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幸福從未離開你
要開啟門並不難,難的是不開。不開,就開了。
要找到幸福並不難,難的是不找。不找,就找到了。
其實,我什麼也不是,算是一條河吧。如果看水的質地,任何時候來都看得到。但如果你想看到大海,就得自己游過去。
從小時候開始,不知道為什麼,我一直喜歡仰望天空,無論落日、清晨,或是陰霾、雷電,尤其是星月夜空,我經常可以看個幾小時不動。有無數次,我總是在想,這麼容易看到的壯麗美景,會有多少人去看呢?在靜謐的夜晚,仰望遼闊的星空,璀璨繁星組成的銀河總是讓我莫名著迷。因此,我曾經替自己取了一個筆名,叫「星河」。
十八歲那年,我去參加一個電視臺舉辦的主持人選拔賽。試鏡時,我說了一段現在想來覺得是必然的話:「各位觀眾朋友大家好,我主持的節目叫《談心五分鐘》。我要告訴大家一件事:每個人都只掌握了自己一半的命運,上帝則掌握另外一半。當我們得意忘形時,別忘了上帝手中有我們一半的命運;而當我們垂頭喪氣時,也別忘了自己手裡還有一半。我們這輩子就是要用手中的這一半命運去尋找上帝手裡的那一半。這是我們一生的命運,也是命運的一生。」那是我第一次與電視結緣,後來我選擇當個新聞記者,與那次經歷不無關係。而彷彿從那個時候開始,「尋找另一半」就成為我人生路上的主題。
後來,我成了一名記者,也當過主持人、導演和國際訪問學者。尋找的過程充滿執著和掙扎,從個性上到職業上都是。
在這樣一個發展迅速的國家當記者,大概會擁有這世上最豐富的人生體驗,因為中國在幾十年內所經歷的,其他國家可能需要一、兩百年。
而且,做個用心體驗生命的記者,更非易事。
從當記者的第一年起,我就開始接觸大量的生與死。那個量可能比許多人想像的還要多,至少多過我那個年紀應該承受的。
記得開始工作才幾個月,我去採訪一場重大的交通事故。大概下午兩、三點的時候,我在事故發生地外圍面對攝影機進行了現場報導。轉過身去,我發現車裡竟然還困著一個人,由於車撞得非常厲害,車皮把人捲在裡面了。我們幾個人試著救他,拿身邊所有的工具,包括撬槓都打不開,十分焦急,因為我們依稀能聽到裡面的人在呻吟,說著:「救救我吧!救救我吧!」血順著從車裡伸出的那隻手臂,一滴一滴往下流。
到了晚上大約六、七點,終於調來吊車,把車皮整個拉開,我們才將那個困著的人從車裡抬出來。醫生上前察看他的瞳孔,搖搖頭——人去世了。就這樣,白天可能還在車裡聽著音樂、快樂奔走,天黑之後,卻無聲無息地走了。像這種鮮活生命逝去的狀況,我在記者生涯裡面對過成百上千次。凶案或事故現場、洪水、地震、礦災、死刑執行現場、死囚監獄……現在想來,在我眼前走過的這些生死無常,為我積累了更多需要尋找的動力。
生死之大,無論何人,都不是小事。
然而,人生如此靜無聲息地消逝,豈不是毫無意義?
倘若沒找到幸福就離開了,豈不是最大的遺憾?
我在中央電視臺幾個新聞調查類節目當過記者,也得過「中國十大記者風雲人物」獎——在那一刻,虛榮的自我得到滿足;在那一刻,我以為自己已經很幸福了。但我現在才知道,那只是快樂,和幸福不一樣。至善幸福是永恆,快樂只是一瞬間。
以前所有的榮耀和所謂的成績,都比不上我在開啟之後所獲得的,以及寫這本書時所擁有的幸福感。
在那一刻來臨之前,我一直在尋找,卻不知道自己在找什麼。
《對話》據說是中國最有影響力的電視訪談類節目之一,在這個節目擔任導演的過程中,我有機會接觸到全球眾多成功人士,其中有些人讓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採訪盧武鉉時,他是韓國總統,位高權重,可是就在二○○九年,他縱身一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人們欷歔感嘆,不知一個萬人之上的國家領袖,究竟有什麼樣的痛苦和糾結,會讓他選擇走上絕路?
我在節目中採訪的許多官員,都是前呼後擁、位高權重,但是觀察本人,卻很少顯現徹底的輕鬆和泰然自若。
顯然,我們追求的權力中沒有最終的答案。
許多非常成功的企業家也會因為某些原因走上絕路。例如,有些石油大亨雖然富可敵國,卻在毒品中找尋快樂;金融危機時,很多商業巨頭選擇自殺,留給親人無盡的痛苦,但實際上,他們走的時候比過去創業時富有得多。
顯然,我們追求的財富中也沒有最終的答案。
我也認識一些演藝界的明星,他們在鎂光燈下受萬人矚目。但是,我發現許多明星都有一種難言的、對「名聲」的依賴,很難在繁華落盡後保持悠閒和淡定。那麼,在鎂光燈下的明星是快樂的嗎?是,但快樂是消耗品。採訪的時候,我觀察到許多明星身上的糾結,即使是世界男高音帕華洛帝,也沒有表現出一種平常心、完全幸福自在的狀態。
顯然,我們追求的名聲中更沒有最終的答案。
沒見到這些大人物之前,原本以為他們應該很幸福,應該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事物,結果,他們怎麼看起來不太幸福呢?從這些人身上已經可以證明,擁有權力、財富和名聲不一定會帶來幸福。那麼,我們追尋的東西到底在哪裡?
是的,我們走了太遠,卻忘了為什麼要出發。
我們絞盡腦汁、辛苦地到處尋找,卻不知道自己丟了什麼。
我們開最好的車、住最好的房、吃最奢華的酒宴、參加最令人羡慕的盛會,然而當曲終人散、繁華落盡時,內心依然空虛落寞,悵然若失。
二○○九年六月,我生命中充滿恩典的時刻到來了。如果以前我知道還有這種存在方式,我願意拿過去三十年所有的成績和所謂的榮耀,來換取開啟之後任何一天的美麗心境。
在一次吃飯聚會中,我和國際心靈大師瑪麗蓮.阿特金森博士及知名開啟教練導師謝莉爾.查普曼坐在一起。當謝莉爾仔細觀察過我,然後主動提出要為我進行一對一輔導時,我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有多幸運。我並不知道這些國際教練導師雖然在世界各地授課,卻極少為學員進行一對一的輔導,那是一種能量流動極高的過程。後來有人告訴我,教練技術進入中國幾年,已經有不知多少位學員了,但可以享受到導師主動提出的一對一輔導的,至今為止,我是唯一的一個。
我和我的老師都不知道,在一對一輔導過後十幾天,一個更大的生命禮物正在等著我。我和謝莉爾在一起的時間累計約一百個小時,整個過程中,我深入揣摩、觀察、研究、探討、靜心,一再驗證了自己曾經懷疑的那些妙不可言的大道。我全面體驗到心理治療大師艾瑞克森以畢生心血凝結而成的精湛輔導技術。
一個小時又一個小時之後,那一刻來臨了。
那個時刻如此非同尋常,我彷彿「大死」了一次,然後「活」了過來。在幾位同伴的緊緊擁抱中,我經過類似「訣別」的戰慄、痛哭、徹美的「永恆感」,以及持續的無意識狀態後,重新看見「嬰兒」眼中的世界,體驗到萬物與我合一的至大美好,感受到一切事物及人類與我之間的深刻連結。我「不必」知道任何問題的答案,卻可以體會到生命本態的靜美安寧。那種不可思議的至善幸福持續數月。
幾個月之後,這種深刻的靜合悅美之感漸漸沉澱、平復下來,成了一種從不離開的背景音樂,時時刻刻在我心中迴響。就這樣,三十年的探索和尋找,三年的思考和遲疑,一百個小時的深度挖掘,一個徹底放下的決定,生命給了我一份極為珍貴的禮物。
後來有人說,發生在我身上的不可思議事件無法複製。這句話是對的,但又不對,為什麼?
或許不是每個人都能經歷像我一樣「大死一次」的狀態,但那種徹底活在當下的美好,卻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出現在任何人心裡。已經有越來越多人體驗過天人合一的無邊狀態,有人甚至只是看了這本書上的一些文字。
是的,人人都可以開啟,每個人皆可擁有生命中的至善至美,原因很簡單:你本來就在幸福裡,卻不自知。至善的幸福從未離開你。
幸福的確永遠「找不到」——不找,就到了。
那個入口,就是當下的自己。
在活著的時候,暫時把自我放下,進入內心,就一定能體驗到真正美好的生命。然後我們會發現,自我也在更大的內心那裡,因為內心本來就如同天地般遼闊。
如果說寫這本書有什麼希望的話,我只想透過本書告訴你:我確定你不必親身經歷我見過的那些冰冷的事實,才能到達幸福的彼岸。
你真的不用。前幾天,一位經歷了開啟的企業家對我說:「幾十年的等待,就為了這一天。」並且含淚擁抱了我。雖然我們只認識一個小時,卻已如同親人般充滿溫暖的感覺,因為我們原本就在一起。
你可以選擇,看是要在自己生命剩下的兩萬天裡苦苦追尋那些原本你並不需要的事物,還是像我經歷的一樣,找到至善幸福的自己?光有成功一定不夠,而讓你的成功更加幸福,是完全可能的。
至善的幸福一直在你那裡,你只須醒來。而我呢,睡醒了,書寫完了,這輩子要做的事做了,內心充滿至善的寧靜和幸福。剩下的日子裡,再也沒有什麼大事了。
這本書千言萬語,只想告訴你一個真相:完全的幸福從未離開你。這是真的。
祝福你,祝福我們自己。
前言
一把從未鎖上的鎖,何必費心去開?
這是一本開啟、徹悟、直達幸福的手冊,所以,不是寫給不留意幸福的人。
這本書的目的是讓心靈隨時獲得至善至純的幸福,讓心靈在當下徹底解脫。
書中提到的這些方法已經被運用了,有越來越多人開啟、頓悟,體驗到極致的美好,體驗到心靈的無邊美麗——有的人只是聽說了這本書的一部分,有的人只是在我幫助開啟的人那裡獲得了開啟,而這些已經開啟的人,有些甚至沒見過我。
此外,在本書成稿的過程中,也有不只一位朋友告訴我,看到這些文字很震撼、很感動,彷彿心靈正在翩翩起舞。而且在讀完書稿後,遇到曾經讓自己煩惱的人際關係、家庭紛擾和自我接納等問題,會發現自己已經脫離了以前的困擾,隨時都能享受靜合悅美的當下,處理事情的效率也變得比以前高。
這些朋友問我:「我並未徹底經歷開啟吧?這是怎麼回事?」
我告訴他們:「這就是本來的你。」
開啟不是「前往」,而是「回歸」。
我們每個人天生都有「美好的自性」和「寬廣無邊的愛心」。是的,你是百分之百的滿分,不要再懷疑了。
所以,這本致力於「打開心鎖」的書,主張的是「不去打開」。我們能「打開」從未鎖上的門鎖嗎?我們能「點燃」從未熄滅的爐火嗎?我們能「前往」自己「本來就在」的地方嗎?
是的,不必打開、不用點燃、不要尋找,徹底地放下。幸福的確找不到——不找,才真正到來。
有人說頓悟需要恩賜,其實頓悟需要智慧:「找到」的關鍵在於「不找」,開啟的關鍵在於「不去開鎖」,不去扭那把從沒鎖上的鎖,只要「推門」,門自然就打開了。
關於「開啟」這個詞,在本書中有兩層含義。
隨著越來越多人開始覺悟,我們可能經常會用到「開悟」這個傳統用詞。對一扇門而言,「開悟」有點類似推開的動作,但彷彿會結束,門好像會關上;而「開啟」是門開了之後所保持的狀態,關不上。所以,我選擇「開啟」這個詞,或許能讓尋道者在路上走得更順利一點,尤其希望那些在短暫時間內體驗過開悟的人可以繼續保持那份美好。
另一層含義要強調一下:「開啟」還是一個動詞,不過,任何導師或文字都不可能是這個動作的發出者。在開啟那一剎那,開啟的動作只能、也只會有一個主人,就是開啟者自己。
本書以描述開啟頓悟的「靜合悅美」開篇,然後圍繞著開啟的本質展開。開啟的本質是脫離思想,而思想很難脫離思想,於是反其道而行——鼓勵思想,用思想來放下思想。
接著,本書帶領大家經由隨時隨地、無處不在的「當下」,進入至善至美的「一我」,探尋生命的意義。關鍵章節是如何認識「自我」,並透過對自我發問獲得開啟的心法。許多人其實都有過頓悟的經驗,但難在堅持,所以開啟之後如何保持、需要注意哪些問題,也同樣很重要。
另外,本書強調人並不是非要在開啟之後才能減少煩惱。其實,那些開啟的智慧未必需要完全開啟才能獲得。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從某個特別的角度關注所有問題,就會大幅減少焦慮等負面情緒。為此,書中還探討了婚姻和家庭問題、親子關係、教育問題,以及職場中的人際關係和企業管理等面向,甚至討論了心理疾病和自殺問題。
至於最後一章那些開啟後的小品文,則可以看作調味品,讓這樣一本討論生命的書盡可能保持輕鬆、靈動。的確,如果生命在頓悟之後不能變得無比美好、幸福、輕鬆、自由,那追求頓悟幹什麼?
假如人生是一段漫長的海上旅程,而「幸福」是終點,那麼,本書就是從一個抵達者的角度為你畫出的航線,引領你的生命之舟航向你終其一生追求的目標。
細心的讀者會發現,本書的文風分為兩種,一種感性、重流暢,另一種有邏輯、重思辨。這個分別源於兩種寫作狀態:一種是在深刻覺知的當下,先將湧現的思緒錄下來,再轉成文字,「靜合悅美」的描述等等就屬於此類;另一種是為了讓喜歡思考的讀者、甚至是那些對心靈成長文字有些排斥的人明白本書寫作的依據,引經據典者多屬此類。這樣的界分只有一個目的:喚醒屬於你的智慧和幸福。
此外,開啟智慧和幸福,與保護我們的家園和地球環境有關。每個人都應該明白地球和自己的關係、他人和自己的關係,這會讓我們的世界度過難關。這是我們最後的機會,需要每個人的參與。
指向月亮的手指不是月亮。要獲得至善的幸福,就不必太去思考本書的內容。這本書不是用腦子去讀的,用心感受就好,看不懂就翻到下一頁,沒關係。看過忘掉,更好。
手指者,手紙而已。用了扔掉,過了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