集會上,希克美不可能讓他們用好幾根大索綁在演講台上,好把他留在地面,不飄到空中。然而,我的記憶是如此鮮明。那是一場戶外集會,在他唸出那些字詞之後,字詞們冉冉升入天際,而他的身體也跟隨著他所寫下的字詞向上飄飛,在紅獅廣場上越飄越高,越飄越高,飄升到昔日沿著希奧巴德路(Theobald’s Road)行駛的電車的閃亮火花之上,那條電車在三四年前停駛了。
你是安納托利亞的
一座山村,
你是我的城市,
最美麗也最不幸。
你是一聲求助的哭喊——我說,你是我的故鄉:
朝你奔去的腳步聲是我的。
週一上午。
在我漫長的一生中,對我而言最重要的那些當代詩人,我幾乎都是透過翻譯閱讀他們,很少以他們的原始語言進入。我想在二十世紀之前,大概沒有任何人會這樣說。關於詩歌能否翻譯這件事,已經辯論了好幾個世紀——但那都是些室內議論,就像室內樂一樣。大多數的室內樂在二十世紀都已淪為瓦礫。通訊新科技、全球政治、帝國主義和世界市場等力量,以毫無章法且史無前例的方式,將數以百萬計的人們丟到一塊,又把數以百萬計的人們分離開來。它所產生的結果之一,就是人們對詩的期望改變了;有越來越多最好的詩歌,是寫給那些遙遠地方的讀者。
我們的詩
如里程碑
定須排列成路。
在二十世紀這一百年裡,人們用一行行赤裸裸的詩句串接不同的大陸,連綴被遺棄的小村與遙遠的首都。你們全都知道,你們每一個:希克美,布萊希特(Berthold Brecht),巴列霍(César Vallejo),尤若夫(Attila Jozsef),阿多尼斯(Adonis),胡安赫爾曼(Juan Gelman)*……
週一午後。
第一次讀到希克美的詩,是我十八、九歲的年紀。它們刊登在一份晦澀難懂的倫敦國際文學評論上,由英國共產黨贊助出版。我是那份刊物的定期讀者。該黨揭示的詩歌方針全是狗屁,但刊登在上面的詩作和故事,經常會讓人心頭一振。
那時,梅耶荷德(Vsevolod Meyerhold)*已經在莫斯科遭到處決。如果我會特別想起梅耶荷德,完全是因為希克美非常崇拜他,希克美在1920年代早期第一次造訪莫斯科期間,深深受到他的影響……
「我在梅耶荷德的劇場裡學到很多東西。1925年我返回土耳其,在伊斯坦堡的一處工業區成立了第一家工人劇場。我在劇場裡擔任導演和編劇,我認為梅耶荷德為我們開啟了新的可能性,讓我們為觀眾工作,也和觀眾一起工作。」
1937年後,這些新的可能性讓梅耶荷德付出了生命,但在倫敦閱讀該份評論的讀者,還不知道這件事。
當我第一次讀到希克美的詩作時,最教我震驚的,是這些詩的空間;它們比我當時讀過的任何詩作,都包含了更多空間。它們並不描述空間;它們穿度空間,它們翻越山嶺。它們也是關於行動。它們講述懷疑、孤獨、喪親、悲傷,但這些情感是伴隨著行動而來,並非做為行動的替代品。空間和行動攜手前進。它們的反命題是監獄,而正是在土耳其的監獄裡,身為政治犯的希克美,寫下了他大半輩子的作品。
週三。
納欣,我想把我正在寫字的這張桌子,形容給你聽。那是一張白色金屬製的庭園小桌,就像我們今天在博斯普魯斯的木造別墅(yali)一樓會看到的那種。我這張小桌,是擺在巴黎東南郊一棟小房子的外廊上,廊上覆有屋頂。這房子建於1938年,那段時間,這地方蓋了許多房子給藝術家、工匠和熟練工人。1938年時,你正在監獄裡。你的床頭上方,用釘子掛了一只手錶。你上面的牢房,關了三名盜匪,正等待處決。
這張小桌上總是擺了太多紙本。每天早上我做的頭一件事,就是一邊啜飲咖咖,一邊試圖把它們弄整齊。在我右手邊,有一盆植物,我知道你會喜歡。它的葉片顏色很深。葉背是蜜李紫色,葉面則被光線染成了深褐色。葉片三三成組,宛如一群夜蝶,它們的確如蝴蝶一般大小,正在吸食同一朵花。它本身的花朵非常小巧,粉紅色,有如小學生學唱歌的聲音那般無邪。它是某種巨大的三葉草。我桌上的這盆,來自波蘭,在那兒,它的名字是Koniczyna。那是我朋友的母親給我的,養在她靠近烏克蘭邊界的花園裡。她有雙明亮閃動的藍眼睛,每當她穿過花園或在房子周遭移動時,總忍不住要摸摸她的植物,就像老祖母們,總忍不住要摸摸小孫兒的小腦袋。
我的愛,我的玫瑰
我已展開跨越波蘭平原的旅程:
我是個小男孩快樂而驚奇
是個小男孩
注視著他的第一本圖畫書
有人
動物
物體、植物。
說故事的時候,每件事都取決於接下來發生的事。真正的順序,通常是不明顯的。嘗試,錯誤。這過程往往要來上好幾回。這就是為什麼桌上會有一把剪刀和一捲透明膠帶的原因。這捲膠帶沒裝進那些讓它比較容易切斷的小玩意兒裡。所以我必須用剪刀剪它。但最難的,是要找出透明膠帶的頭,然後撕開它。我心煩氣躁地用手指搜尋著。一旦真給找到,我就會把它黏在桌緣,讓整捲膠帶撕垂到地板,就這樣掛在那兒。
有時,我會離開外廊,走進旁邊的房間,我在那兒聊天或吃東西或讀報紙。幾天前,我在房裡坐著,有個移動的東西攫住了我的目光。一道細小的閃亮水瀑朝外廊地板落下,在小桌前方我的空椅腳附近,激起了漣漪。阿爾卑斯山裡的溪水,最初也只是這樣的細小涓流。
而一捲被窗外氣流攪動的透明膠帶,有時也足以移動山巒。
我將輕柔訴說我的愛I Would Softly Tell My Love(取自《留住一切,親愛的》第六篇)週五。 納欣,我正在哀悼,我想與你分享這份哀悼,一如你和我們分享了如此眾多的希望,與如此眾多的悲傷。 電報來自深夜 只三字: 「他死了。」 我正在哀悼我的朋友璜•孟尼諾斯(Juan Muñoz)*,一位精采的藝術家,他做雕刻和裝置,昨天,他在西班牙的一處海灘上去世,享年四十八歲。 有件事我很迷惑,我想問你。自然死亡不同於犧牲,不同於被殺或飢餓而死,自然死亡首先帶來的是震驚(除非死者已經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