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本體與開悟
在受制於生死輪迴的各式各樣的生命形式之外,有一個永恆的、常在的至一生命。很多人用「神」這個字來描述它,但是我叫它本體(Being)。本體這個名詞並沒有說明了任何事情,神這個字其實也是。然而本體卻有一個優勢:它是一個開放的觀念。它沒有把那無限的、無形的,化約成一個有限的實體,你無法在心中勾勒出本體的形象,也沒有任何人可以宣稱他們獨家擁有它。它就是你全然的臨在,當你感覺到自己的臨在時,你就是在感受本體。所以從本體這個字的字面意思,到實際地經驗到它本身之間,只有很小的一步距離。
本體不僅超越了所有生命形式,更深深地存在於每種生命形式之中——它就是每種生命形式最深處那份無形且不可毀滅的本質。這意味著你現在就可以碰觸到本體,因為它就是你最深的自我、你的本性。但是千萬不要嘗試用你的頭腦去攫取它,也就是不要試著去了解它。
只有當頭腦靜止下來時,你才能認識本體。當你臨在、當你全神貫注於當下時,本體可以被感覺到,但它永遠無法用心智(mind)去理解。
而所謂開悟,就是重新覺知到本體,並且安住在「感受圓滿成就」(feeling-realization)的那種狀態。
開悟這兩個字聽起來就很「超凡入聖」,但小我就是喜歡這套。然而,開悟不過就是一種感覺與本體合一的自然狀態,也就是與一個既不可測亦不可毀的事物的連結狀態。吊詭的是,這個事物基本上就是你自己,但又比你偉大。開悟就是在你的名字和形相之外,找到自己的真實本性。
由於無法感知到這份連結,所以我們會產生與自己分裂、也與這整個世界分裂的幻覺。然後你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視自己為一個孤立的碎片。接著,恐懼油然而生,內在和外在的各種衝突也因而成為常態。
阻止我們體驗這個連結的最大障礙就是與心智的認同,因而造成強迫性的思考。無法停止思考是個可怕的折磨,但我們無法意識到這點,因為幾乎所有人都在為此受苦,所以大家都以為這是理所當然的。沒完沒了的心智噪音阻止你找到那份與本體無法分離的內在定靜,也創造了由心智製造的虛假自我,投射出恐懼和苦難的陰影。
與心智認同會創造一個由觀念、標籤、形象、言語、批判和定義所組成的幽暗屏幕,阻礙你所有真正的人際關係。它擋在你和你自己之間、在你和你的朋友之間、在你和大自然之間,也擋在你和神之間。這個思維的屏幕創造了分裂的幻相——你和其他所有的存在是分離的。你因此忘卻了一個重要的事實:在肉體的表面和各自獨立的形相之下,你和其他所有的存在其實是一體的。
如果使用得當,心智是個超級好用的工具;但若使用不當,它會有強大的破壞力。更正確的說法是:其實不是你使用頭腦的方法錯誤,基本上你根本沒有使用它,是它在使用你。這就是一種病態。你認為你就是你的心智,這是一種錯覺。這個工具已經掌控了你。
這就好像是你被占有了,你卻毫無所知,還把占有你的實體當成你自己。
而初步的自由解脫,就是了解到你不是這個占有你的實體——這個思考者。光是知道這件事就讓你有能力去觀察它,而在你開始觀察這個思考者的那一刻,就啟動了意識的更高層次。
然後你就會了解:有一個智性的廣大領域是超越思想的,思想只是其中極小的一個面向。你同時也了解到,所有真正重要的事物,如美麗、真愛、創造力、喜悅、內在平安,都是超越心智而生的。這時,你就開始覺醒了。
撤離對心智的認同
好消息是,你可以從心智當中解脫。這是真正的自由,你現在就可以著手進行第一步。
盡可能經常傾聽腦袋裡的聲音,特別注意那些常常重複的思考模式,它們就像陳年錄音帶一樣喋喋不休地在你的腦海裡重複了好多年。
這就是我說的「觀察那個思考者」,也就是去傾聽自己腦袋裡的聲音,做一個觀察的臨在。
當你聆聽那個聲音時,態度要不偏頗。也就是說,不要批判或責備你所聽到的。因為一旦批判或責備,就意味著那個同樣的聲音又從後門溜進來了。你很快會發現:那個聲音在那裡,而我在這裡聽著它、注視著它。這份對於「我在」的了解,就不是一個思想了,它是對你自身臨在的一種感知,是超越心智而生的。
所以,當你聆聽你的思想時,你不但覺察到了思想,也覺察到自己在觀察思想,一個新的意識向度就出現了。
當你聆聽思想時,你會感覺到「有意識的臨在」——在思想之後或之下一個更深層的自我。這樣一來,你的思想就失去了掌控你的力量,而快速地減弱,因為你已不再經由認同你的心智,而賦予它能量了。這時,那種不由自主、強迫性的思考就開始步向終結。
當一個思想銷聲匿跡時,你會經歷到心智續流中的一個間斷——無念的間隙。起初,這個間隙可能很短,也許幾秒鐘而已,但是它們會逐漸變長。當這些間隙發生時,你會感到內在有某種定靜和平安。你開始感覺到你與本體合一的自然狀態,這種狀態通常會被心智遮蔽起來。
隨著不斷練習,定靜和平安的感受會加深。事實上,它的深度沒有盡頭。你也會感受到一種內在深處散發出來的微妙喜悅,那就是本體的喜悅。
在這個與內在連結的狀態中,你會比處於和心智認同的狀態時更加警覺、更加清醒。你是全然地臨在。而這個與內在的連結也提升了賦予你肉體生命的能量場的振動頻率。
當你更深地進入無念(這是東方人常用的說法)的範疇時,你會領悟到純粹意識的狀態。在那種狀態下,你強烈地感覺到自己的臨在和極大的喜悅,因此所有思考、情緒、身體,還有整個外在世界相對來說都不重要了。這不是一個自我(selfish)的境界,而是無我(selfless)的境界,它帶領你超越了你原先認為的自己(yourself)。那份臨在就是本質上的你,但又不可思議地比你偉大許多。
除了觀察思考者之外,把注意力導向當下也能在心智續流中創造一個間隙。你只要深刻地意識到當下時刻就可以了。
這是一件能讓人獲得極大滿足的事。利用這個方式,你把所有意識從心智活動中撤離,進而創造一個無念的間隙。在這個無念的間隙中,你高度警覺,並帶著覺知,但沒有在思考。這就是靜坐冥想的精髓。
在每天的生活中,你可以找一個本身沒有什麼目的性的例行公事來做這個練習,然後把你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上面,讓這件事本身變成一個目的。例如,每當你在家裡或公司上下樓梯的時候,仔細注意每個步伐、每個動作,甚至你的呼吸——全然地臨在。
或在洗手的時候,注意所有與這個動作有關的感官覺知:水的聲音和感覺、手的每個動作、肥皂的味道等等。
或者,當你上車、關上車門以後,停幾秒鐘,然後觀察你呼吸的流動,去覺察一種寧靜但強而有力的臨在感。
有一個標準可以用來確切衡量這個練習是否成功:你內在感覺平靜的程度。
在你邁向開悟的旅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學習不與你的心智認同。每當你在心智續流中創造一個間隙,你的意識之光就會成長茁壯一些。
有一天,當你逮到自己對著腦袋裡的聲音微笑,就像你對孩子的調皮言行微笑一般,那就意味著你不再那麼認真嚴肅地看待你心智的內容了,因為你的自我感已經不再依附於它。
第五章 美麗在你臨在的定靜中升起
與內在身體連結
現在就請試試看。一開始做這個練習時,閉上眼睛比較有幫助;一段時間之後,等到「停留在身體之中」已經變得自然而輕鬆,就不須閉上眼睛了。
把你的注意力導向身體,從內在去感受它。你的身體是活生生的嗎?你的雙手、雙臂、兩條腿、兩隻腳,以及腹部和胸腔之中,是否有生命?
你能否感受到一種微妙的能量場遍布全身,並且把鮮活的生命力帶到每個器官、每個細胞之中?你能否同時在身體的所有部分感受到那個單一的能量場?
花幾分鐘關注你內在身體的感受。不要開始思考它,只要感覺。
你愈是關注這種感受,它就會變得更清晰、更強烈。每個細胞感覺上好像都變得更有活力,而如果你視覺觀想能力很強,也許還會看到你整個身體變得透明光亮。雖然這樣的視像可以暫時幫助你,但請把更多注意力放在感受上,而不是出現的任何視像。一個視像,無論多麼美麗或有力,都已經被形相限定了,所以你深入的程度也會受限。
更深地進入身體
試試看下面這個靜坐冥想,可以讓你更深地進入身體。十到十五分的鐘錶時間就已足夠。
首先要確定不會有任何讓你分心的外在事物,例如電話鈴聲或其他人的干擾。然後坐在椅子上,但不要往後靠,而是讓脊柱挺直,這樣可以幫助你保持警覺。或者,你也可以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冥想姿勢。
確認身體非常放鬆。然後閉上眼睛,做幾次深呼吸,感覺自己吸氣到下腹部。觀察你的下腹部是如何隨著一呼一吸而微微地擴張和緊縮。
然後覺察整個身體的內在能量場——不是去想,而是去感覺。這樣你就從心智當中收回了意識。你也可以試試前面提過的讓身體透明發亮的觀想——如果你覺得有幫助。
當你能夠清晰地覺察到自己的內在身體是個單一的能量場時,如果可能,放下任何視覺影像,完全聚焦在感受上。而如果可以,也試著放下你對自己肉體還存有的任何心理印象。那麼,現在僅存的就是臨在或本體那種無所不容的感受,而內在身體感覺就像沒有任何界限一樣。
然後,把你的注意力更深地帶入那個感受之中,與它合一,與能量場融合。這樣一來,介於觀者與被觀者、你和你的身體之間的二元對立就不存在了。內在和外在的分界也在此刻消融,於是內在身體就不存在了。藉著更深地進入身體,你超越了你的身體。
只要你覺得舒服,在這個純粹本體的範疇中停留愈久愈好。然後再把覺知帶回你的身體、你的呼吸、你的肉體覺受,並且張開眼睛。花幾分鐘用冥想的方式環顧四周。所謂冥想的方式,就是不在心裡為事物貼上標籤。這樣做的時候,還是繼續地感覺你的內在身體。
第七章 從上癮關係到開悟關係
愛恨交織的親密關係
除非你能夠接觸到臨在的意識頻率,否則所有的關係,尤其是親密關係,都是有瑕疵且最終會功能失調的。也許有段時間看起來很圓滿(當你沐浴在愛河時),但是當爭執、衝突、不滿,以及情緒甚至肢體上的暴力衝突發生的頻率逐漸增加,看起來很完美的關係最終一定會遭到破壞。
大多數「愛的關係」,不久之後似乎都會變成愛恨交織。愛可能在轉瞬間變成粗魯的攻擊,彼此充滿敵意,或是冷漠以對。這種現象很常見。
如果你在親密關係中同時經歷到愛,以及愛的對立面——攻擊、情緒暴力等等——那麼你很可能就是把愛跟小我的執著及癮頭混為一談了。你不可能這一刻還深愛著你的伴侶,下一刻馬上對他(或她)展開攻擊。真正的愛沒有對立面,如果你的「愛」有對立面,那就不是愛,而是小我對更完整、更深層的自我感的強烈需求,而你的伴侶可能暫時可以滿足這份需求。你的愛是小我用來代替救贖的一種手段,而在短時間內,它的確看起來像救贖。
但是有一天,你伴侶的某些行為會無法滿足你的需求——也就是你小我的需求,而小我意識中固有的一些感受,如恐懼、痛苦及匱乏,原本暫時被「愛的關係」遮蓋住,此刻會全部浮現。
就像所有上癮症一樣,用藥時你會有快感,但終究有一天,連藥物也不管用了。
當那些被暫時遮蓋住的痛苦感覺再度浮現,你的感受會比以前更強烈;不但如此,你還會把你的伴侶當做造成你這些感覺的罪魁禍首,也就是說你會把這些感覺向外投射,並且用野蠻的暴力攻擊對方,而這種野蠻的暴力原本就是你痛苦的一部分。
這種攻擊可能會觸動你伴侶自己原有的傷痛,對方會立刻還以顏色。此時,小我還是無意識地希望它的攻擊或操控對方的企圖能夠讓對方知道厲害,因而改變行為。如果伴侶的行為真的改變了,那麼小我又可以用你們之間的關係來遮蓋傷痛。
如果你無意識地拒絕面對或經歷自己的痛苦,上癮症就出現了。而所有上癮症都是以痛苦開場,也以痛苦收尾。無論讓你上癮的是什麼——酒精、食物、合法或非法的藥物,或是某個人——你都在利用它們遮蓋自己的痛苦。
這就是為什麼一旦最初的蜜月期結束之後,親密關係中會出現那麼多的不快樂和痛苦。親密關係不會導致痛苦和不快樂,只會帶出你內在原有的痛苦和不快樂。所有的上癮症都是如此。當上癮症到了無法再滿足你的地步,你所感受到的痛苦會比以往更強烈。
而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人都試圖逃離當下,而在未來尋找救贖的原因之一。如果他們把注意力放在當下,就得立刻面對自己的痛苦,而這正是他們所害怕的。真希望他們明白,在當下汲取臨在的力量來瓦解過去和過去的傷痛(因為真相可以瓦解幻相),有多麼容易。也但願他們知道,他們與自己的實相,也就是與神,有多麼接近。
為了避免痛苦而放棄擁有親密關係也不是解決之道,因為痛苦無所不在。三年內經歷三次失敗的關係,和把自己困在荒島或關在房裡三年相比,前者更容易把你帶向覺醒。不過如果你獨處時可以保持高度的臨在,效果可能也差不多。
從上癮關係到開悟關係
無論你是獨居或與伴侶同居,下面這點都是關鍵:把你的注意力更深地帶入當下,讓自己臨在,並強化它。
為了讓愛成長茁壯,你的臨在之光必須夠強,才能不被那個思考者或痛苦之身控制,進而誤以為它們就是你。
所謂自由、救贖和開悟,就是知道你自己是思考者之下的本體、心智噪音下的定靜,以及痛苦之下的愛和喜悅。
解除對痛苦之身的認同,就是將臨在帶入痛苦之中,因而轉化它。解除對思考的認同,就是靜默地觀察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特別是那些重複的心智模式,以及小我扮演的角色。
如果你不再投注自我感在心智之中,它就失去了強迫性的特質,而所謂的強迫性就是無法停止批判,進而抗拒當下本然,並製造衝突、人生戲碼及新的痛苦。事實上,在接納當下本然因而停止批判的那一刻,你就已經從心智中解脫了。你為愛、喜悅和平安創造了空間。
首先你先停止批判自己,然後再停止批判你的伴侶。最能催化關係轉變的因素就是完全接納伴侶此刻的模樣,不以任何方式批判或改變他們。
這樣一來,你就立刻超越了小我。所有的心智遊戲和上癮症到此結束。再也沒有受害者,也沒有迫害者;沒有原告,也沒有被告。
這也是所有共依存現象的終結。所謂共依存就是被扯進他人無意識的模式裡,進而不自覺地助紂為虐,讓那個模式繼續存活。一旦終結了共依存現象,你們不是會在愛中和平地分手,就是會一同更深入當下,進入本體之中。可能這麼簡單嗎?是的,就是這麼簡單。
愛是本體的一種狀態。你的愛不假外求,它深植於你的內在。你無法失去它,它也不會離開你。它無須依附他人,也無須依附其他外在形式。
在你臨在的定靜中,你能感受到自己無形無相、無時間性的實相——就是賦予你肉體生命活力的未顯化生命。然後你就能感受到所有人類和萬物的內在深處,都有著與你相同的生命——你看穿了分離和形相的簾幕。這是對合一的領悟,這就是愛。
但除非你能永久從心智認同中解脫,而且你的臨在強烈到可以瓦解痛苦之身,或者你至少能夠以觀察者的身分保持臨在,否則愛無法茁壯,只可能會有幾次曇花一現。如果你能做得到,那麼痛苦之身就不會掌控你,進而摧毀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