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奇蹟課程講師瑪莉安‧威廉森《奇蹟課程》工作與財富版
★Amazon網路書店超過250位讀者 5顆星評價
★在經濟蕭條的年代,本書引領我們回到富足豐盛源頭!
「我們願意工作,卻找不到工作;我們想要投資,卻覺得這樣做很不安全;我們希望銀行裡的戶頭有足夠的錢,卻發現自己被『錢可能不夠用』的想法嚇得半死。」
我們的每一個念頭,都會召喚或妨礙奇蹟的發生。
作者瑪莉安‧威廉森(Marianne Williamson)被《出版人週刊》稱為最知名的「奇蹟課程」心靈講師。書中,她從奇蹟理論,針對人們的財務狀況提出獨特觀點,揭露了一條經由「神聖補償法則」通往物質、性靈皆豐盛的路。
當我們對自己缺乏信心,並把注意力放在負面事物上時,就會創造出負面情境。相反地,當我們相信愛、相信生命中的一切都會是美好的,我們就敞開了自己,準備接收宇宙為我們保留的奇蹟。
許多人經歷過棘手的財務困境,在職場多年卻發覺自己始終停滯不前,以滿腔熱血和多年累積的專才創業卻血本無歸……然而,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擁有一種相信命運可以改變、相信奇蹟會發生的力量,這個在想法上的簡單轉變對於接下來要發生的事具有重大影響。
在本書中,我們會發現自己的想法是如何吸引來奇蹟般的突破,或者使其轉向。奇蹟課程於工作及財富上的運用,並不是要教導我們贏得樂透,而是關於將信心當作心理上與情緒上的肌肉,時時鍛鍊,才能真正從中獲益,克服財務壓力,釋放富足的神聖力量。
【更豐盛的奇蹟法則】
˙內在的富足,是外在豐盛的終極源頭。真正能創造金錢的不只是我們提供的服務,而是我們是誰。
˙偉大的人物指的不是永遠都不會失敗的人,而是那些跌倒時,會往內挖掘自己,然後找到重新站起來的力量的人。
˙如果我們批判某人富有,我們也等於無意識地破壞自己的富有。如果我們認為當窮人比較純潔,那麼我們就很有可能成為一個貧窮的人。
˙環境本身並不能限制我們的能力,而是我們對於環境的看法,才決定了我們是否擁有改變環境的能力。
˙金錢不只是某個要「去外面賺回來」的東西,也是某個我們必須能夠「靜靜地坐在那裡接受」的東西。
˙在心靈上向那些現在和你共事、過去和你共事,或將來可能和你一起工作的人致敬。
作者簡介:
美國頗具知名度的心靈導師,經常受邀出席歐普拉、賴瑞金等人主持的談話節目,傳遞愛與和平的訊息,修習與講授《奇蹟課程》已逾二十年。一九八九年開始,在洛杉磯發起「天使送餐計畫」,為愛滋病友提供免費送餐服務,日後成立「和平聯盟」,迄今仍投身公益不遺餘力。二○○六年時,獲《新聞週刊》評選為全美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人。著作常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著有《愛的奇蹟課程》《愛的祈禱課程》《心靈減重班》《陰影效應》《改變的禮物》等書。
作者網址:www.marianne.com
譯者簡介:
台大政治系學士,清大社會學研究所碩士,兼職譯者。近年涉足身心靈書籍,深受老莊、艾克哈特.托勒、傑德.麥肯納等人之觀點啟發,獲益良多。希望能盡一己之力,介紹更多好書給讀者。譯作有《愛的奇蹟課程》《卓爾,謝謝你毀了我的人生》《癌症大震撼!德國名醫要救你的高治癒率全身療法》《布萊克威爾政治學智典》《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
聯絡信箱:behold.joanne@gmail.com
作者序
自序 邁向一條物質、性靈皆豐盛的道路
在我們的思考領域或環境裡,很少事物比工作和金錢更讓人備感壓力。已故的美國女演員蘇菲•塔克(Sophie Tucker)說過一句有名的話:「我有錢過,也窮過。相信我,有錢的感覺比較好。」我想,大多數人都會同意這句話。 我們平常賴以維生的體制,如今也許還不到完全失靈的程度,但已經每況愈下。許多人開始尋求其他方法,以確保自身的經濟安全。我們願意工作,卻找不到工作;我們想要投資,卻覺得這樣做很不安全;我們希望銀行裡的戶頭有足夠的錢,卻發現自己被「錢可能不夠用」的想法嚇得半死。 人們如今常遇到的狀況是,當我們無計可施時,才會開放心胸去謀求新的出路。我們用以物質為基礎的世界觀來面對生活中的各個領域(金錢只不過是眾多領域的其中一個),但這樣的世界觀已經愈來愈落伍,再也無法提供我們適切的觀點,來因應這個時代的挑戰。不過同時間,已經有愈來愈多人開始從靈性思想中尋求處世的智慧。當愈來愈多人藉由更深層地了解意識的力量,並認識到它在創造人類事務上的首要地地,來邁向快樂人生時,各種教條與規範,無論是宗教的或經濟的,便被人們拋諸腦後了。 靈性真相的呈現方式可以有很多種,包括宗教與世俗的形式。我研習一套名為《奇蹟課程》的書籍已經有三十五年之久,它的內容以人類共通的靈性主題為基礎,是一門供人自修的心理療法課程。身為傳授《奇蹟課程》的老師,我因此有機會目睹並親身體驗這套書的實用性。《奇蹟課程》的核心觀點完全不涉及任何宗教、教義或規範,它的目的是讓我們放下恐懼,藉由讓愛進入我們心中,來取代恐懼。我曾經看過人們把自己思考的天性從恐懼與限制,轉變為信心與愛,然後他們便出現了奇蹟似的轉變。 從形而上的角度來看,我們的每一個經驗都始於某個念頭,因此,當改變念頭時,我們的經驗也會跟著變化。如果在某個領域出現問題—無論是人際關係、健康、金錢或其他任何部分—尋求解決之道的第一步,就是去了解自己思考的天性。這一點完全適用於金錢領域,如同適用於其他領域一樣。 這本書將引導人們邁向一條物質豐盛的道路,書中談到的原則來自我個人對《奇蹟課程》的理解。雖然我們的生命無法光靠理論改變,但是理論的確能激發我們改變自己的思考,而隨之而來的行為改變,甚至能在最壞的時代裡帶給我們奇蹟般的幫助。 《奇蹟課程》的主旨,也就是通往上主平安的關鍵,是以下這幾句話:「凡是真實的,不受任何威脅;凡是不真實的,根本就不存在。」(引自T-Intro.2:2-3)《奇蹟課程》裡所說的愛,指的是上主無所不容之境,因此不可能有和愛相反的東西存在。缺乏愛,也就是恐懼的狀態,只不過是一種幻覺。愛是唯一永恆的真相,而恐懼則是人類心智的一種錯覺妄想。在本書裡,我會把恐懼的心智歸為「小我」。 每個念頭都是一個「因」,會製造出某個「結果」。根據《奇蹟課程》的觀點,我們的每一個念頭,都會在某個層次上創造出相應的形式。如果你的心智處在愛的位置上—你的思想具有高頻且神聖的振動—你的經驗就會把它們反映出來。如果你的心智處在恐懼的位置—你的思想具有低頻且稠密的振動—你的經驗也會反映出恐懼。改變經驗本質的方法,就是改變你的思想。 只在「結果」的層次去解決問題,並不是真正的解決之道,只是治標而已。只有當我們專注在「因」的層次上,去處理一開始使我們偏離愛的那個思想,才能創造出奇蹟般的、根本的結果。在不真實的事物面前,請記得什麼才是真實的,我們就能奇蹟似地在「因」的層次上轉化問題。奇蹟指的是我們的知見從恐懼轉變為愛,從相信不真實的東西,轉變為相信真實的事物。知見的轉變能夠改變一切。 當我們能夠用不同的角度思考一件事,我們就有能力改變那件事。奇蹟的思維不代表否認的狀態,至少不是在傳統意義上。奇蹟的思維也不是逃避恐怖的事情,然後假裝那些事情並不存在。真要說的話,奇蹟的思維是一種正向否認的狀態:看著某件事,然後明白既然最後只有愛才是真實的,其他事物最終都不會有影響。奇蹟志工不會迴避俗世的幻相,而是看穿它們,進而喚起一個超越幻相的世界。這本書所談論的不是如何否認我們的經濟問題,而是如何超越那些問題;這本書要說的是,無論幻相在我們所處的三度空間世界有多根深柢固,我們都要明白幻相在愛的面前無法存在。 充滿愛的思想賦予我們力量,改變一切「不是愛」的處境,使其回歸愛。想獲得這樣的力量,就得開始用不同的方式思考。我們必須認出自己缺乏愛的部份,並且放下它。這樣思考有時候很容易,有時則需要費點力氣,而這種思考方式正是擁有「奇蹟心態」的人的心理習慣。 上主已經把內在導師放進我們的心智之中,如果我們覺得憑自己的力量從恐懼走向愛很困難,那麼這個導師就能夠協助我們。這位內在導師有各種不同的名字,聖靈、耶穌等等。無論我們怎麼稱呼祂,祂都一定能幫助我們。奇蹟是一種神聖的仲裁,它來自一個超越我們的思想系統,把內在的光帶到黑暗的世界。 奇蹟由信念召喚而來。我們可以把信念看成是一種態度的肌肉,讓我們有力量看穿表象,喚起表象背後的可能性。有了上主的協助,無論我們遭遇哪些世俗幻相帷幕—例如破產、經濟蕭條,或任何其他形式的恐懼—都能被揭開,然後我們就可以看穿幻相。無論我們的問題是什麼,或問題的形式與大小如何,都有一個充滿奇蹟般的可能性的地方在等待我們敞開心胸、帶著愛去造訪。《奇蹟課程》說:「奇蹟是愛的自然流露。」(引自T-1.I.3:1),而這本書要談的是金錢、奇蹟與愛。 有些人讀過這本書之後,可能會說:「是喔?那非洲那些飢餓的孩童又怎麼說?他們那麼窮,是不是因為他們的意識不符合愛?」我很樂意藉這個機會回答此一問題。 非洲那些飢餓的孩子之所以窮困,不是因為他們的意識不符合愛,而是因為我們的意識並未和愛一致。這世界有十億人生活在「赤貧」狀態,也就是說,他們一天只能花費不到一•二五美元(約台幣三十七元)。此外,超過十億的人口每天的花費不到二美元。但是,這種情況並不是「愛能驅逐恐懼」此一法則的「例外」,相反的,正因為這世界上的先進國家集體缺乏愛,以致我們能夠接受赤貧的存在,因而偏離了奇蹟般的解決之道。當我們一同讓愛成為最重要的事,讓人道的價值而不是短期的經濟利益成為人類文明的基礎原則,那麼赤貧的狀況一定會發生奇蹟似的改變。根據經濟學家傑佛瑞•薩克斯(Jeffrey Sachs)的看法,只要有一千億美金(約占美國年度國防預算的七分之一),我們就能在十年內消除赤貧。 有志於透過政治管道終結世界上最嚴重的饑荒和貧窮的人,請上網:www.results.org。願你我的周遭充滿愛。
自序 邁向一條物質、性靈皆豐盛的道路
在我們的思考領域或環境裡,很少事物比工作和金錢更讓人備感壓力。已故的美國女演員蘇菲•塔克(Sophie Tucker)說過一句有名的話:「我有錢過,也窮過。相信我,有錢的感覺比較好。」我想,大多數人都會同意這句話。 我們平常賴以維生的體制,如今也許還不到完全失靈的程度,但已經每況愈下。許多人開始尋求其他方法,以確保自身的經濟安全。我們願意工作,卻找不到工作;我們想要投資,卻覺得這樣做很不安全;我們希望銀行裡的戶頭有足夠的錢,卻發現自己被「錢可能不夠用」的想法嚇得半死。 人們...
目錄
推薦序 讓內在的神聖掌管,我們終將成為一個欣賞自己的人 賴佩霞
譯者序 不再用力,享受水到渠成的豐盛 周群英
自序 邁向一條物質、性靈皆豐盛的道路
第一章 永不匱乏的神聖補償法則
宇宙體現了神聖的完美,本身就能自我組織和修正。你在物質層面的任何匱乏都會獲得神聖補償,靈性物質會顯化為有形的事物。
第二章 信念的力量
我們所有的態度都會顯示出自己的信念,無論那種信念是相信事情會變好或變壞。人的問題在於,我們往往相信苦難的力量,而不相信奇蹟的力量。
第三章 讓愛成為最重要的事
愛能讓我們在每天早晨醒來時,擁有目標及充滿創意的想法。愛讓我們對潛在的雇主、顧客和充滿創意的夥伴而言顯得更有吸引力。
第四章 正視自己對金錢的偏見
「我想要錢,但是我不應該要,所以我不是真的想要。」很多人雖然非常努力工作,卻發送給宇宙矛盾的訊息,讓自己落得一敗塗地--因為宇宙不知道他們是不是真的想要錢。
第五章 創造奇蹟般工作成果的正面思考
如果想要創造奇蹟,想要喚起最強大的創造性表現,我們必須主動成為正向的人。世上有三種完全不同的正向態度,分別是:(一)對他人抱持正向的態度;(二)對事情的可能發展抱持正向的態度;(三)對自己抱持正向的態度。
第六章 工作與天職
這個世界可以給你一份工作,而一份工作也可以被奪走,然而,真正的天職卻會把你放在一個無法被奪走的職業範圍裡。天職反映出你願意遵從內在的引領,去幫助療癒這個世界。
第七章 轉化自我的負面感受
「我就是沒天分。」「好工作都人間蒸發了。」「這個體系真是爛透了。」這些讓人痛苦不堪的想法,來自我們對物質世界的過度認同。當你認同物質的自己而不是靈性的自己時,你會一直很容易受到自我厭惡的投射所傷害。
第八章 釋放憤怒,召喚奇蹟
假設你的財路被某個人,或某個你無法掌控的力量擋住了,你未必是造成整件事發生的原因,但你必須為自己詮釋事件的方式負起責任。無論過去發生什麼,發生了就是發生了,但是,現在會發生什麼卻是你可以決定的。
第九章 超越罪惡感,重新開始
任何能夠讓我們更謙虛、更冷靜、更能寬恕、更願意反省,以及做出更好的決策的狀況,都在傳授我們真正重要的東西。有時候在事情發生的當下,我們認為那是挫敗,但實際上,他催生了我們內在的改變,甚至為更遠大的成功鋪路。
第十章 靈性臣服
對小我心智來說,臣服意味著放棄;但是,對靈性心智而言,臣服意味著放下和接受。一旦做到這一點,內在神聖空間裡的一切就會變得豐盛,外在世俗如金光般閃亮的富裕也就會以奇蹟般的方式出現。
第十一章 超越恐懼
把自己向奇蹟敞開是一種訓練,也是一種藝術。奇蹟的本質是當它出現時,會打斷既有的模式、中止現狀。上主不知道何謂限制,也不會向小我控制的匱乏低頭。祂不會和小我一樣看不起你,所以你也不應該看不起自己。
第十二章 擁抱豐盛
金錢不只是某個要「去外面賺回來」的東西,也是某個我們必須能夠「靜靜地坐在那裡接受」的東西。雖然小我不願讓你相信這些,但你唯一要做的就是打開自己的心,然後你需要的一切豐盛,便會找到通往你的路。
第十三章 金錢和工作的靜心練習
靜心不僅是促進身體健康最有力的方式之一,也有益於心理和情緒健康,甚至有助於我們的經濟狀況!
第十四章 透過祈禱接通奇蹟
當我們靜心和禱告時,等於讓自己的心智與上主的力量相通。我們焦慮的念頭被平靜的思緒取代,枯燥的想法也變得光彩奪目。這種修正法不只適用在金錢或工作上,也適用於所有事物。
第十五章 透過純淨的心創造財富
純淨的心是奇蹟志工創造財富最大的發動機。要將匱乏轉化為富足,有三個靈性步驟:(一)感謝你已經擁有的;(二)清理你必須清理的;(三)允許自己去渴求你想要的一切。
第十六章 製造奇蹟
我們盡人事之後,上主就會做好祂的工作。我們可以祈禱奇蹟出現,然後以奇蹟的角度思考。當我們這樣做時,富足和豐盛就會出現。
推薦序 讓內在的神聖掌管,我們終將成為一個欣賞自己的人 賴佩霞
譯者序 不再用力,享受水到渠成的豐盛 周群英
自序 邁向一條物質、性靈皆豐盛的道路
第一章 永不匱乏的神聖補償法則
宇宙體現了神聖的完美,本身就能自我組織和修正。你在物質層面的任何匱乏都會獲得神聖補償,靈性物質會顯化為有形的事物。
第二章 信念的力量
我們所有的態度都會顯示出自己的信念,無論那種信念是相信事情會變好或變壞。人的問題在於,我們往往相信苦難的力量,而不相信奇蹟的力量。
第三章 讓愛成為最重要的事
愛能讓我們在每天早晨醒來時,擁有...